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審時度勢與領導口才(2 / 3)

對這種攪場的人,講話者一定要謙虛謹慎,自剖自責。

1986年菲律賓大選,競選者科·阿基諾夫人曾被人指責為啥也不懂的家庭主婦。她上台發表競選演說,不少人以這種眼光看待她。反對派則公開叫嚷說她隻配圍著鍋台轉,要她回去燒飯菜。她一開口便說:“我隻是一個家庭主婦,對政治和經濟都不甚了解,也沒有經驗。”這誠懇、真摯的大實話使聽眾一下靜了下來。接著她又說:“對於政治,我雖然外行,但作為圍著鍋台轉的家庭主婦,我精通日常經濟!”聽眾旋即爆發出熱烈的歡呼。

3. 講話內容聽者不感興趣。對第三種原因的攪場,講話者要幽默風趣,生動活潑

某廠宣傳部長按廠的宣傳工作計劃,到一分廠宣傳時事政策。分廠一些工人正為下崗問題憂慮。但在這節骨眼兒上又不敢不來聽。當分廠廠長講了部長要宣講的時事政策內容後,台下一下炸開了鍋,吵吵嚷嚷,不可開交。部長扯開喉嚨大喊道:“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台下頓時靜了下來。部長故意停了一下才說:“我愛人下——崗——了!”台下先是一愣,隨即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接著部長就從自己愛人如何主動要求下崗講起,將夫妻的對話、兒女反對的言辭惟妙惟肖地描述一番。待聽眾情緒完全調動起來後,才簡要講了講為什麼要下崗、當前下崗的形勢等問題。事後,大家都說部長真會講話。

活躍氣氛,扭轉冷場局麵

冷場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單向交流中,聽的人毫無興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種是雙向交流中,聽眾毫無反應,或者僅以“嗯”、“噢”之類應付。

冷場的根本原因在於發言者的話沒有吸引力。聽眾僅僅出於紀律的約束或處世的禮貌而扮演一個“接受”的角色。因此冷場完全應由說話人負責。

冷場的出現,是發言者的失敗,因為它不能達到彼此溝通交流的目的。發言者既要發言,必須實施控製,避免冷場的發生。控製的辦法是:

1. 發言簡短

單向交流中那種應景式講話,越短越好。如華達商場舉行開業儀式,邀請了市內各方麵的人士參加。總經理隻說了兩句話:“女士們,先生們:熱忱歡迎各位光臨!現在我宣布:華達商場正式開業!”

雙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絕地包場,要有意識地給對方留下發言的時間和機會。自己一輪講不完,應待對方有所反應後再講,不要一輪就講得很長。

2. 變換話題

當眾講話時遭遇冷場可通過暫時變換話題的辦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目的達到後,仍要回到原有話題的軌道。比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發現學生精力分散,東張西望、打瞌睡、竊竊私語、在桌上亂畫,可以暫停講授,穿插幾句應景、時髦、詼諧的話;或者簡短地講個與教學多少相關的掌故、趣聞,學生的精力便會一下集中起來。之後,再繼續教學。

雙向交流的話題變換是不定的,根據現場情況隨時進行。比如你與別人談今日淩晨看的一場世界杯足球賽電視直播,可別人並不喜歡足球,也沒有在半夜裏爬起來觀看,對你所議顯得毫無興趣,出現冷場。這時,你就應及時轉移話題。

3. 中止交談

任何發言者都不願碰到冷場。但若這種情況出現後,自己又采取了諸如簡短發言、變換話題、加強語氣等控製手段,仍然不能扭轉冷場的局麵,那就應中止交談。長時間的冷場對交流雙方都是殘忍且浪費時間的。比如你同他談足球他無興趣後,變換話題他仍無興趣,就不可再談下去。這叫做“話不投機半句多”。

區別對待,巧妙應對責難

責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所談有疑問或不同意見而提出問題和反對意見。一般來說,這是善意的。另一種則是惡意的,故意刁難,搞惡作劇,以達到讓發言者難堪、出醜的目的。

對責難的控製辦法,也要區別對待:

1. 對善意的責難應盡己所知,認真、負責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或解答對方的問題,隻要不是涉及國家、組織機密和有傷風化等內容的,都應有問必答,不可用“無可奉告”之類的外交辭令搪塞。如果確實回答不了,要老老實實地表示歉意,或者留下另行探討的話語。

前文所舉宣傳部長到分廠宣講時事政策,一女工站起來問道:“你老講形勢好,為什麼全國到處都在下崗?”部長說:“下崗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恰恰說明形勢好。現在一些地方、部門人浮於事,沒事做,而一些地方、部門又事多等人做,這正常嗎?一個工廠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產品沒市場,大家都發不出工資,還不如讓一些人下崗轉行,去幹社會需要的事。這樣,既滿足了社會的需求,大家又都有錢可掙,不比要死不活地吊著好嗎?”

2. 對惡意的責難應針鋒相對,堅決、果斷地予以駁斥或揭露。手法上可以多樣化:或反唇相譏,或以牙還牙,或幽默風趣。總之,不能讓其企圖得逞。在這種情況下,不予理睬、拒絕回答,或者發火、生氣,或者令其離開或自己離開,都是不恰當的:一是會助長其氣焰;二是混淆其他聽眾的視聽;三是有損自己的形象。

美國總統布什一次在演說時,台下遞上一張紙條,他打開一看,寫的是“傻瓜”。他若無其事地笑道:“以往別人遞紙條都是提出問題,而不落姓名;而這張隻落了姓名卻沒有提問題。”

巧妙地將本想辱罵他的惡語,轉移到辱罵者身上。

引石攻玉,達到自己的目的

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話說的是辦事的一種方略,運用在說話中,則更有奇效。引石攻玉,也可以說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聲東擊西,假錯他人之義,達到自己的目的。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宋太祖奪得天下不久,就問趙普:“從唐末以來,幾十年間,換了十幾個皇帝,征戰不息,其原因何在?”

趙普回答說:“因藩鎮的勢力太強大了,皇帝勢弱而臣子勢強,自然無法控製局麵。當今之計,隻有稍微削減他們的權力,控製他們的錢糧,收編他們的精兵,天下自然就會安定。”

話未說完,太祖就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已經知道。”過了不久,太祖和老友故將石守信等人飲酒,酒酣耳熱之際,命令左右伺候的人退下,對他們說:“我如果不依靠你們的力量,不可能有今天的金殿龍袍,我將永遠銘記你們的恩德,每時每刻都不忘記。然而做天子也十分困難,簡直不如當節度使快樂。我現在整夜寢不安枕啊!”

石守信等人問:“為什麼呢?”

太祖說:“這不難知道,身居我這個位置的人,誰不想將我幹掉。”

石守信等人惶恐萬分,向太祖叩頭說:“陛下為什麼說出這樣的話呢?”

太祖說:“不是這樣嗎?你們雖然沒有這個野心,但你們手下的人想富貴啊!一旦他們將皇袍給你們穿上,就是想不做皇帝,也是不可能的了。”

石守信等人都叩頭哭泣道:“我們雖愚蠢之至,還未到這種地步,隻求陛下憐憫我們,給我們指出一條生路。”

太祖於是說:“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想求富貴的人,不過多得些金錢,使自己優裕享樂,使子孫不受貧乏之苦。你們何不放棄兵權。選擇些好田宅買下來,為子孫創立永久的產業,多多購置一些歌姬舞女,成天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們君臣之間也免去互相猜忌懷疑,不也很好嗎?”

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謝太祖:“陛下能替臣等考慮得這般周到細致,真所謂同生死的親骨肉啊!”

第二天,他們幾個人都以自己有病為由,無法繼續任職,請求太祖解除了他們的兵權。

引石攻玉,用談判語言來說也叫“引起競爭”,是談判者可資運用、行之有效的基本謀略。

作為一種說話技巧,引石攻玉,不一定要引起競爭,隻要能用引來的“石”將“玉”攻開,就已達到目的。但運用之時必須選準自己所需之“石”。

及時補救,失誤消失於無形

“人有失足,馬有亂蹄”,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即使辯才如張儀,也難免會陷入詞不達意的尷尬,更不用說偶爾頭腦發昏,舉止失當,做出莫名其妙的蠢事。雖然原因不同,但後果卻相似:貽笑大方,或引起糾紛,有時甚至一發不可收拾。這種時候,你就得讓腦子轉個彎兒,想法子以化解糾紛。我們可以看看他人的一些例子,從中得到啟發。

阮籍有一次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來報告:“有人殺死了母親!”阮籍素來放浪不羈,信口說道:“殺父親也就罷了,怎麼能殺母親呢?”此言一出,滿朝文武大嘩,認為他“抵牾考道”。阮籍也意識到自己措辭不當,連忙解釋說:“我的意思是說,禽獸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殺父就如同禽獸一般;殺母呢?就連禽獸也不如了。”一席話說得麵麵俱到,眾人無可辯駁,阮籍也免去了殺身之禍。

這四兩撥千斤的方法能夠讓你免去一場爭吵。阮籍巧妙地引了一個比喻,在眾人麵前不知不覺中更換了題旨,巧妙地平息了眾怒。當你出言不慎引起眾怒時,不妨試試此招。

前美國總統裏根在問記者談論健康的奧秘時,不自覺信口開河道:“除了運動,我的另一個習慣是不吃鹽。誰要想保持身體健康,最好不吃鹽或少吃鹽。”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全美鹽業界的齊聲抗議,引發了一場“食鹽風波”。在眾怒未平時,鹽業研究所所長出麵替總統作了解釋:“吃鹽對人體是有好處的;而裏根總統遵照醫生吩囑不吃鹽也是情非得已。每個人的情形不同,應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決定食鹽的多寡。”

所長既未否定總統的話,也未肯定吃鹽對人體有益,而是作一番頗為客觀的解釋,巧妙和消除了總統言語失誤帶來的風波。這就是圓話的補救術。將失誤之言采取聲東擊西的分析,巧妙挽救了言語失誤。

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是一位成功的外交家。一次,他在接受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的采訪時,說起自己成功的外交施政時,竟誇口說道:“美國人崇尚隻身闖蕩的西部牛仔,而單槍匹馬向來是我的作風,或者說是我技能的一部分。”此番話一經報章發表,馬上引起軒然大波,連一貫讚賞季辛吉的人們也不滿於他自大喜功的輕率言論。然而,季辛吉畢竟是季辛吉,他不但沉住了氣,還明智地主動接受采訪並乘機聲明:“當初接見法拉奇是我平生最愚蠢的一件事。她曲解了我的話,拿我來做文章罷了。”

季、法兩人的話,究竟誰真誰假,外人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便是一種轉移別人注意力的方法。它可以減輕失誤的嚴重性,但在一般情況下,應用此法應該謹慎,因為它實際上是委過於人,不到萬不得已最好少用,以免損於自己聲譽,失去他人的信任。

前美國總統裏根訪問巴西時,由於旅途疲乏,在歡迎宴會上,他竟鬧出不可原諒的笑話:“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為能訪問玻利維亞人民而感到非常高興。”頓時場內一片寂然,眾人麵麵相覷,不明就裏。有人低聲提醒總統說溜了嘴,裏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們是不久前訪問過玻利維亞。”盡管當時他並未去過玻利維亞,但聽眾還未反應過來,他的口誤就已經淹沒在他接下來的滔滔大論之中了。

“及時改口”是補救言語失的妙法。隻要及時發現錯誤,就能掩飾言語失誤,避免出醜。

勇於承認錯誤的人永遠都是受歡迎的,以坦率道歉來援救過錯,以真誠檢討來贏得寬恕,比遮遮掩掩、文過飾非要高明很多。當你不小心說錯話,不妨公開承認錯誤,相信大家都會欣然接受。

另一個例子發生在美國總統杜魯門身上。

他的女兒瑪格麗特開演唱會,被評論家休姆批評得一文不值。杜魯門一氣之下寫了封信去責罵休姆,稱他是“蹩腳的評論家”,“希望有朝一日遇上你,那時,小心你的鼻梁。”這封信被休姆公開於世,總統形象一落千丈,杜魯門明智地選擇了公開道歉的方式,他誠懇地對人民說:“我的感情十分脆弱,有時候會控製不了自己。”

總統這樣的作為非常難得。他不僅不因上次的出言不遜而失去民眾的支持,更因自己的一腔真情換來了更多的支持者。這也驗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諺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將自己說過的“錯話”添言減字,讓意思改變,是巧妙改口的另一個招數。

隋唐時,秦瓊貧病交加暈倒在單家莊。單雄信救起他,說起自己久仰秦瓊的大名,但苦於不曾謀麵。秦瓊脫口而出:“正是在下。”話一出口他便後悔了——怎麼能在一個陌生人麵前暴露自己的身份?於是他又很快在後麵添了四字,改成“正是在下同衙朋友”,巧妙地掩飾了自己的身份。

民國初,東三省所向披靡的大帥張作霖,曾留有一段巧解歧義的佳話。一次,他在會上為日本人題字,字題完後,落款本應寫作“張作霖手墨”,但大帥一時疏忽大意,將“手墨”寫成了“手黑”。秘書見狀忙暗示大帥更改,他卻哈哈大笑,對秘書喝道:“我怎會不知道這墨’字底下有個‘土’?就是因為這個‘土’是某些人寐以求的東西,所以絕不能給他們!這叫寸土不讓!”

這幾句話既巧妙掩飾了自己把字寫錯的尷尬,又出人意表地駁斥日本軍國主義者,一時傳為美談。

補救言語失誤或舉止失當,應視場合而采取不同手段。靈活運用,方能百戰百勝。如果拘泥形式,隻會雪上加霜。以上所介紹的隻是普通情況下應采取的應對之法,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