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未雨綢繆,現在就要為未來準備(3 / 3)

“電池大王”王傳福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家子弟到身家億萬的集團公司總裁,從一個高級工程師一躍在汽車領域幹得風生水起,他在不斷改寫著曆史。

王傳福出生在安徽一戶農民家庭,他從小一心苦讀書籍,形成了堅強忍耐的性格。他相信隻要靈魂不屈,自己一定會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後來他順利考上中南工業大學冶金物理化學係,畢業後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攻讀研究生,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對電池的研究中去。因為業績突出,5年後,被破格任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

而此時,一個機遇從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因為王傳福正是研究這個領域的專家,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公司的總經理。

當時,國內電池產業發展欣欣向榮,一塊電池能賣到數百元。王傳福看到了商機,興奮異常,決定大幹一場。但2年後,成效甚微。雖然第一次商界打拚不是很理想,但王傳福還是決定辭去穩定的工作,自己打拚一番。1995年,王傳福辭職單幹。他向表哥呂向陽借了250萬元後,領著20個人在深圳蓮塘的舊車間敲敲打打,成立比亞迪。

啟動資金少,動輒千萬元的生產線他承擔不起,於是,王傳福幹脆憑借技術,自己動手做關鍵設備,然後把生產線分解成一個個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這種“半自動化半人工”為他省去了很多成本,這也成為他日後在商戰能夠無往不利的“尚方寶劍”。很快,比亞迪打開了低端市場,成立當年成功賣出了3 000萬塊鎳鎘電池。

在鎳鎘電池領域站穩腳跟後,王傳福沒有停歇,他開始著手研發鎳氫電池,1997年開始大批量生產鎳氫電池。此時恰逢東南亞金融風暴,比亞迪產品的低價在金融風暴中越發顯得有競爭力,這讓日本廠商很難與之競爭。結果這1年,比亞迪公司鎳氫電池銷售量達到1 900萬塊,一舉進入世界前7名。

此後,王傳福進軍國際市場。1998年至2000年,比亞迪分別在歐洲、美國成立分公司。1999年至2000年,比亞迪公司在這些市場勢如破竹,像鬆下、索尼、GE、AT\\u0026T和業界老大TTI等都成了他的客戶。

2000年,王傳福投入大量資金開始了鋰電池的研發,很快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並成為摩托羅拉的第一個中國鋰電池供應商。2001年,比亞迪公司鋰電池的市場份額上升到了世界第四位,而鎳鎘和鎳氫電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實現了13.65億元的銷售額,純利潤高達2.56億元。

2008年,比亞迪以近15%的全球市場占有率成為中國最大的手機電池生產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與日本三洋一決雌雄。目前,根據比亞迪方麵的數據顯示,比亞迪在鎳鎘電池領域、鎳氫電池領域及鋰電池領域都排名全球第一。

雖然他的電池做得好,但王傳福沒有停住腳步,在2003年,他進軍汽車業,人們都為他瘋狂的舉動驚訝。“一個做電池的準備造汽車了?”企業界都在驚呼。

直到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的協議簽訂前幾天,仍然有中國香港地區的基金經理給王傳福打勸阻電話,他們認為比亞迪一直是做電池的企業,貿然進入汽車領域可能會遭遇慘敗。有的基金經理甚至威脅王傳福,如果不聽勸阻執意收購,那麼他們就將拋售比亞迪的股票。那天下午,比亞迪高層正在開會,中國香港一位國際大基金的經理打電話給王傳福,他直接在電話裏對王傳福大聲說道:“王總,我們就是要拋你的股票,拋死為止。”聲音大得幾乎在座的人都能聽到。大家馬上意識到公司股票即將發生劇烈波動了,會場氣氛頃刻間變得緊張和凝重起來。

王傳福一貫是個雷厲風行的技術冒險家,他沒有理會投資人的勸阻。他看準了機會,現在隻需要把機會抓住。他認為中國目前的汽車保有量雖少,但對能源、環保的壓力已經很大。當今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戰爭無不包含對能源的企圖,比亞迪做電動汽車就是要讓中國三峽大壩的水都變成油,讓中國所有城市的天空都像西藏一樣藍。將來電動汽車、混合電動車及驅動電池擁有龐大的增長潛力,必然在未來取代傳統汽車。而收購秦川汽車有助於公司開發電動汽車用的充電電池,能夠將比亞迪製造電池的技術有效利用。

正是王傳福的高瞻遠矚和決定了就立刻行動的作風,讓比亞迪在吉凶未卜的汽車市場開拓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今的比亞迪汽車已經成了家喻戶曉的節能環保型新型汽車,王傳福把握住了未來發展機遇,提前進入節能領域,為未來更快更好的發展提前做準備。

比爾·蓋茨說:“想做的事情,立刻去做!”王傳福發現電池商機,放棄穩定的工作下海經商;王傳福看到節能前景廣大,果斷進軍汽車業。這些重大舉措都讓人認識到王傳福的膽量和見識。從中,我們也應該學習他這種立刻行動的果斷力。認準了,就義無反顧地堅持,早晚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立刻行動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不屈不撓的堅韌力,努力去打拚,不怕失敗和困難,一定會開辟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留戀現在,就是拋棄未來

【德魯克微語錄】

從做出某項決策或行動的那一刻起,這項決策或行動就已經過時了。去修補常態沒有任何用處,因為常態已經成為昨天的現實。 ——德魯克《成果管理》

【活學活用】

常常有這樣一個奇怪的規律:當我們自我感覺到非常成功時,失敗可能正在開始。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就應該忘記過去所得成就,像龍蝦那樣,自行脫掉外麵那層具有保護作用的硬殼,讓自己重新能夠自由活動。

1982年,劉永言、劉永行、陳育新(劉永美)、劉永好四兄弟一同辭去公職,來到川西農村創業,他們變賣手表、自行車等家產,籌集1 000元人民幣資金,開始了艱苦的創業曆程。

1986年,時任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在視察育新良種場時,題詞“中國經濟的振興寄希望於社會主義企業家”,於是,劉氏兄弟把育新良種場改名為四川新津希望飼料廠。1990年,希望集團初具規模,劉氏兄弟大膽調整產業,致力於飼料產品的研發和生產;1992年,希望集團注冊成立。1995年至1997年之間,在南方希望資產的基礎上,劉永好先生組建了四川新希望集團公司,在以後的約10年時間裏,新希望集團進行了大量的規範和創新,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新希望集團從種植業、養殖業起步,曆盡艱辛,站穩腳跟,保證了企業持續發展,成為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民營企業之一。1995年,新希望集團依靠先進的技術、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創新型的營銷手段,使企業發展成為銷售收入達到20億元的大型民營企業,它也成為中國飼料百強第一位,連續4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

但是,任何行業都有競爭,隨時可能冒出新企業搶占市場。好像在一夜之間,劉永好發現了數十家規模相當的飼料企業,這些企業直接衝擊著新希望在業內的領導地位,比如,湖南正虹與湘大、四川通威、江西振邦、廣東恒星、山東六合等,其中六合的規模甚至已經超過新希望。並且,飼料銷售的周期波動比較大,再擴大規模對企業也不利。那麼,新希望下一步該朝哪個方向發展呢?還在飼料業繼續鑽研,尋找新的市場,生產新的產品嗎?

劉永好沒有這樣做,他發現了一個更好的賺錢方法,劉永好準備多元化發展,以飼料產業為基礎,借助資本化的力量開展有限多元化,把新希望集團打造成集飼料、金融、房地產、化工、乳業等為一體的多元化大型集團。

這樣就大大降低了企業風險,同時也讓企業有了更好更大的發展空間。於是,新希望在飼料產業方麵,收購了山東六合集團和北京千禧鶴,打造出一個覆蓋生豬養殖、飼料、獸藥、屠宰、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在金融產業方麵,新希望參與了民生銀行、民生人壽的發起籌建,同時還控股或參股福建聯華信托、金鷹基金、東方基金和上海銀行,形成了一個涵蓋銀行、信托、保險、基金等多個領域的金融大集團。在乳業方麵,新希望先後收購了安徽白帝、重慶天友、杭州雙峰等12家區域性乳業公司,成功打造出了西部乳業龍頭。在化工方麵,控股華融化工和甘肅新川化工,收購ST寶碩,打通銷售環節。

通過這樣一個係列的適度多元化發展戰略,大大降低了企業因為飼料波動較大而帶來的風險,完善了產業布局。

劉永好雖然在飼料行業已經做得很好,但在這個領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他沒有故步自封,躺在功勞簿上不做事情,而是重新尋找讓企業做大做強的方法,通過多元化,保證了企業穩步前進,開拓了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保證了企業繼續健康發展。

企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警惕,即便小有成績,那隻是暫時的,並且已經是過時的了,企業要前進,就應該為其注入新的動力。如果發現企業停步不前,那就應該琢磨著尋找市場,如果一個領域已經發展空間不大,就要尋找新的發展領域,總之,應該不斷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