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捕鼠能手——鴞形目鳥類(1 / 2)

鴞形目鳥類眼周的羽毛呈輻射狀,細羽的排列形成臉盤,麵形似貓,故因此一般都通稱為貓頭鷹。它們都屬於夜行性的猛禽,外貌奇特,充滿殺氣,尤其是那縈回於黑夜的叫聲更令人恐怖,所以也常被人們稱為“惡聲鳥”。

鴞形目鳥類中,一般雌鳥的體形較雄鳥為大。頭大而寬,嘴短,側扁而強壯,先端鉤曲,嘴基被有蠟膜,且多被硬羽所掩蓋。它們還有一個轉動靈活的脖子,使臉能轉向後方。

它們的眼睛形大而向前方,上眼瞼能自由活動,瞬膜板發達。角膜和水晶體具有較高的曲率,瞳孔大而圓,視網膜中的視杆細胞豐富,特別還有反光色素層,可在夜間視物,有的種類在白晝時成為白盲。耳孔大,周圍有雛襞,有的在頭的兩側還具有顯著突起的耳簇羽,有利於收集音波。聽覺十分靈敏,內耳大,腦部的聽覺神精細胞豐富。此外,它們的左右耳朵不對稱,在捕捉同一聲音時可產生細微差別,使它們極其準確地測定獵物的立體方位。

鴉形目鳥類的體羽通常為暗褐色,在白盡棲息時不易被發現。體羽蓬鬆,羽毛柔軟,翅膀寬大而稍圓,初級飛羽為11枚,第五枚初級飛羽缺如,次級飛羽第一枚缺如。羽毛的表麵密布著線毛,飛羽邊緣還具鋸齒般的柔軟的緣纓,飛行時可以減弱和空氣的摩擦,減弱或消除噪聲,便於向獵物發動突破襲擊。

尾羽較為短而圓,尾羽共有12枚或10枚。腳粗壯而強,多數全部被羽,這樣能在夜間捕食時減弱噪聲並禦寒。第四趾能向前後轉動,爪大,彎曲而銳利。

鴞形目鳥類是典型的森林鳥類,也有一些種類棲息於草原、沙漠、沼澤、苔原、山地、島嶼等地。一般為留鳥。多數夜間或晨昏時活動,白天隱匿於樹洞、岸穴或稠密的枝葉之間,但也有少數在白晝活動,如雪鴞等。食物以鼠類為主,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它們都有吐“食丸”的習性,其素囔具有消化能力,食物常常整吞下去,並把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發、幾丁質等殘物渣滓集成塊狀,形成小團經過食道從口腔吐出,叫食丸。科學家可以根據對食丸的分析,了解它們的食性。

它們大多營巢於樹洞、岸隙或其他空洞中,也有時占據烏鴉、喜鵲的巢。卵多白色,球狀,窩卵數為1~14枚。雌性或兩性孵化,孵化期約1個月。幼雛晚成性,全身被白色絨羽,1年性成熟。

關於鴞形目鳥類的化石,到目前為止第一個可靠的記錄是距今6000萬~4000萬年的始新世,比隼形目猛禽更為古老。也有人推測鴉形目發生的時間比這還要早,可能是在距今7000萬~6000萬年前的古新世,甚至更早到中生代的後期,但現有的資料還不能充分地說明中生代鴞形目鳥類的早期進化過程,也不能確定其祖先到底是哪一種鳥類。

在中生代白堊紀末期時,開花植物已經占統治地位,動物中的大型恐龍也將近滅絕,就在此時出現了可能是鴞形目祖先的一種鳥類,發現於羅馬尼亞境內的上白堊紀淤積層中。它在1913年曾被鑒定為鵜鶘目的種類,但最近重新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化石標本具有許多鴞形目鳥類的特征。如果這個新的見解可以成立,那麼它就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鴉形目鳥類的祖先。

到距今300萬~1萬年前的第四紀更新世,氣候大大變冷,世界進入了冰川時期,但這一段時間寒冷的氣候並未完全籠罩全球。實際上,很多地區並沒有遭受冰川的襲擊,即使受到影響的地區也是常常是冷暖交替的。這個地質年代階段的鳥類化石記錄明顯增多,共有46種鴉形目鳥類的化石在世界各地發現,鴟鴉科鳥類有40種,其中10種已經滅絕;草鴞科有6種,其中5種已經滅絕;而大部分種類都延續至今。說明這時鴞形目鳥類開始進行適應輻射,分化為大量的不同種,並且向全世界擴散。這個時期近代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已經確立,在新出現的草原和森林裏,出現了很多夜晚活動的小型獸類,於是,作為以它們為主要食物的形目鳥類也就因此逐漸變成了夜行性的鳥類。現生的鴞形目鳥類的體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雕鴉體長約73手厘米,小的鵂鶓的體長僅有12~14厘米。全世界共有2科、134種,分布遍及全球,我國共有2科、33種,分布遍及全國各地,它們均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