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性格上的差別來說,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將人的性格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兩類。外傾型開朗活潑,善於交際;內傾型則孤僻恬靜,處事謹慎。對他們領導者就應采取不同的批評方法:對於前者可以直率,對於後者需要委婉;對於前者談話要幹淨利落,對於後者措辭要注意斟酌。至於介乎二者之間的中間性格類型的人,可以隨機應變,因人而異。
知識和閱曆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對水平高的人需要講清道理,必要時隻需蜻蜓點水,他便心領神會;對水平低的人必須講清利害關係,他們看重的是結果如何,而不在意其中的奧秘究竟怎樣;之乎者也、文縐縐的詞句,隻能使其如人五裏雲霧,辨不出東南西北。
中國有句俗語,人有臉,樹有皮,任何人都是有尊嚴的,不能因為你是領導就肆意踐踏下屬的尊嚴,說得更直接點,就是要給人麵子。
用激勵方式代替批評,給人於無窮的力量
用激勵代替批評,是史金納教學的基本觀點。這位偉大的心理學家以動物和人的實驗來證明:當減少批評,多多激勵對方時,人所做的好事會增加,而比較不好的事會因受忽視而逐漸萎縮。
許多年以前,一個10歲的小男孩在工廠裏做工。他一直喜歡唱歌,夢想當一個歌星,但他的第一位老師卻不但沒給他鼓勵,反而使他泄氣。他說:“你不適宜唱歌,你根本五音不全,簡直就像風在吹百葉窗一樣。”
但他的母親,一位窮苦的農婦卻不以為然,她摟著自己的孩子,激勵他說:“孩子,你能唱歌,你一定能把歌唱好。瞧你現在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她節省下每一分錢,給她的兒子用來上音樂課。這位母親的嘉許,給了孩子無窮的力量,也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羅素,那個時代最偉大、最知名的歌劇演唱家。
假若在這個小男孩的童年,沒有母親的激勵與讚許,隻有那位老師的無情打擊,這個世界上也許就失去了一位著名的歌劇家。
生活中,少一分指責,多一些嘉許,不僅令事情做起來得心應手,也給予對方愉悅的心情,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不應當懷著自己的私心或對事物不感興趣,就對他人的行為采取貶低或批評的態度。沒有愛迪生母親對兒子孵雞蛋行為的肯定與讚許,也許愛迪生就沒有今日的輝煌成就;英國作家韋斯特若沒得到老校長的激勵,可能就沒有今日無數本暢銷書,英國文學史就缺少了不朽的一頁。也許就是那一句微不足道的激勵,給了那些需要動力的人無窮的力量,給那些身處逆境的人奮鬥的信心。誰又能小視它呢?
在《孩子,我並不完美,這隻是真實的我》這本書裏,著名心理學家傑絲·雷耳評論道:“激勵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隻是敏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吝於把激勵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
那麼身為領導,在看完上麵這些話之後,就別吝嗇你的那束陽光,讓它普照周圍的每一個人吧!
用讚美方式代替批評,在表揚中改正錯誤
指出別人的缺點,可能因與對方意思相違而傷害到對方,又可能因對方態度蠻橫傷及自己,這時,需要用讚美的話語做中和劑,令對方反駁不是,發怒也不是,批評得有理有據,令其心悅誠服地接受。
首先必須設想一個限度,否則你的忠告也許會適得其反。當你要指出別人的缺點時,必須先認識到人類的脆弱及不完美,且保持著自我反省的心態和與對方一同背負過失的謙虛態度,讓對方發覺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其次,為了免於引起對方的逆反心理,必須要事先準備些稱讚的話,在批評他人之前,先將這副“靈丹妙藥”給對方服下,然後再轉入正題。當對方因你指出的缺點而感到難過和難以接受時,表揚就起了很大的中和作用。
某部門科長有一天一大早見到他的一位女秘書,便誇她,“你昨天擬的那份報告很好,我很喜歡。”那位女秘書聽了受寵若驚,很高興。這位科長又不急不忙地接著說:“可是,我說這句話的目的,是要你心裏高興,今後打字的時候多加注意,不要有錯別字。”
這位科長的方法值得效仿。就像一種很苦的藥丸,外麵裹上糖衣,先讓人感到甜味,容易一下子吞到肚裏。於是藥物進入腸胃,藥性再發生作用。病人既不會感到藥苦,難以下咽,又把病治好了。如果科長直截了當地指出,“以後注意錯別字”,那位女秘書可能會覺得羞愧、難過,難以接受,或者還要爭辯幾句。這樣,對秘書的規勸就失去了效果,還可能引起下屬的不滿,令雙方不愉快。
良藥未必苦口,批評也要講究方法。不顧時間、地點、對方心理,直截了當、劈頭蓋臉的一陣冷言惡語,達不到批評的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學會和風細語地指出別人的錯誤和缺點,好處多多!
用三明治式方式批評,維持聽著心理平衡
美國著名企業家瑪麗·凱在《談人的管理》一書中寫道:
“不要光批評而不讚美。這是我嚴格遵守的一個原則。不管你要批評的是什麼,都必須找出對方的長處來讚美,批評前和批評後都要這麼做。這就是我所謂的‘三明治式’批評法——夾在兩大讚美中的小批評。”
即在批評別人時,先找出對方的長處讚美一番,然後再提出批評,而且力圖使談話在友好的氣氛中結束,同時再使用一些讚揚的詞語。這種兩頭讚揚、中間批評的方式,很像三明治這種中間夾餡的食品,故以此為名。
用這種方式處理問題,對方可能不會太難為情,減少了因被激怒而引起的衝突。這種方法在很多情況下也是比較有效的。其優點就在於由批評者講對方的長處,起到了替對方辯護的作用。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批評行為時,我們會發現,大多數人在聽到批評時,總不像聽到讚揚那樣舒服。人在本能上對批評都有一種抵觸心理,人們喜歡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尤其是一個人在工作中已付出很大努力時,對批評會更為敏感,也更喜歡為自己辯解,以便使自己和他人都相信他是沒有錯誤的。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也是認知不協調的一種表現。即在認識上,人們確信自己是不可能不犯錯誤的,而在行為上卻試圖為每一次過失辯解。解決這種認知不協調的方法,就是批評者替對方進行辯解或創造條件使對方覺得無法辯解。
對方的能力、為人、工作的努力等方麵,有很多可以肯定的地方,批評者如果視而不見,對方可能會覺得不公平,認為自己多方麵的成績或長期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一次失誤就被抓住,大概是對方專門和自己作對。而批評者首先讚揚對方,就是避免對方的誤會,表明上級、同事對他所做工作的承認,使他知道批評是對具體事而不是對人的,自然也就放棄了用辯解來維護自尊心的做法。有些領導者不喜歡這種方式,認為先讚美再批評,是一種軟弱的表現,領導者應該是強者的形象。在日益強調人的作用時,這種批評方法完全以領導者自居,以嚴厲維護威信,更不足取。
從“三明治策略”的表達形式看,讚揚——批評——讚揚,也是符合人的心理適應能力的。人們希望別人的讚賞,讚揚就應該在他的心裏留下比較深的印象。兩頭讚揚就能起到這種作用。當批評者在誠懇而客觀的讚揚之後再進行批評時,人們會因為讚揚首因效應的作用,而覺得批評不那麼刺耳。但是,如果你需要比較透徹地分析他的錯誤時,讚揚的作用可能會被衝淡,批評又會產生比較強的近因效應,被批評者可能會產生一種被戲弄的感覺。注意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所謂人緣好的領導者都比較喜歡“三明治”式的批評方法。當然,這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經驗自覺或不自掌地去做的,並非“進口”的技術。我們的政治思想工作和領導工作的傳統,就是要求采取“同誌式”的批評,要“治病救人”。
比較典型的“三明治”式,就是標準的三段論:“小張,這份總結寫得很好,看來你下了一番工夫,思路很清楚,裏麵有幾點寫得比較精彩。要說不足,我看是不是把這幾處改一下,這種說法不太妥當,言辭過於尖銳會刺傷別人的積極性。好,就這樣。好好幹,小夥子挺聰明,文筆很好,希望再接再厲。”這樣說,小張聽後會覺得領導對自己充滿期望,不足的地方點得很清楚,合情合理,他就會盡最大努力去改正不妥當的地方。
有時,人們也會把“三明治”變成“雙色糕”讓讚揚與批評交錯出現,其目的也是維持聽者的心理平衡。如果批評是三言兩語便可結束,隻需“三明治”即可,如果要分析,談話時間較長,就應在大“三段論”中套上小“三段論”,時時談起別人的優點,這樣效果會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