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哲理
很多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業之所以能夠成功,都源於心中的某種信念。或者熱愛或者堅信,總之都是充滿激情的。本身就是藝術家的Coronado,數十年來對藝術的無比熱愛和不懈追求終於成就了他的夢想。他已經為兩百多位藝術家複製過精美的作品。正是這份對他有巨大吸引力的工作不斷點燃他的激情,推動著他建立起了自己的藝術工廠。
我們常說“事在人為”,人的能力就如一座冰山,已經發揮出來的部分是浮在水麵上的那部分,還沒有發揮出來的部分是隱藏在水下麵的部分。假如你能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麵對創業,相信你的激情創業必定會充滿快樂和力量,你的創業夢想也會因激情而更燦爛。最重要的是,激情的充分發揮和調動,會刺激冰山下麵那部分巨大潛能的釋放。
失敗是創業成功之母
汽車大王福特的三次創業史
創業故事
亨利·福特是眾所周知的汽車大王,他小時候家境貧寒,但學習很認真。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對機械類的裝置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常常將各種各樣的機械製品拆得七零八落。他7歲時,對火車頭表示出強烈的好奇,經過反複摸索,終於製造了一台小蒸汽引擎,成了公認的天才少年。他16歲時,開始了自己的學徒工生涯,並開始研究內燃機,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在1896年試製成功第一輛汽車。
1899年,亨利·福特第一次創業,組建了底特律汽車公司,他擔任公司的機械主管和總工程師。然而,這一次的創業失敗了,因為亨利·福特沒有認識到任何一種產品的開發研製過程與其生產製造過程是截然不同的,他的設計思路並沒有適應市場的需要,從而導致生產中追求高檔、豪華、高速,使得汽車的成本居高不下,公司在第二年倒閉了。
但亨利·福特已經擁有了全國性的聲譽,1901年,一些企業家集資與他建立了一家新的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第二次創業的亨利·福特將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製造大馬力的賽車上,汽車的銷路受到製約,導致了他的第二次失敗。
1903年6月,亨利·福特開始了他的第三次創業,又一次建立了新的福特汽車公司。此時的他已經從前幾次的失敗中積累了經驗,對於如何經營汽車製造企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從此,福特公司開始了其不斷發展創新的過程。1909年,福特汽車公司推出的T型車大獲成功,甚至成為美國生活方式的一種象征。T型車的巨大成功使福特汽車公司成為世界汽車生產的龍頭企業和汽車大王,其銷量占當時世界汽車總產量的一半以上。
亨利·福特是一位銳意創新者,是他首先看到了汽車的巨大市場潛力,是他首先將汽車由貴族富豪的娛樂品變成了一般公眾的日常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他首創“福特生產方式”,即首先將生產流水線引入了汽車的規模生產,首先將“泰羅製”的先進管理思想在汽車實踐中運用並發展成為著名的“福特製”,在工業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亨利·福特充分肯定勞工價值,深深認識到關心員工的重要性。他曾說過:“工作應該是人生最大的享受,而不會令人憎恨。對獻身於事業的人,應由事業上得到最大的報酬。”
1947年,亨利·福特去世,但他成為美國曆史上不可磨滅的、對美國社會影響最大的企業家之一。
創業的哲理
作為享譽世界的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的創業經曆並不一帆風順,他經曆了兩次失敗,從每一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才能使他的第三次創業有了正確的方向,從而一舉成功。可見,創業過程中的失敗並不是最終的失敗,隻要不喪失信心,能夠堅持下去,成功就在向你招手。
在創業的道路上,沒有退路
挺立不倒的創業家史玉柱
創業故事
如果說許三多演繹了熒屏上的“不拋棄不放棄”,那麼史玉柱則是用自己十八年的從商坎坷路,演繹了真實版的“不拋棄不放棄”。他後來所擁有的成功絕不是來自偶然:行業選擇上他精挑細選,對待競爭他守法,管理上他曆盡坎坷摸索真諦,戰術上他師從偉人,投資領域亦不落人後。
但是曾經,史玉柱的巨人集團由輝煌走向解體的過程,一直在街頭巷尾被談論,成為中國商業史上為數不多的關於失敗的經典案例之一。1989年,史玉柱以4 000元借債起家,短短5年,就位居福布斯“大陸富豪排行榜”第8位。但在1997年年初,一個震撼人心的消息把輿論攪得沸沸揚揚:巨人集團徹底癱瘓,巨人大廈被迫停工,欠債高達數億元……頃刻間財富灰飛煙滅,淪落為負債2.5億元的“中國首窮”,這位昔日“十大改革風雲人物”、時年35歲的巨人集團董事長史玉柱,從公眾視野中徹底消失了整整3年。
盡管史玉柱當時輸得徹徹底底,但他的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倒下的巨人不會放棄拚搏,有著一股永不放棄精神的史玉柱,隨後的經曆更加具有傳奇色彩。幾年之後,他奇跡般地鹹魚翻身卷土重來,給中國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留下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感歎號:他不僅還清了負債,還重新躋身於億萬富翁之列,勝過當年的鼎盛時期。
從一窮二白的創業青年,到全國排名第8位的億萬富豪,再到負債兩個多億的“全國最窮的人”,再到身家500億元的資本家……史玉柱演繹的這個“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讓許多人跌破了眼鏡,也讓許多人點燃了夢想。
創業的哲理
在大起大落的創業生涯中,史玉柱之所以能笑到最後,是因為他始終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理念,在一敗塗地時依然自信堅強,才有了東山再起的可能。
對創業者來說,成功也許很遠,遠到你無法再多一點希望;成功也許很近,近到你隻需再堅持一步。創業是一個係統的、複雜的體係,從創業之前、創業之初到企業規模不斷發展,都需要創業者憑借智慧和勇氣,不斷尋找出每個階段的關鍵點並迅速突破。這個過程,離不開“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
貧窮打工仔的創業奮鬥路
創業故事
鄭某某,四川省儀隴縣人,一個從貧窮農村走出來的打工仔,憑借敢於冒險的精神和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倔勁,經過十多年的奮鬥,現在成為四川省某知名企業集團的董事長。1985年3月,26歲的鄭某某揣著從親朋好友那借到的70元錢登上了去烏魯木齊的火車,開始了他頗具傳奇色彩的創業曆程。在走出烏魯木齊火車站的大門時,他的全部家當隻剩下1.20元錢和一條在部隊用過的舊被子。在老鄉的介紹下,懂建築知識的鄭某某當上了建築工地的班長,一天的報酬是5元,一年下來,掙了近2 000元。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這筆錢足以讓一個26歲的小夥子飄飄然了。
但是鄭某某天生不是滿足現狀的人,而且每逢想到家鄉貧困至極的父老鄉親們,他就覺得自己沒有資格獨享富貴。1986年4月,他又從老家帶來了40多個農民工,從別人手中轉來一個小工程。但悲慘的是,在交工後老板跑了,一分錢都沒有領到,而且他還把自己以前掙的2 000多元錢都分給了大家。年底的時候,他沒有錢回家。有一位朋友給了他5元錢,一天隻吃兩個饅頭的日子持續了近半個月。
那樣的生活不僅沒有壓倒鄭某某,而且還使他愈加渴望日後的成功,他當時暗暗發誓一定要混出個人樣,一定要帶領大家走出貧困。
1987年春,鄭某某迎來了事業的“春天”,他和新疆某製膠廠簽訂了13萬元的廠房維修合同。當年8月,鄭某某按時、按質完成了全部工程,並受到對方的稱讚。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又接了幾個小工程。年底清盤的時候,他驚喜地發現:除去各種債務,自己竟然有了5萬元的存款。這也讓他堅定了搞小工程的決心。到1989年,他完全在烏魯木齊站穩了腳跟,個人資產也超過了70萬元。
此時的鄭某某嚐到了創業的甜頭,在朋友的建議下,他決定進入流通領域和生產領域。1989年下半年,他花20萬元在烏魯木齊市中區租了一間大型地下室,裝修成商場後轉租給他人,每年可以淨賺5萬元,同時他還在烏魯木齊郊區開了兩家煤礦。剛開始的2年,煤礦和商場為鄭某某帶來了滾滾財源。但是,攤子鋪得大,帶給鄭某某的是管理和決策上的大難題,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驗不足、決策失誤等問題接踵而來。1994年,兩家煤礦相繼倒閉;1995年初,商場也關閉。
仿佛就在一夜之間,鄭某某從一個百萬富翁變成了一個不但身無分文、還倒欠他人幾十萬債務的窮光蛋。
不過,被困難擊倒並不是他的本性。1995年夏,經過仔細考察,他用借來的100多萬元創辦了某某實業貿易公司,第一個項目就是服裝商場。這一次他學乖了,把商場租下來自己經營;100多個員工中85%都是大專以上學曆;同時實行嚴格的考核和激勵製度。現代企業製度的建立,讓他的服裝商場蒸蒸日上,利潤滾滾而來。
1998年,他又決定將賺來的錢投入“生錢運動”:投資2億元建起了3萬多平方米的“東方100商廈”。1999年,東方大廈的營業額達1.7億,2000年達2.1億。隨後,鄭某某的事業步入了快速發展通道:酒店、農業、電訊、生產加工,2001年又進入了房地產行業。目前他已擁有20億的資產,負債率僅為8%……在2003年底的“四川省十大傑出創業之星、第五屆創業之星表彰大會”上,他當選為2003四川省“十大創業之星”。2004年初,他被選為烏魯木齊政協常委。
創業的哲理
從鄭的失敗和成功的經曆中,我們不難看出,畏懼困難、不敢拚搏的人是難以獲得創業成功的。財富的積累,不僅靠的是精明的頭腦、敏銳的眼光、科學的管理,而且更需要一股不畏風險的勇氣。
每個創業者都要牢記: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每個人創業之初都會經曆挫折和失敗,無論前麵的路多麼坎坷,都要堅強地走下去。隻有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繼續勇敢向前,才有成功的希望。
百折不撓才能登上創業頂峰
三起三落的創業者
創業故事
卡爾的目標是把自己的商店經營成世界上最大的百貨公司之一。從最初創建的小商店到現在的美國卡爾公司,卡爾始終都在一步一步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
1990年,19歲的卡爾帶著自己多年積攢的500美元,來到波士頓謀生。一年以後,他遇到了一個叫荷頓的販布小商人,兩人合夥開了一個布店,這是卡爾第一次涉足商業。然而,卡爾與荷頓妹妹的婚姻使得他與荷頓分道揚鑣了。卡爾另找了一間小房子,和妻子一起開了個小店,經營針線、鈕扣等小商品。
最初卡爾以為小百貨家家都要用,生意肯定會興隆,可實際上針線等東西消耗量太小,一包針線賣出去後可以用上幾年,要想賺錢很難。沒多久,卡爾便把小店關了。
從失敗中吸取了經驗的卡爾決定經營熱門貨,不久他就開辦了自己的布店。卡爾以為自己有經營布店的經驗,能夠輕車熟路,獲得長足發展。可是,一經營起來,卡爾才發現情況並不像想象得那麼好。布匹、服裝雖是熱門貨,可顧客們卻習慣同老布店打交道,並不信任卡爾這個外鄉人,卡爾的店麵顯得冷冷清清。要吸引顧客就必須增加品種貨色,通過做廣告來擴大影響,可這些都需要大筆的錢。
正在這時,美國西部迅速發展,很多商人都到西部發展事業。卡爾也動心了,他把存貨盤給了荷頓,帶著妻子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卡爾來到舊金山,看到了為爭奪財富而擁擠的人群,便打定主意發揮自己所長,開一個小店,走百貨經營的道路。他堅持經營熱門貨,並且走薄利多銷之路。由於卡爾的商品價格便宜,很快便在當地享有了聲譽,光顧的人也越來越多,卡爾也很快積累了一大筆資金。
一年之後,卡爾感到自己要想在商業上有所發展,還是應該回到東部去,隻有在那些商業中心,才能開辦一流的商店。他把舊金山的商店轉讓出去,帶著一大筆錢和自己的經營之道,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馬薩諸塞州。他們在哈佛山一帶定居下來,開始嚐試著用新的經營方法經商。卡爾在哈佛山開了一家布店,雖然店麵很小,還是很快顯示了他的不凡。他采取了一係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辦法經營小店,在他的小店中人們可以享受免費擦皮鞋以及保管大衣等服務,這些周到的服務很快贏得了顧客的青睞。
由於有了資金,卡爾可以通過增加商品種類來吸引顧客,因此,他在賣布的同時,還賣其他一些日用百貨。此外,卡爾還在廣告上大做文章,利用不同的報紙,登出了內容、形式都很新穎的廣告,令人們賞心悅目。卡爾的一係列措施,的確吸引了不少顧客。然而,哈佛山的地方太小,店麵也不大,他的那種大家風範吸引來的顧客人數畢竟有限。很快,他便感到入不敷出了。
這時候,荷頓來找卡爾,希望和他再次聯手經商,在波士頓開一家商店。荷頓認為,美國的經濟正在起飛,隻要有才能和魄力,就一定能使事業飛黃騰達。荷頓要卡爾和他一起到波士頓去共同創業,卡爾也深深地被荷頓的設想所打動,但他有更遠大的設想,他要到紐約辦一個全美國最大最好的商店。
卡爾終於在紐約14號街開了一個店麵,開始用自己的經營之道,得心應手地經營。卡爾非常重視研究市場情況,不斷推出新的服務措施,提高服務質量。在卡爾的公司,對店員的服務態度要求非常嚴格,店員不允許和顧客發生爭執。卡爾還經常對每個店員進行不同形式的考驗,有時他還請人到店裏故意給店員出難題,以提高店員的服務水平。遇到了不合格的店員,卡爾便會毫不客氣地將其解雇。由於經營有方,10年之後,卡爾公司便發展到了占紐約14號街半條街的規模。然而卡爾並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直到今天,卡爾依然在為自己的目標——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百貨公司之一而努力奮鬥。
創業的哲理
卡爾可以算得上是一個經商天才,他憑著自己靈活的頭腦、得法的經營、百折不撓的精神,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生意蕭條的困境,最後終於走向了成功。
在無數創業者中,成功者必定是少數的,而創業一兩次就成功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失敗麵前倒下了,那成功的希望就不可能再有。隻有不怕困難,“在哪裏跌倒,在哪裏爬起來”,才能勇敢地向著成功的方向邁進。
市場不相信眼淚,隻相信毅力
堅強的商業女傑們
創業故事
江蘇某汽車維修公司總經理李女士,在1992年夏天偶然聽到南京市外經委一位工作人員說,有位美籍華人想在寧投資,但不知做什麼項目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女士當晚就找有關專家了解有市場前景的投資項目的情況,並以最快速度草擬了項目計劃書。第二天她胸有成竹地敲開外商所住的金陵飯店的房門,滔滔不絕地向其介紹市場行情,終於打消了外商的疑慮,滿心歡喜地把資金交給了她。
當初身無分文,而如今已是年創利稅三四百萬元的中型公司老總,李女士回憶起自己的創業經曆時,感慨地說:“捕捉商機的眼光比資本要重要得多。”
南京某塑料製品廠廠長謝女士,在1990年初從朋友處得知河海大學研製成功了一種可用於重點工程的塑料排水板,便主動登門尋求合作。當對方得知該廠是一個福利工廠,88名工人中有50多人是殘疾人時,就一口回絕了她。但謝女士並不灰心,她前後上門10多次,對方感動之餘終於同意讓他們廠試製。由於先期設備投資需要20多萬元,加之不少殘疾工人擔心對方會變卦,便紛紛勸她三思而後行。為爭取該項目已受了一肚子委屈的謝女士一聽急了:“我們殘疾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還能指望誰相信我們?”一席話說得大夥兒都慚愧地低下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