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巨變時代的管理》
【活學活用】
隨著國內市場資源的匱乏及國內某些市場的逐漸飽和和生產過剩(如鋼鐵、汽車、電子產品),中國企業將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國外,開始開拓全球市場。從聯想到TCL,再到南汽收購英國羅孚汽車,一些早期的全球市場開拓者目前已成為了某些行業的翹楚。例如,海爾目前是全球第四大家用電器生產商,TCL是世界最大的電視生產商,華為已經在國際網絡設備市場上擁有良好的聲譽。
當然,想進軍國外市場需要講究策略,因為我們對國外市場還不太了解,我國國際化人才缺乏,所以,進軍國外需慎重。
在東海之濱、台州灣畔,浙江海正藥業正悄然創造著奇跡:10個產品通過了FDA(美國食品藥品檢驗局)認證,8個藥品通過了歐盟COS的審查,還有20多個品種正在申報之中。海正的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彙超億美元,是國家520戶重點企業之一。
“國際通行證”並非裝飾品,而是意味著可以占領高端市場,獲取更高的利潤。正是出於這種初衷,海正選擇了進軍海外。
有了好的產品,還要通曉國際遊戲規則,考取國際市場通行證,最主要的是美國FDA和歐盟COS認證。他們對藥品的組分、含量等項數據要求十分精準,這也是國產藥品挺進國際市場最難邁的門檻。
開發生產非專利藥品,是我國加入WTO以後,製藥企業第一個重大機遇。發達國家社會保障水平高,但支出負擔日重,所以對價格相對較低的非專利藥品需求急劇增長。美國原來主要向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等傳統供應商采購,如今開始轉向中國、印度的廠家采購,采購質量好、價格低的藥品。但問題是企業的硬件、軟件水平要符合人家要求才行。海正早些年下的笨工夫,開始顯現威力。海正曾邀請一位以色列的專家來廠,這位專家開始還很傲慢地說:“我去過世界上200多家藥廠,到你們那裏能看到什麼?”等一進廠門,看到海正先進的設備和工藝,了解到海正的產品結構覆蓋了10多個領域,儲備了200多個品種時,他終於不住口地說:“不可思議!”
海正正是在國際市場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自信。當年上馬抗癌藥“絲裂黴素”時,日本某一企業聞訊傳話來說,中國不可能生產這麼高水平的藥,一定是海正買了他們的原料再加工的。他們先後來了三批人到現場取樣,才不得不相信:抗癌藥確是海正自己研製的。當海正開始申請FDA認證時,日本那家企業又說,沒有兩三年不可能成功,要出口,明智的選擇就是與他們合資。海正硬是不信他們這一套,結果隻用了8個月就拿到“國際市場通行證”。
由此可見,想要打入海外市場,首先得到當地區、國家的行業的認證才能進入得暢通無阻。
另外,還可以通過價格優勢,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國內定價原本就很複雜,當產品銷往國際市場時,運費、關稅、彙率波動、政治形勢等因素更增加了國際定價的難度。所以,企業必須花大力氣研究確定國際營銷中的定價策略。
還有一些產品可能在發達國家缺乏競爭實力,那就可以轉戰發展中國家,輕鬆進入當地市場。
在進入國家化市場之前,手中確保擁有國際化運營人才很重要,另外,還要立足本國人力資源豐富、成本低等優勢,結合國外高度發達的科技,優勢互補,增強自身活力和核心競爭力。
市場潛力比銷售額更重要
【德魯克微語錄】
絕大多數有關銷售成績的衡量,都是按其銷售總金額來計算的。但這在許多企業中卻是一個不恰當的數字。單看銷售額毫無價值,必須同時考慮實際及潛在的市場,才會有意義。
——德魯克《管理的實踐》
【活學活用】
尋找有潛力的市場,通常都是以銷售成績來衡量的,不管是就總的銷售人員來說,或就個別銷售員來說,都是按其銷售總金額來計算的。但單看銷售金額,並不能代表市場潛力。因為同樣的銷售額,有的可能代表正在發展的市場,有的代表飽和的市場,有的代表下降趨勢的市場。所以,想要發現潛在的市場,需要結合實際及其潛在的市場來研究。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市場正值“疲軟”之時,而安利公司卻決定選擇中國為新的目標市場,並於1990年開始構思。1991年8月安利公司獲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立項,1992年8月簽訂合同,1993年開始在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廠房,首期工程於1995年1月竣工,每年可生產價值超過2億美元的產品。安利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時間跨度有5年之久,曆經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三次調整、中國市場的三次起落,最後終於達成其進軍中國市場的目的。
然而,它進軍中國市場時,也是人們對直銷眾說紛紜之時,按照當時的消費水平,人們根本買不起安利產品,並且直銷總讓人想起推銷,開拓市場變得很難。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安利沒有放棄,它相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安利產品,成為忠實的消費者。
最後,它曆經十多年的發展,憑著自己過硬質量的產品和誠信的服務,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安利”這個品牌也逐漸成為了人們心中優質產品,為廣大消費者歡迎。
正是安利擁有超前思維,沒有隻關注銷售比較好的其他國家市場,而是發現了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並不遺餘力地開拓市場,最終成功開創出自己的市場。
企業要想獲得更好發展,就要有超前思考,看清潮流,掌握發展趨勢的能力,這樣才能保證決策的前瞻性。任何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市場,但市場又是不斷變化的,隻有提前了解、研究客戶和消費者潛在需求,才能走在市場變化的前麵,通過不斷挖掘市場潛力,拓寬市場份額,獲得更大的贏利空間。
諾基亞在二十幾年前是個瀕臨倒閉的地方性小公司,它更早地看到了手機市場的前景。在確定以手機生產為發展戰略之後,諾基亞將手機之外的所有業務或出售或剝離,忍痛砍掉了擁有歐洲最大電視機生產廠商之一的電視生產業務。結果,正像他們所預料的那樣,世界移動電話的需求量很快進入高速增長期,超前的意識和行動,讓他們始終站在手機生產的最前沿。
哲學家奧裏歐斯有一句話,“我們的生活是由我們的思想造成的”,個人發展如此,企業發展更是如此。因為,思想上的超前,必然帶來行動上的超前,這樣才能贏得主動權,獲得競爭優勢。
如果隻盯著眼前的利潤舍不得放棄或者不求發展,最終的結果隻能是讓有先見之明的後起之秀超越。變則通,通才會贏。抓住機會,迅速反應,發現潛在市場,就是在為自己的未來創造財富和希望。企業應該有這個明敏度,時刻準備著前進改變,這樣才能使企業獲得重生動力。作為管理者,絕不能被一時的銷售額蒙蔽了眼睛,要有遠見,通過對市場潛力的正確認識引領企業勝利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