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叫聲恐怖的夜行性鳥類——倉鴞(2 / 2)

草鴞也叫猴子鷹,是中型鳥類。體長為35~44厘米,體重400克左右。外形很像倉鴞,但個體較大,麵盤與倉鴉不同,為輝棕色,眼先的上方有一個黑褐色的斑。身體的顏色比倉鴉暗,大多為栗褐色或黑褐色,並具有橙皮黃色的斑紋,尾羽淺黃栗色,也比較淡,有時幾乎為白色,上麵具有4道顯著的黑色橫斑。下體為黃白色,胸和兩脅有暗褐色細斑點,腹部以下羽色較淡,也是有暗褐色細斑點。麵盤四周圍有暗色皺領,下邊皺領還鑲嵌著暗褐色的細邊。虹膜暗褐色,嘴肉白色,腳黑褐色。

草鴞共分化為7~11個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台灣亞種僅見於台灣,分布於其他各省、區的均為華南亞種。

草鴞是留鳥,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坡草地和開闊草原地帶,也出現於林緣灌叢、農田和小樹林內。多在黃昏及夜間活動,白天則藏匿於茂密的草叢中。受幹擾時隻能作短距離飛行,飛行時左右搖擺不定,很不規則。主要以鼠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也吃蛇、蛙、鳥和昆蟲等。

草鴉每年繁殖2次,繁殖期為4~6月和8~11月。營巢於茂密的草叢中和大樹根部凹陷處,也在有隱蔽的岸邊或岸邊洞中營巢。這時雄鳥和雌鳥形影不離,在交尾之前雄鳥體羽篷鬆,兩翅微張,並不時發出“撲、撲”的聲響,最後跳到雌鳥的背上進行交尾,一連數次。雌鳥在產卵之前活動明顯減少,每窩產卵2~4枚。卵為橢圓形,乳白色,大小平均為32毫米X39毫米,卵重23克左右。由鳥單獨孵卵。孵卵期為22~25天。雛鳥為晚成性,剛出殼時不能睜眼,身上隻有少數絨羽,腳很弱,不能站立,全靠親鳥來進行喂養。親鳥捕捉到鼠時,先將鼠的頭部吃掉,然後再撕下鼠肉來知喂雛鳥。半月齡的雛鳥就可以吞食沒有頭部的小鼠了,並且能夠像親鳥一樣吐出食物的殘塊。大約在62日齡後即可離巢。

方臉的鶚類一一栗鴞

栗鴞也是小型鳥類,體長29厘米左右,體重311~360克。外形也很像倉鴉,但體形稍小,麵盤不呈心髒形,而是呈方形,方顏色則為淺葡萄紅色,四周被有黑色但具有粟色先端的皺領。頭的部較大,兩側有短羽簇突出,也與倉鴉和草鴞不同。上體為栗紅色並具有黑色及白色的小斑點,下體為葡萄紅色,也具有暗栗色的小圓點。尾羽較短,呈栗色而具有黑色的橫斑。虹膜深褐色,栗嘴乳黃色,腳黃褐色,爪黃色,中爪的內緣有櫛狀突。

栗鴉是留鳥,棲息於山地常綠闊葉林、計葉林和次生林中。主要在夜間、黃昏和黎明之前活動。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2~3隻的小群。主要以鼠類、小鳥、蜥蜴、蛙、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

栗鴞的繁殖期為3~7月。營巢於樹洞中或者腐朽的樹樁內,距地麵的高度為2~5米,有的巢也可以多年連續使用。巢內墊有很多吐出的食物殘塊。每窩產卵3~5枚,卵為純白色,表麵光滑無斑,形狀為橢圓形,大小為35毫米X30毫米,由親鳥輪流孵卵。

栗鴞在分類學上隸屬於草鴞科、栗鴞屬。該屬在全世界共有2種,我國有1種,形態特點是:臉呈方形;有耳突;翅折合時達尾端;跗蹠被羽;內趾較中趾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