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創新精神是企業前進的動力(2 / 3)

2. 不協調事件

“不協調”無處不在,不管是對生活還是對工作,我們總能說出很多不滿意的地方。而這些不滿意就是不協調。雖然,有很多不協調,但我們常常是嘴上牢騷,卻不習慣主動解決。另外,時間長了,我們就習慣了不協調,以為它的存在是一種必然。

同樣,用戶在使用產品有不滿意的地方,感覺不協調時,企業通常開始慚愧,到後來就習慣成自然,誰都沒想到主動改進一下產品,讓用戶感覺協調。

對諾基亞的外形笨拙,功能少的不滿意見早已有之,但諾基亞沒有抓住這個機遇進行產品創新,結果,蘋果等公司依靠技術創新,消除了這個不協調,取得了巨大成功,隨之,其他手機公司也紛紛效仿推出類似產品。而諾基亞則在這場競爭中失敗。這說明技術本身不是問題,不是不能,而是不為。所以,天意難測,每天沉迷於創新,不如切切實實地關注身邊的不協調事件,從中我們就可能找到真正的創意。

3. 程序的需要

程序需要與其他創新來源不同,它並不是從環境中的某一件事產生,而是產生於需要完成的某項工作,它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狀況為中心。比如,完善一個已經存在的程序,替換薄弱的環節,等等。但通常情況下,基於程序需要的創新,其實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個需要的存在。但是,通常情況下,沒有人積極行動。可一旦出現創新,人們馬上認為理所當然而接受,並很快成為標準。

企業不斷發展,內部工作的流程也應該有所變化。有些企業因為所走的流程太多,遭到員工抱怨,他們總是抱怨大把大把的時間都花在了開會和簽字上。這時,敏銳的管理者應該認識到這個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優化工作流程。

4. 產業和市場結構

產業和市場結構通常表麵上看去很穩定,可能持續很多年,甚至更長時間,以致有很多人因此麻痹大意,以為它們是老天安排好的,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會永遠持續下去。但實際上,市場和產業結構非常脆弱。受到一點點打擊就會土崩瓦解。一旦產業和市場結構發生變化,企業要迅速做出反應。如果忽略它的變化,企業就可能麵臨滅頂之災;反之,如果能抓住這次機遇,創新產品,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可能會瞬間成為家喻戶曉的商業巨頭。比如,凡客就是應網絡銷售大潮而起的網店,抓住市場結構變化,成功做大做響。

5. 人口統計數據

對於這個信息,有很多人並不是很關注,認為這個變化趨勢導致的影響離自己很遠。其實不然,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發生微妙變化。尤其對於有長遠發展戰略的大企業來說,需要關注這個變化。比如,現如今中國老齡化加重,那麼,這個趨勢必然帶動老年人的產業發展。所以,根據老年人的興趣愛好,創新性地發展特色服務,必然給企業帶去發展優勢。

6. 認知的變化

“杯子是半滿的”和“杯子是半空的”沒有什麼區別。但是這兩句話的意義卻完全不同,造成的結果也不一樣,如果一般的認知從看見杯子是半滿的改變為看見杯子是半空的,那麼,這裏就存在著重大的創新機遇。

比如,很久以來,人們都認為食物是填補肚子的,是為了防止饑餓,隻要吃飽就可以了。但是,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擔憂食物中是否含有農藥,怎樣吃才不得病。人們這一觀念的轉變,表明人們對吃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們越來越希望吃得好,越來越注重保健了。也許,在隻求吃飽的年代,你推出很多保健產品,健康飲食菜譜,人們都不以為然。而現在,當你推出個保健菜譜,會得到很多人的關注和搶購。而這就是利用了人們觀念的轉變實現抓住創新機遇的。

像這樣機遇對時機的要求很高,過早,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過晚,就被其他企業抓到。

因為我們很難確定認知的變化是永久性的還是曇花一現,以及它所帶來的真正結果,所以,建立在對認知變化而創新的,必須從小且專的領域做起。

7. 新知識

在創造曆史的創新中,通過新知識實現創新占的比重非常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就證明了知識的重要性,擁有了知識,人們就能創造發明出更多更好的產品。尤其是一些高科技公司,通常都需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這個研發團隊的水品,就影響到整個企業的發展。企業下大力氣搞研發,培訓新知識,都是為企業創新提供保障。所以,創新也來源於新知識的累積。

創新並不是那樣的不可捉摸,建立在觀察現實基礎上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創新機遇總是存在著,通常出現的都是重大機遇。一旦出現,它所提供的未來前途無量,對現有的、相當規模的企業尤其如此。當然,創新機遇的發現並不是企業的幸運和直覺,是企業需要花大力氣,積極組織,加強管理,才能抓住並利用的。細細品來,把創新更多地當成可以學會的“技能”,而不是高不可攀的“才氣”,其實創新就在腳下。

創新者專注於尋找解決方法

【德魯克微語錄】

我看到有很多性格不同但麵對挑戰都能表現得同樣出色的人。——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活學活用】

雖然不同的管理者個性不同,但成功的創新者身上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他們在創新上都表現得很出色。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以培養世界一流的推銷員而著稱。每期學員畢業時,學會都會設計一道最能體現推銷員水平的題目,讓學生們去完成。

小布什上任後,該學會出了一道“請把斧子賣給小布什總統”的題目。推銷員喬治·赫伯特也需要完成這個題目。他思考著怎樣推銷自己的斧子,後來,經過考察,他發現小布什總統在得克薩斯州的農場有很多樹。於是,他寫下了這樣一封信:有一次我有幸參觀了您的農場,發現那裏有很多矢菊樹已經死掉了,木質很鬆軟。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頭。根據您的體質看,小斧頭顯然太輕了,我認為您更需要一把不甚鋒利的老斧頭。而我這裏剛好有,是我祖父留給我的,很適合砍枯樹。如果您對此感興趣的話,請按這封信所留的信箱,給予回複……”最終,小布什彙給他15美元。

喬治·赫伯特使用了很有創新性的推銷方法,成功把斧頭賣給了小布什。但細細研究,我們會發現,他的創新思路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他首先想到斧頭作用是砍東西,後來他發現小布什農場需要,於是,他就找到了賣東西的理由,最終成功賣出。

蒙牛的掌門人牛根生也是個善於在解決問題中提出創新經營思路的人。在2003年“非典”時期,很多企業都不再投廣告,大家都認為正常的消費會受到“非典”的影響,再投廣告等於是燒錢,正在播廣告的商家也紛紛撤掉廣告。

但牛根生沒有這麼想,麵對非典的衝擊,怎樣才能保證銷售呢?他認為讓大家都認識蒙牛,銷售得就越多,而恰好,人們都因為“非典”長時間在家裏看電視,這正好是打廣告的好時候,別的商家都撤了,我的廣告就更醒目了。隨後,他開始大力打廣告,在包括央視一套及全國15家衛視中都加大了播放密度。結果,正如他所預期的那樣,蒙牛品牌在全國範圍內更加深入人心,蒙牛產品也得到了市場的豐厚回報。

由此可見,創新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但有很多人對創新存在誤區,一談到創新,常常隻盯著立新論、說新話、辦新事來衡量,這就有失偏頗。在創新工作中,不能有獵奇心理,應該著眼現實工作中的問題,創新性地提出解決問題方案,這也是創新。總之,別人辦不到的事情你能夠辦成就是創新,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你能解決就是創新,別人完不成的任務你能完成就是創新。創新工作應該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混亂的工作規範化,難度大的工作製度化。總之,創新並不是個人的天賦異稟,更多的是人善於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想法。

立足長項,成功創新

【德魯克微語錄】

要想成功,創新者必須立足自己的長項。成功的創新者常常能夠在很多方麵看到機遇,但是,他們不會倉促行動,而會再問自己,這些機遇中,哪一個最適合我,適合這個公司,能夠發揮我們或我的長處和實力?

——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活學活用】

因為創新過程中需要承擔風險,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知識和實幹能力的重視,所以,發揮長處對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

哈爾濱電表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曾經是為國家經濟建設、帶動行業發展和援助第三世界國家中立下顯赫戰功的國內儀表行業龍頭企業。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衰落,該公司也發展緩慢。進入“十一五”後,國家號召重振東北老工業基地,哈表廠果斷決定:國營改民營,通過改製讓企業再次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