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關係定律在管理學中的應用
心理學上說的互惠關係定律內容是“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中國古語說得好,“士為知己者死”。在現代職場上,職員也是能夠為認可自己存在價值的管理者鞠躬盡瘁的。管理者如果希望員工做出某種行為,就要對這種行為做出誘導性的行動——關心或者獎勵員工的行為,才能得到所希望的效果。這就是所謂互惠關係定律。
一位優秀的管理者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指揮家,而應該處處為員工著想,最大限度地為員工提供服務。身為管理者,僅僅發號施令是不夠的,關心下屬也是管理者的必修課。一個高明的管理者,不僅要善於發揮下屬的能力,更要善於通過為下屬排憂解難,從而喚起他們的內在工作熱情--主動性、創造性,使其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不會由於獎勵不公或者缺乏上司的關心而導致跳槽。
如果一個管理者不能真正關心下屬,那麼下屬也就不會對企業產生真正的忠誠。要激勵員工去做某件事,隻有讓他知道,做這件事對他對公司都有好處,他才會努力去做。管理者所講的鼓勵員工上進的話,介紹企業的遠大目標等,也許會使員工在某一時段內發奮工作。但是,這些口頭上的激勵,必須以物質為基礎,才能長久地發揮作用。如果一個企業有非常遠大的目標,但卻不能保障員工現在及今後的生活,那麼無論精神激勵多麼振奮人心,效果也不會太長久。員工們在一陣發奮工作之後,心情會逐漸趨於平靜,然後會向自己發問,這樣為公司拚命工作,對我究竟有什麼好處?所以,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要善於發現員工內心的真實想法,把他們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目標和需求結合起來,再通過評估與獎懲,把這種價值表現出來,才能真正長久地激勵員工,努力去做領導者希望他們去做的事,成為忠於公司,為公司盡情效力的人。
代表案例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是一位優秀領導者,他管理公司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他善於為員工解決各種問題。他在回憶錄中記載著自己剛擔任管理者時的一件事:
一天,公司一位年輕的員工得知妻兒因為家鄉房屋拆遷而失去了住處後.十分焦急,去找他的上級卡耐基,想請假回家安排一下。因為當時業務繁忙,人手又少,所以卡耐基不想讓他在這時請假,於是就對這位員工說了一通“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公司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之類的道理.想讓他安心工作,不料這位年輕下屬當場就被氣哭了。他氣憤地說:“在你們看來這是小事.可對我來說這是天大的事!我的妻子和孩子都沒有地方住了,你還讓我安心工作,請問,我怎麼還能夠安心工作呢?”卡耐基後來在日記中寫道:“這位年輕人的一番大實話深深震動了我。”他對所謂“大事”和“小事”進行了一番辯證的思索後,立刻去找那位年輕的下屬,向對方道歉並且準了他的假,後來還親自到這位下屬家中去探望,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位後來的鋼鐵大王當時也才23歲。他在回憶錄上寫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是別人給我在通向領導的道路上上的第一課,也是刻骨銘心的一課。”
關心體恤員工,就是要站在員工的角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個道理是適用於任何組織的。管理者隻有多為員工的切身利益考慮,員工的忠誠與積極性才會得到激發和提高。
5.倒金字塔管理法則:主張員工的權利
什麼是倒金字塔管理法則
倒金字塔管理法則最早由瑞典的北歐航空公司總裁卡爾鬆提出。它的意思是說,賦予員工承擔責任和權利的自由,員工一旦受到重視和信任,就可以釋放出隱藏在他們體內的能量。
倒金字塔管理法則的典故
上世紀70年代末,瑞典的北歐航空公司受石油危機影響,每年虧損2000萬美元,公司瀕臨倒閉。在這個危急時刻,年輕的楊·卡爾鬆擔任了該公司的總裁。卡爾鬆接任後改變管理方式,采用了新的管理方法。奇跡出現了,一年後,該公司竟然轉虧為盈,贏利5400萬美元。此事在歐美廣為傳頌。卡爾鬆剛接手時,公司內部人心惶惶,員工們不知道公司是否會經受不住這次石油危機而導致破產。卡爾鬆仔細研究了公司的狀況後,向全體員工宣布,他要實行一個全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方法實施後讓員工們感覺到,自己就是現場決策者,可以對自己負責的事情做出決定,有些決定不必報告上司。這種方法把權力、責任同時下放到員工身上,而管理者作為政策的監督者,隻是負責對整體進行觀察、監督、推進。卡爾鬆給這種管理方法起名為 “Pyramid Upside Down”,簡稱倒金字塔管理法,又叫倒三角管理法。
激發員工熱情巧用倒金字塔管理法
“倒金字塔管理法”能激起員工的工作熱情,讓員工覺得自己能夠決定份內的事情,不需要向上級報告。管理者把權力放到員工身上,讓他們自己承擔起責任,而他隻負責監督,推進即可。這樣,員工受到信任與重視,便會為企業發展提出好的建議,使自己甚至整個企業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代表案例
鬆下幸之助經常對員工們說:“我對這事缺乏自信,但我相信你肯定能勝任,所以交給你去辦吧。”這時候,員工會感到自己備受重視,不僅樂於接受,而且一定能把事情辦好。
1926年,鬆下電器公司經過研究,決定在金澤市設立營業所。雖然鬆下幸之助並沒有去過金澤,但是經過多方麵考慮,覺得可以在那裏成立一個營業所。這時麵臨的重要問題是究竟派誰去開展金澤市的工作。雖然有很多有能力的高級主管。但是,這些人卻不能離開總公司,因為他們當中任何一個人離開,都會對總公司的業務產生不利影響。所以,需要另派一個人去金澤。
正當人們愁眉不展時,鬆下忽然想起了公司的一個年輕業務員。這個業務員剛滿20歲,雖然年齡小了點兒,但是,鬆下卻認為年輕人照樣能幹好。
於是,鬆下決定派這個年輕業務員擔任金澤營業所的負責人。鬆下把他找來說:“公司要在金澤設立一個營業所,思前想後,我決定派你去負責。”
年輕的業務員聽了非常吃驚,他說:“我才20歲,剛進入公司不久,是個新手,對業務還不太熟悉,也沒有什麼經驗,這麼重要的職務,我恐怕難以勝任。”他的臉上現出困惑,不明白為什麼會選擇他?想想也是,他剛進入公司不久,突然奉命負責去金澤管理營業所,自然會讓他感到意外。
可是鬆下卻認為他能夠勝任,於是鼓勵他說:“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你一定能做到。想想看,在古代,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這些武將,都是十幾歲就揚名在外了。他們在年輕時就治理領地,統帥部下。明治維新的誌士們不也都是年輕人嗎?他們也是在年輕時就對國家進行改革,蕩除舊製,建立新的日本。放心,你一定能做到的!”
經過鬆下的鼓勵,這個員工終於下定決心接受任命。年輕人一到金澤,立刻找尋合適的地段。他幾乎每天都寫信給鬆下。在信中說,自己正在尋找適合的房子,接著又寫信說,房子已經選好……每天都把工作的進展一一告訴鬆下。沒過多久,在這位業務員的努力下,營業所就建好了,投入了正常運作。
6.海潮效應:俊鳥棲高枝
什麼是海潮效應
海潮效應的意思是,通過調節對人才的待遇,達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從而加大企業或者單位對人才的吸引力。它所體現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就是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業激勵人。
海潮效應的來源
海水因天體的吸引力而湧起海潮。引力大則海潮大、引力小則海潮小、引力過弱則無潮的現象被人們稱為海潮效應。其實在管理上也如此,人才與企業的關係就是這樣。企業的開拓與發展都需要人才,於是人才應運而生。根據海潮效應,作為企業,要加大對招攬人才的宣傳力度,並且要從物質和精神等方麵用實際行動來大力招攬人才。
企業管理者應該如何利用海潮效應
作為一個企業,必須通過提高對人才的待遇,以達到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加強本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同時加大對人才的宣傳力度,形成單位重視人才,不拘一格招收人才的理念,吸引人才加入。現在很多知名企業都提出這樣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用待遇吸引人才,用感情凝聚人才,用事業激勵人才。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如何留住企業現有的人才是擺在管理者麵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信息流動量加大和人才市場的逐步建立、健全,靠行政手段實現人才流動是行不通的,而且這樣往往會陷入法律糾紛,也容易給企業帶來負麵影響。因此,必須建立靠薪酬和環境來配置企業人力資源的激勵機製,特別是要注重對人才的激勵力度,從而形成“海潮效應”,為公司招攬更多的人才。
代表案例
在國家管理上海潮效應也是非常實用的,正如中國古代的燕國國君燕昭王所為: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後來燕昭王做了國君,大力消除了內亂,國家穩定了下來。可是此時的燕國,經過戰亂的紛擾,已經殘破不堪,於是燕昭王決心招納天下有才之士,重振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發布了這樣的命令,但是前來投奔他的人卻為數寥寥。後來,燕昭王請教了一位叫郭隗的人,問他為什麼發令已久,卻不見多少良材前來投奔呢?究竟怎樣才能得到賢士?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很喜歡駿馬,發令說願用千金求購一匹千裏馬。可是幾年過去,一匹也沒有買到。手下有人自告奮勇去買千裏馬,國君求馬心切,便同意了。這個人好不容易才打聽到某處有一匹千裏馬。可是他趕到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用五百金把這匹死馬買下來,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到買回來一匹死馬,非常生氣。而這個買馬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知道,大王您的確有誠意買千裏馬。這樣,有千裏馬的人自然會前來。果然,沒過多久,就有人送來了千裏馬。
郭隗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到賢士,也要像那位買千裏馬的國君一樣,讓天下人知道您是真心求賢。您可以把我當做那匹死馬,賢士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肯定會來投奔。”
燕昭王認為郭隗說得很有道理,於是拜他為師,給他優厚的待遇,讓他主持修築了“黃金台”,作為招納天下賢士的地方。消息傳出後不久,樂毅、都衍、劇辛等一大批賢士紛紛從各地來到燕國。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打敗了齊國,奪回了失去的土地。
用買死馬的方法來求得千裏馬,用修築黃金台的方法來吸引天下的人才,所運用的都是管理學中的海潮效應。
人才乃強國之本。求賢納士,網羅人才,貴在真心誠意。企業招攬人才,不要因為才能不高而對其不敬,隻要向所有的人昭示尊重人才、招募人才的誠心,有才能的人自然會來到你的企業。
7.大榮法則:每個人的持續發展帶來整體的持續發展
什麼是大榮法則
大榮法則指的是,作為企業管理者,要想保持成功,就要注重培養人才。
大榮法則的來源
大榮百貨公司號稱日本兩大百貨公司之一,創建於1957年。創業之初的大榮公司隻是大阪的一家小百貨店,僅有13名職工,後來擴展到經營糖果、餅幹等食品以及百貨。大榮公司在管理企業時提出“企業生存的最大課題就是培養人才”,後來被人們稱為“大榮法則”。正是由於大榮公司在經營決策上重視培養人才,才使其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企業管理者應該如何利用大榮法則
對每一個企業來說,首先要強調的是人才的重要性。企業招聘人才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招聘從外界吸收,一是企業自己培養。人才的培養決定著企業今後的生存和發展。在企業的發展中,設施條件的提高遠不及員工素質的提高來得更重要。要想提高員工的素質,就要經常對員工進行教育培訓,啟發員工的思維,更新員工的技術。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人才建設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沒有了人才,一切都成了空話,因此,培養人才一事關係著企業的成敗!
代表案例
為了加強員工的能力,許多公司都設立了各種培訓大學。摩托羅拉專門成立了摩托羅拉大學來培訓員工。愛立信為了培訓員工,也成立了愛立信中國學院。IBM在中國的培訓有“魔鬼訓練營”的稱號。思科則在互聯網世界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Elearning多媒體培訓環境,這樣使得員工在工作和學習之間沒有界限,隨時可以到互聯網上進行充電學習。聯想集團更是成立了以總裁柳傳誌親任院長的聯想管理學院。
在員工培訓上,各個企業都花費了很大的心思。三星集團是韓國首家開設全麵員工訓練中心的企業。在三星員工訓練中心,首先通過教育,培養員工熱愛三星、為三星忠誠服務的思想,樹立我就是三星、三星就是我的理念。其次是員工要根據各自的實際需求,接受符合自己的教育和訓練,在學員結束培訓之前,還要接受一項“適應生活及提高推銷能力”的訓練,內容是學校發給學員每人幾件三星的產品,然後把他們送到鄉下,去推銷這些產品,直到把東西賣掉之後才能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