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捕鼠能手——鴞形目鳥類(2 / 2)

我國所產的鴞形目鳥類中,雖然不同種類的捕鼠能力不同,食物中鼠類所占的比例也不同,但大都是老鼠等有害動物的天敵、著名的農林益鳥。

人類可以征服太空,但至今無法征服老鼠。鼠類比人類生存曆史更長,數量更多。它們是一類適應力、繁殖力極強的動物,幼仔生長發育到3個月就可以“結婚”,然後很快就“生兒育女”,累加起來,一對老鼠一年能衍生1500多隻“子孫後代”,除去由於各種因素死亡的,至少可以存活700~800隻。

近年來,在我國的林區、草原、鄉村和城市中,普遍開展了大規模的滅鼠運動。但滅鼠觀念的滯後、滅鼠方法的落後與不科學,是近年來我國鼠類密度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們從前曾經過分輕視老鼠,稱它們為“無名鼠輩”,以為放置幾隻老鼠夾子、幾粒鼠藥,或者養一隻小貓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實踐證明,老鼠並不懼怕滅鼠藥。一種新的滅鼠劑使用不了多久,老鼠的體內就會產生出一種抵抗基因,並且很快就能找到解毒的辦法,並把這一信息傳給後代。

老鼠天敵的急劇減少也讓鼠族“鼠丁興旺”。目前,黃鼠狼、蛇、猛禽等老鼠的野生天敵數量已經大大減少,而家貓現已被人們馴化成了一種睡席夢思、吃豬肝,名叫“咪咪”的寵物,從報刊上常常可以讀到貓被老鼠咬死咬傷的趣聞。

科學發展到今天,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滅鼠就是“消滅老鼠”的概念是十分不準確的。我國現有老鼠180多種,有害的隻有10餘種,並且隻有在形成一定密度之後才能造成危害。隻要將其種群控製在一定的密度之下,便不會形成危害。所以“滅鼠”的任務實際上應該是指有效地控製鼠害,想方設法地消滅鼠類中的過剩部分,使鼠害不再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

鴞形目鳥類等鼠類的天敵的存在,減少了鼠類對農作物和人類的危害,對防止鼠害大暴發,防止疾病的傳播,維持生態係統中的物質循環和生態平衡等方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稱得上是人類的益友。它們中大多是稀有的物種,有的雖然尚未成為瀕危物種,但由於砍伐森林和環境汙染,使其數量也在不斷減少,所以人類應該更多地關心它們的處境,努力改善它們的生存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