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一百年來春夢痕(2)(1 / 3)

列寧比孫中山的革命成功還遲了幾年,可他的威風大啊,五年一計劃,五年一計劃,國家發展得非常快,這下中國更亂了。

(八)

推翻滿清已經六年了,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也下台了,中華民國影子都沒有了,孫中山在廣州成立了大元帥府,他還是一無所有。可憐的號稱國民政府,變成屈居廣東的一個小政府了。沒有地盤,廣東是陳炯明的地盤,孫中山的大元帥府在廣東站得住嗎?站不住!

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為了征收商稅的問題,跟孫中山因為錢的事,鬧翻了,炮轟大元帥府,叛變了革命。

(九)

怎麼才能了解國民黨,我認為,你徹底了解了太平天國,你就了解了國民黨。

為什麼呢?太平天國是廣西人起義,統統是廣西人,太平天國起義之地金田就是廣西桂平的地方,所以太平天國的首領全是說廣西話的,廣西話與廣東話不一樣。後來,太平天國打到了南京,建立了政權,上下左右統統是廣西話,連與廣西相鄰的廣東話都插不進去,外省人更插不進去。

說簡單點,太平天國它就是一個說廣西話,隻有廣西人參與的小集團,怎麼能夠成大事啊。

所以,太平天國非失敗不可,它怎麼統一中國啊?

孫中山在廣州成立的大元帥府也一樣,以廣東人為主,又是另一個說廣東話的太平天國。所以,蔣介石跟著孫中山,加上後來的毛澤東,都很受氣的啊,他們都不是廣東人啊,不是廣東人,都進不了他們的那個核心圈子。

文化的統一包括文字和語言的統一。中國文字統一是在秦漢時期,這個功勞太大了。而語言統一,幾千年來,一直沒有實現,直到最近這一百年來,準確地說是五十年來,再說近點是最近三十年,語言才慢慢統一。這也是曆史文化的關鍵所在。方言保留可以,對研究曆史也有幫助,但是必須有全國統一通行的語言。

(十)

民國初年至五四以前(1919年),中國為北洋軍閥時期,大家都沒有注意,袁世凱本來可以做一個開國總統。他偏要做皇帝,結果垮了。後麵換了幾個總統,都很短命,下去了。

那個時候,要議會來支持好的總統,因此,幾位總統是誰,已經不重要了。這些議員既不是共產黨也不是國民黨,我籠統地歸納為前清遺老、少量民主人士和革命黨的名宿。

早在袁世凱時期,1914年日本對德國宣戰,占領德國在中國的全部租借地——膠州灣。1915年1月,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袁世凱在5月9日,接受了其中大多數的要求,這個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協定,為新聞界所得知,並公布該協定,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使中國知識分子及民眾對日本以及賣國的政府強烈不滿,認為這是國恥,同時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動,這種情緒在五四運動中進一步發展而發揮作用。

1919年,徐世昌做總統時期,在巴黎和會上,以陸徵祥為代表的中國代表團外交失敗,引起了國內的強烈不滿。五四運動就這樣發動起來的,北京大學和北京法政專門學校等13所學校的學生鬧起來了。那個時候,北京法政專門學校的學生又懂政治,又懂法律,畢業出來都是要做大官的。

學生們開始遊行,痛打章宗祥,火燒趙家樓。所以說,五四運動是因為簽訂賣國條約和外交失敗,喪權辱國等事件引發的,不是為文化而起的,完全搞錯了。

這時候,北大是蔡元培做校長,我現在講真話,他也有問題。蔡元培留學歐洲,像他和魯迅都是紹興人,都是師爺傳統。其餘的如陳獨秀等是安徽人。蔡元培當時學的是美學,因革命黨推薦,就做了校長,然後起用年輕人,比如胡適之,二十多歲,從美國回來,美國人有意培養他來把中國文化搞壞,當然北大老的文化與新的文化鬥爭這些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陸徵祥這段故事,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爆發。

那時四川的知識分子,被四川的軍閥困住,還沒有鬧出川呢。浙江人看四川人就是簍裏的螃蟹。裝在魚簍裏,自己在咬自己,把自己的膀子都咬斷了,這麼一個局麵。

古時候有兩句話,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當時四川還關起夔門在亂,是群雄割據,逐鹿成都。抗戰之前,我進四川的時候,看到路上很多死人,很多都是餓死的。我問:四川是這麼富饒的天府之國,怎麼回事呢?四川人說:你不知道呢?中華民國一百年的稅都收了,都收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