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耳羽像角的鴞類——黃嘴角鴞(3 / 3)

雕鴞棲息於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緣灌叢、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類環境中。在新疆和西藏地區,棲息地的海拔高度可達3000~4500米。通常活動在人跡罕至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棲息,常縮頸閉目棲於樹上,一動不動,但它的聽覺甚為敏銳,稍有聲響,立即伸頸睜眼,轉動身體,觀察四周動靜,如有危險就立即飛走。飛行時緩慢而無聲,通常貼著地麵飛行。雕鴞主要以各種鼠類為食,但食性很廣,幾乎包括所有能夠捕到的動物,包括狐狸、豪豬、野貓類等難以對付的獸類和蒼鷹、鶚、遊隼等猛禽。

由於雕鴉在夜間活動,所以一般認為它並不捕蛇。其實,當它發現蛇從草叢中緩緩爬出的時候,就會立即變得興奮起來,眼睛發出炯炯的光芒,並且轉動著圓圓的臉盤,似乎在估算著雙方力量的對比,然後瞄準蛇的頭部,從樹上猛撲過去。但它也的確是較少捕食蛇類,所以第一次進攻往往並不成功,常常不能抓住蛇的要害。這時蛇就會憤怒地扭動著身體,轉過身來準備纏卷住雕鴞。雕鴞則會展開兩個寬大的翅膀,抗拒蛇的纏繞,並且用銳利的爪子刺穿蛇的鱗甲,進入肉體,然後尋找一個破錠,用嘴猛地咬住蛇頭後麵相當於心髒的部位。痛苦萬分的蛇經過激烈的掙紮之後,漸漸不支,終於鬆開了身體,成了雕鴞的一頓美餐。

雕鴞繁殖期隨地區而不同,在東北地區為4~7月,而西南地區則從12月開始。此時雄鳥和雌鳥棲息在一起,在拂曉或黃昏時相互追逐嬉戲,並不時地發出相互召喚的鳴叫聲。交尾之前先互相用嘴整理羽毛,並作親吻狀,雄鳥不斷發出“咕一一咕口古咕一咕咕咕一咕”的叫聲,雌鳥則伴隨著發出“西一西西西一一西西西西”的聲音,反複5分鍾左右,然後雄鳥跳到雌鳥的背上交尾,並且一起發出歡快的鳴叫聲。交尾後大約一周左右,雌鳥就開始築巢。通常營巢於樹洞中、懸崖峭壁下麵的凹處或直接產卵於地麵上的凹處。巢內沒有任何鋪墊物,有時產卵後墊以稀疏的絨羽。巢的大小視營巢環境而不同,一般為直徑27~31厘米,巢深6~12厘米。每窩產卵2~5枚,以3枚較為常見。卵的顏色為白色,橢圓形。卵的大小為55~58毫米父44~47毫米,卵重為50~60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35天。

雕鴉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鴟鴉科、雕鴉屬。雕鴞屬在全世界共有12種,我國有3種,即雕鴞、林雕鴞和烏雕鴞。

林雕鴞是大型鳥類,體長為64厘米。外形和雕鴞相似,但體形較小,頭上的耳出羽簇羽很顯著,呈黑白二色。上體為深褐色,雜有皮黃白色橫斑。下體為皮黃色,腹中部為白色,喉部和胸部有深褐色的橫斑。嘴黃色。虹膜褐色,而其他雕鴉類為黃色。趾暗黃色,爪角林雕鴞色沾紅,尖端黑色。

林雕鴞是留鳥,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中。大多單獨活動。白天通常躲藏在茂密的樹枝葉叢中,黃昏時才開始活動和覓食。在特別饑餓時,有時白天也出來獵食,多沿林緣的開闊地帶、林緣疏林、竹叢或河岸附近活動。主要以中小型脊椎動物,如雉雞、野兔、鼠類、蜥蜴、蛇類等為食,也能獵捕像體形孔雀、豺、鹿的幼仔等較大的動物,還能獵捕魚類。

林雕鴞的繁殖期為2~3月間,也許一年能繁殖2窩。通常為營巢於天然樹洞中或懸崖峭壁上的裂縫內,有時也利用鷹的舊巢。每窩通常產1枚卵。卵呈卵圓形,白色,表麵光滑無斑。

烏雕鴞是大型鳥類。體長53~60厘米。耳羽簇長而顯著,黑色。羽色比其他兩種雕鴞淺,通體大都灰褐色,具黑褐色羽幹縱紋和蟲蠹狀斑。下體皮黃灰白色,具窄的黑色羽幹紋。虹膜黃色,嘴灰白色或淺紫色,尖端角黃色,趾不被羽或僅被剛毛狀細羽,爪黑色。

烏雕鴞在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孟加拉國國、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地,共分化為2個亞種,我國僅有指名亞種,已知的分布地點有:浙江(建德〕;江西(南昌市、進賢)。但各地均極罕見。

烏雕鴉是留鳥,棲息於山地森林中,特別是水源豐富的森林平原地區,常在水域附近棲息,不喜歡在特別幹燥和荒漠地區活動。性情活躍,主要在黃昏時覓食,但據說白天除中午最熱的時候以外,也出來活動。主要以各種鳥類為食,也捕食蛙、蛇、蜥踢,以及魚和鳥卵,甚至還能捕食箭豬。

烏雕鴞的繁殖期為11月至翌年2月,少數在3~4月。通常利用鷹類的舊巢;有時也在大樹的枝杈之間營巢,一個巢可以多年使用,使用時常常增添一些巢材,因而使巢的直徑變得越來越太。每窩產卵1~2枚,通常為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