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內部也開始鬧意見了。
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後,做出的另一個重要決定就是容共,同意容共。這個時候,毛澤東到了廣東,孫中山這個大元帥府也變成了國民黨黨部,共產黨員也可以進入,當時就叫容共。
所以黃埔一開始就是容共的,共產黨員周恩來就做的是黃埔軍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現在大學不是也有書記嘛,當時,黃埔軍校也有黨代表,就是廖仲愷,蔣介石任校長。當時黃埔軍校第一期有兩個學會,一個是三民主義學會,一個是共產主義學會。第一期學生幾個月畢業?六個月就畢業了,就帶兵打仗,做將領了。學生來源呢?對外講的是初中畢業,實際上呢,大多是小學畢業,很多都是學徒。
(十五)
這個時候,又一個僥幸的機會來了。
1923年孫中山在滇桂粵各軍的支持下再次回廣東執政,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府,並就大元帥職。他將各軍一律改稱討賊軍,將在粵的外省部隊編為國防軍,直屬大元帥指揮,歸附帥府的粵軍編為地方軍。待平定沈鴻英及再平陳炯明後,又將討賊軍改稱建國軍,並加委了建國粵、滇、桂、湘、贛、鄂、川、山陝、奉等軍總司令,其中隻有粵、滇、桂、湘等軍尚可使用,內部編製以師、旅為主。其餘各軍或規模很小,甚至隻有空架子,或在遠域他省,遠水解不了近渴。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1日,孫中山北上,與段祺瑞見麵,商討國家政體問題。他剛抵北京後即開始病發,住進協和醫院治療,1月20日以後,病勢嚴重,不能進食,經西醫診斷為肝癌晚期,3月12日,孫中山因肝癌死在北京。
接下來,國民黨內部不斷發生摩擦,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爭權奪利。那時毛澤東還隻是一個候補委員。
早在孫中山北上之前,就決定了蔣介石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民國十五年(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同時兵分兩路,開始率軍北伐。北伐有兩個口號:對外是打倒列強,對內是打倒軍閥。當時附帶的口號也喊打倒日本打倒士紳。
記得我們小時候,也唱過打倒列強,打倒軍閥,中國一定強,中國一定強!(有一首兒歌是: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還有一首歌是: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我們要做主人,我們要做主人,真歡喜。)
當時國共兩黨合作,共同北伐。一大批共產黨員擔任各級黨代表或政治處長,或者擔任基層指揮員、戰鬥員。一些著名的共產黨人,如周恩來擔任第一軍副黨代表,李富春擔任第二軍副黨代表,朱克靖擔任第三軍黨代表,羅漢擔任第四軍黨代表,林伯渠擔任第六軍副黨代表,蕭勁光擔任第二軍第六師黨代表等。
北伐軍隊一路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和第七軍一部為北伐先遣隊,從廣東,直進湖北,直達中州,攻打吳佩孚。這時候軍閥最大的力量是直係,跟張作霖的奉係正在爭奪北方。當時康有為就說過:八方風雨會中州。
一路由蔣介石自己領兵,經過福建,攻打南昌,直逼上海。當時北伐的形態是從兩邊包抄打過來。
國民政府以廣東及廣西為基地,先後擊敗以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為主力的北洋軍閥,之後取得原屬北洋軍的馮玉祥、閻錫山等人的加入,最後張作霖退出山海關外,張學良在東北宣布效忠而宣告成功。由國民革命軍北進討伐北洋政府的戰爭,使得中國大陸統一在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之國民政府旗下。
國民黨由此完成形式上的統一。
我們講第一個僥幸,就是第一個突變,正好有一個民謠可以用上,它是這樣唱的:滿天的月亮一顆星,滿地的將軍一個兵。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下人多心不平。
講完後,南師說:這就是第一個突變,然後呢,我就出生了。
朱清時說:南師在講他出生的社會環境。
這可能是南師最後一次花費三個晚上,約四個小時的時間講中國曆史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