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者在針對某個問題展開討論時,由於各自的學識、背景、素質、經驗與價值觀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作出的判斷、提出的解決方案也不盡相同,與會者往往會各持己見,據理力爭。這是討論深入的表現。但如果意見已趨向集中,這時主持人就應適時終止爭辯。否則,針鋒相對的雙方互不相讓,爭得麵紅耳赤,既浪費了時間,又妨礙會議下麵議程的進行。在一些情況下,會議或許會成為發泄私人恩怨的最好場合,有人會利用它來給部門、單位的工作製造麻煩。作為領導,很可能會成為惡語中傷的對象,遭到攻擊,你可能會惱羞成怒,大發雷霆,站出來和對方理論,這實際上已經偏離了會議的主題,不知不覺中正中對方下懷。他的目的就是要讓你狼狽不堪,在眾人心目中留下一個壞印象。作為會議主持者,要保證會議完成既定目的,巧妙的語言技巧,可以使你從不利境地中從容地走出來,避免一場無謂的爭吵。
有效地控製會議的進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使各項活動盡可能地依照事先預定進程推進,不要輕易加以變更。在有限的時間內,圍繞主題展開充分討論,那種天馬行空的“座談”,隻會使會議脫離軌道,進程緩慢,作為主持人,可以采用下麵的方法來糾正離題的人。你可以說:“這是個頗有意思的意見。這對討論我們的問題適用嗎?”這樣可能會使對方覺察到他們離題了,從而回到正軌上來。
打破沉默,積極引導
領導在主持會議的時候,要想順利打開局麵,打破會場上的沉默,引導會議朝預想的方向發展,這是與領導認識水平和良好的思維能力密不可分的。
領導的水平並不僅僅體現在以個人的權威和將自己的意圖強加於人,雖然要有“唯我獨尊”的威儀,但在方法上要注意靈活多變。在會議上要善於提問,積極引導,使會場呈現出一種生動活潑、毫不拘謹的局麵,才有可能從各種不同角度、不同側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領導主持會議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負責搭橋連接、過渡照應、承上啟下,把整個會議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主持者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機敏的反應、良好的口才、高超的組織概括水平、有條不紊地完成各項任務。
當會議出現沉默的時候,領導者首先可以試試激將法:“老黃,您今天一言不發,看來是想‘金杯漱口了’?”旁邊可能會有人接口:“老黃向來能說會道,今天怎麼會甘拜下風呢?”這樣一激,老黃還能不一吐鴻論嗎?或者你可采用迂回方式引他開口:“小張,你一直保持沉默,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對方可能會予以反駁,你正好順水推舟:“那你就是有不同意見了,說出來讓大家聽聽嗎?”有時也可以就某人的發言因勢利導,引導大家順此深入討論:“老鄭認為我校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不在於嚴格考勤、考試上,而在於聯係實際改進教學方法,說得很有道理。大家對此議論一下吧!”對老鄭是個鼓勵,大家討論也有了方向,會議就會深入一步。
另外,生動的語言對於活躍會議氣氛、打破沉默局麵,調動與會者情緒具有重要作用。幽默型的領導主持會議,會議氣氛一般比較活躍,與會者參與的積極性較高。在主持會議時,適當插入幽默語言,能增強講話的生動性、趣味性,使與會人員在緊張的會議中獲得放鬆,促使大家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會議任務。
領導者要先對前麵的發言或講話中最精華的東西給予概括和肯定,畫龍點睛,做好鋪墊;然後根據後麵議題的特點,渲染蓄勢,讓聽眾感到貼切自然,順理成章。當然,由於會議類型不同,連接話語長還是短,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能生搬硬套。若需要連接語,既可順帶,也可反推;可以借言,也可直說;可以設疑,也可問答。總之要使其別開生麵,恰到好處。
領導要能夠洞察現場情勢,抓住眾人共同關心的話題,廣開言路。你可以身先士卒,帶頭發言,為他人作好鋪墊;也可以語調親切,言語詼諧,吸引與會者的注意力,使那些持漠然態度者也能積極投入;也可以層層設問,啟迪思考,借助“頭腦風暴”傾聽更多意見。會議局麵的展開有賴於領導者的引導能力,但在根本上還在於領導者應具備較好的素質。
另活應對,各種局麵
會議主持者盡管事先對會議進行了認真的準備,但在會議進行中往往還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局麵和情況。對這些情況,主持者要沉著冷靜,靠自己的應變能力恰當地加以處理。
1. 開局冷場
在討論中遇到無人發言或無任何反應,陷入冷場時,主持人應分清原因,分別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
一是與會者無思想準備,一時難以發言。特別是事先沒有打招呼,臨時召開的會議容易出現冷場,這時會議主持者可以鼓勵大家先談不成熟意見,在討論中再補充完善,也可以讓大家先做短暫的準備,然後發言;
二是與會者對所討論的議題不理解、不明白而感到無從開口,會議主持者應詳細、明確地交代議題,對與會者進行耐心啟發;
三是會議議題直接涉及與會者多數人的利益,因有顧慮而造成的冷場,會議主持者應先啟發與其利益關係不太大的,或者是大家公認比較正直、公道的人發言,然後再逐步深入。隻要有人開了頭,冷場就會變成熱烈;
四是會議議題有一定的難度和複雜性,一時不易提出明確意見而出現冷場,這時會議主持者可以由淺入深,啟發大家開動腦筋,逐步接觸問題的實質,也可以選擇分析能力強、比較敏銳的同誌率先發言,打開突破口再引導大家討論發言。
2. 氣氛沉悶
會議中經常會出現沉悶的現象,這很正常。但是作為主持人,如果讓會議陷入沉默那就是失敗的,不合格的主持人。當一部分人在會議上沉默時,主持者應當思索沉默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會議中的沉默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害羞、膽小的沉默。有些人膽小,當他們想在眾人麵前講話時,舌頭就發緊。不要問一些使人難於回答的直接問題使這種人感到難為情,相反,問一些你認為他們能夠回答的問題,例如,有關他們的工作、家庭或他們如何處理某一特殊情況的問題。有機會就表揚他們,拍拍他們的肩膀,幫助他們克服發言時的不安心理。
有的人有較好的意見和看法,但因為某種顧慮而沉默不語。對於這種情況,主持人應想辦法打消這些人的顧慮,支持他們發言。有的人怕講不好,被人譏笑,既想講又不敢講,會議主持人要尋找機會鼓勵他發言,表示出對他的發言很感興趣,促使他大膽發言;
(2)清高的沉默。如果是與會人員清高閉守、不肯多言而保持沉默,這一類人往往是閱曆較深、比較嚴謹、有自己的見解。他們一方麵想表現自己,另一方麵又擺出一副清高不凡的架子。對這類人,主持者應該多給他們一些鼓勵和尊重,讓他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很重要。
(3)無所謂的沉默。當會議議題與部分人關係不大時,有人會認為議題與己無關,抱無所謂的態度而不願開動腦筋。會議主持者應采取恰當的方法把他們引導到會議議題上來,促使其思考問題;
(4)對立的沉默。這類人要麼是對議題有不同意見不想說,要麼是對主持人有意見不願說,就會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主持人應從團結的願望出發,不計個人恩怨,主動、熱情地引導他們發言,以親切的感情和語氣使他們改變態度,並對他們的發言持重視態度,鼓勵他們講出自己的真實看法,對不正確的意見也不要介意。
當然,會議中還有一些出自其他原因的沉默現象。如有的人不吭聲是表示同意,有的暫時不表態是想聽別人意見後再說,有的人不表態是沒有新的意見等,這些情況均屬正常,不必在意。
3. 離題萬裏
開會時經常出現離題的現象,甚至最出色的主持人也要想盡辦法製止。這種現象出現過多的時候,會議就會脫離軌道,進程很慢,作為主持人,你的職責是善於把會議引上正軌。離題時不可強扭,也不能不扭。強扭會挫傷積極性,不扭就可能開成無效會議。你可以采用下麵這幾種方法:
一是接過討論的某句話,順勢巧妙自然地引回到正題上來。你可以說:“這是個頗有意思的意見。可這對討論我們的問題適用嗎?”這樣可能會使別人察覺到他們離題了,使他們回到討論的議題上;
二是聯係議論的某一層意思,提出新的話題引入到正題中;
三是用一句風趣的話截住議論而引入正題。
對付離題現象的處理絕對不能簡單粗暴,而應盡可能采用不影響情緒和氣氛的方式,用禮貌的形式提醒發言者。或者,如果可能的話,逐步把較遠的討論與眼前的問題結合起來,可以把大家引回軌道上來。如果還不行,就總結一下到目前為止已經說過的內容。這就會調整其方向,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議題上來。
4. 竊竊私語
當一個人開始與周圍的人交談幹擾了會議時,你該怎麼辦?最好的辦法是盡可能不理睬他。總有些人不體諒他人的感受,你不得不容忍他們。
如果交談達到必須加以製止時,你可以通過直接提問來試著打斷交談者。或者你也可以停止發言,等著他們安靜下來。如果這也不管用,你可以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有什麼要說的,請大聲說出來,好讓每個人都能從你們的討論中獲益。”
還有,如果你想製止他們,就請他們總結一下最後幾個建議,並估計其可行性。他們在腦子裏對這些或許不大清楚,說出來,他們就會注意了。
以上就是領導者在會議上最應遵守的幾條準則,這些準則適用於各種會議,也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所以領導者應該用心去記住,但是最為重要的是,領導要明白:開會的目的是什麼。
善始善終,有頭有尾
會議既然有開頭,也就應該有結尾。在會議即將結束時,主持者要對會議召開的有關情況及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簡明扼要、全麵客觀的總結和歸納。對不能確定的或未解決的問題作出解釋說明。有的主持者能把會議的有關情況總結得很精煉、很概括、很有高度,讓人一聽就明白。而有的則不善於總結,對會議的精華把握不準,要麼重複別人的話語,要麼不著邊際隨意發揮,既沒有深度,也沒有高度。
會議總結雖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其內容大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部分,會議基本情況。這一部分主要是講會議的進程,與會者的表現。
第二部分,會議的主要收獲。
這一部分是會議總結的重點。主要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會議統一了哪些思想,提高了哪些認識,研究解決了哪些問題。
第三部分,今後工作意見。
這一部分主要是根據會議總的精神,結合工作實際,提出實施會議主題的意見。就是對會議的傳達學習、貫徹落實提出具體要求,對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進行分解,落實到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會議總結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1. 直敘法
就是簡要概括地回顧敘述會議辦了哪些事,達到了哪些共識,解決了什麼問題,加深與會者的印象。
2. 歸納法
就是在簡要回顧會議的基礎上,對整個會議進行高度歸納、概括。
3. 鼓動法
在對會議作全麵總結的情況下,用鼓舞人心的話作總結,對大家提出希望和要求,號召大家為實現某個目標或完成某項任務而努力工作。
會議的總結是詳細還是簡要,這要根據會議的要求、會議氣氛、與會人員、時間安排等情況而定。可以根據上述介紹的一般結構和方法進行調整、完善,靈活掌握。
總結應力求客觀、符合實際。不要言過其實,隨意誇大。對會議的總結,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及時、客觀地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今後需要努力的方麵。會議的總結,往往能起到提醒、強化下屬意識的積極作用,所以領導者一定要加以重視。
意外情況,冷靜以對
領導在進行任何會議的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對這些情況,主持人一定要沉著冷靜,靠自己的應變能力恰當地加以處理。
1. 如何應對會議開始的冷場
冷場,是會議活動中一種常見而又使會議主持者頗感難辦的問題。冷場的原因很多,我們應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
(1)與會者無思想準備,一時難以發言。特別是事先沒有打招呼,臨時召開的會議就很容易出現冷場,這時會議主持者可以鼓勵大家先談不成熟意見,在討論中再補充完善。也可以讓大家先做短暫的準備,然後發言。
(2)與會者對所討論的議題不理解、不明白而感到無從開口,會議主持者應詳細、明確地交代議題,對與會者進行耐心啟發。
(3)會議議題直接涉及與會者多數人的利益,因為有太多顧慮而造成的冷場,會議主持者應先啟發與其利益關係不太大的,或者是大家公認比較正直、公道的人發言,然後再逐步深入。隻要有人開了頭,冷場就會變成熱烈。
(4)會議議題有一定的難度和複雜性,一時不易提出明確意見而出現冷場,這時會議主持者可以由淺入深,啟發大家開動腦筋,逐步接觸問題的實質,也可以選擇分析能力強、比較敏銳的同誌率先發言,打開突破口再引導大家討論發言。
2. 巧妙打破部分人的沉默
當一部分人在會議上沉默時,主持者應當思索沉默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會議中的沉默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顧慮、害羞的沉默。對此,會議主持人要尋找機會鼓勵這些人發言,表示出對他們的發言很感興趣,促使他們大膽發言。
(2)持少數意見者的沉默。當會上多數人同意某種意見,出現了一邊倒的情況,持少數意見的人知道自己的意見已經被孤立,也就不講了。在這種情況下,主持者不應急於表態同意多數人的意見,而應當耐心地、熱情地鼓勵有異議的人講出自己的見解,以便比較。
(3)無所謂的沉默。當會議議題與部分人關係不大時,有人會認為議題與己無關,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而不願開動腦筋。會議主持者應采取恰當的方法把他們引導到會議議題上來,促使其思考問題。
(4)對立的沉默。有的人對會議主持人或會議議題有對立情緒,會出現不予理睬的態度。如果他們的意見確實有必要公開出來,會議主持人應主動、熱情地引導他們發言,即便是對立的意見也應給予鼓勵支持,對而後引起言詞激烈的意見也不要介意。
當然,會議中還有一些出自其他原因的沉默現象。如有的人不吭聲可能是表示同意,有的暫時不表態可能是想聽別人意見後再說,有的人不表態是沒有新的意見等,這些情況均屬正常,不必在意。
3. 善於控製離題發言
在會議發言中還常會出現跑題的現象。這種現象與冷場恰恰相反,可以算是會議“熱烈”的過了火。離題時不可強扭,也不能不扭。強扭會挫傷積極性,不扭就可能開成無效的會議。
出現離題發言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閑話式的離題。會議討論中談論傳聞、軼事及與議題無關的閑話,而且喜歡海闊天空、津津有味地談論,越扯離議題越遠。這種現象通常是因為與會者認為議題與自己無關,不感興趣而出現的;也有的認為議題不好發言,而沉湎於題外的話。這時,主持者應采取措施:一是接過討論的某句話,順勢巧妙自然地引回到正題上來;二是聯係議論的某一層意思,提出新的話題引入到正題中;三是用一句善良的話或風趣的話截住議論而引入正題。
另一種是發揮式的離題。發言者為表示自己的才能,或顯示自己的見解,自覺或不自覺地講與議題無關的內容。對這種離題現象的處理也不能簡單粗暴,而應盡可能采用不影響情緒和氣氛的方式,用禮貌的形式提醒發言者。
把握主持會議的準則
很多領導都認為,會議隻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主持會議很容易。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要真正主持好會議,充分調動與會者的積極性,達到預期效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領導是會議的“舵手”,要隨時把握、駕駛好會議之舟,啟發引導大家,始終遵循會議既定的議題、日程,進行充分地研討,才能如期達到預想的目的。這就要求領導必須使與會者充分了解議題。開始就要講明會議共有哪些議題,怎麼個開法,有哪些要求,與會者要承擔什麼任務等諸多環節,無論哪個環節處理不好,都會影響會議的效果。有效地主持好會議,是領導說話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領導的一項基本功。
其中,哪一項應由與會者在會上做出決定;哪一項隻需聽一聽與會者的意見,以便進一步補充;哪一項隻是告知性地打打招呼,介紹一下情況,暫不討論;哪一項與會者必須和上級保持一致,隻研究怎麼協調行動等等。而要與會者聽得明白,那麼,主持會議的領導者就必須講得清楚,把會議的目的、要求、內容諸項一一交代給大家,層次要清晰,邏輯要嚴密,表達要準確,中心要突出。切不可主次不分,輕重不分,內容龐雜,使聽眾不知所雲,無所遵循。因此,要做好工作會議的主持,領導者需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 會議要準時開始
這是主持會議人最容易貫徹的一條原則。而由於種種曆史原因,又是難於貫徹的一條。人們由於缺乏會議意識,有的是覺得會議不重要,9點通知10點到;有的是為了顯示身份,如張天翼創造的著名典型:華威先生為了與眾不同,故意姍姍來遲。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應以身作則,這樣才能使會議有個良好的開端,也是提高會議效率的第一步。
2. 聲音洪亮,語調多變
領導者在會議上講話,要讓自己說出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傳到與會者的耳朵裏,這是最為基本的要求。我們說話的聲音洪亮,不光是指音量,還包括說話應該有力度,吐字清楚,節奏感強。能在聲音中表現出領導的自信以及奮鬥的力量。領導講話如果聲音有氣無力,語調平鋪直敘,就顯得缺乏活力。領導者通過語調的變化,能表達出豐富的思想情感和觀點,使與會者在思想情感上產生一種共鳴,使自己的講話有較強的感染力、震撼力。莊重、嚴肅的會議,要求語調平緩、穩重;歡快、輕鬆的會議,要求語調輕快、隨意。
3. 務必讓每個與會者都發言
務必讓每個人都參加討論,參與決策。如果你知道某個與會者喜歡發表會後議論,設法讓他在會上發言,明確表態。這樣,會後他再也不能說不同意了。這點要取得其他與會者的配合。這是一種領導藝術,這種領導藝術能節省許多開會時間。
開會時私下交談隻會引起衝突和不和。主持會議者不能允許任何人把會議分裂成一個個小組討論會。應使所有與會者都能聽到每個人的發言。如果竊竊私語者繼續存在,可以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他身上,和藹地請他把所講的告訴大家。
4. 應付分歧意見
對分歧不要視而不見,也不要設法回避。承認分歧,並提請與會者注意。把分歧意見公布於眾,供與會者進行明智的選擇。可以問爭論的雙方:“你到底站在哪一方?”然後再問:“你為什麼采取那個立場?”最後問:“你建議我們應做些什麼?”這樣,他們堅持自己觀點的強烈度就會減弱。
5. 防止“冷場”
一發現要出現“冷場”,立即用評論、提問或解釋的方法,鼓勵大家繼續討論。要知道與會者發表的意見逐步減少,意味著他們對處理問題的緊迫感和能力也隨之下降。
6. 經常歸納提醒
開會時往往有這種情況:有時大家意見比較集中,而會議主持人卻不能及時總結,提請大家轉入另一項議題,出現了冷場,拖延了時間;有的在征求大家意見時,有的人一聲不吭,有的人翻來覆去,談不到點子上,越扯越遠;也有時人們爭論不休,互不服氣。
歸納是向大家報告會議進展情況的一種技巧。主持人也可以把分歧意見進行歸納,以提請與會者注意。否則,不同意見在討論中會被忽視。如果到會議結束時才冒出來,會使大家感到沮喪。
7. 注意掌握說話的分量和分寸
語言的分量是由詞義和態度兩個主要因素構成的。詞義是指語言的本意,態度是指表達時所持的表情和情緒。比如,主持會議的領導,要批評下級人員的工作差錯或較大的失誤,這裏就有個分量問題。如果是個別的、一般性的差錯,而批評的分量過重,未免有小題大做之嫌,本人不服氣,大家也不滿意。如果是較大失誤,而批評分量過輕,既達不到教育本人的目的,又給大家一種袒護當事人、文過飾非之感,不能使聞者足戒。這也是“度”的一種要求。
當然,不做具體分析,以理服人,而是無限上綱,亂扯一通,也不會有好效果。因此,根據問題的性質、程度,在講的時候,就有一個輕重之間怎樣才算適宜的分寸問題。
分寸是衡量語言分量的尺度。而要把握好分寸,一是注意詞意上的細微差別,尤其是同義詞、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二是注意態度和語調的區別,這種分寸也是會影響到分量的。我們的目的是,既要弄清問題,又要教育同誌。指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行嚴肅地批評,不一定非要高門大嗓、聲色俱厲。語言尖刻,態度粗暴,甚至出口傷人,以挖苦、諷刺、嘲笑人為快事,必定造成對方的反感和抵觸,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也不利於團結。
8. 會議要適時而止
會議議程一經發出,不要更改,不要超過規定的時間。如果會議程序拖延了,要立即采取行動。明確告訴大家,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開完會。此舉最得人心。
主持好政策性會議
一般來說,政策性會議又被稱為產生思想觀念的會議,是指製定一個組織未來發展的方針、目標的會議。主持這種會議,領導者應注意做到:
1. 領導者和與會者要建立平等的關係。這種會議上,一般與會者都是為了組織的前途來出謀劃策,因此在地位上沒有上、下級之間的關係,與會者是不分級別,一律平等的。隻有這樣才能使大家開闊思路,製定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藍圖。領導者不應限製討論的問題範圍,要鼓勵和引導與會者充分地表達他們的想法。
2. 在對某個計劃的可行性進行討論時,論證範圍一定要廣,論證一定要充分,雖然這樣有可能導致與會者之間產生分歧,但隻要會議主持者能善於發現新問題、新觀點,並促使與會者公開論戰、論證,以充分認清各方的觀點,這樣才能做出合理的決定。但是要注意,這種爭論是應該建立在不影響與會者之間感情基礎上的,所以,領導者還要注意對討論氣氛的把握和控製。
3. 會議的形式一定要開放。政策性會議,最主要的是集思廣益,因此要鼓勵所有人都發表自己的意見。領導者一定不要簡單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見,從而封閉了與會者的思想,而應該盡量讓大家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
4. 應注意促進各方取長補短、團結協作。產生政策的會議,雖然不一定在會議上當場確定,但依然有明確的目標。領導者在會議開始時,應當強調會議要想達到目的要靠與會者的共同力量,讓他們形成一個共同的願望,這樣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相互爭執。
5. 會議即將結束時,主持會議的領導者還應係統歸納與會者的意見,強調會議的成功並對大家的努力予以肯定。這樣可以增強與會者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一旦以後決定實施這些意見時,會對具體的執行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主持好總結性會議
在會議即將結束時,領導要對會議召開的有關情況及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全麵、客觀的總結,對不能確定的或未解決的問題作出解釋說明。對會議總結得如何,是衡量領導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麵。有的領導能把會議的有關情況總結得很精練、很概括、很有高度,讓人一聽就明白。而有的則不善於總結,對會議的精華把握不準,要麼一再重複別人的話語,要麼說些不著邊際的話,既沒有深度,也沒有高度。會議總結要體現簡明扼要、全麵準確、重點突出、實事求是的特點。好的總結可以幫助與會者加深對會議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有利於會議的貫徹落實。
1.內容
會議總結雖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其內容大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會議基本情況
這一部分主要是講會議的進程和與會者的表現。會議進程主要是對會議進行的幾個重要環節綜述和分析,對每個環節實施情況做出評估;與會者會議期間的表現如何,要列舉典型實例進行評述。要對會議進行了多長時間,進行了哪些議程,辦了哪些事情,辦得怎麼樣,與會者的參與程度等情況向與會者作出說明。
(2)會議的主要收獲
這一部分是會議總結的重點。主要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會議統一了哪些思想,提高了哪些認識,研究解決了哪些問題。要高屋建瓴地概括歸納出幾條,讓人聽了覺得條理清晰,便於記憶。談收獲要緊扣會議主題,突出反映問題,切實符合會議的實際情況。每條收獲都應有具體的事例加以說明,要注意引用與會者的發言,特別是一些好的意見、建議及具體的措施和打算,給人以具體生動的感覺。
(3)今後工作意見
這一部分主要是根據會議總的精神,結合工作實際,提出實施會議主題的意見。就是對會議的傳達學習、貫徹落實提出具體要求,對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政策措施進行分解,落實到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2. 方法
會議總結要得法,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1)直敘法
就是簡要概括地回顧敘述會議辦了哪些事,達成了哪些共識,解決了什麼問題,加深與會者的印象。比如,“這次會議我們傳達學習了哪些文件,研究討論了哪些決定,某某領導作了重要講話,對下一步的工作做出了具體安排和部署:一是……二是……三是……這些意見完全符合我們的實際,對於促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大家認真抓好落實,切實抓出成效。對貫徹好這次會議精神,我再提幾點意見:一……二……三……”
(2)歸納法
就是在簡要回顧會議的基礎上,對整個會議進行高度歸納、概括。比如,“我們這次會議開得很成功,概括起來有幾個特點:一……二……三……我們這次會議形成了幾個方麵的共識:……初步解決了幾個方麵的問題:……現在,對解決這幾個方麵的問題,大家都形成了一致意見,拿出了具體的對策措施,下一步關鍵是抓好落實”。
(3)鼓動法
對會議不作全麵總結的情況下,用鼓舞人心的話作總結,對大家提出希望和要求,號召大家為實現某個目標或完成某項任務而努力工作。
對會議的總結是詳細還是簡要,這要根據會議的要求、會議氣氛、與會人員、時間安排等情況而定。可以根據上述介紹的一般結構和方法進行調整、完善,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