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能夠以身作則的好領導,能夠嚴於律己的領導,也是值得人尊敬的。
有一次巴頓將軍帶領他的部隊在行進的時候,汽車陷入了深泥裏。巴頓將軍喊道:“你們這幫混蛋趕快下車,把車推上去。”
所有的人都下了車,按照命令開始推車。
在大家的努力下,車終於被推了出去。當一個士兵正準備抹去自己身上的泥汙時,驚訝地發現身邊那個渾身都是汙泥的人竟然是巴頓將軍。原來巴頓將軍剛才和他們一起把車推了上去。
這件事一直都牢牢地記在這個士兵的心上。
直到巴頓去世,在將軍的葬禮上,這個士兵才對巴頓的遺孀說起了這件事,這個士兵最後說:“是的,夫人,我們敬佩他!”
當我們看完這個故事,再回顧巴頓將軍那句名言:“在戰爭中有這樣一條真理:士兵什麼也不是,將領卻是一切……”
士兵的狀態,取決於將領的狀態;將領所展示出來的形象,就是士兵學習的標杆!每個管理者都是下屬們關注的焦點,也是員工們積極效仿的榜樣,領導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員工。所以,想要員工服從管理,想要員工嚴格要求自己,就要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
用對方熟悉的語言交流
【德魯克微語錄】
與他人說話時必須根據對方的經驗。如果一個經理和一個半文盲的員工交談,經理必須用對方熟悉的語言,否則,結果可想而知。談話時試圖向對方解釋自己常用的專門用語毫無益處,因為這些用語已經超出了他們的知覺能力的範圍。
接受者的認知由他的教育背景決定,也受過去的經曆和他的情緒影響。如果溝通者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的話,溝通就失效了。——德魯克《管理:使命、責任、實務》
【活學活用】
德魯克認為跟木匠溝通,就要說木匠的話。大家有共同語言,就容易溝通,不會因為語言不通而產生誤會乃至矛盾。
孔子在路邊休息,突然,駕車的馬匹因為繩子鬆,曳開繩子跑到人家田裏吃莊稼,那戶種田的人就把孔子的馬牽走了。孔子讓子貢去索要馬匹,子貢來到種田人家中,好像搞外交似的,用辭令,說得文縐縐的。那個種田人聽了半天也沒有聽明白什麼意思,不肯把馬還給子貢。子貢隻好回來向孔子複命。
這時,孔子一行人中有個剛剛拜孔子為師的鄉野之人,他請求孔子讓他去索要馬匹。他走過去對那種田人不客氣地說:“你也不是把地種到了東海上邊,我也不是在東海裏走路。活人總是要碰麵的嘛!我的馬怎麼能避免不吃你的莊稼呢?”那個種田人聽了這話挺高興,回答道:“如果像你這麼說就好了,哪裏像剛才來的那個人那樣呢,說了半天話也沒說明白。”說著,他就解開拴馬的韁繩,把馬交給了來人。
這就是有效溝通的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語言環境和溝通方式,子貢沒有站在老伯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語言,結果,再好的辭令,在老伯那裏也視為說不明白話。而那個鄉野之人說的都是粗話,但種田人向來也講這樣的話,就自然聽明白並接受了。
在銀行工作的艾麗女士,一天遇到一個老船長來開戶,她遞給老船長幾份表格讓他填寫,可是,老船長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艾麗女士想立刻告訴他,如果拒絕填寫這些資料,銀行無法給他開戶。但後來,她轉念一想,換了個說話方式:“就像是您要出海航行,您要是不交通行證件,就不會被放行。”老船長聽了這話,哈哈笑了起來,回答道:“看來我要補上通行證件啊。”說完就把資料填寫齊全了。
艾麗沒有講公司的有關規定,而是站在老船長的角度,拿他熟悉的事情舉例子,很輕鬆地讓老船長明白了填寫資料的重要性,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由此可見,使用對方容易接受的語言,使用對方喜聞樂見的溝通方式,對舒暢溝通非常重要。同樣,作為領導者也應該學會使用員工熟悉的語言,這樣能讓人感覺更親切,並能感受到管理者的真誠。管理者如果能用這樣的溝通方式,員工感覺你是替他們考慮的人,認為你是自己人,自然就會敞開胸懷,暢所欲言了。千萬不要裝腔作勢、言不由衷,這會讓員工感覺到距離,不利於輕鬆溝通氛圍的形成。領導如果和專業人士溝通,可以多使用他們經常使用的行話,也能增加溝通的便利性。
曾經拜訪過羅斯福的人,都會對他的輕鬆灑脫,而又有廣博見聞的談吐表示佩服。一位官員曾說:“不管來訪的人是政治家、外交家還是騎兵。羅斯福總能說出符合對方身份的話,讓彼此的交流非常愉快。”然而,之所以羅斯福能夠有如此高超的溝通能力,和他的用心分不開的,每次來人拜訪前,他就已經把來人的相關資料查得清清楚楚,所以,當他接待來客時,總能發揮得遊刃有餘,不管其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我們其實也應該學習羅斯福的這種精神,當和某人談話時,不妨先了解一下他,尋找共同溝通的話題和合適的表達方式,讓交流順暢愉快。
聽取不同意見,少走彎路
【德魯克微語錄】
管理者要時常詢問下屬:你有什麼不同意見? ——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活學活用】
德魯克認為,通常卓有成效地決策並非在開始就被所有人認可並一致通過。恰恰相反,它總是在不同意見的衝突和矛盾中產生,是綜合考慮各方意見,並認真研究後的結果。
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斯隆認為,做出的任何決策都應該建立在各種不同意見充分討論的基礎上。
斯隆為了在決策前能夠得到不同意見,他組建了幾個不同的特別委員會,然後,由這些不同的委員會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通過討論最終達成一個可以普遍接受的意見。不可避免,在討論時必然會產生激烈的衝突,但他認為,隻有相互討論,才有助於團隊成員之間達成一致意見,最終實現相互理解,達成共識。
所以,在討論中爆發出矛盾,甚至衝突的時候,斯隆每次都會克製住自己的情緒,讓每一方都能把自己的不同意見表達清楚。有一次,一位同事和斯隆發生矛盾,很多人都以為,斯隆完全可以對此置之不理。當時,通用公司的一個律師問道:“既然這名員工這麼煩人,您為什麼不解雇他呢?”斯隆沒有正麵回答,卻反問道:“解雇他?多荒唐的主意,他隻是在完成他的任務。”
斯隆提出公司在聽取異議時,應該遵循以下3個原則:第一,要鼓勵所有成員互相交流意見;第二,讓成員知道該怎樣反映意見;第三,永遠不要懲罰那些因為提出異議而反應過激的人。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該有廣泛聽取不同意見的心胸和耐心,不要害怕麻煩,也不要害怕不同意見導致的衝突,隻有經曆這些,決策才會更準確,企業發展才不至於走彎路。
富蘭克林·D·羅斯福不僅是美國曆史上出色的總統,也同樣是個善於聽取不同意見的人。每當他對某項事情做決策的時候,就會找來一個喜歡散布小道消息的助手,對他說:“我想請你一起探討一個問題,但你不要聲張出去。”當然,羅斯福心裏清楚,這個問題一定會很快傳遍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