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立組織保障機製
符合危機管理要求的組織保障,要求企業在進行組織設計時,必須考慮到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確保組織內部信息通道暢通無阻,即企業內任何信息均可通過組織內適當的程序和渠道傳遞到合適的管理層級和人員;二是確保組織內信息得到及時的反饋,即傳遞到組織各部門和人員處的信息必須得到及時的反應和回應;三是確保組織內各個部門和人員責任清晰、權利明確,即不至於發生互相推諉或爭相處理。四是確保組織內有危機反應機構和專門的授權,即組織內須設非常設的危機處理機構並授予其在危機處理時的特殊權利。如此一來,組織內信息通暢,責權清晰,一旦發生任何危機先兆均能得到及時的關注和妥善的處理,而不至於引發真正的危機。
4、準備充實的資源
企業的資源準備當然分為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兩個部分,但其中最為關鍵乃是人力資源準備。處理危機事件,關鍵在人,而不在物或其他。而這種人力資源的準備既要有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也要充分利用社會上的人力資源即外部人力資源。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準備主要集中在建立企業自身的精英隊伍,其中包括產品技術精英、生產行家、售後服務專家、法律顧問、人力資源專家和談判高手;而外部人力資源的準備則在於行業專家、學者、媒介精英、政府官員和專業人士等。由於危機處理對於參與人員的素質要求很高,這些人員如果不能進行提前準備就是很難在危機發生時找到合適的人員,從而延誤戰機並導致處理失敗。當然,財力的準備也很重要。從前麵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紅極一時的巨人大廈的倒塌正是由於財力枯竭造成的。財力對企業來說,相當於人的血液一般,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因此,在應對危機時,企業應準備充足的資金,以便在危急關頭能拿得出來,聽過難關。企業萬不可以沒有防範意義,以為公司的產品賣得很好,將預期的收益當成企業既得的收益來安排和使用,一旦產品銷售出現問題,企業必然陷入財務危機。如果企業沒有充足的自備資金,與銀行建立好良好的關係,能在需要的時候從銀行貸到貸款也可以,或當企業陷入危機後,銀行不是逼債,而是能寬限還款日期也很好。凡是做企業的人都知道,資金對企業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在危機中則顯得尤為重要。
另外,溝通對於企業的意義也非比尋常。很多企業在危機中失敗正是由於不會溝通,而陷入本不該陷入的危機,或錯失挽回敗局的良機。經常與政府溝通,可以及時了解國家的政策法規及變動趨勢,減少企業違反法令之機會;與商業夥伴溝通,減少與夥伴之爭執與糾紛,努力建立一種和睦共處的機製,當危機出現時,合作夥伴能做到同舟共濟,而不是落井下石,特別是與供應商、經銷商和銀行建立好關係;與消費者溝通,減少消費者對企業產品與服務之不滿與抱怨;與新聞媒介溝通,減少媒介對企業的誤解與曲解,經常主動向媒體提供一些利好消息,另外良好的溝通機製可保證企業在第一時間從媒體那裏了解有關企業的負麵消息,在消息散發出去之前就設法將其解決,可有效的避免多種危機的產生和擴大化。
如果條件允許,企業還應該最少一年有一次仿真訓練。例如設計一個突發狀況來測試危機處理小組的應變能力,事前完全采取保密措施,讓公司花半天到一天的時間來練習,之後再檢討過程中有無疏失。仿真演練可以讓員工在麵對危機時,有經驗可循,才能臨危不亂、從容應變。
危機控製:快、狠、準
倘若由於危機防範措施不力,危機確實發生了,我們應當怎樣做呢?
一是要快。危機出現後,一定要抓緊時間,一旦事態擴大,將很難控製。首先,要立即調查情況、製定計劃以控製事態的發展,啟動危機處理小組對危機的狀況做一個全麵的分析:危機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內因還是外因?危機發展的狀況及趨勢如何?受影響的公眾有哪些,他們可能希望通過什麼方式予以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弄清楚,因為這將是企業采取補救措施的直接依據。而一旦找出危機產生的原因,就必須立刻製定相應的對策。
二是要狠。如果是內因就要下狠心處置相應的責任人,給輿論和受害者一個合理的交代,同時也是向公眾和企業內部員工展示拯救危機的決心;如果是外因要及時調整企業戰略目標,重新考慮企業發展方向。
三是要準。在危機發生後要時刻新聞媒體保持好密切的聯係,盡可能的把完整情況告訴新聞媒體,由其廣而告之。當然內容一定要真實、準確。隻有公布真相後,才有可能避免公眾的各種無端猜疑和流言的產生。當企業與公眾的看法不一致。難以調解時,必須靠權威發表意見。在很多情況下,權威意見往往對企業危機的處理能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企業在處理危機時,一方麵要作到謙虛自責,勇於承擔責任,始終把社會公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麵也要作到堅持原則。隻有這樣才能使企業既能控製事態發展,轉危為安,又能由此邁上一個新台階。
善後處理:坦誠示人
危機是每個企業都不願麵對的事,但是在發生後,如果刻意隱瞞或消極對待,危機對企業的發展將是致命的。因此當危機不幸來臨時,千萬不要隻是怨天尤人,而應誠意麵對問題,找尋適當解決方案,才能藉此將危機化為轉機。
在危機處理中,最忌諱的是回避。你越是回避,別人越覺得你的確是有問題,因此,勇敢地麵對問題,真誠的承認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無論企業一方是對的還是錯的,在一開始就進行辨別也是錯的。由於公眾接受的是一個錯誤信息,在沒有證明到底誰對的前提下,即便你認為自己是對的,公眾也會認為你是在狡辯。所以,先坦誠的承認問題,然後承諾一定會認真的調查此事,並給公眾一個滿意的答複是最正確的處理方式。
企業出現危機時,特別是出現重大責任事故,導致社會公眾利益受損時,企業必須承擔起責任,給予公眾一定的精神補償和物質補償。在進行善後處理工作的過程中,企業也必須作到一個“誠”字。隻要顧客或社會公眾是由於使用了本企業的產品而受到了傷害,企業就應該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公眾公開道歉以示誠意,並且給受害者相應的物質補償。對於那些確實存在問題的產品應該不惜代價迅速收回,立即改進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以表明企業解決危機的決心。隻有以誠相待,才能取信於民。
中毒休克綜合症是一種與使用婦女衛生棉條有關的疾病。1980年5月美國疾病控製中心報告稱:一種可能對經期婦女造成致命危害的疾病正在蔓延。不久英國新聞界對這一問題也發難了,媒體開始進行有關報道,他們臆斷衛生棉條的材料是塑料製品,這種製品受過汙染,是疾病的根源。不管怎麼分析,這種疾病至今仍是個謎,已有不少婦女死於中毒休克綜合症。
當時,英國的商場上有這樣幾個牌子的衛生棉條:丹碧絲、LIT-LETS,以及強生公司的保險牌等。當一切都過去之後,當時生產丹碧絲的公司市場部經理桑頓告訴英國的《市場營銷周刊》說,公司麵臨三個決策:
1.該產品是否真的對消費者有害?公司對此未理睬英國的醫藥權威機構的非正式評論。公司每年在英國銷售數以百萬計的衛生棉條,幾乎從沒有人把衛生棉條與中毒休克綜合症聯係在一起,因此生產廠家不應該對感情用事的媒體報道負責。
2.是否要消減廣告費用,采取低姿態,直到危機解決?但是大幅度消減促銷費用可能有掩飾事實真相的嫌疑,因此公司還是決定增加廣告費用。筆者認為作為一個消費者來看,這樣做的決策也是非常正確的。當危機爆發時,消費者肯定已有所耳聞並不斷的猜測。一旦發現該公司的廣告大幅度減少,甚至徹底銷聲匿跡了,肯定以為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弄不好產品確實有問題,說不定該已經垮台了,一時謠言四起。當危機過後,企業想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時,已經物是人非了,它的信譽在消費者心目中已經完全喪失了,可能消費者已經轉成為另一個品牌的忠實消費者了。
3.如何應付媒體的詢問?當時丹碧絲公司接連不斷的接到公眾的電話問詢,公司決定,總機和所有工作人員隻可簡短的恢複詢問電話,媒體打來的所有電話由公司一名高級官員專門負責處理。媒體的電話應優先處理,公司內部不管如何重要的會議,一旦有電話詢問就應中斷;公司的高級官員外出時,應該由他們完整的工作日程安排表,以便隨時與他們保持聯係。這樣也就確保了媒體電話能及時得到回複,而不致讓人覺得公司在躲躲閃閃。桑頓說,有時媒體的詢問是影射性的,以暗示公司在市場上銷售的衛生棉條有問題,除非他們能證明自己是清白的。因此根據桑頓的觀點,在直接回答問題前,有必要先考慮一下最重要的問題。一個簡單的“是”或者“不是”都可能給人造成錯誤的印象。
由於處理得當,丹碧絲終於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中涉險過關。
危機是危險,更是轉機,機會是當你很適當的處理危機時,自然而然會隨之而來的。相信,如果企業自始至終都是在本著為消費者負責的態度處理危機問題的,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不會損害消費者的忠誠度,說不定還會增加消費者對其的好感。
大家還記得,三菱帕傑羅出現的質量危機吧,對一個汽車廠家來說,出現了如此嚴重的質量問題無疑是非常嚴重的危機,然而三菱公司並沒有逃避,沒有因為怕影響企業的聲譽而想方設法掩蓋,而是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下令找回所有銷售出去的三菱帕傑羅,免費檢查,免費維修。雖然,三菱為此付出了高昂的費用,但三菱贏得到的是消費者的信任和認可,三菱的銷售額不降反升。反之,若三菱處理不當,堅決不承認存在質量問題,待安全問題真正出現時,三菱無疑會麵臨滅頂之災。汽車的安全直接關係的是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安全性能是大部分的消費者買車時首要考慮因素,若汽車廠家對消費者的生命安全都漠不關心的話,你還能指望它能為你負什麼責任?
再如泰利諾頭痛膠囊(Tylenol)也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它麵對媒體危機時,首先不是竭力辨別。而是首先承認問題,下令所有藥品停止銷售,然後再調差問題,查明真相。他們盡可能的解決問題,讓消費者覺得被重視;並且誠實的麵對及解決問題,消費者還是會願意購買它們的藥,因為它表現了關心和承諾,努力開發出更好的藥,在危機中展現對消費者的重視,機會就在此。
總之,當企業麵對危機時,應該以社會公眾和消費者利益為重,迅速做出適當反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並主動的、有意識的以該事件為契機,變壞事為好事,因勢利導,借題發揮。不但可以恢複企業的信譽,而且可以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正如人們所說的:一個優秀的企業越是在危機的時刻,越能顯示出它的綜合實力和整體素質。一個成熟的、健康的企業與其他企業的區別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