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積極發掘員工的才能(3 / 3)

曾有一個21歲的青年,在剛剛進入營銷界不久,就拉到一筆訂單,因為一心想做成生意,又因為剛剛入行,經驗不足。於是,便違反公司款到發貨的操作流程,衝著國營商場這塊“金字招牌”,提前把貨物送到對方倉庫裏。誰知,那個客戶稱禮拜六會計不在,無法結賬,讓青年周一上班再來取錢。

結果,等到了周一結賬,去倉庫一看,所有的貨物早已經被轉移了;商場不認賬,說是那個物資經理卷貨逃跑了,他們不負責任。結果,20多萬元的貨款再也沒追回來。而當時,那個青年的月工資也不過才200元。

我們可以想象,造成這樣大的損失,企業老板一定氣壞了,不知道會怎樣處理這個青年呢?但出乎意料,老板聽到這個情況後,沒有趕走這個青年,甚至也沒有罵他。

而13年後,這家企業已經成了中國企業500強之一;而當年那個闖下大禍的青年,也已經一路成長為該企業下屬某事業部的營銷經理,成為中國最成功的營銷操盤手之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老板如果能夠寬以待人,給員工留下改過的機會,可能給自己留下了人才,創造了業績。

我們常說,年輕人有犯錯誤的資本,犯了錯誤才能走向成熟,年輕人應該在年輕時犯些錯誤。但問題是,當年輕人犯下錯誤的時候,又有幾家企業,能夠像上麵那個青年所服務的老板那樣,能夠寬容員工的過失,並繼續給予機會呢?很多企業都隻是激勵成功,而忽略、不鼓勵犯錯誤。而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製約了員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也讓員工缺少了對企業的歸屬感,最終不利於企業的長久生存和健康發展。

給人才提供發揮才能的機會

【德魯克微語錄】

管理者將某人安置在某個職位上時,要充分考慮這個人的特點、長處和條件,使職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潛能和長處。——德魯克《成果管理》

【活學活用】

一個人擁有才華是必要條件,但是,僅靠個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公平、公正的發展機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個明智的領導者,應該懂得把最好的機會、最關鍵的崗位、最重要的職責留給最有能力的人,因為在最有能力的人才手上,機會才會發揮最大效用。

巨曉琳高中文化,是一名中國中鐵電氣化局的一名普通農民工。但他在自己工作24年的崗位上創造了常人難以創造出的成就:他革新工藝43項,創造經濟效益600多萬元。獨立編寫了我國鐵路電氣化史上第一本施工教科書,先後榮獲北京市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榮譽。

他這一係列的成就首先離不開個人的努力和天賦,但是,這還不夠,一個公平、公正的發展機會更是成就巨曉琳的重要條件。

巨曉琳說:“我雖然是農民工,但在單位裏,和正式職工的待遇一樣,同等的學習機會,一樣勞動,同樣的管理,提供一樣的生活、同樣的報酬。這是我之所以能夠長期在這裏做的重要原因。”從他第一次的小發明成功,工班長獎勵給他一根冰棒,到後來的公司獎勵給他電腦,為他配備助手和撥付技術革新專項經費,巨曉琳在公司的支持下實現了“農民工也能有作為”的理想;反之,我們想一想,如果不能獲得和正式職工同樣的學習機會、工作機會,不能獲得同樣的管理和報酬,是否還能成就今天的巨曉琳。

阿基米得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同樣,人才也需要一個讓自己大放異彩的支點。

三國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大膽使用年輕人才,並委以重任,最終成就東吳偉業。周瑜是他手下的股肱之臣,在周瑜被任命為大都督統管全國兵馬時,他年僅34歲。為此,曾經跟隨孫權父親的屢建戰功的程普老將軍非常不服氣,並且還曾公開侮辱周瑜,但孫權毫不動搖自己對周瑜的信任。

呂蒙出身行伍,因為作戰勇敢,20來歲就被封為橫野中郎將,孫權還讓他獨當一麵,駐紮陸口對付關羽。

魯肅也是個年輕有為的人才,他剛剛20來歲,就被孫權發現,留在身邊,參加機要。大臣張昭曾經倚老賣老,在孫權麵前說道:“肅年少粗疏,未可用。”孫權沒有聽信他的話。相反,越發重用他,周瑜死後,又讓他繼任都督。

陸遜本是個無名小卒,在呂蒙的推薦下,孫權便把偷襲荊州的重大任務交給了他指揮。後來,在西蜀八十萬大軍進攻東吳時,孫權又升陸遜為大都督,讓他掌管東吳六郡八十一州的軍馬。

孫權重用人才,並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發揮才能的環境和機會,讓他們人盡其才,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輔佐,經曆一係列戰爭,才使江東地位得以鞏固。

所以,作為一個領導者應該善於識別人才,更應該善於使用人才,放心使用人才,多給他們提供發揮才能的機會,比如,交付他們一些重要的任務,征詢他們的意見,等等。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有時候連員工自己都不知道,領導者就應該把他們的才能引導出來,發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提供機會。隻有這樣,人才的才能才會為企業所用,才會為企業創造出更高的效益。

給員工提供歸屬感

【德魯克微語錄】

想要在組織內有所表現,個人和企業的價值觀必須兼容。如果雙方的價值觀不求完全一致,但一定要達到求同存異,如果互相排斥,那麼,個人不但無法做出成績,還會產生挫敗感。

——德魯克《新現實——政府與政治、經濟與實業、社會與世界觀》

【活學活用】

每個企業成員對於企業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就像是企業這部大機器中不可缺少的零部件。隻有企業中每個人都共同朝著一個目標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內事,才能使企業創造出輝煌的業績。企業發展最終靠的是全體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有企業的發展才有個人的更好發展,每個人都要積極融入企業中來。

但是,每個企業中總有一些人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感慨工作環境不好,無法融入團隊而頻繁地跳槽,這不僅使員工發展緩慢曲折,同時,對於企業也是一種損失,因為頻繁的人員流動必然造成工作延誤或者銜接不暢等問題,所以說,領導者應該讓企業有家的感覺,讓員工能夠融入團隊,有歸屬感。在這方麵,日本企業的做法值得借鑒。

第一,日本企業強調團隊精神,例如,日本的大中企業,管理員工采用終身雇傭製,一般不輕易解雇員工,這不是法律的規定,而是日本企業共同繼承遵守的傳統。這樣就使員工產生企業和他創造的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心理,使員工把自己的命運和企業的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

第二,日本企業內部等級分明。上下級在工作中有嚴格的界線,員工從不越級彙報情況,但是,這種等級製度並沒有造成上下信息不通的隔閡和矛盾,管理者和普通員工一樣在大食堂裏吃飯,休息時間和員工一起聊天,一起參加娛樂活動。這就增加了企業和員工的親和力。同時,如果工作中出現了問題,領導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並對員工道歉,如說“給您添麻煩了”之類的話。而員工心中會非常愧疚,認為自己的失職給企業和領導帶來了不便。這就很容易形成上下團結一致的氛圍。

第三,企業員工的晉升工資主要憑工齡,相應的職務晉升也主要憑工齡,這就限製了工人的“跳槽”現象,鼓勵工人在一家企業一直幹到退休。雇員工作時間的長短,表現出他個人的忠誠度。對企業的忠誠態度,比員工擁有技能更重要。這有利於增強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第四,把勞資關係轉變為家庭內部矛盾關係,勞資衝突和交涉隻限於企業內部,強調“家醜不可外揚”。

第五,在日本,無論大小企業,都實行員工的朝、夕儀式。每天早晨上班鈴一響,人們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站立,在值日員的帶領下,大家手指社訓,大聲朗誦。內容多為“為今天工作加油”之類的話。夕禮的內容都是一些“安全駕駛,平安回家”的話。

這些因素,都使日本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意識非常強,企業員工和領導都對企業有很深的感情,對公司也都很忠誠。他們認為隻有依靠公司,為公司好好幹,才能實現個人的理想。在多數企業,員工從早到晚穿著工作服,勤奮工作;下班後也不會馬上回家,要麼主動加班,要麼就和同事聊天下棋或喝酒來交流思想,增進同事之間的感情。所以,他們的工作時間從來就不止8個小時,而是10小時、12個小時。也正因為這樣瘋狂的工作精神,才有了日本“二戰”後騰飛式的高速發展。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員工都要留住,每一位員工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應該把員工區別開來,分成幾類。對於員工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有才有德、無才有德、有才無德和無才無德。有才有德的員工應該重點培養,並最終給予重用。對於無才有德的員工可以留用,並逐步培養。而有才無德的員工和無才無德的員工是堅決需要予以清除的,以免影響公司的發展。

另外,領導應該考慮到,現在的員工多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年輕人,是在溫暖的環境中走過來的,沒有吃苦的思想準備,一旦離開家鄉到了企業以後,作為企業該怎樣做?平時應該多關心他們,了解他們最最關心的問題,必要時領導親自過問,這會讓企業員工有歸屬感。還有在薪酬製度上,製定得比較合理、優厚都能讓員工產生歸屬感。

員工有了歸屬感才會安心在企業工作,才能更專注於自己的事業,才會在工作中創造更好的業績。企業領導應該重視起來,並著手采取適合本企業的措施,增進員工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