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如何捕捉創業機會(2 / 3)

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腦白金,它在規格上采用膠囊和口服液的形式,以便與其他保健品區分,一下子火了好幾年;黃金搭檔作為追隨者適時上市,它以提升生活質量、綜合調理、把維生素送到各個人群為賣點;同樣,在國內市場空白的情況下,史玉柱為中國網民量身製作了“征途”這個網絡遊戲,“上征途掙工資”也成了流行口號;隨後,我們又看到了黃金酒這個概念,它同樣是順應送禮需求而成,在保健酒市場上成功引入了五糧液這個酒業老大,其酒類品質無懈可擊,一出場就贏得了滿堂彩。後來,當“鷹牌”和“初元”,以及一些其他知名品牌後期跟進時,對史玉柱來說已不再重要了。

創業的哲理

史玉柱的出手,使各個市場都有了做大的可能。以前大家都隻懂得為市場拚得你死我活,沒有人肯在“需求行為”上動腦筋。即使是上央視做廣告,也不過是在同一市場內爭奪同一群消費者,結果自然是兩敗俱傷。但史玉柱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作為創業者,你需要向他學習的就是要善於發掘細分行業的機會,並根據產品特性進行合理的市場細分,從而為成功創業奠定基礎。

那麼,創業者應該如何進行市場細分呢?一般來說,可以遵循以下幾個步驟:依據需求選定產品市場範圍;列舉潛在顧客的基本需求;分析潛在顧客的不同需求;移去潛在顧客的共同需求;分市場暫時取名;進一步認識細分市場的特點;測量各分市場的大小。以上步驟基本決定了各分市場的類型,接下來還要測量各分市場潛在顧客的數量。如果顧客數量太少,這個市場也許就不值得留戀。

不缺機遇,隻缺發現機遇的眼光“石頭”變成“黃金”

創業故事

呂總是香港某建築集團的奠基者,全港有20%的樓宇用材是由該集團提供的。在他的眼裏,石頭就是被別人忽視的富礦。呂總對香港的建築界貢獻很大,而這份成功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靠石頭起家致富的“石礦大王”呂總對此感慨頗多。

20世紀50年代,這個建築集團僅為一間買賣機械的小型公司,當時香港的經濟尚未快速發展,建築石材仍采用人力擊開石塊的原始方式。呂總仔細分析了世界經濟走勢和香港的獨特優勢,認為香港的經濟前景必然飛躍,極需大量石材建築各類樓宇。他當機立斷,率先引進國外碎石機等先進建築機械,開采石礦供應市場。

果然不出他所料,香港經濟出現持續發展,樓宇建築市場空前繁榮,對各種“石頭”的需求狂漲不已。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他的公司經投標先後獲得香港政府賦予的三家石礦場的開采權和經營權,業務更是迅速發展,從此成為各種石材的穩定供應商,業績空前的好,在香港建築界和地產界得以站穩腳跟。

20世紀80年代初,香港建築業更加蓬勃發展,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呂總意識到本地的石材供不應求,開始將開采石礦業務擴展到中國內地,後來分別在深圳和珠海建立了兩家大型石礦場。

建築樓宇永遠離不開石頭,這家靠石頭發家的集團,在內地房地產熱潮興起時,又將眼光轉向了內地。呂總說,原來輸港的內地石材,因房地產熱潮興起而轉為內銷,市場需求日益增長。麵對這種形勢呂總又做出決斷,1995年,在廣州和上海又興建兩家新石礦場,滿足內地“石頭”的巨大需求,繼續“以石發財”的奇跡。2000年,在北京郊區又建立了兩家石礦場,呂總的事業更上一層樓。

創業的哲理

成功的創業者要具有點石成金的力量,他們能隨時隨地發現別人所忽視的財富。呂總靠石頭致富之所以能夠創業成功,並不是偶然的。從石頭中發現商機,需要超凡的眼光,需要有果斷的決策力。任何成功的創業都不會如天上掉餡餅般幸運,在每個創業者看似幸運的背後,都有著風險和非凡的勇氣。

瞄準市場,登上財富快車

一杯豆漿闖天下

創業故事

眾所周知,豆漿是上海早點工程“四大金剛”之一。有一位名叫王旭寧的年輕小夥,他將自己創業的目光瞄準了豆漿市場。大學畢業後,他放棄了安逸穩定的工作,開始了自己在豆漿市場上的創業旅途。

他從豆漿的生產工具入手,1994年籌資30萬創辦了九陽電器公司,開始研製生產九陽豆漿機。公司當年實現銷售2萬台,年產值600萬元,此後便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銷量連年翻番,到1999年已實現年銷量40萬台,年產值1.2億。王旭寧建立了遍布全國160多個地市的總經銷營銷網絡,以有限的人力和短短的時間將九陽豆漿機迅速推向全國市場,近兩年還出口海外。

王旭寧很重視員工素質,90%九陽員工是大專以上學曆,關鍵部門如開發研究人員更是碩士以上學曆者。如今,九陽電器在豆漿機行業首屈一指。

1998年下半年,九陽豆漿機進入上海市場,當年實現銷量近2 000台,1999年則達到6 000多台。接下來,他又計劃在以後的幾年將其在上海的年銷量提升到10萬台以上。他很看重上海在商業上的戰略地位,認為產品進入上海市場一方麵是企業實力和形象的顯現,另一方麵又具有輻射全國乃至世界市場的重大意義。九陽電腦豆漿機具有十幾分鍾自動做出熟豆漿的先進功能和優越的性能,因此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王旭寧對於豆漿機的未來十分有信心。他認為,豆漿機會像電飯煲、微波爐一樣成為一個巨大的行業,九陽豆漿機會成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象征,就像西方人的咖啡壺。

創業的哲理

王旭寧有敏銳的市場觸覺,一開始就瞄準了上海的豆漿機市場,所以借著上海這得天獨厚的環境,王旭寧的九陽電器公司一步步成長壯大了起來。創業者對市場要有敏感的認識,為了捕捉市場變化契機,應先盡可能充分地搜集市場資料,並作為市場預測之用。有了準確的市場分析,創業者也就掌握住了商場製勝的先機。

沒有冷淡的生意,隻有冷淡的眼光進軍保健品市場

創業故事

著名保健品牌的創辦人沈先生,白手起家,21年來,憑著“敢想敢做敢當”的信念,創立了自己品牌的產品。回想創業的經過,他說,在他20歲時,每月薪金還不到500元。踏入社會工作不到3個月,他就毅然出來創業,在1980年以相等於他三個月薪金(約1 500元)的資金創業。

到2003年,沈先生創建的公司固定資產達3 000萬元,營業額達1.03億元。他的投資已經得到金錢上的回報,現在他一手創辦的公司將上市了,這成了他事業上的另一個裏程碑。

沈先生的創業曆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980年,他開始創業,開設一間售賣廚房電器、家庭用品的商店。之後,店裏也開始售賣一些按摩器。

1985年,我國麵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經濟衰退,他的生意也大受打擊,但他並不因此而氣餒,轉而到香港、台灣去開拓新市場。在這次的危機中,他意識到擁有特定市場的重要性,認為擁有特定的市場才能更經得起考驗。於是,他專注於保健產品,售賣各種不同品牌的保健產品。

2年後,業務取得一定的銷售量。他想,一直為他人做嫁衣裳,沒有保障,不是長遠之計,再加上他本身認為,創造市場是一個挑戰,於是便逐漸以自己的品牌生產保健產品,公司的品牌從此誕生了。

之後的4年內,他通過合同製造以及合資生產的方式,生產多種保健產品。到1994年,他屬下店麵隻售賣自己公司的品牌產品,成為名副其實的直銷專賣店。

這些年來,公司不斷開設新的專賣店,經營50多種產品,直接銷售給顧客。3年前,公司也開始把產品售賣給醫院、健美院等,但業務還是集中在直銷。

至今,公司已經在中國、中國香港、中國台灣、馬來西亞、泰國、印尼、中東、美國、澳洲和印度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500間直銷店麵。

其實,沈先生的目標不隻是走出我國,走出亞洲,更是要走向全球。他說,現在,人們的保健意識強、壓力大,而且經濟能力高,所以這個市場潛能甚大。

因此,他計劃繼續擴大規模,把店麵總數從目前的500間增至600間,並在2008年增至1 000間。

事實上,他希望,公司能在每一個國家設立直銷專賣店。

對於未來,他說,目前,公司的產品屬於中高檔產品,公司計劃接下來要推出第二品牌,以迎合大眾市場。

對於20多年前,國人的保健意識並不強,沈先生為什麼會選擇進軍保健產品作為特定市場這樣問題,他說:“沒錯,當年,這個屬於冷門的生意,但我覺得,冷門生意雖然開頭難,但回報會更高。”他認為,冷門的生意,隻要有好的產品、有效的促銷概念,以及著手教育顧客,同樣能開創一條新的道路。

創業的哲理

特定的市場,總會有它發展的特定時期,而且這與社會的潮流與經濟發展形式分不開。如果沒有預見性的眼光,不能看到潛在的市場機遇,那隻能與成功擦肩而過。

人們時常用“商場如戰場”這樣的話來形容涉身商海的險惡。的確,在商場上,很少有從來未嚐敗績的人。整體經濟形勢的好壞,決策的正確與否,都是影響成敗的主要因素。但失敗並不是不可克服的,隻要創業者相信自己的能力,運用自己的智慧,在失意時看到光明的未來,看到蘊含在其中的通向勝利的契機,以堅定的步伐追尋它,就一定會走向成功。

適應市場,利用市場,改造市場區域市場的“領舞人”

創業故事

1992年,胡葆森在香港炒樓花掙到了他的第一桶金——2 000萬港元。

於是,他開始思考著要建立自己的穩定事業。在反複的權衡和比較之後,他決定回自己的老家河南去創業。當時,地產正朝氣蓬勃,他決定從地產入手。

胡葆森決定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他是河南人,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了解消費需求。更重要的是,他是在河南成長的,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在香港的從商經曆,使他掌握了房地產行業的運作規律。

在河南,他成為房地產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第一個成立了房地產的合資企業。當時,盡管在一些沿海省份地產類的合資企業不乏先例,但在河南還是新生事物。當他提出注冊的時候,就遇到了問題:被批準還是不被批準?因為人們都熟悉胡葆森,經過一番討論和爭議之後,注冊申請被批準下來。他和建設銀行河南分行出資合資成立了一家地產公司——河南建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在河南開創了房地產業的先河。後來,國家要求銀行與實體脫鉤,胡葆森買下了銀行的股權,建業成為胡葆森的獨資企業。

此後,河南地產界的許多個第一就與胡葆森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第—個推出高檔住宅小區——金水花園、城市花園;第一個推出住房按揭貸款;

第一個進行地產的品牌化運作;

第—個將寬帶引入社區。

在這許多個“第一”之中,建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胡葆森認為,他最大的一筆財富就是自己的經曆。他不僅在國營企業幹過,而且對國際市場也比較了解。他生長在河南濮陽的一個縣城裏,後來到省城上學,在香港居住多年後又移居澳大利亞。在12年的外貿工作中,出訪了近40個國家,並多次陪同省裏高級領導出訪,學會了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

胡葆森的競爭優勢是他的適應性。正因為當時河南這個地方的市場發育程度不是很高,市場也不是很規範,所以國外財團和投資商才適應不了,香港、東南亞的地產商才不敢進來。這正好給了胡葆森這些熟悉和適應環境的企業一個生存空間,因為市場不規範、法規不健全,大的房地產巨頭沒進來,他們的生存空間就大。

胡葆森把自己的生存之道概括為六個字:適應,利用,改造。適應是為了生存,利用是為了發展,改造則是為了回報,這是一個基本策略。胡葆森認為,在不規範的環境裏,欲望和陷阱也很多,這時企業在融合環境的過程中必須要先淨化環境,堅守自己的企業道德,堅持先規範起來,這是“適應,利用,改造”的關鍵。

創業的哲理

胡葆森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創業,創造出了無數個“第一”。這無數個“第一”的創造與他對自身和周圍環境的客觀認識是分不開的。在一個不規範的市場中,要想取得較好的發展,首先要自身正,並努力去適應環境。適應了環境、站穩了腳跟才談得上對環境的利用及改造。當周圍的環境對你的創業形成阻礙時,抱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先淨化環境,堅守自己的企業道德,堅持先規範起來,也就是“適應,利用,改造”。

美麗就是生產力

盛開在女人世界的“自然美”

創業故事

從3 000元租一張美容椅起家,到擁有一個龐大的跨國“美容王國”,並獲得美國杜威大學的商學榮譽博士頭銜,作為極少數能夠行銷世界的中國民族品牌的創立者,蔡女士已成為台灣成功女性中的一個傳奇人物。

1992年,蔡女士隨朋友陳女士一起到上海考察,在這個城市逗留了3天時間。就是這短短的3天,讓蔡女士把自己人生故事的場景從台灣改成了中國內地。

20世紀90年代初,眼界漸漸開闊的上海女性開始表達自己對美的追求。但是因為不懂得科學的美容方法,很多人被皮膚問題所困擾。“當時上海的經濟發展和美容市場的狀況,和我創業初期的台灣相差無幾,職業敏感告訴我,這裏有‘自然美’發揮的空間。”到上海的第3天,蔡女士就和當地政府簽下投資420萬美元設立美容化妝品生產廠的協議。

投資初期,蔡女士遭遇到了許多困難,但她從來沒有想到退縮,她始終以一個女性特有的堅韌和耐性來麵對一切。僅僅10年時間,她創立的“自然美”品牌和“自然美容法”便從一個小鎮走到了繁華的大上海,又從上海走向全國的各個城市。

創業的艱辛當然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盡的。為了宣傳“自然美”的美容理念和產品,蔡女士在電視台做各種美容節目,在大商場免費為顧客進行皮膚測試;為了培養國內本土的美容人才,蔡女士辦免費美容培訓班,並鼓勵她們自己開店創業;為了讓更多的人加入“自然美”事業,蔡女士為加盟店提供資金支持,卻不收加盟金或者管理費。在蔡女士的帶領下,這些加盟店都獲得了不小的發展,那些加盟到“自然美”發展事業的人們都稱蔡女士為“最美麗的女人”。

“自然美”的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快,如今,上海和北京各有一幢以“自然美”命名的大樓。而在國內的許多城市,“自然美”旗下擁有1 000多家加盟連鎖美容店,100多家沙龍SPA生活館,以及30多家子公司、分公司。對於國內女性來說,10年前還相當陌生的蔡女士和“自然美”,如今成了兩個耳熟能詳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