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戴望舒:到哪裏去尋找丁香一樣的姑娘(3 / 3)

穆麗娟收到信之後當時是慌了神了,便去找詩人的姐姐,可是連他的姐姐也不相信弟弟會真的自殺,姐姐說戴望舒已經自殺過一次了,他是死不了的。終於離婚就成了事實。注意,詩人的姐姐在當時也是個有名的老姑娘,當時也有不少新聞的,此按下不表。

兩位丁香一樣的姑娘,一位跑走了,一位得到了之後又跑走了,兩位都是結著愁怨的。離婚已經成了現實。妻子再也不願跟丈夫回到香港。

不過很快的,詩人又遇到了第三位丁香一樣的姑娘。她叫楊靜,比詩人小21歲,這是1942年5月。跟前兩位丁香相比,同樣漂亮有氣質,今天從照片上看,有點像上官雲珠。注意,後人有說戴望舒比較好色的,我想這真是冤枉啊,哪有詩人,哪有男人不好色乎?後來這第三位丁香為詩人生下兩個女兒,但最後卻還是跟別的男人跑了。在某些傳記作家的筆下,說楊靜素質不高,不如前麵兩位丁香。我想這可能對楊靜是不公的。其實一般的女子,由於她們沒有所謂的話語權,所以文人的某些片言隻語就等於是蓋棺論定了。對於這一次的情變,可能主要原因仍在詩人,他是重蹈覆轍。如果說跟穆結婚,他們是生活在施姑娘的影子底下;那麼這一次他跟楊靜結婚,他們則是共同生活在施和穆的影子之下。因為他和穆育有一女,後來在上海的一段日子裏,詩人有時得去接女兒朵朵的,跟前妻穆麗娟也仍有來往。有來往不要緊,但是詩人往往容易“憶苦思甜”,會在楊靜麵前說起前妻的好處,那麼你想想,生活中誰又能受得了這樣的詩人呢?穆麗娟隻是跟大學生談戀愛,而楊靜就很幹脆,幹脆跟別的男的跑了。於是詩人隻能跟楊靜離婚。

所以我說,詩人一生都沒有走出他的雨巷,一生都隻愛一位叫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位丁香姑娘,你可以說是施絳年,也可以說就是穆麗娟和楊靜。而通過詩人的戀情和婚姻史來看,這丁香一樣的姑娘,又隻有在詩歌中才有,她是詩人創造出來的形象,是愛之女神。

所以詩人的前妻穆麗娟在晚年還說“他對我沒有感情,他的感情全給施絳年去了。”

當然,當事人晚年的話也隻可作參考的,中國沒有盧梭《懺悔錄》的傳統,總是說別人不好,而且中國人很注重晚節的。所謂晚節,其實就是死後的名氣,因為有子女等在。

然而詩人在大是大非麵前卻從不含糊,他把感情不僅給了丁香,而且更主要的是給了祖國。詩人在私情和家事上可能會有諸多糊塗之處,但在國事上看得很清楚的。上海淪陷時不做文化漢奸,他的立場是堅定的。當時有人勸他留在上海,可以去說服穆麗娟不跟他離婚,當這種條件擺在他麵前時,他是寧要心中的祖國,也不要法律上的妻子。1941年的聖誕節,香港淪陷,關於這一段曆史,目前市麵上連影碟都有了。當時戴望舒在香港辦進步刊物,被日軍視為敵對分子並被捕入獄。後來他寫下了著名的詩篇《獄中題壁》——

如果我死在這裏,

朋友啊,不要悲傷,

我會永遠地生存

在你們的心上。

你們之中的一個死了,

在日本占領地的牢裏,

他懷著的深深仇恨,

你們應該永遠地記憶。

當你們回來,

從泥土掘起他傷損的肢體,

用你們勝利的歡呼

把他的靈魂高高揚起。

然後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著太陽,沐著飄風:

在那暗黑潮濕的土牢,

這曾是他唯一的美夢。

1949年3月,戴望舒又帶著兩個女兒毅然從香港回到了北京,決心為新中國做事。同時他又反複動員在香港的楊靜也回來,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楊靜也還是沒有回來。在後人的不少記述中,似乎楊靜遠不及施絳年和穆麗英。1950年,詩人因病在北京去世,他去天堂尋找丁香一樣的姑娘了。

詩人之愛,看似見一個愛一個,其實情是他隻愛一個丁香,一個詩歌中的丁香姑娘,所以我說詩人一生都沒有走出雨巷。

詩人去天堂尋找丁香一樣的姑娘了。在天堂,在杭州,在杭州的大塔兒巷,那條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早年他從這裏走出去尋找,尋找丁香一樣的姑娘,現在我相信詩人一定是從天堂回來看過杭州的故居了,因為在他的詩歌中,曾經這樣深情地寫到了他的天堂——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佩玉鏘鏘,洵美且都——多美的詩句啊!這詩句就來自我們古老的詩經。講論語講莊子講史記講三國的都成大名了,接下去不知道誰來講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