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三不知”的意思就是說對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局全然不知道。
018綠帽子
“綠帽子”,現在多用來指妻子有不忠行為的男人,它是從“綠頭巾”這一俗語演變而來的。
古代漢族人很看重色彩,在漢武帝即位後,隨著獨尊儒術的推行,儒家禮樂製度日臻完善,服飾的顏色成為區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手段。唐代官製規定,六品、七品官著綠服,八品、九品官穿青服。
白居易被貶為江州郡司馬,官職隻是九品,所以《琵琶行》詩中才有“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他的《憶微之》詩雲:“折腰俱老綠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扔屈身於地位低微的綠衫行列中。
到了元明之際,政府明令規定樂人、妓女必須著綠服、青服、綠頭巾,以標誌所從事的是賤業。《元典章》規定:娼妓之家長和親屬男子裹青頭巾。由此,“青頭巾”就與娼妓之男性親屬有了聯係。由於青綠二色比較接近,又同屬賤色,因此人們又習慣稱之為“綠頭巾”。
019快刀斬亂麻
“快刀斬亂麻”,常用來比喻辦事果斷幹脆不拖泥帶水。這個俗語來自一個曆史故事:
根據《北齊書》記載:北齊第一個皇帝高洋,小時候內心很聰明,但外表顯得很隱晦,大家不了解他,隻有高歡覺得他有獨特之處,高歡說:“這孩子在見識和謀慮上都超過我。”
有一次,高歡想試一下兒子們的觀察力、判斷力、想象力、十指協調能力等等,就給他們每人一團亂絲,要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把它整理好。
兒子們都拿著麻各自到一旁去理。別的孩子一根根抽,一根根理,可是由於麻很多地方打結了,都連在一塊,抽這根帶那一根,越理越亂。一個個急得滿頭大汗。這時,隻有高洋抽出腰中寶刀,三兩下把絲團砍成幾段,還說:“對亂的東西就必須斬斷。”
高歡聽後,連連點頭。
從此,“快刀斬亂麻”就成了傳頌他的聰明才智的故事。
020樹倒猢猻散
“樹倒猢猻散”的字麵意思是說,大樹倒了,寄居在樹上的猢猻(猴子)也就散了。用來比喻為首的人一倒台,依附他的人也就隨即潰散。
這句俗語出自宋人龐元英的《談菽·曹詠妻》:宋高宗建立南宋後,奸詐的秦檜作了宰相,權勢很大。他有個叫曹詠的親戚,也是一個勢利小人,見秦檜得勢,就對他百般巴結逢迎,秦檜一高興,也就封了他作大官。
曹詠有個叫厲德新的大舅子,卻是個非常耿直的人,他不但不與曹詠同流合汙,而且對他的所作所為嗤之以鼻,經常用犀利的言辭諷刺、挖苦他,曹詠見厲德新對他這樣無禮,便懷恨在心。暗地裏利用自己的職權,指使地方官對厲德新進行種種刁難與威脅。厲德新是個硬骨頭,怎麼整都不屈服,並依然對曹詠冷嘲熱諷。
後來,秦檜死了,失去了這座大靠山,曹詠可就什麼都不是了。不久,曹詠便獲罪被貶到新州(現在廣東寶安),厲德新終於不再受他的欺壓了。他托人給曹詠捎去一封信,裏麵裝著一篇名叫《樹倒猢猻散》的賦,對他加以諷刺。賦中把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檜”確是樹的一種),把趨炎附勢如曹詠之徒比作一群猢猻。猢猻依靠著大樹作威作福,那麼大樹倒了,猢猻們自然就東奔西散了。從此,“樹倒猢猻散”這個俗語就流傳了下來。
021浪子回頭金不換
遊手好閑的、不務正業的青年人常被人稱作“浪子”。“浪子回頭金不換”就是說:不務正業的人,一旦改邪歸正變好了,這是難能可貴的精神,比之金子還要珍貴。這種例子在古今中外都是不少的。
晉代人皇甫謐出生在河南新安縣一個官吏家庭,從小嬌生慣養。但是,一場戰亂卻讓他家破人亡,失去了父母,他被叔母收養下來。叔母見他這麼小就父母雙亡,十分可憐他,對他仍很放縱,皇甫謐仍然過著一種嬌生慣養的日子。
這樣,皇甫謐從小就養成了好逸惡勞的習慣,他經常和一些遊手好閑的花花公子混在一起,消磨歲月,無所作為,成了一個不務正業的浪子。
叔母見他變成了這個樣子,非常痛心,覺得無顏去見九泉之下的皇甫家的列祖列宗,憂憤加愧疚和操勞,不久就病倒了。皇甫謐回想起叔母的養育之恩,再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十分慚愧和悔恨。於是他痛改前非,決心用實際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失,做一個有用的人。從此,他早起晚睡耕作勞動,勤奮攻讀,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後來,他不幸得了重病,下肢癱瘓,為了戰勝病魔,使自己能夠站起來,他又潛心研究醫學,幾年之內通讀了大量醫書,並在自己身上進行了上萬次的針灸實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寫出了我國第一部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為人類的醫學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022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人們在生活中常說的一句口頭語,表示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的意思。
據說我國早期的讖緯家、陰陽家們都認為三七相乘的積是不祥的數。三國時期的陳琳在《神女賦》中寫道:“漢三七之建安,荊野蠢而作仇。”意思就是說,東漢建立二百一十年,到建安時期該遭厄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