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社會活動,是對企業創始人老板的智慧、技能、氣魄、膽識、胸襟、做人的全方位考驗。企業能否生存發展,能否做大做強,主要取決於老板個人的能力和修為。
在創業過程中,作為老板,必須著眼全局,立足細節,既要高瞻遠矚,胸懷遠大,又要腳踏實地,苦心經營。同時要發揮自身的人格魅力,以信譽贏得顧客,以德碑樹立口碑,方能在商海中如魚得水,開創基業常青的局麵。
外行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門外漢鬆下幸之助的創業史
創業故事
“鬆下電器”如今揚名全球,但如此輝煌的業績卻起步於100日元。鬆下的掌門人鬆下幸之助就是憑借100日元的資金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創造了商界奇跡。
當年他因健康原因不得不辭職後,決心著手創辦自己的企業。他首先著手做的事情就是充滿信心地革新插座。對於鬆下來說,首先碰到的問題是資金,所有的資本還不到100日元。在當時,100日元連買一台機器或一套模具都不夠。雄心勃勃的鬆下不管這些,他決定自己能幹的事情盡量自己解決。
第二個問題是人手。相對來說,這不算困難。第一位人選是他夫人。此外,兩位過去的同事也答應來幫忙,鬆下的內弟井植歲男剛從高小畢業,也被姐夫召來幫忙。鬆下創立的第一套班底就此形成,共有5人。
第三個問題是場地。鬆下認真分析了當時的情形,資金少、人員少,還沒有必要設廠。於是鬆下夫婦把原來的住房退掉,在生野區找了一間較寬敞的房子,其中兩坪(一坪為36平方米)的一間作廠房,兼起居室,另外一坪的一間作臥室。
資金、人員、場地的問題剛有了著落,又遇到了創業中更大的問題,那就是鬆下他們很少考慮過的技術問題。
盡管鬆下專心於革新發明,但他和其他幫手都是門外漢。他們對技術革新有興趣、對未來的事業充滿使命感,同時又由於資金、人員等條件的局限和壓力,迫使他們親自動手,土法上馬,克服了一些難關。在當時,最難解決的是插座外殼的材料問題。鬆下等人都知道那是一種合成材料,其成分大概是瀝青、石棉、滑石粉一類的東西,但究竟是何比例、怎樣合成,就一竅不通了。後來,在過去的一位同事的幫助下,他們終於知道了正確的工藝。
製造插座外殼合成品的經驗給了鬆下不小的啟迪。在鬆下的心目中也樹立了“外行不一定就不能成功”的信念。此後,鬆下電器公司的產品開發中,有許多時候正是靠這種信念的支持完成的。
1965年,鬆下電器公司的附屬企業“鬆下通信工業”承接了一筆政府生意。訂單是國家氣象局提供的,要求該廠設計製造遠距離測量係統,包括深水測量器材。當時該廠缺少海上技術專家,他請教了專門的海洋專家,問題也未能解決,因為課題是前所未有的。結果,他隻好靠自己來研製。1969年,一套先進的海上測量係統終於設計製造成功,包括海麵上的浮標船和深海4 600米的測試係統。而這個項目的參加者,實際上是一群對材料、結構和焊接技術完全不懂的門外漢。
到1999年11月30日,鬆下電工集團擁有日本國內關聯子公司64個、海外關聯子公司40個以及符合“持分法”(份額法)的公司8個,開展了照明、信息設備、電器、住宅設施建材、電子材料、控製設備等大範圍的業務活動,具有從研究開發、製造、銷售、設計施工、直到維修服務的一條龍體製。除了這些主要的業務領域之外,鬆下電器公司還涉足於家庭病人護理(介護)業務和信息技術(IT)業務等相關的多個新的業務領域。
創業的哲理
聞名世界的鬆下電器公司的創業史,堪稱“一群一無所有的門外漢”闖天下的典範,很值得世人借鑒。門外漢可以憑著鑽研精神,從最原始、最土的辦法開始,通過學習和試驗,不怕一切困難,取得了內行人也為之羨慕的成就,這就是鬆下精神。
一無所有並不可怕,隻怕沒有創業的決心和膽識,隻怕沒有勇氣承擔創業的艱辛與困苦。成功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自己腳下,隻要敢於向前邁步,哪怕下一步是泥濘。
萬丈高樓平地起
李兆基:創業從拚地盤開始
創業故事
1929年,李兆基出生於廣東順德;7歲開始,在其父親開的銀莊學做生意;15歲時,父親就把兩家銀莊交給他執掌。
1948年,李兆基帶著1 000元港幣到了香港。先是幹自己的老行當——炒彙炒金,頗有斬獲。之後,他又做起了貿易,並掘到了第一桶金。到了20世紀50年代後期,香港經濟起飛,房地產炙手可熱。李兆基認為房地產必定是香港的黃金產業。
但是,李兆基此時在香港商場名不見經傳,想要在房地產行業分一杯羹,談何容易。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李兆基找到郭德勝、馮景禧等創立了香港永業集團。
對於公司的經營方針,李兆基覺得可以學習霍英東賣樓花。不過,霍英東賣的是住宅樓宇樓花,而他把重點放在賣工業樓宇樓花,因為香港的形勢決定了工業用房將是一個高潮。由於永業集團的實力無法與當時的大集團抗衡,因此永業集團一開業,就不跟大集團去比拚競投官地,而是去買進舊樓,采用一塊塊小地盤拚大的方法,幾年下來,盡管永業集團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業績,但資產卻穩步增長。
1963年,李兆基、郭德勝、馮景禧三人退出永業另創新鴻基有限公司。在新鴻基,李兆基負責圖樣設計、土地買入和樓盤銷售,幾乎概括了房地產的主要方麵。
在這個篳路藍縷的創業時期,他們三人的注冊資金有500萬港幣,實際上隻有300萬港元,每人各100萬港元,在財力上沒有什麼優勢。但他們三人齊心協力,到1972年,樓宇營業額已達5.65億元。
之後,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恒基兆業地產公司。到1976年,在恒基兆業三周年之際,李兆基用了28年的時間,終於把自己從1 000元身價變成了億萬富翁。1997年,李兆基更是以147億美元榮列全球富豪榜第4位,成為亞洲首富。
已經75歲的李兆基現任香港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及恒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主席兼總經理,恒基中國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總裁,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主席,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美麗華酒店企業有限公司、香港小輪(集團)有限公司、東亞銀行有限公司董事,香港地產建設商會副會長,香港港事顧問,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及推選委員會委員,香港順德聯誼總會榮譽會長,世界順德聯誼總會名譽會長,所獲得的稱號還有:順德市榮譽市民、佛山市榮譽市民、廣州市榮譽市民。
創業的哲理
李兆基的策略:購買舊樓,一點點拚大,使資產在積累中慢慢成長。這告訴其他創業者,要對自己的現狀有清醒的認識,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不妨先從小處做起,一點點地積累,實現穩步增長。以小積大,不是“以小搏大”,如果一味硬拚,隻能是自己被實力雄厚的對手吃掉。
穩紮穩打,才能做強做大
光輝的創業之路
創業故事
薛女士曾是一家職工醫院的年輕護士,因企業經濟效益不好,已到了開不出工資的地步,她的生活麵臨困難,於是,她毅然決定下崗自謀出路。1993年5月,她闖入商海,開始了白手起家的創業之路。
她從擺路邊小攤經營五金工具起步。那時,本小利薄,步履艱難。但由於她以誠待客,把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在別處買不到的東西,到她這裏卻能買到,所以生意逐漸看好。不久,她又進入商業城正規攤位經營。此時,做五金工具生意的一家挨著一家,自然出現了競爭激烈的局麵,但她的熱情服務為她贏得了許多回頭客,使得生意更加興隆。她的經商作風也備受顧客的稱讚。
她對所有的顧客一視同仁。有一次,兩個外國人閑逛經過她的商店,被一把構造特殊的鉗子吸引住了,愛不釋手。其中一個拿出張百元美鈔來,表示多少錢都不在乎。薛女士想了一想,便拿起一把鉗子送給了那個外國人,並擺手堅決不收錢。在她看來,既然外國友人喜歡,又沒有零錢,送他們一把也是應該的,不能因為人家是外國人,就狠宰人。
正是這樣的誠信經營,使她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也著實賺了錢。於是,她擴大了投資規模,開辦起一個有獨立門戶的大商店。由於有了較雄厚的經營實力,這個商店的競爭能力增強了。商品經營範圍不斷地擴大,銷售量逐日上升,買賣一派興旺,現在一次進貨款就是幾萬元,年收入已達幾十萬元。
薛女士十分感謝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和種種照顧,她在努力地回報社會,目前,已安排了7名下崗職工到店裏上班,幫助他們解決了再就業問題。
幾年來,薛女士在商海中創業有成,並為下崗女工再就業樹立了榜樣。麵對這一切,她堅定而自信地說:“我將把這些當作起點和動力,沿著這條光彩之路走下去。”
創業的哲理
下崗女工薛女士從經營路邊的五金攤開始,一步步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一點一點地積累資金,擴大規模,終於使她的創業初見成效。從她的經曆中,我們可以受到這樣的啟發:下崗並不可怕,喪失信心才是最大的失敗。在追求創業成功的道路上,急於求成是大忌。穩紮穩打,不斷積累,就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德行善舉是唯一不敗的投資
船王包玉剛的經商之道
創業故事
1955年,包玉剛進入船運業,當時他用20萬元買了一條被風吹浪打了28年的名叫“金安號”的舊船,這一舉動遭到了幾乎所有親友的強烈反對。
因為船運業不僅需要龐大的資金,而且風險極大,可是,包玉剛力排眾議,毅然投身到船運業。他認為,香港擁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充足的碼頭,自1911年中國陷入動蕩不安的年代以來,香港平靜的海麵就為國際貿易提供了可靠的大門。經營船運在香港具有很大的潛力。
二戰之後,世界經濟複蘇,各地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多。因此,包玉剛堅定地認為,船運是最廉價的一種運輸方式,必將大有作為。包玉剛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到1978年,已擁有一支200多條船、2 000萬噸運輸能力的龐大船隊,榮登世界船王寶座。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包玉剛又做出了令人驚訝的決定:減船登陸。
就是這一舉動,他順利地躲過了船運大蕭條時期的災害。
包玉剛實行“減船登陸”戰略大轉移的第一仗,堪稱世界商戰史上的經典之作。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香港的經濟命脈都是掌握在英資的手中的。但是在80年代初期,以李嘉誠、包玉剛為代表的一批華人豪傑,經過20多年的原始積累,羽翼漸豐,可以與英資公開叫板了。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一直由香港四大財團之一的英資怡和洋行控製。包玉剛經營船運20餘載,深知碼頭的價值,所以他減船登陸的第一步就選擇了九龍倉。
包玉剛僅用80多天時間就控製了九龍倉30%的股權,遠遠超過怡和洋行的20%。怡和在大驚失色之後組織反撲,他們在一個周五股市收盤之後,突然宣布將以空前優惠的價格收購九龍倉股份至49%。而此時,包玉剛正在巴黎出差。怡和把包玉剛推到了這樣的境地:如包玉剛準備反收購,就必須在周六、周日銀行休假日內,籌集20多億港元現金……這在當時那種情形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周一上午開盤,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收購戰打響了,但不到1小時戰鬥便結束了。證券商報價23億港元,包玉剛當即開出一張23億港元的巨額支票。怡和麵對包氏雷霆萬鈞、排山倒海般的反收購攻勢毫無還手之力。到此為止,包玉剛持九龍倉49%的股權,穩獲控股地位,一躍成為九龍倉首任華人主席。
包玉剛創造了奇跡。他先是找到彙豐銀行要求借15億現金,接著,又聯係了九家金融機構的老板,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全力支持,特別是香港華美銀行,在星期一上午開始收購時,還給包玉剛送來信函,承諾為他提供1億美金的貸款,並且明確表示“勿需擔保”。
所有的支持憑借的都是包玉剛個人的無形資產,在幾十年商海沉浮中,他建立起來了很大的影響力、經營能力、預見能力和商業信譽。美國《財富》和《新聞周刊》兩雜誌分別稱包玉剛為“海上的統治者”和“海上之王”。沸騰的事業,終於使包玉剛譽滿天下,而包玉剛也終於實現了自己畢生的理想。
1991年9月23日,包玉剛病逝於香港寓所。但他窮畢生精力整飭的航運事業卻遍布全球,沒有停歇;他在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和因為他的樂善好施而受益的人們也都仍在傳誦這位世界船王的生前事、生後名。
創業的哲理
誠信是創業者立足市場的基石。信用就是財富,信用就是形象,信用就是競爭力,信用就是生產力。
市場競爭是公平競爭,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創業者永遠不要拿自己的信譽冒險。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所依靠的不是雄厚的經濟實力,而是勇於創新、敢於冒險的氣魄和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更是讓天下人口口相傳的良好信譽。創業者所擁有的資本並不僅僅是賬麵上的金錢數字,更重要的是信譽和影響力。
完美的顧客服務為創業奠基
體貼入微的平民飯店
創業故事
美國飯店大王斯達爾的貢獻是開放了專供王公貴族享用的飯店,使之也能為一般平民百姓服務。斯達爾的父親是一個貧窮的德國移民。斯達爾從小就沒有受完足夠的學校教育,十三歲開始在西弗吉尼亞的一家飯店裏幹打雜、看門的差事,一幹就是十八年。在此過程中,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更重要的是,他了解到了飯店裏的顧客的真正需要。他認為:顧客不一定都追求豪華,顧客所希望的是舒適的臥床、美味的餐點及清潔的房間。
斯達爾對當時的飯店進行了極為細致的觀察之後發現,當時經營的飯店幾乎都是以富豪為主要服務對象,一切設施都盡可能地追求豪華。盡管一般旅行者日益增多,卻找不到便宜而樸素的住處。可以供一般旅行者住宿的類似火車站飯店的小地方,必須兩個人合住,盥洗、如廁等都需使用公用設備。甚至有的除住宿費之外,還須另付洗澡費。
麵對這種情況,斯達爾產生了為一般旅行者創建飯店的念頭。他在第一次建造水牛城旅館時,曾以“一塊半美金住得了附有浴廁的房間”為宣傳口號。這個口號遭到了所有顧客的懷疑:“這麼便宜的旅館能有這些設備嗎?”他們半信半疑地打開房門,看到的是設有浴室及洗手間的房間,自來水龍頭旁邊還有一個飲水用的龍頭。衣櫥門一打開,燈光就自動開啟。特別裝設的等身的大鏡子,更受女顧客的喜愛。房間裏還備有針線包,即使在旅途中鈕扣脫落了也不必叫服務員。門的鑰匙孔安在把手中間,深夜歸來也不會找不到鑰匙孔。門上還附有從裏麵關閉就絕對打不開的門鎖,隻要把門一關就變成了自己的天地,不會受到任何人的打擾。有了這些別出心裁的設備,顧客大大鬆了一口氣,他們可以從無聊的小費中解脫出來了。正是這些體貼入微的設計,使得斯達爾的飯店一開業就受到了顧客的廣泛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