正文 第90章 典故·軼事(3)(1 / 3)

有一次。村上的一個人得了重病,請了大夫來看病,大夫開完藥方後說,這味藥在煎時要兩根七寸長的公雞毛做藥引子。病人的家屬找遍了全村都沒有找到大公雞。忽然有人想起他家有一隻每天按時打嗚的公雞,叫聲響亮,想必那隻公雞很大。

病人的家屬來到他家後,果然見一隻大公雞在院中啄食。但他一聽要拔他家公雞的毛,便一口拒絕了他們。在病人家屬的再三請求下,他才說,這樣吧,病人需要吃雞補養身體。我這隻雞也正想賣。你們把這隻雞買去吧,給我五錢銀子就行了。

那家人因急著要以雞毛做藥引子,隻好花五錢銀子買走了那隻大公雞。其實,在市場上買這樣的雞連二錢銀子都用不了。

後來,村上的人都說他家的雞都像鐵公雞一樣。一根毛都拔不下來。

013中山狼

明馬中錫寓言《中山狼傳》,記述了中山一隻惡狼被打獵的趙簡子用箭射中,逃命中被過路的東郭先生救下,狼不但不感恩,反而想吃掉東郭先生的故事。

後以“中山狼”比喻恩將仇報、毫無良心的惡人。

014惡作劇

“惡作劇”是現在人們眾口流傳的俗語,指令人難堪的戲弄。

這一詞語最早見於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一書。書中記載:唐德宗建中初年,有個叫韋生的讀書人,在去汝州的路上遇到一個僧人,二人結伴同行,談得頗為融洽,到太陽下山時,僧人便邀請韋生到他所在的寺院去住宿。韋生欣然答應。但僧人帶著韋生繼續走了許久,仍沒到寺院。

韋生唯恐他不懷好意。暗暗地從靴子中取出彈弓,又從懷裏掏出十幾枚銅丸,準備就緒後便責問僧人道:“師父,你說寺院不遠,為何現在已經走了二十裏卻仍然沒到,這是為什麼?”

僧人支支吾吾地不回答,隻說還要往前走。韋生這時斷定他是一個強盜,就拉動彈弓射去。正中僧人後腦勺,但僧人若無其事。韋生又連發四彈,彈彈打中。僧人這才捂著中彈的地方,慢條斯理地說:“郎君莫惡作劇!”韋生一看這家夥有點本事,也就不再用彈射他了。

後來韋生隨僧人到了寺院,隻見數十人列隊迎接。僧人這才告訴韋生說:“我本是此間的強盜,對你的錢財起了心,並沒有什麼好意。不知你也有高強的技藝,讓人欽佩。還好你用彈弓打的是我,如果是別人,早就支持不住了。”說完,用手一摸腦後,五個彈丸落地,而後腦毫無傷痕。然後這個僧人設宴款待韋生,二人互相敬慕,於是結為好友。

於是,“惡作劇”一詞便從此傳了開來。

015眼中釘

“眼中釘”,現在常用來比喻心目中最憎惡的人。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個被百姓視為眼中釘的人是五代時後唐的趙在禮。

《新五代史·趙在禮傳》記載:後唐明宗時,宋州(今河南商丘縣南)節度使趙在禮是個胸無點墨的武夫。他倚仗自己是皇親國戚就橫行霸道,巧取豪奪,為所欲為。宋州百姓敢怒不敢言,都把他看成是眼中之釘,肉中的芒刺。

後來有一天,朝廷下旨將其調往永興。宋州百姓聽說這一喜訊後奔走相告,相互祝賀:“眼中拔釘,豈不樂哉!”

無獨有偶,宋真宗時也出了一個萬人恨的“眼中釘”。當時,有個叫丁渭的大臣,善於溜須拍馬,他為迎合皇帝心意而大興土木,又網羅奸臣,排斥忠良異己,搞得全國百姓民心沸騰,怨聲載道。當時曾經流傳著的一首童謠唱道:

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釘;

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

“釘”和“丁”諧音,“眼中釘”即指丁渭,“寇老”即指寇準。可見人們對於丁渭是恨之入骨,而對寇準則是無限懷念的。

此後,人們便常用“眼中釘”來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厭惡的人。

016三腳貓

人們常用“三腳貓”一詞形容在技藝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

“三腳貓”一詞,出自元末明初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集》:“張明善作北樂府《水仙子》譏時雲……說英雄,誰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非熊(非熊即飛熊)。”文中的“三腳貓”是一種動物。

後來,明朝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載:“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貓的專職,“三腳貓”的本職技能相當不錯,卻“走不成步”,難怪郎瑛接著解釋道:“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後來,“三腳貓”就成了技藝不精的代名詞,並一直沿用至今。

017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是人們常常用來批評一些不負責任或不了解情況的人說的話,那麼,究竟“三不知”指的是什麼呢?

明人姚福在《青溪暇筆》這部書裏說:“俗謂忙遽日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概本《左傳》。”

再查《左傳》中有這麼一段故事:魯哀公二十一年,晉國的荀瑤率領軍隊攻打鄭國時,荀文子以為不了解敵情未可冒然輕進,他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他的意思是:仁人君子的進攻謀略,是要對整個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局都弄清楚,才能最後決定怎麼辦。現在我們這三部分都不知道,不是很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