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如何捕捉創業機會(1 / 3)

創業從哪裏開始?如何在漫無邊際的市場中找到創業的切入點,挖掘創業第一桶金?

對於創業者來說,準確的市場分析是創業製勝的先機。這就需要創業者對市場進行準確的調查、了解和預測。一旦確切地預測到未來,就能有方法去按照未來市場的需求,做好準備,抓住從天而降的機遇,揚帆商海。

機遇藏在細節裏

讓麥當勞開遍世界

創業故事

克雷羅是聞名世界的麥當勞快餐的創始人,他發跡於一次極為偶然的機會,即一份來自一家漢堡包快餐店的訂單,同時這也是一場全球範圍的餐桌上革命的開始。

訂單上寫著要求訂購14台製奶機,對於這樣大的一批訂貨,克雷羅認為他應該有必要和顧客見上一麵。

克雷羅見到的顧客是加利福尼亞州聖貝納迪諾市的麥當勞兄弟,他們經營著“麥當勞”快餐館。那時的“麥當勞”快餐館規模不像今天這樣龐大,經營的品種也很單一,主要是炸薯條和漢堡包。

克雷羅被“麥當勞”吸引了,吸引他的不僅是食品的美味可口,更主要的是麥當勞兄弟獨特的經營方式。兄弟倆的經營方式可以說是優點和缺點一樣突出,一方麵,他們創造了流水線生產漢堡包和搭售炸薯條的營銷方式。在製作和銷售過程中,不僅采用標準化牛肉小餡餅、標準化配菜係列,還采用紅外線燈照射以保持炸薯條的清脆可口。這種食品分量足、口感好,方便快捷,很受當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歡迎。此外,克雷羅還注意到,麥當勞兄弟倆在餐館前樹起一個巨大的“M”招牌,用以招徠顧客,而在加利福尼亞州有另外9家餐館也使用“麥當勞”店名,並且已經有了聯合經營、聯合銷售的發展新趨向。

然而,克雷羅經過周密考察,發現麥當勞兄弟倆的經營思路也不是完美的,而且他們的思想比較保守落後,過於滿足現狀。另外,他們也不願進一步拓展新業務和發展分店。所有這些,都給克雷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多年的推銷員生活及對飲食業發展的了解告訴克雷羅,麥當勞兄弟的創造發明非常重要,但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960年,克雷羅經過考慮分析之後,出資340萬美元,買下了麥當勞兄弟的全部資產和經營權,在美國經商史上,創造了一個新的奇跡。

克雷羅和麥當勞兄弟簽訂了一份聯營協議,在協議中清楚地寫著:克雷羅獨家代理出售“麥當勞”店名的權利,並向冠以該店名的分店提供原料供應和標準化技術指導。

協議中,克雷羅能夠得到的好處就是按照餐館銷售金額的一定比例提取報酬。克雷羅憑借他經驗豐富和信心十足的優勢,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嚴格按照協議規定的內容開展業務。在隨後的6年裏,美國各地的“麥當勞”快餐店發展迅速,從當初的8家猛增至2 390家。

現在,麥當勞公司總部坐落在美國的伊利諾斯州,是擁有數十億美元資產的國際性公司。麥當勞是全球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快餐集團,從1955年在美國伊利諾斯州開設第一家餐廳至今,它在全世界的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開設了三萬多家餐廳,現在仍在迅猛發展。

創業的哲理

在每一個成功者眼中,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成功點。機遇是成功的前奏,一個機遇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就像一份意外的訂單重新設定了克雷羅的人生軌跡。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機遇永遠與不懈的奮鬥結伴而行。

有時候,別人的成功不是自己的絆腳石。如果從成功者身上去尋找破綻,並加以改進,這也是一種成功。克雷羅不失時機地抓住了麥當勞經營初期的不足,並接過麥當勞的生意,然後巧妙地利用了它,才成就了今天的麥當勞王國。

優柔寡斷是創業者的大忌

哈默:該出手時就出手

創業故事

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就是一個善於發現良機並且敢想敢做的人。哈默16歲的時候,他看中了一輛正在拍賣的雙座敞篷舊車,但標價卻高達185美元,這個數字對一貧如洗的哈默來說是驚人的。盡管如此,他仍然抓住機遇不放,向在藥店售貨的哥哥哈裏借款,買下了這輛車,並用它為一家商店運送糖果。兩周以後,哈默不僅如數還清了哥哥的錢,自己還剩下了一輛車。哈默的這第一筆交易與後來相比根本不算什麼,但當時對他來說卻屬“巨額交易”,在這筆交易中,哈默考察了自己的競爭能力和獨自開創賺錢途徑的本領。

1921年8月,阿曼德·哈默在經過漫長旅途之後,風塵仆仆地抵達莫斯科。哈默在對蘇聯的考察中發現,這個國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人們卻餓著肚子,為什麼不出口各種礦產品去換回糧食呢?哈默直接向列寧提出建議,並很快得到了列寧肯定的答複,於是哈默取得了在西伯利亞地區開采石棉礦的許可證,從而成為第一個在蘇聯取得礦山開采權的外國人,美蘇之間的易貨貿易也由此開始。哈默後來通過在莫斯科建立的美國聯合公司聯係30多家美國公司同蘇聯做生意。

一個偶然的發現,使哈默又萌生在蘇聯辦鉛筆廠的念頭。有一天,他隨便走進一家文具店想買支鉛筆,但商店裏隻有每支售價高達26美分的德國貨,而且存貨有限。哈默清楚地知道同樣的鉛筆在美國隻需3美分。於是他拿著鉛筆去見蘇聯主管工業的人民委員克拉辛說:“您的政府已經製定了政策要求每個公民都得會讀書和寫字,而沒有鉛筆怎麼辦呢?我想獲得生產鉛筆執照。”克拉辛答應了他的要求。

於是,他以高薪從德國聘來技術人員,從荷蘭引進機器設備,在莫斯科辦起了鉛筆廠。到1926年,他生產的鉛筆不僅滿足了蘇聯全國的需要,而且出口到土耳其、英國、中國等十幾個國家,哈默從中獲得了百萬美元以上的利潤。

創業的哲理

哈默有一雙善於發現機遇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有敢作敢為的勇氣。對於每一個機遇,他都決不放過,不論它有多麼困難,存在多少風險,他都敢去實現。正因為如此,他才獲得了如此大的成功,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石油大王。

失敗者的通病是猶豫不決、左顧右盼,沒有主見。每個人都有自己一籮筐的觀點來支持自己的退縮。如果做決定的時候意誌不堅定,老是受別人的幹擾,那麼,這個人幹什麼事都不會有好的結果。我們當然不否認,做決定時需要聽取各方意見,收集各種資訊,但是,我們強調的是,接下來,就該是你自己的工作了,你要根據你自己明確的目標,綜合各種信息之後果斷地做出決策。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收手時就收手,這才是成功創業者的必備素質。

誰擁有現金牛,誰就能主宰市場不斷尋找現金牛的英特爾

創業故事

“Don’t be encumbered by history,do something wonderful.”(不為曆史羈絆,放手創造絢爛。)這是英特爾聯合創始人諾伊斯的激情話語。如今,這句名言已引領英特爾走過了坎坷而又輝煌的40年。這個數字,即使在明星企業薈萃的矽穀,也可謂是一個奇跡。

英特爾的技術發展,要從大名鼎鼎的4004處理器談起。在創業初期,英特爾的主要開發方向其實是半導體存儲器。采用半導體內存之前,計算機安裝的是磁芯內存,這種文件存儲器的製造工藝費時費力,產品體積龐大,存取速度也很慢。研製新內存是當時業界的迫切要求。

英特爾抓住了取代磁芯內存的機遇。1969年,當英特爾決定向內存技術發起衝擊時,已經有6家美國公司也在為此厲兵秣馬。這7家公司共同參與了同一個項目的競標。當時,半導體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在矽片上安裝更多晶體管,由此帶來低成本和高性能,但製造內存芯片的方案還在探索之中。英特爾麵前有矽柵MOS技術、多芯片內存模塊和肖特基雙極技術三條技術路徑,英特爾選擇了同時嚐試這三條路線,最後再選定能大量生產的製造工藝。

雙極技術首見戰果。當年英特爾推出第一個商品3101雙極隨機存取存儲器(RAM),搶在了競爭對手的前麵,這也為它日後發展邁出了第一步。另一個小組研究的矽柵MOS技術也在同年推出了實用化成果1101靜態存儲器,英特爾成功進入內存半導體市場。數年之內,英特爾又推出兩個新產品:可擦寫編程隻讀存儲器(EPROM)和靜態內存(SRAM)。20世紀70年代末,與英特爾競爭的企業,如尤利森公司、先進內存係統公司等高科技企業都難以望其項背,英特爾擁有內存技術與矽柵技術兩大法寶,成為內存技術和市場絕對的代名詞。

創造了存儲器產業的英特爾,成為該領域的絕對領先者。可以說,英特爾就等於存儲器,存儲器也就意味著英特爾。誰都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存儲器的英特爾。可以說,存儲器就是英特爾的現金牛。

但是,當1985年半導體產業戰略轉折點來臨之際,英特爾果敢地做出決定:徹底退出存儲器業務,轉向完全不同的微處理器業務。隨之而起的是“英特爾微處理器公司”的新定位。它還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每18個月微處理器速度將增加一倍。曆時三年的戰略轉變,幫助英特爾穿越了死亡之穀,乘上微處理器這輛特快列車,把其他半導體企業遠遠甩在後麵,英特爾也找到了新的現金牛。

創業的哲理

金牛是指在成熟市場階段占主導地位的產品,能提供大量現金,因此又被稱作現金牛。英特爾的成功之處在於,它一開始就找到了自己的現金牛——存儲器,並且馬上著手開創了這個行業。但它並沒有局限於此,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敢於主動向現金牛開刀,尋找新的現金牛。比如,它退出自己一手開創的存儲器市場,全力發展微處理器業務;當386微處理器在市場上還如日中天時,就以486取代386;486尚處收獲階段,便以奔騰芯片取代486;對手剛準備轉向奔騰芯片,它就立即推出下一代奔騰芯片。正是這種不斷尋找新現金牛的卓越決策,造就了英特爾近20年的霸主地位。

創業者要努力發掘自己的現金牛,以此造就自己不可替代的市場地位,獲取最大的利益。

有一流的品質,才有廣闊的市場伊利:樹起“中國製造”大旗

創業故事

伊利集團自成立以來,一直將產品的品質作為企業經營的核心,從各個環節和流程狠抓嚴抓牛奶的品質。

“我們堅持用世界最高的標準,為消費者生產最好的產品。這是伊利贏得一切認可最重要的理由,也是伊利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伊利集團總裁潘剛這樣說道,“‘中國製造’絕不廉價。我們歡迎每個人品嚐我們的產品——用你們最挑剔的標準!”

哈佛商學院高級副院長麥偉略教授,最喜愛伊利牛奶,通過長期以來對於伊利案例的深入研究,麥偉略教授幾乎已經變成了伊利的“粉絲”,伊利對於流程管理、質量控製、生產安全等環節的標準化、精確化管理,令他直到今天依然記憶猶新。而“平衡為主,責任為先”的伊利法則,則被他稱為是具有東方文化精髓的新型企業管理理念。在被問到會如何向美國消費者介紹伊利時,他毫不猶豫地答道:“我能說的,除了品質,品質,還是品質。”

伊利是中國食品行業第一個進入哈佛案例庫的民族品牌。哈佛對其格外重視,前後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對伊利案例進行研討,並在正常的案例課程之外特別增加了一倍課時,用於對伊利案例的解讀,這在中國企業中尚屬首次。

創業的哲理

品質的認知度不僅僅是某個單一品牌的問題,消費者往往還會形成對某個國家整體品牌的“國別”品質認知度。例如,大家往往認為,日本的產品“精細實惠”,美國的產品“時尚高檔”,德國的產品“穩重嚴謹”等。那麼,在國外,中國品牌的整體認知是怎樣的?幾乎無品牌可言,僅僅是價廉而已。從其他國家不斷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中很容易地就理解這一點。因此,站在中國品牌整體提升的角度,中國企業也更應該加強品質的建設。這一點中國乳業之王伊利集團就做得很好。

品質是產品的基礎。在對一個產品的品質產生不信任的前提下,無論你的品牌建設怎麼搞,都仿佛在沙灘上建大廈,根基不牢。有一流的品質,才會有廣闊的市場。如何才能提高產品品質,是創業的永恒話題,也是每個創業者的責任和任務。

小商品可以撬起大市場

金利來:小領帶,大世界

創業故事

曾憲梓出生在廣東省梅縣一個貧農家庭,1961年,他從中山大學生物係畢業,被分配在廣州農業科學院的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1963年,曾憲梓途經香港到泰國與家人團聚。因為想獨立幹一番事業,所以他開始在泰國做起了販賣領帶的小生意。

1968年,他重返香港,試圖在香港開始他的創業生涯。但是他兩手空空,隻好先靠做男保姆,為人家看孩子來維持生計。盡管如此,他一有空餘時間就研究香港工商業及市場狀況,學習成功創業者的經營管理經驗。經過數年琢磨,他發現領帶在香港有很大的市場,便決定成立領帶生產廠。

他並沒有盲目進行,而是先將外國名牌領帶買回來,將這些領帶拆得七零八亂,然後自己製作恢複原狀。接下來就是全套采用進口原料,著手生產高檔領帶。結果,他製作的領帶足可以假亂真。但是,他很快發現顧客還是喜歡購買價格昂貴的外國名牌領帶,不願購買價格便宜的香港產領帶。於是,曾憲梓下定決心要創立自己的品牌。他獨自苦思冥想,又把親近的朋友請來共同商量,終於為自己的產品取名“金利來”。1969年秋天,曾憲梓注冊了“金利來”商標;1970年,注冊成立了“金利來(遠東)有限公司”。1971年,他在九龍土瓜灣設立了一個初具規模的工廠,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工廠的業務漸漸有了起色,積累了一定的資本。

曾憲梓並沒有滿足於取得的成績,為了在國際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他四處考察,周遊各國的領帶設計和生產中心,深入地了解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奧地利和日本的領帶製作和銷售市場,學習和積累現代領帶的先進生產技術及經營管理知識,並認清領帶發展的潮流和趨向。他還和西方一些著名廠家建立業務聯係,提高知名度。20世紀80年代初,他在新加坡等地先後設立了“金利來”分公司,並向歐美各國以及日本、澳大利亞、東南亞各國拓展業務。

1984年,曾憲梓當選為亞洲領帶協會主席,“領帶大王”的稱號也從此傳了開來。

創業的哲理

曾憲梓在發現了香港的領帶市場之後,依靠低成本、高質量的產品迅速占領了市場,創造了“金利來”這一家喻戶曉的領帶品牌。隨後,他的領帶王國便開始向世界各地擴張。從他的成功經曆中,我們可以知道多觀察、多實踐、多思考是他成功的訣竅。他是一個積極的行動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領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創業者選定的行業不一定是經營那些風光張揚的商品,那些不起眼的小飾品、小物件,也可以成就一番大事業。

不起眼的小市場大有作為

細分市場分出財富大蛋糕

創業故事

目前,國內市場的現狀是各方勢力彙聚,誰也贏不了誰,誰也吃不了誰,市場沒有升級,大家都在拚同一塊市場。這個時候,如果有外力的介入,打破這種博弈平衡,很可能會改變這種現象。史玉柱就是這麼做的,他在現有的市場下,成功地采用切割術,把一塊塊看上去不太起眼的細分市場(送禮市場、網遊市場)做到了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