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
給自己一個買入的理由
從公開媒體找信息
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重視信息的收集和篩選的投資決策無異於賭博。作為普通的投資者,信息的收集和篩選是進行交易的基礎工作,正確全麵的信息毫無疑問也是投資決策的基礎。
如果希望及時深入了解基金的信息,投資者可以關注《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等專業財經媒體,這些媒體對基金淨值公布、基金發售和分紅、基金優惠活動、基金公司的投資策略、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市場的投資環境分析等都會有詳細及時的報道。綜合性的都市媒體一般每周有一天設專版報道證券類的新聞和知識,基金往往也是這一版麵報道的重要內容。基金公司也經常會在上麵做一個知識性的連載,經常留意會有不少收獲。
另外,網絡信息包羅萬象,基金、股票也是近年各大網站轉載、討論的熱門話題。在眾多網絡報道中,有些網站對基金、股票的報道比較係統全麵,信息更新也比較及時,基民和股民可以特別關注。例如,對投資感興趣的投資者常去瀏覽專業的財經網站會收獲不少。還有著名的門戶網站,都開通了投資頻道,彙集了眾多的投資知識和最新資訊。
目前,各大基金公司都有自己的網站,對公司背景、旗下基金產品、基金業績表現和最新的市場觀點等都有詳細係統的報道。許多基金公司還把公司網站作為基金知識普及和與投資者交流的平台,提供很多實用的基金投資知識。
長期投資組合多元化
林奇素以選股靈活出名,有“股票多情種”的美稱,他買賣過的股票有15 000多隻,給巴倫周刊推薦股票時,動輒幾百隻甚至上千隻,似乎沒有林奇看不上的股票。特別是在他基金經理生涯的起初階段,換股頻繁,買進賣出像走馬燈似的,跟今日中國普通股民沒有什麼兩樣。奇怪的是,他成功了,而很多像他一樣頻繁買賣股票的人,多數是隻賠不賺。
理論上,充分多樣化要求投資者將資金按市值構成比例分散在全球所有股市上的所有股票上。這對於絕大多數的投資者來說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不能接受的。投資顧問實踐界的建議是個人投資者將股票投資資金分成大小兩部分,較大的一部分被稱作核心組合(core portfolio),主要投資於那些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市值股票以抗拒下跌風險;金額較小的那一部分被稱作外圍組合(satellite portfolio),主要被用來投資那些可能帶來意外驚喜或者超額利潤的中小型公司股票以滿足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在投資方式上,核心組合主要以指數或增強型指數類的被動投資策略為主,而外圍組合則主要采用主動投資策略。
在銀行、保險、能源、電信等產業領域裏的大型國有上市企業逐步控製國內股票市場的總市值的大環境下,這種“核心——外圍”投資組合方式是值得國內的個人投資者們借鑒的。我們不妨將主要的資金投資在那些控製著國民經濟命脈,壟斷著行業經營權或者占有大部分國家經濟資源的企業上,將少部分資金用來交易,滿足自己展示“炒股天才”的虛榮心。
股票的長期收益率相對於短期政府債券而言存在著巨大的優越性,這就是股票的內在風險溢價特性。而且,如果投資期限足夠長的話,股票投資隻有溢價,幾乎沒有風險。根據先鋒基金(Vanguard)研究部門2006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投資者如果在1926~2005年間的任何一年投資以標準普爾500綜合指數代表的美國股票並持有10年的話,他隻在1926~1936年間遭遇負的回報。同樣,堪薩斯城聯邦儲蓄銀行對1926~2002年間債券和股票的研究(Shen2005)發現,如果投資者能夠持有股票至少28年,他的投資回報肯定優於同等期限的債券。
由於股票最終必然反映出人類經濟增長的成就,因此,期限極長的股票投資應該也是必然賺錢的。這就意味著投資者不僅要長期投資,而且要堅持在這一長時期裏定期投入更多的資金。以中國的A股市場為例,如果一個投資者從1993年12月31日起堅持每個月底投資100元在道?瓊斯中國指數上的話,到2006年11月底他15 500元的投資將變成21 703元。由於缺乏統計,我們無從知道同時期內在各證券營業部交易大廳盯著大屏幕的散戶們和享受特殊包間服務的大戶們的具體投資績效。但是,如果股市真如目前市場所預期的那樣還有“黃金十年”,定期投資能夠讓大多數的投資者以一個平靜的心態參與股市並分享其長期回報。
運用逆向思維
股票市場的一大特點就在於除了資金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的門檻,而且確有一些既無投資知識又無操作經驗的人成了幸運兒。這就導致了股市的另一個鮮明特點,即宣稱自己是股市專家連資金的門檻都不必要。因此,市場中充斥著帶著不同麵具的所謂專家們,尤其是當市場處在極端狀態時,這些專家的數量還會急劇攀升。如何區分專家和忽悠者是全球投資者正麵臨著的一項巨大挑戰。唯一的應對之策在於投資者加強對基礎金融知識的學習,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避免成為不當操作建議的受害者。
林奇認為股票市場是一個“零和”遊戲場,即在一定時間段裏所有投資者的回報總和等於該期股市指數的回報。但投資實務界的警言是,對所有投資者而言,股票投資實際上是一場“負和”遊戲,因為投資者還需要承擔股票市場的監管維持成本、交易成本、投資管理及市場營銷等費用。所以,投資者在決定聽取專家建議時必須仔細審視可能帶來的成本。
林奇建議股票投資者不僅可以對大多數的專家看法置之不理,甚至可以運用逆向思維來增加自己的收益。比如,多數的專家在股市下跌時建議投資者賣出頭寸,而在股市上漲時建議投資者加碼。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在股市下跌時買進更多,而在上升時拒絕加碼,投資者的收益將要好得多。
尋找股價轉折點
林奇不在乎股票是上漲還是下降,他認為投資的關鍵在於抓住轉折點。不能僅僅因為某種股票下降就購買(即所謂的最低點購買),也許某種股票3個月前是60美元,而現在隻值20美元,甚至10美元。投資的唯一依據是根據公司的真正價值而不是最近的股市行情做出判斷。在林奇看來,在一家公司財務狀況好轉前的一瞬間進行投資,等到轉折真正開始,再增加投資,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林奇通常選擇下列四種類型的股票進行投資:
(1)成長股,林奇謀求能夠獲得200%~300%的收益。
(2)股票價格明顯低於實際價值的價值股,他希望從中迅速賺取1/3左右的收益,然後立即轉移資金。
(3)績優股,帶有防禦性,經得起經濟不景氣的打擊。
(4)特殊情況及蕭條的周期性股票。
在某種程度上林奇也認為,某種股票價格便宜要比關於市場明年如何運作的流行看法真實可靠得多。尤其當許多股票價格便宜,或者大多數股票便宜時,在一位沒有經驗的投資人看來,整個市場都將麵臨價格下跌。而機遇往往與他的想法相反。
在任何一張既有股票價格走勢線又有收益線的股票走勢圖上,投資者都會看到這種股票價格走勢與收益走勢基本相符的情形。林奇這樣總結股票價格波動的規律:
“股票的價格線與收益線的變動趨勢是相關的,如果股票價格線的波動偏離了收益線,它遲早還會恢複到與收益線的變動相關的趨勢上。人們可能會關心日本人在做什麼、韓國人在做什麼,但是最終決定股票漲跌情況的還是收益。人們可能會判斷出市場上股票短時間的波動情況,但從長期來看股票的波動情況還是取決於公司的收益。”
例如,道氏化學公司1971~1975年和1985~1988年間收益增加時股票價格隨之上漲。在這兩個時期之間,也就是從1975~1985年,道氏化學公司的收益波動很大,同時股票價格的波動也很大。
1958~1972年間,雅芳公司收益持續上漲,股價也相應從3美元上漲到驚人的140美元。盡管大家對這隻股票普遍看好,但相對於收益來說股價明顯太高了。1973年公司收益大跌,讓投資者幻想破滅,股價也隨之大跌。
林奇認為,選擇買入股票的最佳時機的前提是發現被市場低估的股票:“事實上,買入股票的最佳時機總是在當你自己確信發現了價位合適的股票的時候,正如在商場中發現了一件價位適宜的商品一樣。”
林奇從多年投資經驗中發現最佳交易時機可能出現在以下兩種特定時期:
第一種時機是出現在年底。股價下跌最嚴重的時期總是出現在1年中的10~12月之間,這並非偶然,因為經紀人和投資者往往為了年底消費,願意低價賣出股票。機構投資者同樣喜歡在年底清除一些虧損的股票以便調整未來的證券組合。所有這些拋售行為將導致股價下跌,對於價位較低的股票影響更加嚴重。
第二種時機出現在每隔幾年市場便會出現的崩盤、回落、狂跌時期。在這些令人驚慌的時期,如果投資者有足夠的勇氣在內心喊著“賣出”時仍鎮靜地買入,就會抓住那些曾認為不會再出現的良機。對於那些經營良好而且盈利可觀的公司股票,在市場崩潰時期反而是良好的投資時機。
給自己一個買入的理由
找到一個好的公司,我們的投資戰略還隻成功了一半,如何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買進,是成功的另一半。林奇在評定股票價值時,對公司盈利水平和資產評估兩方麵都很關注。盈利評估集中於考察企業未來獲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越高,公司價值越大,盈利能力的增強意味著股票價格的上揚。資產評估在決定一個公司資產重組過程中非常有指導意義。
與以巴菲特為代表的著眼於實值股和成長股的長期投資家不同,林奇屬於典型的現代派投資家。現代派投資家是不管什麼種類的證券,實值股也好、成長股也好、績優股也好,隻要是有利可圖就買,一旦證券價格超過其價值就賣。
林奇做股票生意從來不靠市場預測,不迷信技術分析,不做期貨期權交易,不做空頭買賣。他總說:“多辛苦一點,你將會得到豐厚的報償。”林奇的調查研究不僅僅限於枯燥的報表數字,對於他來講,在逛街購物時也要隨處留心新事物,以期發現新的投資對象。
某次,他從朋友那裏聽到關於某玩具公司的討論,便決定到銷售這個玩具的商店看看。他詢問顧客是否喜歡這個玩具商店,幾乎所有人都說他們是回頭客。親身經曆而不是道聽途說最終使林奇相信了這家公司,果敢地買進該公司股票。而另外一次,在買進拉昆塔公司的股票之前,他在這家公司辦的汽車旅館裏足足住了3夜。
林奇看報紙時不但注意好消息,而且還特別關注壞消息。林奇說他選購的許多股票常常是先從12美元一股下跌到每股6元,然後再上升到30美元,而對此投資者應該有思想準備。投資者如果對於某個企業特別了解,特別喜歡,那麼在市場下跌時反而應該多投一些。在沒有發現能吸引你的公司之前,幹脆把錢存入銀行,或者買一些國債。
林奇認為投資成功的關鍵是思想開闊,不懷偏見,盡可能多研究些企業。他認為多數投資者的頭腦都不夠靈活,思想不夠開通,偏見太多,偏重某些行業,而忽視另一些行業。殊不知行行出狀元,每個行業都有傑出的公司。
林奇的成功之處在於他是一個實踐家,而不是一個理論家,因此,他不太在意對宏觀因素的分析,也不關注所謂的技術分析,而是強調基礎分析,強調對某一行業、某一公司做具體分析,從中尋找能漲10倍的聚財機會。這才是他成功的經驗。
他總是在不停地尋找投資的機會。當一家麵臨破產的公司有新產品或者營業額比上年好,或者某項政策對企業有利,他也會去購買這家企業的股票。如果總的趨勢對這一行業有利,他不會像巴菲特那樣隻買好的,而是買一批能從中受益的公司的股票,也許是幾家,也許會多達十幾家。他並不一定要對一個公司進行全麵深入的調查分析以後才會買它的股票,他關鍵是先要看好這一行業。林奇也不限於某類股票或行業,成長股、實值股可以,金融業、製造業也行。他要的是一個好的投資組合,以分散那些非係統風險,在控製風險的前提下達到期限收益的最大化。因為,他認為如果投資集中於某種單一類型的股票,當這類股票價格大漲以後,投資者如果不賣掉,就會失去賺錢的機會。但如果去投資自己不太熟悉的行業,往往又容易出問題。因此,林奇十分注意他的資產靈活性和多元化,主張以投資組合來分散投資風險。
林奇經常改變他投資的方向,就像賽艇比賽一樣見風使舵。他自稱,如果購買的股票在3個月以後仍有1\/4值得保留的話,那就很滿意了。
林奇所投資的1 400多家公司中,全美最大的100家企業占其投入資金的一半,其次的100家企業占17%。他每天要賣掉5 000萬美元的股票,又買進也許大賠錢也許大賺錢的5 000萬美元股票。
當他發現手中持有的某些公司股票稍稍超過其應有的價值時,他就會立刻賣掉。而市場上的某些股票稍稍低於其應有的價值時,他就會馬上購進。他總是在毫不猶豫地追求哪怕是很小的差價。
企業會發生變化,競爭局麵會發生變化,工廠也可能出現問題,企業環境會變,國家政策也會改變。一旦情況改變,就要采取行動。即使企業本身沒有什麼變化,股價變了也會促使林奇采取行動。如果林奇買了一家公司的股票,希望升值卻沒有升,他會立即將它賣掉。
林奇注重的是企業的根本業務,而對宏觀經濟的預測,利率的變動等並不關心。他寧可投資一家不受人歡迎的業內經營有方的企業,也不投資一家熱門企業。他認為:“越是熱門的行業,競爭越激烈,結果人人都賺不到錢。”
正是林奇大膽而穩健的操作,使麥哲倫基金保持了極高的收益率。1990年,功成名就的林奇退休了。在他管理麥哲倫基金的13年裏,年平均複利報酬率達29%,投資收益率高達29倍。
捕 捉 時 機
價值投資者指望著市場的估值能力出現偏差,在市場出錯的時候買入,然後等著市場自己來承認錯誤,這就是所謂價值投資的定義,不精確但是很實用。這裏麵存在一個有趣的悖論:隻有市場神經錯亂的時候,他們才有買入機會;可是他們卻在盼著市場糾正自己的錯誤,以便賣出。從全局來看,如果市場一直都錯誤下去,或者是從來不出錯,該怎麼辦呢?
能否提供一種有效的方式,讓大家能夠準確地指出,市場在什麼時候是錯誤的?在股價暴跌、年末等幾種時期,股價出錯的可能性是不是最高?市盈率低的股票是否就是好的投資對象?如果30~50倍的PE(私募股權投資)屬於泡沫,那麼類似於中國股市這種常年運行在此水平上的市場,是不是壓根就沒有價值投資的容身之所呢?
林奇認為現代投資理論的那一套關於市場有效率、股價反映一切信息的觀點是荒唐的。林奇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格蘭姆投資方法的運用。
林奇注重對公司隱蔽性資產的挖掘。他認為在金屬和石油業、報業、電視台、藥業等行業,甚至有時在虧損的公司中,都有隱蔽的資產。這些隱蔽性資產存在的形式多種多樣,可能是一筆現金,也可能是房地產或者是稅收優惠等等。1976年年末,沙石灘公司股本規模為170萬股,每股為14.5美元,整個公司的價值僅為2 500萬美元。過了不到3年的時間(1979年5月),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以7 200萬美元買下了沙石灘公司,沙石灘公司的股價隨之漲到了每股425美元。而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在買下沙石灘公司後的第二天,就把該公司的礫石場以3 000萬美元的價格賣出。礫石場隻是沙石灘公司諸項資產中的一項,換句話說,僅礫石場這一項資產的價格就超出了1976年投資者買下整個公司所需的資金。所以,公司屬下的礫石場周圍的地產、德爾蒙特森林和蒙特雷半島的2 700公頃的土地上1 300年的樹木、一家旅館、兩個高爾夫球場等就成了白送上門的財富。
資產與機會處處皆是,投資者盡可以從買賣擁有隱蔽性資產的公司股票上獲得巨大收益。可是為什麼許多投資者未能將資金投資於這類股票呢?林奇解釋說,這些投資者不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在他們與這些能漲10倍的股票之間存在著極多的障礙。
按現行的體製,隻有當某種股票在股市上為多數大金融公司所認可,並且已被華爾街知名的分析家(即對各行各業、各公司進行追蹤研究的人員)列入購買推薦單裏以後,這種股票才對買賣股票的大多數人具有吸引力。眾人都等待著別人先邁第一步,這常常會耽誤投資良機。當這些投資者都準備購買時,該股票已漲了很多,5倍或者10倍。
林奇把上述這種狀況稱為“華爾街滯後現象”。林奇最得意的投資——國際服務公司,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國際服務公司是1969年上市的。在其後10年間,雖然該公司曾盡力想引起華爾街的注意,但是卻沒有一位股市分析人員對這家公司給予稍微的注意。直到1980年,史密斯——巴奈投資公司才發現了它,並對它進行了研究預測。
在史密斯——巴奈股票公司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對喪葬服務業的服務需求決定於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人人會死。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收集的資料顯示,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喪葬業很明顯屬於增長型行業。作為該行業最大的公司——國際服務公司,當時經營著189家殯儀館,每家殯儀館的年均收入達55萬美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此外,該公司還首創了預約喪葬服務,顧客可在喪葬服務提供之前預先付款,這些“超前需要”銷售有兩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