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是企業沒有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隻顧追求短期利潤,一味地盲目連鎖擴張,把培育品牌形象的黃金時間用來招商加盟,導致沒有在消費者中形成穩固的品牌形象,最終競爭失利。
根據國家《商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掉渣兒”當時並不具備特許經營的資格。其在不熟悉國家政策環境的情況下,就盲目加盟連鎖,最終導致官司接連纏身。
在加盟門檻設置上,因為項目的啟動資金不高,3萬元加盟費和1萬元的保證金,一般的中小投資者都拿得出來。再加上加盟總部對加盟店店主和店員資質、店鋪選址要求、營業麵積等都沒有嚴格的限製,導致加盟商的素質、能力參差不齊,因此,也很難保證店麵的一致性和規範性。
加盟總部急速擴張帶來了店與店之間的競爭、品牌形象受損等諸多問題。而要維護一個近40家門店的加盟體係的正常運作,健全的管理製度和完善的日常管理與監督非常重要。然而,總部一心隻想如何招收加盟商,忽略了對整個加盟體係的運營管理。原本能力不高的加盟商,又缺乏總部的支持和統一管理,當然會陷入困境。例如,總部推出第二代新品——“馬打滾”和“泡椒軟餅”遭受市場冷遇後沒有了下文;眼下,加盟店的日子越來越艱難,加盟總部卻沒有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甚至後來總部幹脆棄加盟商於不顧,以技術轉讓開拓省外市場。 就這樣,“掉渣兒燒餅”像一顆流星一樣,短暫地閃耀後,就轉瞬即逝。它一興一衰背後的罪魁禍首,就是商家追求短期利潤的功利心。
利潤並不能解釋所有的企業活動與決策,而是檢驗企業效能的指標。贏利是企業應該追求的,即使擔任公司董事的是天使,對賺錢毫無興趣,他們還是必須關心企業的贏利能力。因為隻有獲利才能保證企業正常運轉。因此,企業的問題不在於如何獲得最大利潤,而在於如何獲得充分的利潤,以對衝經濟活動中的風險,從而避免虧損。
德魯克提出的追求最低限度的利潤,既是企業穩定發展的真諦,也是對那些謀求高速發展企業的忠告。市場也是講究平衡的,當企業開始為追求高額利潤而進行規劃時,事實上你已經開始失去捕捉未來商機的機會——企業的資源和條件是有限的,當所有資源都在為追求高額利潤努力時,企業也就全部或者部分放棄了對未來商業的機會的追逐。
賺利潤和社會責任不矛盾
【德魯克微語錄】
如果一個公司的投入和產出的比值過低的話,那麼,公司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它浪費了社會資源。經濟績效是企業的基礎,離開了它,企業就無法履行任何其他責任,也就算不上一個好的雇主、合格的公民或友好的社區鄰居。但是取得經濟績效已不再是企業的唯一責任了,這就好比教育績效已不再是學校的唯一責任,醫療保健也已不再是醫院的唯一責任一樣。
每一個組織必須對它的雇員、環境、顧客及它所接觸的一切人和物所產生的影響負責——這就是社會責任。——德魯克《變動中的管理界》
【活學活用】
古人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企業家冒著巨大的風險投資並且辛苦經營絕不是為了爭做現代社會的活雷鋒,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贏利。商業的本質就是在法律、法規許可的範圍內獲得最大利益,而企業家的終極使命就是贏利,給員工發不出工資是企業家的恥辱。企業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必須得有錢維持這個家庭的開支,才能維係企業的正常運轉。如果沒有利潤的支撐,一切美好的設想都隻能算是天方夜譚,社會責任也成為空談。
同樣,企業來自社會,也必須回饋社會,這是一種新形勢下的社企關係。企業效益不等於社會效益,局部利益不等於全局利益。而企業的生生死死,發展壯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由社會來承接。更主要的是,企業是社會的細胞,離開社會資源,企業的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一個好的環境,企業也難以生存。因此,企業與社會是共榮的關係,市場經濟下的企業與社會甚至有著更密切的關係,而不是變得相對疏遠。
如今,投身公益事業,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全球化品牌提升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例如,安利全球總裁德·狄維士雖然說“幾十年來安利熱心公益,隻是覺得這是應該做的正確的事,並沒有上升到戰略高度”,但事實上,在這種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中,安利收獲了難以估量的品牌信任,其在中國市場的美譽度甚至高達83%。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的可持續發展與否,不僅取決於企業處理自身問題的能力,更在於企業與外部環境的合作,即企業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