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知識經濟時代帶來成功契機(1 / 3)

企業需要知識整合能力

【德魯克微語錄】

技術,也就是自然科學在工作中的應用,它隻是知識的一種形式而已。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是以它作為唯一必要的知識的。在今天高度技術化的領域裏,有許多成功的公司並非以技術見長。

——德魯克《成果管理》

【活學活用】

德魯克認為企業經營成功不僅僅需要技術,還需要企業內部知識整合,不管是以技術見長的企業還是以營銷見長的企業,或者是以管理見長的企業,不管是哪種企業,凡是能取得卓越成就的,一定在某個領域擁有更專業的知識。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一定是善於綜合知識並使其迸發出最大的能量。

東芝從2001年淨虧損21億美元到2011年淨利潤600萬美元,似乎走出了巨虧的困境。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曾經的全球總裁岡村正曆時5年的大調整和“瘦身”計劃,以及前任總裁西田厚聰果斷大膽的投資和多元化經營。

1991年日本的經濟泡沫徹底破滅前,東芝在全球最大工業公司中排名第二十三位,業務範圍包括從芯片到原子核反應堆的各種業務。但結果隻過了半年,市場開始迅速下滑。當時,很多日本企業因為沒有預測到這輪經濟低潮,都在發展,不斷擴大生產、增加員工。東芝也沒能幸免。

2000年岡村正上任,首先麵臨的問題是信息通信、數字媒體和電子組件等主要項目上銷售額開始下滑。於是,岡村正命令員工拆除了擺在東芝總部大廳裏的衛星和快速增值反應堆模型,把東芝的電子商務站和數字電視等產品擺上大廳取而代之。並持續不斷地給東芝做調整手術,比如,剝離非盈利業務、裁減人員等。

直到2005年他離任,東芝已經連續3年保持了盈利狀態。接下來西田厚聰接棒岡村正。在西田看來,企業創新不僅僅是指技術的創新,同時也包括流程的創新,“誰能以更快、更低的成本將產品推向市場,誰就能贏得競爭。”

他上任做的一個重大決定是收購西屋電氣,這樣企業不僅在IT方麵發展,還開始兼顧能源、電機這些東芝作為傳統的綜合電氣廠商具有雄厚技術力量與堅實基礎的業務領域。

正是經過兩位總裁的悉心調整,進行知識整合,使東芝公司起死回生,逐漸從虧損走向了盈利。

東芝在中國發現商機,並轉變策略,不僅偏重於生產,還要有向研發、知識產權保護、教育學院等職能轉變。2002年東芝(中國)進行了轉型,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提高經營的本地化,以及人才的培育培養。

東芝曆屆領導人的調整,通過不斷的知識整合,使內部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保證了企業能夠完美地結成一體,全力前進。

鮑羅·道密爾是美國工藝品和玩具業中享有盛譽的傳奇性的人物。他就是憑借自己超強的知識整合能力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他用自己掙的錢收購了一家瀕臨倒閉的工藝品製造廠。他接手工廠後,首先仔細研究公司的每一項作業程序。從定價、消耗到銷售;從生產到管理,把每一個工作環節的缺陷都一一列了出來。並對這些可能導致工廠虧損倒閉的要素進行了排列,並逐一分析了哪些不合理的需要去除,哪些需要改進。通過以上的分析,最後,道密爾得出結論:工廠倒閉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成本太高和產品定價太低。

為此,裁減大批不必要的職員,這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而留下來的人員則提高薪水,增強他們工作的責任心。另外,提高產品價格,來增加盈利。為了減少顧客對價格的抱怨,道密爾在加價前先提高了服務質量,讓消費者感覺物有所值,然後時機成熟,進行加價。

經過這樣一番調整,企業果真扭虧為盈,道密爾因此賺取了很大一筆利潤。

由此可見,知識有時候比技術更重要,具有知識整合能力的人能夠把知識不協調的企業,調整成協調企業;反之,即便擁有再好的技術,如果企業沒有進行知識整合,高科技的價值無法發揮出來也是徒勞,所以,企業需要對知識整合加以重視。

精益求精才能做大做強企業

【德魯克微語錄】

幾乎很少有問題比下麵這個問題更為迫切,幾乎很少有問題能像下邊這個問題那樣迫使企業的管理層更客觀、更透徹地觀察自己:我們特定的知識是什麼?——德魯克《成果管理》

【活學活用】

一個成功的企業就如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一個企業隻有足夠的優於其他企業的知識,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而企業想要獲得自己企業該擁有的特定的知識,就應該把產品做得精益求精。消費者更青睞優秀的產品,所以,企業想要做大做強,需要專注地做好產品。

最近幾年,乳業市場頻繁出現信任危機,尤其是三鹿集團的倒台,讓更多的目光關注乳業的安全和健康問題。作為中國乳業的龍頭企業,伊利集團所屬企業達130多家,生產的雪糕、冰淇淋連續12年產銷量穩居全國第一,超高溫滅菌奶、奶粉等產品銷量也位列前茅。雖然生產規模日益龐大,但多年來,卻沒有出現任何一起重大的安全事故。

伊利采用了世界最先進的質量檢測設備、堅持國際最嚴格的檢測標準進行原奶檢驗,並且監控所有生產環節,以確保產品從源頭到終端的全程安全。

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說:“1%的不合格產品,到了消費者手裏就是100%的不合格。所以,企業必須把每個細節都做到完美,才能確保消費者的安全。”

正是秉承視產品質量為企業生命線的發展理念,不斷壯大的伊利集團獲得了越來越多國內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並逐漸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同,成為新一代的全球領軍企業。

由此可見,精益求精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隻有抱著這種態度,才會使企業繼續追求完美,不斷地做出更好的產品。

當然,精益求精還是一種管理方法,強調的是用最小的投入滿足客戶的需求,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回報。

我國貴州茅台酒獨產於中國的貴州省仁懷市茅台鎮,是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的三大蒸餾名酒之一,是大曲醬香型白酒的鼻祖,也是中國的國酒,擁有悠久的曆史。

茅台啤酒公司的理念是關注細節、把小事做細和精益求精的“質量第一”,從原材料濕法粉碎開始,直到茅台酒釀造、成品酒灌裝,無論在哪一道生產工序,哪一個生產環節,都不容有半點疏忽或失誤;尤其是在成品酒灌裝車間,不管是洗瓶、殺菌、二次抽真空、壓蓋,還是貼標、封箱、入庫,每一個細節上的操作都做得非常到位。

從進瓶、洗瓶、殺菌、灌裝、二次抽真空、貼標、封箱、入庫,都是“一條龍”全自動化運轉;生產線上的每個工作班,隻要十幾個人操控就能全部搞定。清洗酒瓶過程,需要經過預洗、進瓶、預浸泡、殘堿、殘水清除,又到熱水、溫水、淨水噴衝;及至出瓶,還要經過空瓶檢驗機進行檢驗合格後,才能轉入灌裝環節。在最後一道環節清除殘留在啤酒中的一點微乎其微的氧,也要極其嚴格、規範地按照工藝標準來進行操作。保證殘留在每個酒瓶瓶頸的氧含量都小於1.5毫升,整個控製過程全是自動化操控,一次完成,時間和速度,一秒不差,精確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