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用製度管團隊(1 / 3)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中國有句俗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凡事都要按規矩辦事,按規矩辦事人類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把東西製度,更有利於管理。

250本珍品中唯一存世的孤本。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他找到校長,把書還給了學校。校長感謝他,然後下令把他開除,理由是他違反了校規。有人提出異議,畢竟是他使哈佛留下了唯一的遺產,不應該開除他。校長則認為:他感謝那個學生,是因為他誠實;開除他,是因為校規不可違反。

哈佛的理念就是讓校規管理哈佛的一切,這比讓道德管理更有效。哈佛堅持製度化管理,這便是他的行事態度。

規矩也就是規章製度,是我們應該遵守的,用來規範我們行為的規則、條文,它保證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項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如果沒有這些規章製度的約束,人類的行為就會陷入混亂。

7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於是每周下來,他們隻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4人的評選委員會,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裏全是涼的。

最後他們想出來一個方法: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隻能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7個人,不同的分配製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分粥的幾種情況對應的現實的企業之間關係。

方法一:擬定一個人負責分粥。這就像公司裏一個老總說話,說什麼是什麼,從來不和他人商量。這樣很容易腐敗。

方法二:大家輪流主持分粥。這就像是市場經濟,每個人坐在老板的位置上的時候就很少替員工考慮,而到了員工都離開他,企業破產之後,他也就沒有好日子過了。因為大家都可以分“粥”,所以隻要一個產品好,有市場,大家都會跟風上,無序競爭,造成產品積壓,導致了資源浪費。

方法三:大家選舉一個信得過的人主持分粥。這就像是搞項目招投標,或產品拍賣一樣,看上去是公平的,但這位主持者的個人修為決定了公平的真實性和長久性。有些人能禁得住誘惑,而有的人則容易被賄賭,而不再公平辦事。比如一些犯罪官員,開始的時候其實都是為老百姓做出過一些事情的,而後來是經不住溜須拍馬人的請客送禮,慢慢失去了公正公平,成為國家和人民的罪人。

4年一次的競選費用是多麼驚人。

方法五:每個人輪流值日分粥,分粥的那個人要最後一個領粥,令人驚奇的是,在這種製度下,每個碗裏的粥每次都是一樣多,就像用科學儀器量過一樣。每個主持分粥的人都認識到,如果碗裏的粥分得不相同,他確定無疑將享有那份最少的。誠信的製度正是在此基礎上完善起來的。雖然現在還不是很完美,但已經很有創造性了。

因為分配方法不同,結果導致習氣不同。不同分粥方式對照使用不同製度的企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企業如果有不好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製問題,一定是沒有完全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嚴格的獎勤罰懶。

製度建設大致包括三方麵內容:一是製定公共規則;二是保證規則執行;三

是堅持公平原則。一個組織或團體內部的製度建設水平和機製創新水平直接決定著組織或團體的發展水平,合適的製度會極大地強化激勵的有效性。

12個重點,即營業額、顧客量、顧客平均消費、食品原料價格、人員工資、周轉現金、其他銷售及損失、收銀機操作錯誤、作廢處理、水費、電費、煤氣費等。無論月報表還是周報表、日報表,每小時、每一次收銀記錄都以此為基礎,並且所有的運營都要達到標準。

10分鍾就必須扔掉。還有員工的頭發怎麼疏,衣服怎樣穿,帽子怎麼戴,指甲剪多長等都有詳細明確的規定。

這種詳細的製度規定,給了員工明確的努力方向,同時公司也能夠清晰地看到每個員工的工作能力和敬業精神等,所以,員工要想得到高薪,獲得提升,就需要加倍努力。

可見製度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有著非凡的重要性,導向好的製度能使一個團隊獲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導向不好的製度則會對團隊的發展起到負麵影響。所以,要建立有利於團隊精神建設的良好製度,是每個領導者肩上重要的任務。

讓製度促進競爭

社會上之所以產生製度,是因為人們要避免利益上的紛爭,有了製度,凡事都會變得更簡單些,如果沒有製度,有些事情更變得更加複雜。

1個多月後,他買齊了三兄弟家做的所有菜。然後在他在報紙上刊登了這樣一則廣告:大舉推出這些菜,並且菜價比三兄弟家的高了三倍。餐館經理看到助手小張這麼做非常不理解。但小張卻胸有成竹,在經理麵前保證這一招絕對靈。

此時,三兄弟家的餐館更加紅火了,餐館逐漸由一個小門臉,擴大到買下兩層樓。自從富了之後,三兄弟也變得越來越奢侈,出門隻坐車。後來,三兄弟經常為了分錢大吵大嚷。

3個月後就倒閉了。

這家餐館經理看到對麵三兄弟的餐館終於倒閉了,但是又不明白為什麼,便問小張。小張解釋說,他們三兄弟在剛剛創業的時候很抱團,並且感到競爭壓力很大,但是等他們都發達了,他們就感覺不到壓力了,也就不那麼抱團了,容易分裂。這時再對他們發起進攻,就很容易攻破他們了。

這個故事中三兄弟的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俗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隻有在適當的競爭和壓力下才能保持團隊的一致性和充分的活力。在創業時期,團隊成員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此可以拋頭顱、灑熱血。但等到團隊順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事情就多了,就要有權力和利益的分配。當分配稍有不均時,就可能產生糾紛。為了避免糾紛,我們要有提前預防的想法,要有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這就需要在建立團隊製度的時候,建立恰當的製度,讓團隊成員總是處於良性競爭狀態。這樣就會促進團隊保持活躍的狀態,又避免了無事生非,這樣團隊才能保持長久的健康發展。

例如,豬圈裏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另一邊是投食口。豬每踩一下踏板,在踏板的另一端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吃到另一半食物。

結果,小豬將選擇“坐享其成”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剩下的那一點兒食物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自己不主動踩踏板是最好的選擇。反觀大豬,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所以隻好親力親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