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典故·軼事(3)(3 / 3)

其實,這段時間還不到二百年,二百一十年不是確指。由此可見,那時的人們已經把三和七的積二十一看作是不祥的了。後來,這一看法經過長期演變,就逐漸出現了“不管三七二十一”這一口頭語。

023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敢越雷池一步”是墨守成規的同義語,意思是小心謹慎,不敢逾越一定的範圍和界限。這裏的“雷池”,是古代的一個湖名,古雷水自今湖北黃梅縣界東流,經今安徽宿鬆至望江縣東南,積而成池,稱為“雷池”。

“不敢越雷池一步”,出自古文原句“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即“請你不要越過雷池一步啊!”

這個典故出自東晉時期的一個故事,晉明帝的大舅、護國將軍庾亮執掌朝廷大權。因為他凡事從國家全局出發,剛正廉明,任人唯賢,所以在朝廷內外,頗有威信。

明帝以後,成帝即位,庾亮派溫嶠擔任江州刺史,鎮守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鹹和二年,曆陽太守蘇峻發兵作亂,帶領大軍直逼東晉的都城建業(南京)。溫嶠得到消息後,為了保衛都城,就想援兵東進,和蘇峻交戰。庾亮知道後,馬上派人送信給溫喬,說:“吾憂西陲過於曆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說我擔心西部防線,遠遠超過東邊叛軍起兵的曆陽一帶,請你不可越過雷池一步。

原來,庾亮早就知道蘇峻在曆陽招兵買馬,妄圖謀反,所以,下了詔書讓蘇峻到京城來任大司農一職。這樣,蘇峻離開老巢就不能有什麼作為了。蘇峻逼不得已隻好提前起兵作亂,而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準備充分,即使是造反,也構不成很大的威脅了;溫嶠哪裏明白這許多曲折,所以急率地想要發兵征討。這樣就可能使西北邊陲防備門戶大開,其他國家軍隊勢必長驅直入,和蘇峻叛軍恰好可以裏應外合,這樣平亂反而會成為滅國之舉。

“雷池”這一地名,現在已不重要了,它已變成了“特定界限”的意思。

024照葫蘆畫瓢

“照葫蘆畫瓢”這個俗語多用來比喻事情簡單、容易,不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就能辦到;也比喻頭腦簡單,隻知道馬馬虎虎模仿,不能發揮創造性。這句話語出《宋史》,其中有這樣一個典故。

北宋初年,有一位名叫陶穀的翰林學士,在宋太祖趙匡胤身邊擔任起草各種文告的工作,他的文筆相當不錯,被推為一時之冠。陶穀自己也自恃不凡。可是他做了好些年起草文告的工作,官職都沒得到升遷,一些人常為他感到惋惜。

終於有一次,他托人在宋太祖麵前推薦自己,想讓自己去到外地做官。趙匡胤聽了這位官員對陶穀的一番盛讚之後,卻頗不以為然。他淡淡一笑道:“頗聞翰林草製,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意思是說,起草文告這樣的工作,無非是照著前人的舊文本,抄抄寫寫,其間改換幾個字句,就像照葫蘆畫瓢一樣,沒什麼了不起的,不值得如此盛讚。

於是,陶穀沒有被任用。事後,他心灰意懶,寫了一首詩自嘲。其詩道:

官職須有生處有,才能哪管用時無。

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

陶穀大徹大悟之後,再也不指望自己的才學能給自己帶來晉升的機遇了。

後來,“依樣畫葫蘆”這句詩,逐漸演變成了“照葫蘆畫瓢”的俗語。流傳到現在,則成了“毫無創見”的同義語。

025宰相肚裏能撐船

“宰相肚裏能撐船”這句諺語意思是說宰相的心胸很寬闊,豁達大度,可以在肚子裏麵行船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基於“大人有大量”的基礎之上的。它最初也確實是由一位宰相之口說出的。

宋神宗時期,朝廷在向契丹、西夏的軍事鬥爭中屢屢失利,不得不每年“納歲幣”給契丹、西夏,這樣就造成了人民沉重的負擔,國家財力耗費甚巨,再加上國家機構繁多,官員嚴重超編,辦事效率也不是很理想,使得國家更加內外交困。

在這種情形下,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提出了改革的計劃,對一係列的國家政策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由於改革的步驟過快,有些做法過於偏激,損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新法實行不久便遇到來自保守派的強大阻力,宋神宗在阻力麵前不了了之,變法失敗了

王安石見變法不成,便告病還家。他隻帶一名童仆就走了,為避免沿途地方官前來迎送,打擾居民,他囑咐童仆不要透露他的官職,隻稱作過往遊客。童仆不依,反問說:“相公微服潛名,倘或途中有人毀謗於你,如之奈何?”王安石從容地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從來人言不足恤;言我善者,不足為喜,道我惡者,不足為怒。隻當耳邊風過去罷了,切莫攬事。”

就這樣,主仆二人一路緩緩而行,一路上,王安石遇到不少對他推行新法進行攻擊謾罵的人,但他都以一種寬大的胸懷,寬容了他們。人們因此非常佩服他。就這樣,“宰相肚裏能撐船”這句話也便流傳了開來。

026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人們喜聞樂道的一句俗語。它常用來比喻高高在上的官員或有權勢的人自身飛揚跋扈、胡作非為,卻遏製規限百姓的正常行動。這句俗語來自民間,但卻真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