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們能保證業務量的持續穩定以及未來收益的增長。
(2)預付款會有利息,成為公司收益的主要來源。
在前10年中,國際服務公司的營業額及其股票的每股收益均按15%以上的比率增長。史密斯——巴奈公司的報告還預測國際服務公司未來增長至少保持同等水平,特別是由於國際服務公司的管理層已決定增加市場的占有額。
的確,如果投資者在1983年以每股12美元買進國際服務公司的股票,而在1987年以每股30美元賣出,投資者可以使自己的錢翻1倍多,但假如投資者早在1978年就買進該公司的股票,那麼他的錢會漲40倍。但是華爾街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忽視了國際服務公司。這主要是因為,按照華爾街的標準,殯儀服務業既不是耐用消費,也不是一般服務業,所以無法歸類到任何一個部門。完全依賴於華爾街知名分析家推薦股票,坐等現成的投資者毫無疑問失去了賺大錢的好機會。
關注股價的合理性
人們買迪斯尼、銳步,或任何其他公開發行公司的股票,和投資搖滾樂團的目的相同,都是期望這些公司的盈餘能增長,而且這個盈餘能反映在股價上,可以賺取股價上揚的資本利得。
股價與企業的盈餘能力息息相關,這個簡單的問題常被忽視,甚至連老練的投資者也無法幸免。由於股價本身有漲跌的循環,專看股價報價係統的投資者,他們看股價的漲跌,就像賞鳥的人觀看同類鳥聚集的習性一樣,他們研究交易模式,畫出股價上下曲線走勢圖,試著去洞悉什麼時候應該買賣某些公司的股票。事實上,投資者不需要這麼大費周折,注意力應該是放在了解公司的基本麵及獲利展望上。如果盈餘持續增長,則股價注定將繼續上揚,它可能不會立刻上揚,但終究是上漲的趨勢;而假如盈餘下降,則股價下跌將是必然,盈餘衰退使該公司的投資價值下降,就像搖滾樂團失去其群眾魅力、唱片滯銷,其投資價值將下降一樣。
在未來幾年內盈餘是否繼續增長,是選股時的重要參考指標。在過去,股票的長期投資年平均獲利率是8%。這是因為,公司平均每年增加8%的盈餘,但在一般狀況下,會再加上3%的股利配發。根據這個假設前提,當投資於績效好的公司時,投資勝算將很高,當然,這些公司有些會讓投資者獲利,有些卻不盡然,但平均來說,它們的盈餘每年將成長8%,加上發放3%的股利,所以,你將得到年報酬11%的獲利。
股價本身並不能明白地指出你的投資是否正確。你可能聽某些人說:“我不投資IBM股票,因為100美元一股股價太貴了。”其實他們可能付不起100美元去投資一股IBM股票,但事實上,一股100美元的成本,跟IBM股價是否太貴根本無關,就像一輛15萬美元的藍博基尼跑車,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太貴,但是對這輛名車本身來說並不貴。相同的,100美元一股IBM股票可能太貴,也可能不貴,這完全取決於IBM公司的盈餘。
如果IBM今年每股盈餘是10美元,也就是你用10倍的盈餘——每股100美元去購買IBM股票,其市盈率即是10倍,這樣的市盈率在今天的市場上是相對便宜的。而從另一角度來說,如果每股盈餘隻有1美元,則你就付出比盈餘高出100倍的價格去買IBM股票,此時,其市盈率是100倍,100美元一股的股價就太貴了。
如果你將一大堆公司的股價加總,再除他們的盈餘,你會得到一個平均的市盈率。在華爾街,道?瓊斯工業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s)、標準普爾500指數(S\\u0026P500)及其他類似指數,都有其平均市盈率,而這就是市盈率或者是現在市場的價值。
市盈率是一個值得了解的有用的選股工具,因為這個數據顯示出,在一段時間內,投資者所認為值得投資的企業盈餘。當市場上下震蕩起伏,其震蕩幅度應該在10~20倍之間,而美國股票市場的市盈率在1995年是16倍,這表示一般的股票並不算便宜,但也沒有貴得離譜。
任何公司,不論是私人企業還是公營事業,可能屬於一個股東或者是上百萬股東共同擁有,其經營目的都是為了一個單純的原因——賺取利潤。利潤也就是收入減掉開銷後所剩餘的盈利金額,是屬於全體股東所有,不論是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ic)、百事可樂(Pepsi)、瑪維爾喜劇(Marvel Comics),或隻是你利用周末在路邊幫人洗車,你並不會不求報酬地拎著水桶、捏著滿是肥皂泡沫的海綿站在路邊,隻是為了喜歡洗車,或在盛夏用水管衝車子圖個清涼,就算如此,也不代表你不希望有報酬。
同樣,投資者也不會隻是希望參加股東會,或收到公司所寄的年報而擁有股票,他們去買股票,都是希望所投資的公司能賺錢,並能因此分配到公司的盈利。
林奇有些直覺很深刻。有一次,林奇到一家名為Tandon的熱門軟件公司去,見到一位投資者關係辦公室的人員,他來公司的時間不長,卻持有公司股票和期權的市值達2 000萬美元。一位普通工作人員因公司變得如此富有,讓林奇頓生警覺。Tandon股價已上漲了8倍,市盈率極高,若再漲一倍,他的資產不是變成了4 000萬美元?林奇果斷地拒絕了購買Tandon的建議,後來,Tandon公司股價從35美元跌到1美元多。
所以說,要認清一點,公司的盈利不一定能讓股東受惠。一般來說,一個公司的盈餘增長越快,就有越多的投資者願意付出比較高的成本去投資它。那就是為什麼看起來發展前景十足的新公司,市盈率常常高達20倍甚至更高的原因,投資者對這類公司常常抱著高獲利的預期,因此願意付較高的成本持有該公司股票;相反的,成熟公司一般市盈率在10~15倍左右,因為這些公司的盈餘成長較緩慢,且他們一般不會做風險高、獲利高的投資。
有些公司的盈餘增長穩定,屬於增長型公司;有些公司的盈餘隨著景氣程度而起伏,屬景氣循環類,如汽車、鋼鐵、重工業。景氣循環類型公司的市盈率比增長型公司要低,因為其營業狀況並不穩定,第二年可以賺多少完全視景氣而定,但這卻是很難估計的。
不過,即使公司賺錢,也不代表股東一定能得實惠,公司通常會采用下列三種方式來處置這些錢:
(1)將這些錢用來再投資,比如開更多的店、興建新的工廠,使盈餘成長比以前更快。長期而言,這對所有的股東絕對有利。一個快速成長的公司可讓股東投資的每一元錢有20%的獲利,這個投資將比把錢存在銀行裏的利潤要高出很多。
(2)公司也可把錢浪費在購買公司用私家飛機、為高級主管辦公室內的浴室鋪設大理石、增加高級主管的薪水或以高價購並另一家公司等足以使公司經營費用增加一倍的若幹事情上,這些不必要的花費都會對原來正確的投資造成傷害。
(3)公司也可用這筆錢在市場上買回自己的股票。公司從市場買回股票後,市場上流動的籌碼將減少,股價遂借此推升上揚,尤其是,如果該公司是在股價較低時買進自家股票,對投資者來說更是好事。
運用雞尾酒會理論
作為一代投資大師,林奇經常應邀去發表演講,每次都聽者如潮。每次演講完畢,在自由提問的時間裏,總有人問林奇股票的行情,或者目前的股票旺市能否繼續保持並進一步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林奇所總結出來的關於股市預測的“雞尾酒會理論”可謂深得人情事理之精妙。
“雞尾酒會理論”是林奇在家裏舉辦雞尾酒會,天長日久,通過與來賓的交往閑談而悟出來的,這種理論實際上更應該稱作“經驗”,源自生活、通俗淺顯,卻很有效用。林奇這樣形容他的“雞尾酒會理論”:
“當某一股票市場一度看跌,而同時又無預期其會看漲時,縱使股市略有上升,人們也不願談論股票問題,我們稱這一時期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如果有人慢慢地走過來,問我從事何種職業,而我回答說‘我從事共同基金的管理工作’,來人會客氣地點一下頭,然後扭頭離去。假如他沒有走。他會迅速地轉移話題,講凱爾特人玩的遊戲,即將到來的大選,或者幹脆說天氣。過一會兒,他會轉到牙科醫生那兒,說說牙床充血什麼的。當有10個人都情願與牙醫聊聊牙齒保健,而不願與管理共同基金的人談股票時,股市就可能漲。在第二階段,在我向搭訕者說明我的職業後,他可能會和我交談長一點,聊一點股票風險等話題。人們仍不大願談股票,此間股市已從第一階段上漲了15%,但無人給予重視。到了第三階段,股市已上漲了30%,這時多數的雞尾酒會參加者都不再理睬牙醫,整個晚會都圍著我轉。不斷有喜形於色的人拉我到一邊,向我詢問該買什麼股票,就連牙醫也會向我提出同類問題,參加酒會的人都在某種股票上投入了錢,他們都興致勃勃地議論股市上已經出現令人期待的情況。在第四階段,人們又圍在我身邊,這次是他們建議我應當買什麼股票,向我推薦三四種股票。隨後幾天,我在報紙上按圖搜索,發現他們推薦的股票都已經漲過了。當鄰居也建議我買什麼股票,而我也有意聽從時,正是股市已達到峰頂、下跌就要來臨的準確信號。”
“雞尾酒會理論”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林奇也提醒人們對這種理論的態度應當是各取所需,切忌迷信盲從。
在特定情況下賣出
林奇說:“我投資組合中最好的公司往往是購股三五年才利潤大增,而不是在三五個星期之後。”
不斷地翻檢手中所持有的證券,不僅和林奇須鯨般的投資方式有關,而且和企業不斷變化的經營環境有關。須鯨是一種海洋生物,它不是采取有針對性的捕食方式,而是先不加選擇地、快速地吞食數以千百萬計的微小海洋生物,然後,通過鯨須選擇很少的精華部分留下來,其餘的雜質則全部排除出去。什麼時候賣股票,林奇認為有兩種情況:一是公司業務從根本上惡化了;二是股價上升過高,超過了盈利的增長。這時賣掉它以後再買另一種股票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率。
林奇在感覺到投資良機時,也像須鯨一樣,先買一大批股票,然後經過仔細研究,最終選擇一小部分優異的股票留下來,繼續持有,其餘的則全部賣出。但即使這些留下來的股票,也會由於公司經營情況的改變而使該公司的股價發生變化,如該公司所處的行業競爭加劇,麵臨新產品的挑戰,公司本身的管理出現問題,凡此種種都會引起該公司股價的下跌。一旦情況有變,就要采取行動。即使企業本身沒有什麼變化,股價的驟然反常變動也會促使林奇采取行動。
從價格反常的情況中尋求獲利是許多投資者的共識。在證券投資單上,不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任何時候都有一些股票因價格到達某一高位而應該出售,一些股票因價格跌至某一低位而適於購進。投資者通過對這些股票的買進,賣出,再買進,再賣出,周而複始,不斷地從中獲取收益,積累財富。但是,林奇與大多數投資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大多數的投資者最多同時經營一二十種股票,而林奇卻好似市場的創造者,他同時經營著1 400多種證券,並且時常翻新。
如A公司股票每股20美元,B公司股票每股30美元,他會先以20美元的價位買入A公司股票,當A公司股票上漲到每股30美元時,把A公司股票賣掉。也許那時B公司股票已下跌至每股20美元,然後,他再購買每股20美元的B公司股票。幾股小利潤彙集在一起會構成一筆巨大的收益。林奇是一個相對價值論者,而不是最大價值論者,他喜歡積少成多,他從不拒絕追求哪怕是很少的利潤。同時,林奇喜歡每天做一些小決定,而不是每年做幾個大決定。他覺得每天做一些小決定所發生的錯誤損失,要比一下子做幾個大決定所發生的錯誤損失少得多。換句話說,一年作出幾百個決定,這樣即使你錯了也不會太離譜。根據平均利潤法則,隻要你比普通的投資者優秀,你肯定能準確無誤地前進。林奇同時也指出:“當然錯了的時候,你必須得知道,然後賣出去。”
好 股 未 必 貴
林奇語錄:“幾乎所有連鎖店、速食店、主要製造商或具有知名產品的上市公司,你都可以成為他們的股東,而且所費不多。”
在社會中常常有很多人在說,炒股炒成了股東是一種悲哀。可是當拿到便宜的好股票時的那種心情是無法用言語描述的。比如說,當拿了旅遊類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旅遊一直旺盛,或者是拿了家電類上市公司的股票,該公司產品的銷售一直居於市場的領先地位時,我們心裏會想:“又有這麼多的利潤可以進行分配了。”這是一種投資的心態,而這種心態的根源在於當人們遇到了便宜的好股票時樂意投資買入並持有它,成為它的股東。
投資已經逐漸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環,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環。在資本市場向好,上市公司愈加規範的今天,通過成為上市公司股東的方式,無論是大股東或小股東,都是享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最好的方法。而這對於上市公司來說也是有益的。正如林奇所表述的一樣:“當一家公司發行股票後,它用投資者的錢來增設商店、蓋新工廠,或改良產品,使他們能賣更多的產品給更多的顧客賺取利潤。當這家公司越來越茁壯興盛,它的股票也就變得更有價值,投資者會因此得到不錯的回報。”
在林奇的眼裏,通過投資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關鍵是處理好前期選擇股票的問題。因為很多股票是投資者買得起的。投資者用買1個空調3 000元,在2006年6月份的時候買300股美的公司(000527)的股票;用買長虹最新款彩電15 000元,可以在2006年6月份買5 000股四川長虹(600839)的股票。到了2007年,成為股東的投資者則可能分別能賺取另外3個空調和1個彩電。但是如果最初把這些錢投到產品上去的話,現在依然是1個空調和1個彩電,這還不考慮跌價的因素。綜合來看,如果投資者拿著這些錢去買了這些公司的股票而沒有買它們的產品,並且成為其股東,那麼現在至少是可以多買幾件產品了,這當然也包括了產品降價的問題,最直觀的現象是通過投資個人投資者的收益增長了。
也許有的人現在會想到,我不買的話怎麼支持上市公司的業績呢;都投資去了,誰去買產品呢?這不是問題,也許是因為列舉的例子有點特殊,有時候消費的延遲並不代表不購買公司的產品。其實投資後獲得收益的增長不是可以購買更多的產品嗎?同時這裏的投資並不代表著不消費,消費者的延遲消費可以帶來更多更好的消費感受。更何況延遲消費與浪費和炫耀相比,那麼前者就更加具有吸引力了。這也提醒我們一點,一些不必要的消費經常會造成無端的浪費乃至損失,更進一步,因為錯失了投資機會,這種損失將被放大。
作為整個社會循環發展的基礎環節,投資者可以是國家、企業或者個人。當投資顯得不是那麼昂貴和高深的時候,個人投資者參與市場也會為自身帶來投資的樂趣,當對一家公司非常熟悉的時候,再經過審慎的選擇和耐心地等待恰當的時機,積累更多的錢去購買它的股票往往會帶來讓人驚喜的回報。一些質地很好的公司股票價格不一定就貴得讓投資者買不起,很多時候反而非常便宜,投資者也沒有必要認為那些價格高高在上的股票就是好股票。
多做幕後功課
正如林奇在《戰勝華爾街》中說過的一樣,投資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無論多麼用功,不論對公司的了解程度到了多深,投資的未來仍然具有不確定性。明天的投資結果如何,今天隻能給出一個猜測的結果。針對這個問題,個人投資者現在要做的就是不要盲目地猜測,而是要有把握地猜測。為了避免更大的風險,首先注意的就是不要以太高的價格買入;其次更多的是事先和事中分析相關壞消息或好消息可能給公司造成的影響;再次是每次投資的進出需要有一個規劃和步驟;最後要有一個充分的研究過程。隻有這樣才能在投資過程中降低我們個人投資在風險控製方麵的不足。
在投資的過程中,如何發揮好自身靈活自由的優點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林奇是頂尖的投資專家,掌握了股票市場的專業知識,具有敏銳超然的市場意識,大多數投資者無法達到他的境界,其中也包括絕大多數的專業投資機構。個人投資者,無論是新股民還是老股民,都應該客觀地認識到這個距離,在投資時應該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林奇的投資思想,在投資股票前一定要問問買這個股票的理由和自己對這個上市公司的熟悉程度,最起碼要知道以下幾個問題:
(1)年增長率、盈利預測、產品和服務、市場等,能不能經常看到?
(2)值錢的東西,可以估計出來嗎?
(3)現在股價高嗎?不高的話已經漲跌多少了?
(4)自己喜歡這個上市公司嗎?
當回答了這些問題後再去判斷買或不買,不要片麵聽信電視裏股評家的話,應多關注正規渠道的信息和公司公告。
林奇在他的書中為入門投資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剛入門的投資者在買入股票的時候可能有不同的標準,比如飛鏢選股、聽別人的小道消息、經紀人的推薦、專家意見以及自己研究。以他的觀點毫無疑問是支持最後一種觀點的,盡管這是需要積累的一個過程,但投資者即使是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自我訓練和模擬投資來達到投資的更高境界。其實這也是個人靈活性和自由度的一個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