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節稅有法,利國利民利公司(1 / 3)

訂計劃,編預算,抓現金,追利潤,砍成本,堵浪費,倡節約……經過一係列財務環節上的“過關斬將”,你總算可以鬆一口氣,感到高枕無憂了!且慢,還要把好最後一道關——稅收。

亂花漸欲迷人眼,麵對大大小小的稅目,小公司管理者要把國家、行業的相關稅收政策吃透,掌握必要的節稅、避稅技巧,以獲取最大的稅收利益。稅務理財,小公司大有作為。

隻會賺錢不懂節稅會吃悶虧

公司創辦以後,碰到的問題很多,但最讓管理者感到困擾和不好處理的就是稅務的問題。這方麵如果不善於處理,公司經營時間越長,所麵臨的困擾也就越多。

不少管理者曾經為了稅務問題向他人谘詢,他們經營事業皆有好幾年,而且都經營得很成功,唯一的共同困擾都來自稅務問題;很少人在剛開始創業時就考慮稅務問題,顯然他們對於稅務問題的預防工作都不太重視。

大多數的管理者都是在一股衝動的意念下開始創辦公司的,所以滿腦子想的都是賺錢時的快樂,而忽略了賺錢時也有痛苦的一麵——稅務問題即其中之一。

許多管理者對於撰寫探討賺錢的書,差不多每本都買來看,但有關談論稅務的著作,他們卻一本也不想看,似乎每個人都認為這與自己毫無瓜葛——直至稅務出了問題為止!

經常可以聽到有人抱怨:“我這樣盡心盡力,公司還是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究竟是為什麼?”或許這是因為“隻會賺錢,不懂得節稅”所致!

創辦公司前,總是擔心賺不到錢,賺了錢後,卻又擔心盈餘會被刮走。既是如此,何不在賺錢時也花點工夫去研究節稅之道呢?

對於管理者來說,創辦公司前搞清楚國家及當地的稅收政策很重要。依法納稅既是每個公司應盡的義務,又是各種經營活動能夠正常進行的保障,同時,根據不同情況公司還可以享受到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如果細究起來,其中有很多學問可講。如果管理者能掌握一些稅務資訊以及相關運用技巧,便可以輕輕鬆鬆地在公司經營過程中節省下一筆可觀的費用。

在現實的小公司中,在遵守法律的情況下,也常常有多種稅收負擔高低不一的納稅方案可以選擇。作為小公司的管理者,在確定經營計劃和項目之前,應該對國家、行業的稅收政策做一番盡可能詳盡的了解。既不要因違規而“走麥城”,也不要做“冤大頭”。管理者不但要有創業的勇氣,還應把國家、行業的相關稅收政策吃透。

公司創辦初期急需資金積累,國家稅務部門對此有不少優惠政策,比如高新技術企業可免2年所得稅、下崗人員個體經營可免3年營業稅等。利用好這些政策,可增加公司收益。

創業辦公司是一種激情,更是一次艱難的白手起家。一個精明的管理者應該在公司創辦之前就考慮好如何節約稅收的問題。

稅務籌劃得好,公司錢財少不了

稅務籌劃也稱節稅,是納稅人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等事項的事先安排和策劃,以充分利用稅法所提供的包括減免稅在內的一切優惠,從而獲取最大的稅收利益。

公司稅務籌劃會產生多重效應,對公司而言主要是促使公司精打細算,增強公司投資、經營、理財的預測、決策能力和準確度,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和經營管理水平,壯大公司實力和競爭力。

在現代市場經濟形勢下,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是每個公司從事其生產經營活動的直接動機和最終目的。等量的資本投入,投資成本越低,投資收益就越高;等量的營運資本,營業成本越高,營業利潤就越低。

決定公司生產經營成本高低的因素很多,稅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在當今世界各國普遍實行的多種稅、多次征收複稅製的稅收環境中,流轉稅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公司營業成本的大小;所得稅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公司投資成本的高低。

就單個的生產經營者而言,稅收的無償性決定了其稅款的支付是公司資金的淨流出,沒有與之直接相配比的收入項目。從這一角度看,公司運用稅務籌劃所節約的稅收支付等於直接增加了公司的淨收益,與降低其他成本項目具有同等重要的經濟意義。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經濟利益是公司經營的根本準則。公司通過精打細算,在稅法允許的範圍內降低自身的稅收費用,從而增大自身的經營淨收利益和經濟實力。

總體而言,公司稅務籌劃一般會使公司達到節約稅款支出的目的。

小公司管理者要具備節稅意識

公司為減輕自身稅負,獲取經濟利益,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應用稅務籌劃。而管理者是公司稅務籌劃的決策者,其所具備的節稅意識是稅務籌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對於剛剛起步的小公司管理者來說,要率先樹立起節稅意識。主要包括:

1.優惠節稅意識

所謂優惠節稅意識,是指管理者要具有充分利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的意識。

稅收優惠政策是國家為了一定的目的,對某些公司和征稅對象給予鼓勵和照顧的一種特殊規定。對於管理者來說,應該積極地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因為,稅收優惠政策是國家明文規定的,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運用稅收優惠政策進行合理節稅、避稅,其成本是最小的,受益也是最大的。這種節稅既不會成為稅務機關的緝查對象,又符合國家意圖,還可以減輕自身稅負,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2.彈性節稅意識

所謂彈性節稅意識,是指管理者在進行經濟活動時,要具有利用稅法彈性進行合理節稅、避稅的意識。

彈性節稅是指利用稅法構成要素中如稅率、稅額、優惠和懲罰性措施等存在一定的幅度而進行的合理節稅、避稅。當然,其前提是征得稅務機關的同意。彈性節稅是堅持一個總原則和三項分原則。一個總原則是增加利潤,降低損失;三項分原則是:稅率、稅額最小,優惠最大,懲罰最小。同時,彈性節稅要注意搞好和稅務機關的關係。

3.規避節稅意識

所謂規避節稅意識,是指管理者在進行經濟活動時,要具有利用稅法中關於某些臨界點的規定進行合理節稅、避稅的意識。

臨界點可分為稅基臨界點和優惠臨界點兩大類。例如,土地增值稅中規定,納稅人建造普通標準住宅出售,增值額沒有超過扣除項目金額的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稅;超過20%的,應就其全部增值額按照規定計征土地增值稅。管理者可以利用20%這一臨界點,將增值額控製在19%左右,從而規避應納稅額。

當然,在進行規避節稅時,管理者一定要注意受益——成本比較。如果僅為了規避一點稅款,而把自己限製在很小的規模,那就得不償失了。

挖掘節稅潛力,獲取節稅利益

稅收籌劃的目的是在法定範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公司的納稅支出並獲取最大經營淨收益。換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節稅潛力,獲取節稅利益。

節稅利益一般是通過選擇低稅負的納稅方法和滯延納稅期這兩條途徑獲取的,具體而言,選擇低稅負的納稅方案又包括稅收負擔的規避和稅收負擔由高向低的轉換。

以下從三個方麵介紹公司獲取節稅利益的途徑:

1.稅收負擔的規避

這是指公司把資本投向不負擔稅收或隻負擔輕稅的地區、產業、行業或項目上。這樣,公司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稅收上的優勢,以增強競爭實力和獲取更高的資本回報率。要做到規避稅收負擔,就要求管理者熟知國家的稅製中關於各項減免稅優惠的具體規定,並結合公司自身情況進行周密安排。

2.稅收負擔從高向低的轉換

這指就同一經營行為存在多種納稅方案可供選擇時,公司就低避高,選擇低稅負納稅方案,以獲取節稅利益。例如,所得額的大小,即計稅所得額越大,適用的邊際稅率越高。這樣,公司可在稅法規定的範圍內,通過調整和平衡各納稅期的計稅所得。調整計稅所得的渠道很多,具體包括:有關收入、費用項目的確認期的選擇;資本和金融資產持有期的選擇;投資方式的選擇,等等。

3.納稅期的滯延

這指公司在遵守稅法的前提下,將有關應稅項目的納稅期向後遞延。一是遞延公司在滯延期內取得一筆同稅款相等的政府無息貸款,有利於公司資金周轉,節約了公司的利息支出;二是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中,延期繳納的稅款的幣值不降,從而減少了實際納稅支出。

一些國家的稅法特別規定了可以延期納稅,這一方麵是為了平衡公司在不同納稅期的稅收負擔,比如,公司在某一納稅期所得過高,有可能被允許將它平均分散到以後若幹期之內去計稅和納稅,或者是對取得高所得年度應納的稅款采取分期繳納的方式;另一方麵,遞延納稅的規定也是政府利用稅收杠杆調節公司經濟行為的一種手段。比如,政府為了促進投資,允許公司對其營業財產采用初期折舊或者自由折舊方法,這樣就可以減少高折舊年度的應稅所得,從而產生延期納稅。

另外,在《稅法》未製定專門的支付條款的情況下,公司可利用《稅法》本身未規定有關條款而實行延期納稅。

小公司要利用經營形態節稅

一般從事公司經營,首先麵臨的問題,就是應該以何種組織形態來組建公司。現代公司的組織形式一般包括公司和合夥公司(包括個體經營公司)。公司又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究竟以獨資或合資經營為佳,還是以公司組織為佳,這是必須考慮稅收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