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應變,擺脫困境和尷尬
在社交場合中,我們總是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或是自己失言失態;或是對方反應不如預料的好;或是周圍環境出現了沒有考慮到的因素等等。這些猝不及防的情況,往往會令人啼笑皆非,狼狽不堪,進退維穀,陷入窘境。身處窘境,如何解脫?那就需要隨機應變。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已經是某連鎖公司的大老板李總,有一次在社交場所別人諷刺他受教育太低,是暴發戶;譏笑他小時候的窮困潦倒模樣。李總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坦然地開玩笑說:“沒錯,我出身窮苦的家庭。我小的時候,別的小孩做模型飛機,而我是在做模型饅頭。我們從來不窮,也沒有挨過餓,隻是有時會把吃飯時間無限延後罷了。”
遇到這種時候,千萬不能保持沉默,否則就等於你默認了別人的譏諷,這將不利於在人際交交往中占主動。如果這些行為是親友、同事的玩笑話,那你不妨以同樣詼諧的話予以“反擊”,不要用氣憤和尖刻的話來反擊,那有失風度。對這些善意的圍攻,通常用幽默的自嘲可以使你從困境中擺脫出來,以泰然自若的神情麵對別人,不僅不會使你受損,還會平添許多風采。表麵上看是自嘲,其實是包含著自嘲者強烈的自尊、自愛的積極的交際手段,會增加你的交際魅力。
如果是與你有怨,故意讓你出醜的別有用心的人,你一定不能“嘴軟”,要迎頭予以還擊。
有一次蕭伯納正坐著沉思,他身邊的一位美國金融家說:“蕭伯納先生,告訴我你正在思考什麼,我將付你一美元。”蕭伯納看了他一眼說:“我的思考不值一美元。”接著他的話鋒一轉,說:“我思考的正是你。”
金融家本想戲弄蕭伯納,卻沒想到會自討沒趣。
對別人惡意的譏刺,反諷要針鋒相對,不留情麵,使之氣焰頓消,無法再自鳴得意。如果在各路商界名流彙聚的晚宴前,有一位把你從頭到腳搜索一遍後,然後裝腔作勢地嚷道:“哎呀呀,你就是集團的王總?真認不出。”你不妨立即駁斥:“站在山的腳邊,自然看不到山。”
在交際場合,人身攻擊之類的不愉快事件是難免的,尤其領導們身處商戰第一線,有意無意中多少也得罪、結怨一些人,遇到對方的譏刺和輕視,如果你不想啞巴吃黃連,那麼,用回諷作為你的應變策略是必要的。
因此隨機應變的口才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站在商海風頭浪尖的領導者,一定要具備隨機應變的交際口才,要達到這一點,必須具備極敏捷的思維,這應得益於長期有意識的訓練、學習和模仿。應急的語言技巧很多,主要有:
1. 轉移話題,擺脫窘境
在社交中,有時會遇到自己不想公開或不能公開,而別人又偏偏要打聽的事;或是自己偶然觸及對方的傷痛、忌諱及隱私,出現了尷尬的局麵。這時,以場景為媒介,迅速轉移話題便是一種普遍有效的應急措施。
2. 不動聲色,應付尷尬
尷尬局麵的出現,往往是刹那間的事情,如果缺乏鎮靜,大驚失色,那隻能是手足無措,亂上添亂。如果能在心理上保持平衡與穩定,神色不改、鎮靜自若地麵對出現的問題,才有可能巧妙機智地應付尷尬。
3. 急中生智,自圓其說
話語脫口而出,一有疏漏,就需在瞬息之間,發揮隨機應變能力,適應變化的情境和話題,修正自己講話的內容,對話語進行快速而嚴密的變換、調整。
4. 運用幽默,巧解矛盾
在人際交往中,當矛盾發生時,幽默的語言在某些情形下會產生一種神奇的效果,使僵局冰釋,使一個窘迫難堪的場麵在笑語中消失。
善於圓場,社交活動不丟麵子
做人受歡迎其實就是深諳人際交往中的方圓之術。在需要“圓”的時候圓通一些,便能在複雜的人情關係中,取得順暢生活的通行證。這種做人的技巧就是善於圓場,它的功能可用十六個字來概括:調解糾紛,化解矛盾,避免尷尬,打破僵局。
從主動的角度說,是別人出乖露醜了主動打打圓場;他人陷入窘境,主動解圍,去給他找個台階讓他下得了台。
從被動的方麵講,自己造成失誤時,要善於撲救,自圓其說;不幸落入社交僵局,通權達變,打破冷場堅冰;與人很有可能產生不快時,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讓對方少丟些麵子,保持體麵,從而把事情擺平,甚至變壞事為好事。
為人處世欲功德圓滿,有一個良好的人緣資源,少了圓場術的技術支持,很可能會是個“豆腐渣工程”,是隻能說說而不能達到的幻覺,頂多像肥皂泡一樣“一圓即滅”。
在社交活動中,能適時地提供一個恰當的台階,使人免丟麵子,是圓場的一大原則。然而,台階怎麼個給法,圓場應該怎麼打,並不是所有的朋友都很清楚。下麵對怎樣圓場作簡單總結。
1. 怎樣替自己打圓場
一旦因自己失誤而造成不好下台,最聰明的辦法是:多些調侃,少些掩飾;多些自嘲,少些自以為是。為自己打圓場最主要的是不刻意回避掩飾。如果是細枝末節的問題,不妨用轉移目標或話題的辦法,岔開別人的注意力。如果別人已有所覺察而問題並不嚴重,就稍作解釋。如果性質較嚴重而且引起了別人的不快甚至反感,就要立即誠懇地致歉,然後較為鄭重地做些解釋,當場予以解決,拖得越久,後果越不好。
2. 怎樣為別人打圓場
有時雙方處於尷尬的境地時,第三者若是以巧妙的角度為雙方打個圓場,可以變凝滯的氣氛為輕鬆活潑。
戈爾巴喬夫偕夫人賴莎訪問美國時,在赴白宮出席裏根送別宴會途中,他在鬧市突然下車和行人握手問好。前蘇聯保安人員急忙衝下車,圍上前去,喝令站在戈爾巴喬夫身邊的美國人把手從口袋裏抽出來。他怕行人口袋裏有武器,行人一時不知所措。這時,身後的賴莎十分機智,立即出來打圓場,她向周圍的美國人解釋說,保安人員的意思是要人們把手伸出來,跟他丈夫握手。頓時,氣氛變熱烈了,人們親切地同戈爾巴喬夫握手致意。這裏,賴莎機巧應變,妙打圓場緩解了當時尷尬的場麵。
3. 勸架的原則
沒有矛盾與糾紛,人際交往中就沒什麼場可圓,少了尷尬和僵局,也無須講什麼調解和說和。反之,隻要有這些事,就免不了勞駕和事佬們來顯顯身手。事實上,隻要圓場有術,世上沒有勸不開的架,沒有解不開的死疙瘩。
那麼在勸架時,怎樣做才有效呢?有三條原則:
原則一:不盲目勸架。講不到點子上,非但無效,還會引起當事人的反感。要從正麵、側麵盡可能詳盡地把情況摸清,力求把勸架的話講到當事人的心坎上。
原則二:要分清主次。吵架雙方有主次之分,勸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對措辭激烈、吵得過分的一方要重點做工作,這樣才比較容易平息糾紛。
原則三:要客觀公正。勸架要分清是非,不能無原則的“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籠統地對雙方都作批評,這不能使人心服。有些糾紛由於原因複雜,或者由來已久,因而調解人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辯證地闡明事理,使雙方產生認同感,達成共識,從而解決糾紛。
4. “和稀泥”的技巧
一般來說,不能“和稀泥”,但對無關大是大非的小爭執,作為第三者,就應該“和稀泥”。“和稀泥”有三種技巧:
技巧一:支離拆分。如果雙方火氣正旺,大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勢,這時,第三者即可當機立斷,借口有什麼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電),把其中一人支開,讓他們脫離接觸,等他們消了火氣,頭腦冷靜下來了,爭端也就趨於平息了。
技巧二:擅用虛榮心,以恭維圓場古往今來,君子小人無不愛聽好話,有對當事人十分懊惱或不快時,隻要旁人說幾句得體的美言,便霧開雲散了。
一次,解縉陪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整整一個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十分懊喪,便命解縉寫詩記之。沒釣到魚已是夠掃興了,這詩怎麼寫?解縉不愧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數尺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隻鉤龍。”朱元璋一聽,龍顏大悅。
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釣魚,垂釣半天沒有任何收獲,心中不免惆悵。王景見狀便說:“這實在是因為釣魚人太清廉了,所以釣不著貪圖誘餌的魚。”一句話說得宋文帝拿起空桶高興地回宮了。
技巧三:以情製勝。第三者可以拿雙方過去的情分來打動他們,使他們主動“退卻”。或者以自己與他們每個人之間的情誼作籌碼,說:“你們都是我的好朋友,你們鬧僵了,讓我也很難過,就看在我的麵子上,握手言和吧。”一般說來,雙方都會領第三者的這個麵子的,順梯就下了。
圓場之“圓”沒有一成不變的技術,圓場之“場”也無特定無疑的情形。圓場需要有心人,更需要適應性強的有心人。
後發製人,靈活應對咄咄逼人
咄咄逼人的談話,一般是有備而來,他的談鋒一般是指向你的要害部位實行“重點攻擊”,會令人開始就處於被動位置。
身為領導不能退縮,其實對付的辦法有多種,根據情況的不同你可以加以選擇:
1. 後發製人
這是使自己能站穩腳跟的最有效辦法。俗語說“以靜製動”、“反守為攻”。每個人也許都有這個經驗:先把拳頭縮回來,到一定程度,看準了對方,再猛烈地打過去,既打得準,又打得狠。
後發製人一般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最為有效:
首先,當對方到了已經不能自圓其說的時候。咄咄逼人者,其時開始鋒芒畢露,也許你根本找不到他的破綻。但是,你應該抱著這麼一種觀念,他總有不攻自破的地方,總是有軟弱的地方,隻是你還沒發現而已。等待時機,一旦其鋒芒收斂,想做喘息、補充的時候,這時候你就可以反攻了。
其次,當對方已是山窮水盡的時候。這時就是對方已經把要進攻的全部進攻完畢,把要打擊你的部位打擊完畢,而後發現,他連你的“傷口”部位還沒找到,其鋒芒所指,無非是微不足道的小錯誤,或者其打擊的部位亦不全麵,從本質上動搖不了你,這就是所謂的“山窮水盡”。他技窮之時,也是你反守為攻之時。
2. 裝作退卻,設計陷阱
假如對方的問話是你所必須回答的、不能推辭的,而又要對方跟著你的思路走,你可以裝作在第一方麵退卻,對方乘機逼過來,你把他帶得遠了,讓他完全進入了圈套,然後再回過頭來對他反擊。
3. 抓住一點,絲毫不讓
這是在你幾乎無計可施的時候,對方話鋒之強烈,火藥味兒之濃,使你無法反擊,他提出的重大問題,你卻無法一一回答,這種情況下怎麼辦?迅速找到他的談話內容中的一個小漏洞,即使再微不足道也無所謂,可以把這一點無限擴大,使其不能再充分展開其他方麵的進攻。你就在這一點上,來回與他周旋,並迅速地想出應付其他問題的辦法。
4. 把球踢給對方
這是談話中要運用的一個很普遍、很實用的技巧。當對方的問題很難回答、問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差錯時,那就不要回答,把問題再還給對方,從哪個地方踢來的球,再踢回到哪兒,將對方一軍。
比如,有一個國王故意問阿凡提:“人人都說你聰明,不知是真是假?如果你能數清天上有多麼顆星,我就認為你聰明。”阿凡提說:“如果你能告訴我我騎的毛驢有多少根毛,我就告訴你天上有多少顆星星。”
5. 打擦邊球
打擦邊球的技巧就是給予對方一個模棱兩可的回答,好像打乒乓球時打出的擦邊球,似乎球出台了,麵對咄咄逼人的追問,你就還一個擦邊球式的回答,看起來與對方的問題不相幹,幾乎沒有回答他的追問,但又確實與此有關,使對方不能對你進行無理的指責。
實施控製,正視惡意攪局
攪場就是惡意破壞現場秩序,使發言者不停被打斷,甚至被迫終止。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單向交流中。如上課、作報告、大會發言、演講等場合,聽眾開小會、串座位、隨意進出、喧嘩、嘲笑、喝倒彩、吹口哨、瞎鼓掌。下麵就介紹以下攪場出現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1. 聽者本身就對發言者有成見,是反對派。之所以來聽,就是想來鑽空子、找岔子,不管你怎麼說,他都要攪。對付這樣的情況,講話者一定要堅定信心、置若罔聞
1860年2月,林肯第一次競選美國總統,在紐約某學會作演講。他到紐約時,當地報紙已發表了許多攻擊他的文章。在他登台時,還未開口,台下便掀起一片嘲笑起轟聲浪。演講開始不久,台下已十分混亂,一些共和黨人高聲叫嚷要他滾下台去。但林肯全然不為所動,十分鎮靜地按事先準備的講下去。漸漸地,會場安靜下來,除了林肯的聲音,隻有煤氣燈的燃燒聲,聽眾都聽得入迷了。第二天,報紙又紛紛發表了讚揚林肯演講異常成功的文章。
作為發言人,對攪場的出現隻能自己去控製。那種依靠與聽者有利害關係的他人出麵幹預、壓製,或者自己憤而退場之舉,都不是最終解決問題的辦法。那樣做,產生的負麵效果可能會更差。因此,發言者必須正視攪場,主動實施控製。
2. 發言者思想、學術、業務等水平不高,聽者覺得言之無物,聽下去純粹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