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虛擬物品
有些網絡公司,通過免費送虛擬物品,如網絡遊戲公司免費送遊戲道具等,這其實也是利用了免費策略。
4.實物
相對於虛擬物品來說,實物需要付出一定實實在在的成本,並免費送給客戶。這在很多信用卡公司的營銷中比較常見,比如很多信用卡公司在辦理銀行信用卡時都可以為客戶免費送一份禮品,從而對客戶形成吸引力。
5.服務
有些經營單位通過主動為客戶送去免費服務來吸引客戶,比如一些美容店主動為客戶免費提供前期的美容服務等。
6.資源
人們平時為了獲得一定資源,可能要耗費一定的時間、精力以及金錢。於是,有些企業主動為客戶免費提供相關資源,比如一些網站上可以免費提供視頻資源、免費專業資料等,用戶為了獲得相應的資源,自然會不斷地訪問這些網站。當然,對於網站來說,為了不斷地集聚優質資源,以長期吸引客戶,可能需要付出一定代價包括向外購買資源等,從而保持比較龐大的用戶群體。
7.經驗
對於人們來說,要做某件曾經沒有做過的事情,那麼,參考別人的經驗將會變得非常重要。為此,一些網站提供了相關經驗來免費分享,如購物經驗、應聘經驗、工作經驗等,從而引起很多人的興趣。
為了便於大家更好地理解免費策略營銷,我們來看下麵的一個案例:在如今的C2C(Consumer To Consumer,消費者對消費者)市場,淘寶可謂一家獨大。然而,在阿裏巴巴剛推出淘寶網的時候,在我國的C2C市場上比較著名的是易趣。可以說,在那時,易趣的知名度要遠遠大於淘寶。而今天,人們已經很少談論易趣,隻要談起電子商務、談起B2C(Business To Consumer,商家對消費者)或者C2C,就會提起淘寶(淘寶旗下的B2C業務現已主要歸入劃分出的“天貓”)。那麼,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呢?
這裏麵一個重要的策略,便是淘寶網成功地運用了免費營銷策略。可以說,在淘寶網誕生時,易趣已經成為我國C2C領域的龍頭老大,如果說淘寶網當時是呱呱墜地的嬰兒,那麼易趣無疑是年富力強的巨人。
當時,易趣上的很多功能都要收費,比如向商家收取登錄和交易服務費、收取商品發布費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製了用戶的數量。
相比之下,在淘寶網上線之初,阿裏巴巴的總裁馬雲先生向淘寶網投入3億元人民幣成本,並向廣大商家做出3年免收費的承諾。雖然淘寶網在很多功能的使用上對商家免費,但淘寶網的服務力度並不比易趣差,兩者相比,商家在經營中本來就對成本控製看得很重,所以自然會逐漸選擇淘寶網,而放棄了易趣。
不僅如此,為了保證買賣雙方的利益,淘寶網還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即支付寶,解決了買賣雙方之間的信任問題,並促進了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相比較而言,易趣則沒有有效地解決電子商務支付環節這個關鍵性的問題。試想一下,當用戶看到一個是完全免費,另一個則處處收費,而且免費的那一個平台做得比收費的平台更好,用戶會最終選擇哪一個平台呢?這也便是淘寶網以弱勝強、迅速崛起為我國乃至世界既有影響力的電子商務零售平台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小眾營銷
對於企業來說,營銷所麵對的顧客自然是越多越好,但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行業市場不斷細分,便對企業產品的定位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與過去的大眾化營銷相比,企業不僅要完成產品銷售,還應該知道產品主要銷售到哪些人群,從而把握好這個“小眾”群體。
正因為這樣,才有人逐漸提出“企業隻為部分人服務”的營銷理念。的確,在營銷實踐中,無論是市場細分(如目標市場選擇)還是目標客戶分析(如消費者行為分析),以及產品定位(如品牌的差異化),其實質都是在為某一個小眾群體服務。
在互聯網時代,“小眾營銷”的概念更加重要。這是因為,互聯網上的產品信息更為豐富,上網用戶來自於不同的行業,可以說,企業在互聯網上沒有自己要針對的一個特定人群,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企業產品定位不明確。舉例來說,我們以當當網上的圖書為例,僅圖書這一個品種,就劃分出“文藝”、“經管勵誌”、“教育”、“科技”、“童書”等,而童書中又劃分出“0~2歲”、“3~6歲”、“7~10歲”等層次,可以說,每一本書,隻要把握住了某一個目標群體,即使這個目標群體屬於一個比較小的細分市場,那麼對於企業來說,也將是一個不小的收獲。
如今,我們的營銷市場正在走向小眾營銷時代,甚至有些行業已經進入小眾營銷時代。這就要求企業在進行網絡營銷時,一定要用心研究自己的目標市場,為消費者提供精準的、定製式的產品和服務,從而贏得客戶。
不僅如此,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社交網絡化成為一個大趨勢,對於很多網站來說,並不是要適應全部的上網者就好,而是要某適應某一個圈子的人群,所以,“小即是美”成為建網站的一個重要理念。或許小眾化的社交網絡裏,人數會少些,但所帶來的流量是精準的,所以客戶轉化率也是較高的。
為了做好小眾營銷,我們就要知道,較好的營銷方式是不斷地了解這個客戶群體的特性,從而接近客戶,循序漸進地擴大品牌認知、培養忠實客戶。
有些人可能以為,既然是小眾市場,不是大眾市場,那顯然難以做出多大的規模。這個認識在小眾營銷時代是錯誤的。為什麼呢?理性地說,沒有任何一種產品可以適用於世界上每一個人,人們的消費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差異性。過去是大眾化消費時代,或許一種產品的適用範圍可以非常廣泛,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細分必然深化,一種產品往往隻是適用於一個特定的人群或者特定的市場。
在這裏,我們不妨再舉蘋果公司的案例。可以說,蘋果公司發布的每一款產品包括iMac、iPod、iPhone,以及iPad,幾乎都是在某個特定的圈子裏擁有巨大的吸引力,屬於典型的小眾營銷定位方式。由於蘋果公司在自己定位的小眾群體裏可謂做足了工夫,所以,盡管有些競爭對手在客戶覆蓋人群上遠遠超過蘋果公司的目標人群,但產值卻很難超過蘋果公司。相反,那些目標定位精準的企業在業績上會更加穩健,而那些似乎到處撒網的企業經營業績卻麵臨較大的動蕩局麵。
歸根結底,就是小眾營銷時代到來,企業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應該說,這是網絡營銷時代每一個企業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因為,網絡營銷時代,網絡已經高度普及,你的客戶就在網絡上。隻有將客戶定位在某一個具體的小眾裏,我們才能迅速找到客戶,並促進銷售。
六、整合營銷
所謂整合營銷,是一種對各種營銷工具和手段進行係統化整合,從而產生協同效應的一種營銷策略。在當今互聯網中,各種媒體與資源層出不窮,比如即時通訊軟件、博客、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等,企業在進行網絡營銷時,或許會麵臨選擇多種營銷方式。那麼,怎樣使得這些營銷方式互相配合,發揮最大的營銷作用?這就需要整合營銷。
與其他營銷策略相比,整合營銷具備這樣的特點:客戶處於核心地位,一切營銷方式都是在為客戶服務;對客戶要有深刻認知,並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培養客戶的消費價值觀,與高價值的客戶保持長期的緊密聯係;整合運用各種營銷媒介;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企業要能夠整合傳統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資源,整合個人電腦與移動終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兩類終端平台,從而緊緊把握客戶需求。
在整合思路上,要充分利用企業現有資源以及能夠運用的外部資源,對這些資源進行高度整合。講究係統化管理,強調協調與統一,注重采用現代化的營銷技術與方式,從而為整合營銷提供技術支持。
如今,在企業整合營銷中,O2O(線上\/線下整合營銷)、團購、SEM (搜索引擎營銷)已經受到企業的高度關注,並成為很多企業營銷體係中重要的工作內容。我們要明確的是,整合營銷絕不是企業營銷中的個案,而是整個營銷界發展的趨勢。
隨著企業營銷成本的增長,整合營銷已經成為企業不可回避的選擇。實際上,如果企業的整合營銷能力強,就可以實現“少花錢、多辦事、辦大事”的效果;如果企業的整合營銷能力不強,那麼,現在廣告種類繁多,不僅有大量的傳統廣告媒體,還有豐富的網絡媒體,在這些眾多的營銷媒體麵前,企業營銷將陷於被動局麵。
為此,我們再了解一下整合營銷的相關技巧。總的來說,企業在進行整合營銷時,要融入搜索營銷的思想,這是因為,當今的信息種類和數量不計其數,無論是軟文營銷、論壇營銷、微博營銷、視頻營銷,還是社會化媒體營銷都需要進行搜索,否則就會陷入信息的海洋;要注重與客戶產生互動,及時了解客戶的不同反應,並做出相應的處理措施;將不同的營銷媒介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形成相互聲援、彼此促進的良性局麵。
為了便於大家更好地理解整合營銷,接下來舉一個案例:M公司主營空調生產與銷售。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舉辦期間,M公司積極把握這一體育盛事,製定相應的整合營銷方案,並將營銷工作分為兩個大的方麵:一是線上推廣,包括進行各種網絡營銷活動,二是線下推廣,主要是品牌體驗與產品促銷相結合。
其中,在網上,M公司結合奧運主題,在一些大型視頻網站上推出自己的廣告,吸引很多用戶的關注與評論;同時,M公司又聯合某大型網站進行全國才藝選秀活動,再次引起線上與線下很多人的關注,M公司的企業知名度也隨之進一步增強;不僅如此,M公司還與一些奧運獲獎冠軍聯合舉辦慈善活動,M公司為慈善活動捐贈50萬元。
這一係列活動下來,M公司良好的企業品牌形象得以強化,M公司的產品也為更多人所熟知,這直接促進了M公司空調銷量的增加。可見,成功的整合營銷,有利於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此外,在整合營銷方麵,我們不妨再看另一家為人熟知的企業,那就是蒙牛乳業。在企業界長期有一個理念,那就是“先有市場,再建工廠”,真正將該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的,要算是蒙牛乳業了。
蒙牛乳業創立於1999年,短短幾年,發展成為我國乳業企業中的龍頭老大,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整合營銷做得成功。對此,蒙牛集團的創始人牛根生先生有深刻的認知,他認為,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隻要具備20%的資源,就可以整合80%的社會資源,從而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
在發展中,蒙牛多次通過自己的品牌影響力、管理能力去整合很多難以贏利的社會資源,從而實現了整合的成功,盤活了很多社會資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要實現成功地整合資源,一般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自身具備某方麵的專業能力或者宣傳、造勢能力;二是創造共贏的平台和機會,實現互惠互利 ;三是整合的資源要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
在網絡營銷時代,整合營銷對個人及團隊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隻有練好基本功,才能在整合營銷中獲勝。
七、網絡危機公關
所謂網絡危機公關,是指利用互聯網對企業的相關品牌形象進行公關,從而盡可能地避免在搜索企業的相關人物與產品服務時出現負麵信息。可以說,在網絡時代,信息傳播有利於企業的信息快速傳播,也能夠使不利於企業的形象快速傳播。當網絡中出現企業的大量負麵信息時,由於網絡傳播具備病毒式傳播的特點,必然會嚴重影響企業的品牌形象,甚至會對企業的正常經營造成很大打擊。所以,能夠及時進行網絡危機公關是企業要做的一項重要功課。
那麼,當企業麵臨網絡危機事件時,應該采取哪些處理方針呢?主要有四點:
第一,當網絡中出現企業的負麵報道時,企業應該立即啟動網絡危機應對方案,並與危機發生的源頭網站進行溝通,及時找出危機源頭,並迅速處理與化解該危機事件。
網絡事件傳播的特點是容易扭曲事實真相,並以過激言語刺激各個相關群體的不同反應,使衝突雙方的關聯人往往隻會看到對自身有利的一麵並予以反擊。這個時候,關於對企業的態度一般會出現兩種類型的聲音,即反對的聲音和鼓勵讚成的聲音。對於前者,不能一味地阻止,應尊重個人意見;同時,再用對企業鼓勵讚成的後者去巧妙地給以應對。
再者,一旦每個言論在互聯網上發布,即使該言論被一個網站刪除,那仍可以轉向另一個網站或者另一個頁麵,從而留下長尾效應(統計學名詞,即雖然數量小,但仍然存在並形成一定影響),對企業品牌造成一定影響。
第二,企業應勇於承擔責任,公正地還原事件真相。當出現網絡危機後,企業應該勇於承擔責任,從而使企業在責任心上贏得輿論的認可。相對來說,有些企業出現網絡危機後,由於認為不是自己的原因,就堅決否認是自己的責任,或許企業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可能的確不是企業的責任,但這種不承擔責任的態度會在輿論上對自己不利,甚至引起人們的反感,進而影響自己的品牌形象。
所以,企業應主動放下架子,真誠溝通,使人們產生對企業或品牌的好感。我們要知道網絡不同於傳統媒體,在網絡中,個體也有信息傳播權和輿論批評權,個體的聲音某種程度上可以引導輿論,甚至會形成網絡的長尾效應。
網絡上的個體在製造輿論方麵的潛力幾乎可以與傳統媒體相匹敵。
第三,利用網絡技術為企業建立起高效的危機預警監測係統,從而監測網絡環境。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隨時監控各類行業與專業網站上的信息,通過對信息的分類評估,及時將有利或者不利的信息反饋到相關部門,並做出積極的回應;尤其是當發現不利於企業的輿論時,要馬上采取相應的手段進行溝通,及時消除誤解,維護企業的形象。
第四,優化搜索引擎,是解決網絡危機的一個重點技術應用。在企業網絡危機出現時,企業可以優化搜索引擎,從而在技術層麵上使得公司的聲明鏈接排在關鍵詞搜索的前列,然後利用新聞稿進行網絡優化,通過來自其他方麵的“美譽”來化解危機。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完整的技術和服務體係來解決網絡危機的遺留問題。
上述是網絡危機事件發生後,企業在危機公關上的基本策略。在具體的危機處理上,我們首先要了解公眾關心哪些問題,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
一般來說,公眾關心的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利益問題,而且很多時候利益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所以,企業應該主動承擔責任,從而使公眾感到自己的利益獲得一定保障;在這裏,即使受害者在事故中也負有一定責任,但企業不應首先去追究其責任,否則,雙方各持己見,將使矛盾激化,一旦輿論認為企業“不想或不敢主動承擔責任”,無論企業多麼有理,企業都將在這場危機事件中輸得很慘。這是因為,企業一旦失去了輿論的支持,就意味著企業品牌的貶值,這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對企業的銷量可謂是致命的打擊。
另一方麵是公眾的感情問題。這是因為,在危機事件中,公眾很在意企業是否重視自己的感受,所以,企業應該主動站在受害者的立場上,表示同情和安慰,並通過新聞媒體及時向公眾致歉,解決公眾深層次的心理與情感問題,贏得公眾的理解和信任。
在網絡危機中,企業一定不要有僥幸心理,企圖蒙混過關,而應該主動與新聞媒體聯係,盡快與公眾溝通,說明事實真相,促使雙方互相理解,消除疑慮與不安。這樣的話,才能使企業在危機事件中處於主動。
一般情況下,企業在處理網絡危機事件中,應該做到誠意、誠懇、誠實,並將這種態度有效地傳達給公眾。所謂誠意,是在事件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公司的高層應向公眾說明情況,並致以歉意,從而體現企業勇於承擔責任、對消費者負責的企業文化,並贏得消費者的同情和理解;所謂誠懇,是一切以消費者的利益為重,不回避問題和錯誤,及時與媒體和公眾溝通,向消費者說明事件處理的進展情況,恢複消費者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誠實是危機處理最關鍵、也最有效的解決辦法,這就好比那句話“我們會原諒一個人的錯誤,但不會原諒一個人說謊”,因此,在消費者麵前展示出誠實的態度,將有利於危機的化解。
為了便於更好地理解網絡危機公關,我們接下來舉一個近些年風生水起的海底撈餐飲公司的案例:
或許很少有人知道海底撈也曾遇到過網絡危機問題。當時,有記者潛入海底撈的一家分店“臥底”打工,結果發現該店的骨頭湯和飲料均為勾兌(即摻和而成)而成,廚師還囑咐員工“一定不能這麼和客人說”。另外,那名“臥底”記者還發現,這家分店使用的筷子未放進消毒櫃,切好的肉也沒有稱重,而是直接放到冷藏櫃裏。
當“臥底”記者將該事件公之於眾後,正值不少餐飲企業陷於“勾兌門”
難以自拔之時,可以說,海底撈這次算是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按常理推斷,海底撈這次可能要在這次危機事件中輸得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