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半農後來回憶說,在“五四”時期提倡白話文已被頑固派視為“非聖無法,罪大惡極”;提倡白話詩則更為他們所不容。比如黃侃先生在《〈文心雕龍〉劄記》中就大罵白話詩文為“驢鳴狗吠”;胡適詩中有一句“兩個黃蝴蝶”,黃侃從此直呼胡適為“黃蝴蝶”而廢其姓名。劉半農跟胡適一樣,堪稱中國新詩的先驅。1918年1月,中國的新詩首次出現在《新青年》4卷1號,所載九首詩中,就有劉半農的兩首:《題女兒小蕙周歲日造像》《相隔一層紙》。1926年,劉半農出版了他的新詩集《揚鞭集》,上卷收1917 至1920年的詩作,中卷收1921 至1925年的詩作。“揚鞭”二字,取自他的組詩《遊香山紀事詩》首句:“揚鞭出北門,心在香山麓。”從內容上看,《揚鞭集》中的作品廣泛揭示了下層民眾(農民、店員、手工業者、學徒、乞丐、傭工)的疾苦,開新詩現實主義創作的先河。《揚鞭集》中的一些情歌亦健康清新,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經趙元任譜曲後,更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從技巧上看,劉半農的新詩能嫻熟駕馭口語,在體裁上尤擅花樣翻新。
在新詩的音節上,他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周作人在《〈揚鞭集〉序》中說:“那時做新詩的人實在不少,但據我看來,容我不客氣地說,隻有兩人具有詩人的天分,一個是尹默,一個就是半農。”劉半農為“五四”詩苑培植的另一株異香撲鼻的山花,就是全部運用江陰方言和“四句頭山歌”的聲調寫成的民歌集——《瓦釜集》。他在該書《代自敘》中說:“集名叫做‘瓦釜’,是因為我覺得中國的‘黃鍾’實在太多了。……因此我現在做這傻事:要試驗一下,能不能盡我的力,把數千年來受盡侮辱與蔑視,打在地獄底裏而沒有呻吟的機會的瓦釜的聲音,表現出一部分來。”這部詩集共收“勞工歌”“情歌”“農歌”“漁歌”“船歌”“牧歌”“悲歌”“滑稽歌”二十餘首,表現了勞動人民被剝削受壓迫的苦楚,揭露了封建製度和習俗釀成的人生悲劇,用“最自然的言詞,最自然的聲調”抒發了勞動人民“最自然的情感”。這些經劉半農整理的山歌音節自然流暢,音調悠揚婉轉,詩篇抒唱形式多種多樣。中國現代文學史家蘇雪林說:“中國三千年文學史上擬民歌兒歌而能如此成功的,除了半農先生,我想還找不出第二人了吧?”沈從文先生認為,《瓦釜集》中的民歌,是劉半農詩作中最美的篇什,也是他為開拓中國新詩道路所做的“最好的試驗”。
錢玄同挽聯中所說的“痛詆乩壇”,是指劉半農撰寫《辟〈靈學叢誌〉》一文,揭露俞複、陸費逵等人設立盛德壇扶乩,組織靈學會,用講鬼話的手段與科學為敵。“嚴斥‘臉譜’”,是指劉半農在《我之文學改良觀》中主張改良戲曲。錢玄同認為,中國舊戲“專重唱工,所唱之文句,聽者本不求甚解,而戲子打臉之離奇,舞台設備之幼稚,無一足以動人情感”。劉半農讚成錢玄同的意見,主張一掃舊戲中的這種種“惡腔死套”。劉半農的上述文章,在現代雜文草創期亦屬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