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管好人才能做成事(1 / 3)

1.柔性管理法則:“以人為本”人性化管理

什麼是柔性管理法則

柔性管理法則和“以規章製度為中心”的剛性管理不同,它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需要管理者在員工心中建立起潛在說服力,從而把企業意誌變為個人自覺行為。

如何用好柔性管理法則

柔性管理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以人為中心”來進行管理的新方略。柔性管理法則的建立,首先需要人們由習慣的線性思維方式變為非線性思維方式。管理者要從表麵所展現的複雜現象中,判斷出事物發展和演化的進程,從中洞悉其走向,分辨需要人們開發的潛在未知市場,進而預見變化並自動應付變化,這就是柔性管理的任務。

柔性管理的標誌是“以人為中心”,強調思維的跳躍和變化、速度和反應、靈敏與彈性。它注重企業內部的平等和尊重,公司人員的創造力和直覺、主動性和企業精神、遠見和價值控製。

“柔性管理”是相對於“剛性管理”提出的。“柔性管理”的特征在於:注重員工的內在,管理者身教重於言教,對於員工激勵重於控製,務實重於務虛。顯然, 知識型企業進行柔性化管理之後,管理者更加注重的是員工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更加注重的是員工的主動精神和自我約束。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點是不依靠權力、影響力(如上級的發號施令),而是依賴於員工的心理過程,依賴於每個員工內心深處激發的主動性、內在潛力和創造精神,因此具有明顯的內在驅動性。不過,隻有當企業規範轉化為員工的自覺意識,企業目標轉變為員工的自發行動,從而形成內在的驅動力時,這種自我約束力才會產生。

代表案例

惠普公司在知識管理方麵就是執行“以人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他們不以IT為主要的手段進行知識管理,而是通過以下方式:

在惠普可以看到,公司內部最常見的就是“師傅帶徒弟”的知識傳授方法。“師傅”其實就是“徒弟”身邊的資深同事或者上司。由於“師傅”也是從“徒弟”走過來的,並且彼此在做事方麵同步進行,所以很清楚“徒弟”遇到了什麼問題,甚至能預測“徒弟”將會遇到的問題,所以對其問題的解答往往一語中的;而“徒弟”也熟悉“師傅”的表達方式,所以對“師傅”的指點很容易理解。“徒弟”長期在“師傅”身邊受其“身教”,對其成長也有相當大的益處,這是任何係統也無法替代的。

惠普公司提倡知識共享,這也是對員工進行人性化管理的一種方式。在惠普公司,管理者提出,所有信息可以共享,而且這種分享知識與個人績效考核掛鉤,一旦你成為公司的“知識大師”,那你就有更多的表現機會。因此,惠普員工爭取分享知識的氣氛非常濃烈,在這個過程中,知識迅速實現了共享和傳播。

惠普還有一個規定,公司的管理人員都會定期到惠普商學院講課。這也是惠普重要的人性化管理策略。管理者除了自已做事,還需要引導別人,這要求他們能把自己成功的行為特征和處理方式提煉出來,教授給其他員工,讓他們有機會分享到高層的經驗。這是一個促進知識從隱性到顯性,從獨享到廣泛應用的過程,有利於員工水平的共同提高。

惠普公司還會定期舉行所有員工參與的讀書會。通過參加這種讀書會,不但能使企業內部更加和諧,更重要的是,員工讀書後通過交流討論,對新知識能夠迅速消化吸收和融會貫通,更好地應用到實踐當中,而不是簡單接受。

惠普公司的這種柔性化管理激發了員工的主動性和內在潛力,既能滿足員工的高層次需求,又能對員工起到有效的激勵作用。

2.坎特法則:尊重是管理的基礎

坎特法則的含義

坎特法則是哈佛商學院教授羅莎貝斯·莫斯·坎特提出的。坎特法則的管理理念是:隻有給予下屬應有的尊重,才能得到他們的擁護。

解讀坎特法則

坎特法則認為,尊重員工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回報率最高的感情投資。尊重員工是管理者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素養,而且尊重員工本身就是獲得員工尊重的一種重要途徑。一位著名企業家說:“企業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把員工視為最重要的財產,是否尊重每一個員工。如果做到這一點,就能依靠員工創造出不同凡響的業績。”的確如此,尊重員工是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尊重”是一種修養,是向外透露出的人格,這種人格是需要不斷修煉積累的。在實際工作中,尊重員工也就是給員工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

如何在管理中用好坎特法則

一位心理專家說: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是人們的基本需求之一。有時,一個員工之所以願意在這家企業工作,看中的並不僅是高薪,更重要的是工作氛圍。特別是一些高素質人才,他們比一般員工更需要創造一種相互理解、輕鬆和諧的氣氛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領導者就是這個氣氛的創造者。然而讓我們感到遺憾的是,許多管理者都沒有表現出對員工足夠的尊重。

尊重員工是人性化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麵,隻有員工受到了尊重,他們才會真正感到自己被公司重視,信心就會增加,做事情才會用心去做,也願意站到管理者的立場,主動與領導者進行溝通和交流,探討怎樣更好地工作,盡快完成管理者交辦的任務,心甘情願為團隊的榮譽付出。

代表案例

日本的索尼公司稱得上名聞全球,多年來,它之所以能保持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歸結於它那以人為本的管理製度。創建者盛田昭夫多次強調,“人是一切活動之本”,隻有管好人、用好人、教育好人,公司才能進一步發展。而這一切都是要從尊重人開始。

在索尼公司,有一個盡人皆知的原則,那就是:不論身在何地,處於哪個級別,隻要是索尼公司的員工,就是大家庭中的一分子,理應受到充分尊重,並且互敬互重。

索尼公司強調現場辦公,不僅高級主管沒有私人辦公室,甚至連分廠廠長都不設單獨的辦公室,目的是消除等級隔閡,互相接受和尊重,避免少數管理者高高在上。

索尼公司希望每個管理人員都能和下屬建立起良好關係。每天早上工作前,各小組長都要召開一個短會,交代當天所做的工作,同時對前一天的失誤進行檢討。小組長還要每天對下屬多方觀察,看其是否生病、家裏有無事情、對工作有什麼異議和建議等等。

盛田昭夫要求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須離開辦公室,到員工中間去,深入認識、了解每一位員工,傾聽他們的意見,同時也給員工創造一個輕鬆、透明的工作環境。

盛田昭夫本人也經常到員工中間去,直接進行溝通。由於公司規模太大,各地均有其分布,所以不可能每位員工都能接觸到,但他盡量增加這種直接交流的機會。

有一次,盛田昭夫在東京辦完事後,見時間還早,便走進一家掛著“索尼旅行服務社”招牌的店裏,笑著對員工們說:“我來打個招呼,相信你們在電視或者報上見過我,今天讓你們看看我的廬山真麵目。”這句開場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氣氛一下變得輕鬆起來。然後,盛田昭夫和員工閑話家常,有說有笑,相處得非常融洽。

美國索尼分公司成立25周年紀念日,盛田昭夫和夫人良子親自坐飛機前往美國參加慶典。夫婦倆和員工共同用餐,進行交流。參加完活動後,他倆又馬不停蹄地走訪在紐約的下屬工廠,與員工一起用餐、相聚。所有員工都感到總裁夫婦是那樣親切和藹,讓他們感到無比自豪。盛田昭夫說,他喜歡這些員工,就像喜歡家人一樣。

這種充分尊重各位員工、建立一種如同親人朋友般和諧關係的做法,正是索尼公司的管理基礎,也是它事業發展壯大的動力之源。

3.金魚缸效應:透明化管理更陽光

金魚缸效應的含義

“金魚缸效應”是由日本最佳電器株式會社社長北田光男先生提出的,說的是管理者要增加企業管理的透明度,讓員工對其進行監督。

金魚缸效應的來源

養過觀賞魚的人都知道,一大缸魚反而比一小缸魚好養。有人會覺得意外,但實際上這是事實。養一小缸魚的話,一旦出現問題,整缸魚可能全部惡化死亡。而養一大缸魚的話,出問題後能有一個緩衝期,由於魚的數量眾多,就會延緩惡化速度。在此期間,養魚者有可能發現問題並及時處理。這被稱作“金魚缸效應”。

後來,日本最佳電器株式會社社長北田光男先生把它運用到企業管理中,他強調,企業管理增強透明度的重點是管理者的經濟收入,要求各級管理者的收入和報銷費用都要向員工公開,接受員工的監督以及批評建議,並根據員工的意見,對經營管理進行改進。

利用好金魚缸效應加強管理透明度

要求管理者對規章製度和各項工作一定要加強透明度。透明度提高後,管理者的行為將置之於員工的監督之下,可以有效地防止濫用權力,從而強化管理者的自我約束機製。員工在履行監督義務的同時,必將大大提升自身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更好地樹立起敬業、愛崗和創新的精神。

代表案例

20世紀80年代,蘋果公司在K-12教育市場處於領先地位,在業內簡直沒有競爭對手。之所以能在教育市場處於領先地位,因為經銷商們提供了無數的方案來經銷他們的產品。蘋果公司的經銷合作夥伴把產品銷售到各個中小學校區,令其他供應商幾乎無機可乘,蘋果公司可以說是一家獨大。而且這些中小學生將來就業後,已經習慣了蘋果機的他們,勢必會引發對蘋果機的進一步需求,於是給蘋果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潛在市場。當時,蘋果機已經占到PC市場14%的市場份額,如果按照這種形勢發展下去的話,將會為蘋果公司帶來巨大利潤和無限商機。

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蘋果公司的部分管理人員開始迷信80\/20法則。他們認為,在這些合作夥伴中銷售最好的20%為公司帶來了大多數業務。因此,蘋果公司便重點培養這20%的方案提供商,隻授權這20%的方案提供商在K-12教育市場裏銷售蘋果機。沒有得到授權許可的經銷商們紛紛倒向其他供應商,這樣導致蘋果K-12教育市場大大減少。短短幾年,蘋果公司就喪失了自己在教育領域的優勢地位。

這個案例證明,蘋果公司的這種縮小銷售渠道規模的做法可以說是自取滅亡。與金魚缸相似的是,大規模的銷售渠道更便於公司的維護、更方便調整。

4.熱爐法則: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什麼是熱爐法則

熱爐法則指的是,嚴格的紀律是製勝的關鍵。每個組織都會製定出約束人們行為的準則,並且要求成員必須遵守,當一個組織的行為準則底線被突破時,必須給予恰當的懲罰。

熱爐法則的來源

熱爐法則又稱懲罰原則,是由西方管理學家提出的。這是將懲罰作為管理的一種基本方法:每個組織都會製定成員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當這個組織的行為準則底線受到破壞的時候,必須給破壞者以恰當的懲罰。

“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昭公二十年》中鄭國子產的話,也形象地反映出了西方管理學家提出的“熱爐法則”。紀律是一切製度的基礎,組織與團隊要想長久存在,最重要的就是團隊紀律,而團隊紀律的維係需要通過嚴格的執行來完成。隻有在執行法規製度時施用懲處原則,才能有效懲治破壞製度的人,讓人們遠離“熱爐”。

熱爐法則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規章製度,在它麵前人人平等,員工中的任何人觸犯了都要受到懲罰。熱爐法則的實際意義在於製度規定了人們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如果有人違反了規章製度,就如同碰觸到灼熱的火爐,讓他感受到“燙”的處罰。隻有這樣,才能做到令出如山、不徇私情。熱爐法則與獎賞鼓勵之類的正麵手段恰好相反,屬於反麵手段。

代表案例

古今中外,關於“熱爐法則”的例子比比皆是。古有“孫武治軍”,讓士兵都明白了什麼叫“熱爐法則”;今有希望、海爾集團,讓職員懂得了隻有紀律嚴格才能鑄就一流企業。

為了能在市場競爭中長期站穩腳跟,並處於優勢狀態,希望集團的方針是“嚴厲和寬容”,具體些說是“用鋼鐵般的紀律治廠,以慈母般的關懷善待員工”。所謂嚴厲指的是,在執行規章製度時絕不允許以下不為例為借口,也不允許將懲罰製度打折扣。有人建議希望集團的總裁陳育新將“嚴厲”改為“嚴格”,但卻被陳育新拒絕。他認為,對企業的管理隻有將嚴格上升到嚴厲的程度,才能表達他“鋼鐵般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