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公司是世界上民用\/專業視聽產品、通信產品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先導之一,它在音樂、影視和計算機娛樂運營業務方麵的成就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綜合娛樂公司之一。在截至2002年3月31日的2001財年中,公司的合並銷售額達到570億美元,全球雇員總數達到15萬多人。
創業的哲理
世界知名品牌索尼的創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盛田認為自己的發明在鑒定時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就一定會暢銷,便開始了他的推銷。但漫無目的地推銷,沒有讓他取得想要的結果。而從他受到啟發開始有針對性地推銷之後,他的產品才真正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從索尼的創業過程中可以看出,隻有堅持自己的獨創精神,找尋最需要產品的顧客,才能讓企業取得長遠的發展。而要在市場上樹立自己的品牌,更是要堅持自己的方向和信念。
創新不是跟對手競爭,而是跟明天競爭馬雲:牆裏開花,牆外先香
創業故事
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一開始是杭州電子工學院的講師,1995年他創辦的中國黃頁是中國第一家商業信息發布站。
1997年,馬雲開發經貿部官方網站及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1999年3月,他以杭州為研發中心、以香港為總部投資50萬元創辦了阿裏巴巴網站,阿裏巴巴的標誌是happyface。
1999年2月,馬雲到新加坡參加亞洲電子商務大會,發現討論的是亞洲的電子商務,發言人85%是美國人,說的全是eBay等美國互聯網公司。在外經貿部工作過的他很快意識到一個巨大的機會正在出現。而決定建立電子商務網站的時候,馬雲明白,這個機會的價值鏈是雙頭並舉的:一頭是海外買家,一頭是中國供應商。但在當時,中國的工廠還未成氣候,商業模式中所有成功的關鍵因素,都集中在海外。而且像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超級買家”在西方,互聯網的核心技術和核心企業都在西方,能投互聯網的主流資金也都在西方,所以馬雲決定利用一切可以找到的機會,首先“搞定”外國人。
在馬雲看來,要做一個全球化的公司,要做一個買家主要在西方的公司,就必須利用一切可以找到的機會,首先“搞定”國外市場。
到1999年8月,阿裏巴巴公司在香港浮出水麵,此時它已經提供來自全球178個國家和地區的最新商業信息,彙聚了全球18萬用戶。這個網站曾被美國商業周刊、華爾街日報等爭相報道,有關媒體評價說,阿裏巴巴在短短6個月的時間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企業與企業間的電子市場。
將阿裏巴巴國際總部定在中國香港,馬雲是這樣考慮的:“因為我們希望辦一個由中國人創辦的公司,讓全世界驕傲的公司。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之一,作為貿易網站,公司國際總部設在香港是最合適的。”
阿裏巴巴在美國設了研究基地,在倫敦設了分公司,然後對這些資料進行遠程的資料處理控製。而把研究開發中心設在杭州,中國的總部設在上海。為什麼不把阿裏巴巴總部定在國外?馬雲有自己的主張,他始終堅持將阿裏巴巴留在中國,因為馬雲要讓全世界人知道,阿裏巴巴是中國人創辦的公司,阿裏巴巴是一家讓全世界華人驕傲的中國公司。
1999~2000年阿裏巴巴戰略很明確,即迅速進入全球化,成為全球電子商務企業;打開國際電子商務市場,培育中國國內電子商務市場。很多人認為,馬雲走的是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道路——“牆裏開花,牆外先香”。
阿裏巴巴當時提出的口號是:“避免國內甲A聯賽,直接進入世界杯。”很多人認為,阿裏巴巴在國外的名氣比在國內大,這跟前幾年的全麵戰略有關,阿裏巴巴迅速地打入海外市場,很快就實現全球化了。
馬雲認為,互聯網能夠發展到今天,離不開技術,沒有技術創新的互聯網一切都是空話。事實上,阿裏巴巴在創新方麵一直做得很好。憑借著別具一格的創新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阿裏巴巴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業務量迅速擴增。2016年4月6日,阿裏巴巴正式宣布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交易平台。
創業的哲理
創業者的創新思維是一個企業生存的根本,當網絡一步步走進人們的生活時,創新的商業模式就顯得更為重要。馬雲認識到了這一點,看到顧客更長遠的需求,並努力去滿足這種需求。獨特的眼光和獨特的運作模式,使阿裏巴巴創造了互聯網時代又一個神話。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李嘉誠的獨門經營絕招
創業故事
李嘉誠創業的故事世界各地都在流傳,激勵、鼓舞著一批又一批誌在商場上摸爬滾打的年輕人。
1950年夏天,李嘉誠以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的5萬港元在香港九龍租了一間廠房,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從事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的生產,開始了他在世界經濟史上叱吒風雲的創業之路。在創業之初的一段時期,李嘉誠憑著自己精明的商業頭腦和“待人以誠,執事以信”的商業準則做了幾筆成功的生意,發了一點小財。
幾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輕且經驗不足的李嘉誠忽略了商海戰場中變幻莫測的特點,他開始急切地去擴大他那原本就資金不足、設備簡陋的塑膠企業。於是,他的資金開始周轉不靈,塑膠產品的質量也開始下降,迫在眉睫的交貨期使李嘉誠無暇顧及愈來愈嚴重的產品質量問題。最後,倉庫裏堆滿了因質量問題和交貨的延誤而退回來的產品,工廠的虧損愈來愈嚴重,塑膠原料商開始上門催繳原料費,顧客也紛紛上門要求索賠,他幾乎陷入破產的境地。
但李嘉誠並未因此而灰心喪氣,痛定思痛之後,他開始冷靜麵對現實,分析目前的處境。
經過一係列周密、詳細的調查研究之後,李嘉誠發現,在種類繁多的塑膠產品中,自己工廠所生產的塑膠玩具和小商品在國際市場及香港市場上已經趨於飽和狀態。這就意味著他將必須重新選擇一種能救活企業的、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實現塑膠廠的“轉軌”。後來他發現,塑膠花的市場正呈現走俏的趨勢,於是開始轉產。為解決技術上的難題,他想到了去國外的先進企業學習新產品技術的辦法。
1957年春天,李嘉誠滿懷著強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飛赴意大利的班機,去實地考察和學習那裏塑膠花製造的先進生產工藝。
當李嘉誠從國外考察回來的前夕,他跑了好多家花店,了解銷售情況。最終,他發現塑膠繡球最暢銷,於是立即買下好些繡球花作為樣品,帶回香港。回到香港的廠裏後,李嘉誠宣布,長江廠將以塑膠花為主攻方向,並且表示,一定要使其成為本廠的拳頭產品,借助它使長江廠更上一層樓。李嘉誠把樣品交給廠裏的技術人員研究,要求他們著眼於三點:一是配方調色;二是成型組合;三是款式品種。
李嘉誠在經營策略上提出“人無我有,獨家推出”的方針,在極短的時間內,以適中的價位迅速搶占香港所有的塑膠花市場,一舉打出長江廠的旗號,掀起新的消費熱潮。數周之內,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裏,都擺滿了長江廠出品的塑膠花。一時間,長江塑膠廠由原先默默無聞的小廠一下子成了蜚聲香港塑膠業的知名企業。
就這樣,李嘉誠在香港的市場競爭中洞察先機,快人一步研製出塑膠花新產品,填補了香港市場的空白。另外,由於李嘉誠執行不按物以稀為貴的一般道理賣高價,而是著眼於占領市場份額的經營策略,從而一舉成功,成為香港塑膠花的“生產大王”。
創業的哲理
李嘉誠處變不驚的堅定信心、不畏艱難的進取精神、精明強幹的商業頭腦、與眾不同的創新意識,確保了他最終能在失敗中冷靜地觀察與思索,從中洞察到走向成功的契機,並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固守原來的發展模式,沒有創新的眼光,缺乏創新意識,是企業落後的第一步。創業者要想在競爭中站穩腳跟,求得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的創新思想,是創新精神在日益強化的競爭環境中的突出表現。
步人後塵隻能啃別人剩下的骨頭勇於“吃螃蟹”的安踏
創業故事
每個成功企業家的創業史,都有一個從無到有的發展曆程。而安踏,正是在丁誌忠的領導下,一步一步茁壯成長,不斷走向成熟。
作為國內第一個用體育明星做廣告的運動鞋企業,安踏總裁丁誌忠被稱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隨後幾年,中國鞋業成了體育明星與娛樂明星爭奇鬥豔的舞台。“明星戰”“廣告戰”使得中國運動鞋市場硝煙彌漫,在這場戰爭及隨後的品牌戰中,安踏卻始終保持著領先地位。
20世紀80年代,初中畢業的那個夏天,17歲的丁誌忠提出要到北京發展。家裏人都不理解,父親讓他說出理由來。丁誌忠就說,每天都有外地人拿了錢來買東西,幾乎什麼都能賣掉,我們為什麼不主動把晉江的商品拿出去銷售?丁父的鞋廠那時候也是剛辦起來,經濟並不寬裕,但卻被兒子說服,掏出了1萬多元,讓丁誌忠買了600雙晉江鞋到北京去賣。
為了把晉江的貨擺進北京西單商場的櫃台,丁誌忠天天去找商場的人,一開始別人都不同意,還對他說:“你才多大啊,就跑出來做生意?”丁誌忠硬著頭皮說自己有20歲了。他也不管別人的臉色,特別真誠地介紹起晉江產品的優勢,連續去了一個多月,商場的人終於答應去晉江看看。丁誌忠高興得不得了,趕緊先回晉江準備。最後,在北京所有的大商場,丁誌忠都為晉江的鞋廠爭取到了專門的櫃台。僅兩年的時間,丁誌忠打通了北京最權威也是最艱難的銷售通道——北京王府井商場。
第一個吃下螃蟹的人,成功地把銷路打開了。一邊是晉江豐富的貨源,一邊是寬廣的銷售渠道,不是可以就此穩賺了嗎?但1991年,丁誌忠卻又重新回到了晉江。原來,晉江鞋在北京的低價銷售深深刺激了丁誌忠。當時,市場上比較有名的“青島雙星”、上海火炬牌等鞋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在晉江生產,說明晉江貨質量沒有問題。帶著四年賺下的20萬元,丁誌忠在晉江重新開廠起步,那時候,他的想法已經很明確:一定要把企業做大,把品牌打響。
1999年,一場國內鞋業的廣告大戰和體育明星大戰孕育而生,丁誌忠又一次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60萬元,“我選擇,我喜歡”,孔令輝成為安踏曆時兩年的形象代言人;500萬元,是安踏在央視投放廣告的預算價格。結果,隨著孔令輝在奧運會上的出色表現和他極具個性的“我選擇,我喜歡”,安踏迅速完成了品牌樹立和傳播,並極大地拉動了市場的成長。這次“吃螃蟹”的結果是:從2000年到2004年,連續4年,安踏運動鞋市場綜合占有率居全國第一。
創業的哲理
“安踏”這個品牌的成功樹立,源於丁誌忠獨特的眼光,利用名人效應廣為宣傳。因為在這個領域,丁誌忠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此之前,丁誌忠已經不止一次勇爭第一了。創業不動腦子,一味地去做跟風,隻能啃別人剩下的骨頭。想要做一名成功的創業者,就要像丁誌忠那樣,既有敏銳的眼光,又有驚人的魄力,開墾出適合自己或企業發展的“處女地”。
守住一棵樹吊死,不如去尋找新的森林獨辟蹊徑,開辟創業新通道
創業故事
沈君是石家莊市紡織廠的一名工人。1996年,全國的紡織行業不景氣,許多人在企業瀕臨倒閉時仍在想方設法要保住自己的職位,而沈君卻毅然放棄了與企業簽訂的終生合同自願下崗。在眾人紛紛表示不解時,沈君卻有自己的打算,他想要自己創業。
沈君下崗後,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先是父親因腦溢血住進了醫院,生命垂危,接著與他同單位的妻子也下崗了,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沈君的身上。
沈君開始尋找機會,他把目光投向了蔬菜市場。因為1997年石家莊市政府提出了美化、綠化城市的號召,占道經營的菜場被清理了,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蔬菜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沈君找到幾個好朋友,憑著一起借來的十幾萬元資金,注冊了自己的公司,為小區居民供應蔬菜。
一開始,他們遇到了困難。因為人們平時買菜都是去市場,不習慣送貨上門的銷售方式,往往看多於買,使得他們每天都有大量的蔬菜銷售不出去。為了保證自己的產品質量,沈君專門請有關專家講解保鮮技術,往返於北京、上海之間學習同行的經驗。在專家的指導下,終於有效地解決了蔬菜的變質問題,使成品淨菜的保鮮期達到了5~7天。同時,他還結合實際形成了自己的營銷模式,通過努力,他的成品淨菜打開了市場,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
如今,沈君的淨菜已經被搬上各大商店和超市的櫃台,形成了從超市到商店到小區的網狀的銷售模式。通過與農民簽訂協議,他們還建立了200多畝的生產基地,經營品種也擴展到特色蔬菜、綠色蔬菜等,產品開始銷往外地。
創業的哲理
現代商業社會,最為成功的營銷就是:沒有需求而去創造需求,從而開發出一個新的市場機會,成就事業。沈君從瀕臨倒閉的工廠自動辭職創業,是有著獨特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氣的。他獨辟蹊徑,開創了一個淨菜市場,甚至因此改變了人們的購買習慣。獨特的營銷模式,是其成功的保證。在困境之中,需要尋找新的出路,守住一棵樹吊死,不如放開懷抱,去尋找新的森林。
要麼第一,要麼出局
遙遙領先的行業排頭兵
創業故事
賀振安是河北望都人,1988年靠做辣椒買賣起家,1991年建立辣椒加工廠,經過幾次擴張,目前已經成長為當地最大的辣椒公司,同時成為康師傅、統一和華龍等方便麵巨頭的辣椒供應商。
他的創業沒有什麼驚人之處。1988年,他開始做辣椒買賣。做了兩年買賣之後,他有了一點積蓄,於是他開始琢磨怎麼把生意做大,後來終於想到了辣椒加工。他開始有意識地觀察市場走向,直到這時候他才知道,看似平常的市場裏麵原來還有這麼多學問。同樣是在做辣椒生意,不同的人做法是大不一樣的。
一開始,他以加工辣椒碎為主,但很快他發現,辣椒麵也有利可圖。於是,他開始籌備加工辣椒麵。他在全國各地跑了一圈,打聽到最便宜的機器也要3萬多元。這對於當時的賀振安而言,還難以承受。但是聰明的他,居然自己設計出了這樣一台機器,機器試製成功後,原來需要6個人做的工作量,現在隻要2個人就行了。後來,他又賒來一部烘幹機,解決水分問題;自己設計出一台幹洗機,解決灰分問題;在以後的幾年裏,他又琢磨出整形機、去磁機等設備,解決粒度、含磁量超標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