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典故·軼事(4)(1 / 3)

宋朝時有個叫田登的人,此人凶殘成性,為人歹毒而貪婪。但這樣的人卻官運亨通,居然當上了郡守。這個田登雖然惡毒成性,卻不知從哪裏學了那麼多讀書人的忌諱,因為他名字裏有個“登”字,他就不許全州百姓再用此字,連聲音相同之字也列為避諱。誰有觸犯,毒打勿論。

於是,舉州軍民隻好把與“登”同音的字,都換個說法,比如“蹬”字,隻能說“跳”,“登高”隻能說“上高”。這還不算,老百姓用得最多的一個“燈”字,也被換成“火”字。

有一年元宵節來臨,城裏照例要放彩燈,田登為表示與民同樂,假惺惺地允許老百姓進城觀燈,便傳下命令,可以放花燈三天。可是他手下的人怎麼敢寫“放燈”呢?想去想來,隻好寫出了這樣的公告牌:“郡守傳下令來,按傳統習慣,州裏放火三天。”

百姓見了一片嘩然,都氣憤地說:“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個什麼世道!”

後來,這件事就傳了開去,“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話也隨之傳揚開來,成了一句家喻戶曉的諺語。

軼事掌故

001四知

東漢時期的楊震,為官清正廉明。一次,朝廷派他去東萊擔任太守,路經昌邑,昌邑的縣令王密於夜間帶著一包銀子來找楊震,並小聲對他說:“我給你帶了一些銀兩,你就放心地收下吧,不會有人知道的!”

楊震嚴厲地斥責道:“頭頂一片天,天知;腳踏一塊地,地知;金子送給了我,我也知道;你懷金而來,你更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有這麼多人知道,怎麼能說無人知曉呢?”

002糟糠

相傳,東漢光武皇帝劉秀有一個姐姐,名叫湖陽公主,其丈夫死後一直守寡在家。一天,她看中了一位叫宋弘的大臣,就請劉秀出麵提親。

不久,劉秀便派人請宋弘赴宴,席間,劉秀故意暗示宋弘說:“人有了地位和財富,就不難找到朋友和妻子,你說對嗎?”

宋弘道:“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說:貧賤時結交的朋友,不能因為自己的地位變了而忘記;同自己一起吃糠咽菜過苦日子的妻子,不能因為自己富貴了就拋棄!(不下堂是仍然主持家務的意思。)

劉秀聽後,知道宋弘不會拋棄自己的妻子而另攀高門,於是打消了給自己姐姐說媒的事了。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把自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妻子稱為糟糠之妻。

003社鼠

“社鼠”這一典故出自於《韓非子·外儲說上》。

春秋初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一天,齊桓公詢問管仲,治理國家最大的憂患是什麼。

管仲回答說是社廟裏的老鼠,桓公對此大為不解。

管仲解釋說,社廟裏的牆壁是用木材塗上泥土做成的,老鼠喜歡在裏麵打洞,人們要消滅老鼠是非常困難的。如果用火熏,害怕燒壞木料;用水灌,又擔心毀壞泥牆,老鼠之所以沒有消滅,究其原因,就在於社廟的牆壁。國家如此,國君親信的那些小人,他們在外作威作福,搜刮民財,欺壓百姓;在內又互相勾結,蒙蔽君王。如果不及早動手,發覺並處死這類人,就會釀成禍害。這種人就是貽誤國家的社鼠啊!

後來,人們以“城狐社鼠”比喻依仗權勢作惡。

004籠中鶴

唐朝詩人顧況生性疏懶、狂放,經常和道士在一起。當時,有個宰相聽說他很有才華,就想羅織他,準備給他一個好的官職。

顧用詩作答道:“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事喚狂生?此身還似籠中鶴,東望滄溟叫數聲。”他這是把自己比作了閑雲野鶴,把官爵看作了囚人的牢籠啊。

005蘇武節

西漢時期,北方匈奴作亂,屢屢侵犯中原,騷擾百姓搶奪民財,漢武帝派遣上大夫蘇武去安撫匈奴。不料正值匈奴國內部發生政變,原來的匈奴王被殺死,新國王並不遵從在此之前和漢朝達成的協議,並將蘇武扣押起來。

蘇武不能返回漢朝,隻能淪為匈奴國的奴隸,過艱苦的奴役生活。過了不長時間,本來誌得意滿的蘇武竟然被匈奴以囚徒的身份流放到北海牧羊,並斷絕食物供應。蘇武齧雪、吞氈、掘野鼠吃以活命,旄節上的毛盡落,須發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