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管理者時刻要自我提升(2 / 3)

荷蘭有一家醫藥跨國公司,在進駐中國時,北京某個地方的地產非常便宜。有個中國員工就建議公司投資地產,並預言這個地方將來肯定搶手。第二天,老板召集全體員工開會,並向員工陳述公司發展的曆程,然後強調“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才能獲得成功。後來,公司沒有投資地產,結果這塊地區在之後的幾年的確炙手可熱。但該公司卻已經發展成了醫藥領域占世界市場份額一半以上的主導公司。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不得不歸功於企業領導能專注於自己的長處。

總之,發現自己的長處並善於經營,是一種智慧的生存方式,也是我們擺脫局限、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最好捷徑。但是,長處不會輕易被我們發現,需要我們自己去挖掘,所以,我們還要敢於實踐,尋找自己的長處。

追求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德魯克微語錄】

有一次,一個在優秀管弦樂隊演奏單簧管的樂手,偶爾坐在觀眾席上聆聽自己樂隊的演奏。這是他平生第一次作為聽眾聽自己樂隊的表演。這之後,他不但能用完美的技巧演奏單簧管,而且還能創作出新的樂曲。這件事情的最大意義就是使他自我更新。

——德魯克《管理的實踐》

【活學活用】

“水不流動,必至汙濁”,同樣,如果一個人不常改進創新,不努力更新完善自己,那最終定會落伍、失敗。優秀的領導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他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追求進步和發展,不斷完善自己,唯恐自己的事業不進則退,一敗塗地。他們從不會因為事業上達到某一點,就自我滿足,他們時常超越自己,奮鬥不息。

搜狐的創始人張朝陽有一套著名的“刪除哲學”。他認為,企業家一定要有“歸零”的心態,“每天都要從零開始,不要老惦記著自己賺多少錢,錢隻是數字而已,”張朝陽說,“這幾年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不斷刪除的過程。目前來說,還沒有刪完。”

張朝陽把自己的奮鬥目標定為要把奮鬥變成不奮鬥。幾年前的張朝陽,每天很早就來到辦公室,員工可以隨時找到他,他每天的工作也都是安排得滿滿的。現在的張朝陽,則甘願做個公司的“隱形人”。

他說:“我現在跟幾年前完全不一樣了。現在我把主動權收回來了,我現在不被安排,隻有我去找誰開會,別人沒有權利找我開會。有時候,對別人的短信我也有權利不回。以前,我每天要和很多的商家見麵,但現在我拒絕跟任何人吃飯。雖然,和商家吃飯可能提升我這個季度的銷售成績,但是,我現在主要關心的不是這個季度或下個季度的銷售業績,而是公司的長久競爭力。”

通過這種工作狀態的調整,現在張朝陽可以有足夠的不被幹擾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裏他可以專注地研究關於公司的最重要的事情。

張朝陽還警醒所有的企業家:要忘掉過去,忘掉過去的挫敗、過去對自我的否定,腦電流引起的渾身痙攣的反應要趕緊忘掉。沒有過去,沒有未來,要活在當下。作為一個領導者,一定要多思考,再忙也要抽出時間思考,不斷更新自我。那些舊的東西要及時在思考中過濾、刪除。

事實也證明,張朝陽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越多,反省得越深刻,“刪除”得越多,搜狐發展得越快。2005年11月7日,搜狐公司和北京2008奧運會組委會正式簽約,成為奧林匹克曆史上第一個互聯網讚助商,這一年,搜狐穩坐國內互聯網的頭把交椅。

成功企業的領導者必定有他們之所以能成功的優秀品格,他們往往學識淵博,有優秀的資質,並且積累了很多常人沒有的經驗和感悟。但是,正是這些優勢,也往往成為領導者走向失敗的導因。因為他們達到一個頂峰之後,常常找不到讓自己繼續進步,繼續學習,更新和完善自我的理由。他們拒絕學習,拒絕自我更新。但是,“過去不等於將來”,如果一個領導者長期凡事自以為是,結果“是”的東西就越來越少,最終走向失敗。特別是現在這個知識更新速度飛快的年代,什麼事情都在發生著變化,稍不學習進步,就可能跟不上時代步伐,被時代所淘汰。

所以,作為一個領導者一定要懂得不斷完善自我,更新自我,讓自己與時俱進,始終保持活力。

一位著名的芝加哥商人,他每年總要到外麵旅行一次,去考察各家著名商店的管理方法和經營方法。他認為,隻有堅持旅行,才能使自己能夠站在廣闊的、不偏的視野上觀察自己的素養,保持自己的事業不衰敗。花一星期的時間去拜訪國內的各同行商店,可以完全更換對於自己的經營的看法。

每次旅行回來,他總能收獲種種辦事和營業的新方法、新觀念、新暗示。這樣,他再看自己的商店時,就和旅行前的不一樣了。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日常辦事和營業上的小缺點、小毛病,或者雖然注意到卻總認為無關緊要的細微弱點,現在他都能發覺並引起了注意,並且發現這些無關緊要的事,其實關係重大。於是,他就改進工作方法,更新結構,精簡無用的員工,使事業又煥發了勃勃生機。

古人雲:“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一個人隻有不斷反省,不斷更新,才能保證事業的正常發展。

要想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就應該多交流,常和外界接觸,常去參觀、拜訪同行的各商店,多了解和掌握一些使自己工作得到提升的新方法、新觀念。

還要多讀書,耶魯大學的校長海德雷說:“人,若是能養成每天讀10分鍾書的習慣,20年後,必判若兩人。”書籍雖然看上去和我們的具體工作聯係不大,但長期讀書,則書中閃爍的智慧和思想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我們的看法。通過書籍,我們可以開闊眼界,了解他人的成敗,從中吸取教訓,這些都能為自己更新觀念,完善自我有助益。

另外,還要多傾聽來自各方麵的意見,通過客觀分析,更新和完善自己,不至於讓自己陷入經驗主義和主觀判斷中。

要時刻心存危機感

【德魯克微語錄】

一旦覺得自己對例行性的公事開始熟悉後,那就是該強迫自己有所改變的時機了,就像植物一樣,需要被換盆栽種。 ——德魯克《使命和領導》

【活學活用】

如果我們已經感覺自己的工作在例行公事,那就表明工作狀態開始僵化。工作僵化,則人工作起來就沒有積極性,沒有了進步,就會逐步喪失了競爭能力,是人生走向失敗的開始。一個人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被淘汰,就該時刻保持危機意識。

中央電視台“動物世界”中,趙忠祥曾講過:在非洲的草原上,生活著斑馬、羚羊和獅子。每天早晨,羚羊和斑馬睜開眼睛第一件要想的事情就是:我必須比獅子跑得快,否則,我就可能被吃掉;獅子也在想:我必須追上跑得最慢的羚羊和斑馬,否則,我就會被餓死。這就是一種危機意識,生存危機意識。人類社會中,從另一個意義上也重複著同樣的故事。

隨著我國進入21世紀,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下崗,再就業,再下崗,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要想避免生存上出現困難,唯一的辦法就是多學幾手,一專多能。同樣,商海中,領導者更要保持危機意識,這樣才能保證企業躲避風險,平穩順利地發展。

李嘉誠就是一個時刻懷有危機意識的人。所以,他的企業能夠根據變幻莫測的經濟形勢和市場狀況,隨時調整經營策略,成功躲避可能遭遇的危機。

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一直奉行“低負債”的財務政策,注重維持流動資產大於全部負債,以防地產業務風險擴散。低負債,承擔的風險就變小,所以,即便在亞洲金融危機時,長江實業依然巋然不倒。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前,香港經濟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勁頭,很多企業領導看到經濟發展如此之好,就有了趁此機會加大投入,擴大生產,賺一筆大錢的心態,於是采取高負債經營。但李嘉誠麵對經濟高燒,沒有被誘惑,而是用冷靜的態度觀察經濟發展狀況,保持了高度的危機意識。財報顯示,以地產開發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長江實業,在這一年內大幅降低長期貸款,提高資產周轉率,使流動資產足以覆蓋全部負債。1996年,香港經濟再度上揚,房價和股市都走出了出人意料的大行情,長江實業的流動資產淨值大幅增長,長期負債卻保持著原有的線性增長速度。正是因為其擁有足以承擔全部負債的流動資金,即便地產價格跌多少,都不至於給長江實業帶來致命傷。所以,長江實業才在1997年下半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平安度過,而當時,有很多企業倒閉,有的企業老板無法承受破產壓力甚至選擇跳樓自殺。

“現金為王”是李嘉誠經營成功的又一重要理念,長江實業公司始終保持擁有大量現金。在沒有特別好的投資機會時,他就把現金存入銀行,賺取利息。而一旦出現特別好的投資機會,他就立刻進行投資,然後大賺一筆。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李嘉誠就聚集了大量現金。在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的股市和樓市都受到了重大打擊,僅1年時間,香港股市就跌幅超六成,而樓市也大幅下跌。1998年香港房地產進入低潮期,李嘉誠看準這個競爭者少的機會,使用大量聚集的現金大量低價購買土地,用超低的成本建造房產,等到香港經濟複蘇後又高價賣出。這一保持現金的策略讓他降低了經營風險,同時又不錯過絕佳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