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練好入門基本功(2 / 3)

一、建賬的數量

不論是新建企業還是原有企業在年度開始時,會計人員均應根據核算工作的需要做好“建賬”工作,即設置好應用賬簿。

生產加工企業至少應設置四本賬冊,即:—冊現金日記賬;一冊銀行存款日記賬;一冊總分類賬;一冊活頁明細賬。其中,活頁明細賬主要包括:庫存材料分類賬;庫存材料多欄式分類賬;低值易耗品明細分類賬;材料采購明細賬;材料成本差異明細賬;分期收款發出商品明細賬;委托加工存貨明細賬;固定資產明細分類賬;生產成本明細賬;製造費用明細賬;管理費用明細賬;銷售費用明細賬;經營費用明細賬;工資明細賬;產品銷售明細賬;應交增值稅明細賬。

二、建賬的程序

1.按照需用的各種賬簿的格式要求,預備各種賬頁,並將活頁的賬頁用賬夾裝訂成冊。

2.在賬簿的“啟用表”上,注明單位名稱、賬簿名稱、冊數、編號、起止頁數、啟用日期以及記賬人員和會計主管人員姓名,並加蓋名章和單位公章。

如果出現記賬人員或會計主管人員在本年度調動工作的情況,應注明交接日期、接辦人員和監交人員姓名,並由交接雙方簽名或蓋章。

3.按照會計科目表的順序、名稱,在總賬賬頁上建立總賬賬戶,並根據總賬賬戶明細核算的要求,在各個所屬明細賬戶上建立二、三級明細科目。

原有單位在年度開始建立各級賬戶的同時,需要把上年賬戶餘額結轉過來。

4.啟用訂本式賬簿,應從第一頁起到最後一頁止順序編定號碼,不可以跳頁、缺號;使用活頁式賬簿,應按賬戶順序編本戶頁次號碼。

各賬戶編列號碼後,需要填“賬戶目錄”,將賬戶名稱頁次登入目錄內,並粘貼索引紙(賬戶標簽),寫明賬戶名稱,以便用於檢索。

生產加工企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自己的會計科目作必要的增減或合並:

1.對於采用計劃成本進行材料日常核算的生產加工企業,可以增設“物資采購”和“材料成本差異”科目。

2.預收款項和預付款項相對較多的生產加工企業,可設置“預收賬款”和“預付賬款”科目。否則可省略此科目。

3.對於低值易耗品較少的生產加工企業,可以將其並入“材料”科目。

4.生產加工企業內部各部門周轉使用的備用金,可以增設“備用金”科目進行核算。

5.生產加工企業接受其他單位委托代銷商品,可以增設“受托代銷商品”、“代銷商品款”科目。

6.生產加工企業根據自身的規模和管理等要求,可以將“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科目合並為“生產費用”科目,並設置相關的明細科目。

7.對外提供勞務較多的生產加工企業,可以增設“勞務成本”科目。

5.必須看懂的三張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

老板首先要能看懂財務報表,才能從財務報表中把握企業總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並從中發現主要的問題。

能夠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財務報表主要有三個: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這些財務報表能為企業老板提供經濟決策中所需的財務信息,也是管理者加強和改善經營管理的重要依據。

會計最終是要形成財務報告,而財務報告中最主要、最核心的是財務報表。財務報表是指貨幣形式,總括地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或時點的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的報告文件。看懂三張報表對管理者的決策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運用用資產負債表分析企業狀況

資產負債表是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財務狀況的會計報表。簡單地說,資產負債表就是企業的一份財產清單。在資產負債表上,企業有多少資產,是什麼資產,有多少負債,是哪些負債,淨資產是多少,其構成怎樣,都反映得清清楚楚。

了解資產負債表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因為它體現了企業的財務結構和狀況。資產負債表描述了它在編製的那一時點企業的財務狀況。

1.如何閱讀資產負債表

拿到資產負債表以後,很多人會覺得比較困惑,那麼多的數據雜亂無意,不知道該從何看起,也不知道該看什麼。對於資產負債表來說,主要是從總額和具體項目兩方麵入手。

(1)總額觀察。

不管資產負債表的項目有多少,其大項目隻有三個: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而這三個數據之間內在的數量關係就是資產等於負債加所有者權益。

資產是企業資源變化的一個結果,引起這種變化結果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兩方麵:一是負債的變化;二是所有者權益的變化。既然資產等於負債加所有者權益,那麼資產的增減變化量應該等於負債的增減變化量加所有者權益的增減變化量,即:

①資產增加。在具體考察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之間的相互關係時,當一個企業在某一特定時點的資產總額增加,原因可能是負債在增加,或者是所有者權益在增加。

②資產減少。當一個企業資產在減少時,伴隨的原因可能是負債在減少,也可能是所有者權益在減少。

但現實中真實的情況可能更為複雜。當資產增加時,可能負債在增加,而所有者權益在減少。研究這三個數據的關係,就可以基本上把握企業在某個經營時段中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也就可以弄清企業財務發展變化的基本方向。

從總額觀察中可以找到—個方向性的問題:從年初到年末,該公司的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和所有者權益總額是不是都有所增加。

總額觀察的目的就是要把握一個企業財務狀況發展的方向是什麼,既然知道資產總量增加隻是個結果,而引起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負債的變化和股東所有權的變化,而負債的變化和所有者權益的變化引起的原因就要用到具體項目的分析。

(2)具體項目觀察。

要探究企業各個項目具體變化的原因,就要對報表做具體的瀏覽。具體項目瀏覽,即拿著報表從上往下看,左右對比看。從上往下是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觀察,而左右對比就要看一看哪個數據發生的變化最大。哪個數據發生變化的速度快,哪個就是主要原因。具體項目瀏覽的特點是有的放矢。

2.資產負債表的重要性

資產負債表是企業會計報表體係中的一張最主要的會計報表,它所提供的信息資料,對於企業管理部門、上級主管部門、投資者、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稅務部門,都有重要的作用。

(1)可據以解釋、評價和預測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

償債能力指企業以其資產償付債務的能力,短期償債能力主要體現在企業資產和負債的流動性上。流動性指資產轉換成現款的速度或負債離到期清償日的時間,也指企業資產接近現金的速度,或負債需要動用現金的期限。在資產項目中,除現金外,資產轉換成現金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表明流動性越強。

例如,可隨時上市交易的有價證券投資,其流動性一般比應收款項強,因為前者可隨時變現;而應收款項的流動性又比存貨項目強,因為通常應收款項能在更短的時間內轉換成現金,而存貨一般轉換成現金的速度較慢。負債到期日越短,其流動性越強,表明要越早動用現金。

短期債權人關注的是企業是否有足夠的現金和足夠的資產可及時轉換成現金,以清償短期內將到期的債務。長期債權人及企業所有者也要評價和預測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短期償債能力越低,企業越有可能破產,從而越缺乏投資回報的保障,越有可能收不回投資。資產負債表分門別類地列示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本身雖未直接反映出短期償債能力,但通過將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較,並借助於報表附注,可以解釋、評價和預測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

(1)可據以解釋、評價和預測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和資本結構。

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主要指企業以全部資產清償全部負債的能力。

一般認為資產越多,負債越少,其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反之,若資不抵債,則企業缺乏長期償債能力。資不抵債往往由企業長期虧損、損耗資產引起,還可能因為舉債過多所致。所以,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一方麵取決於它的獲利能力,另一方麵取決於它的資本結構。資本結構通常指企業權益總額中負債與所有者權益,負債中流動負債與長期負債,所有者權益中投入資本與留存收益或普通股與優先股的關係。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的數額表明企業所支配的資產有多少為債權人提供,又有多少為所有者提供。這兩者的比例關係,既影響債權人和所有者的利益分配,又牽涉債權人和所有者投資的相對風險,以及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資產負債表為管理部門和債權人信貸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

(2)可據以解釋、評價和預測企業的財務彈性。

財務彈性指標反映企業兩個方麵的綜合財務能力,即迎接各種環境挑戰,抓住經營機遇的適應能力,包括進攻性適應能力和防禦性適應能力。所謂進攻性適應能力,指企業能夠有能力去抓住經營中所出現的稍縱即逝的獲利機會,不致放任其流失。所謂防禦性適應能力,指企業能在客觀環境極為不利或因某一決策失誤使其陷入困境時轉危為安的生存能力。

企業的財務彈性主要來自於資產變現能力,從經營活動中產生現金流入的能力,對外籌集和調度資金的能力,以及在不影響正常經營的前提下變賣資產獲取現金的能力。財務彈性強的企業不僅能從有利可圖的經營活動中獲取現金,而且可以向債權人舉借長期負債和向所有者籌措追加資本,投入新的有利可圖的事業,即使遇到經營失利,也可隨機應變,及時籌集所需資金,分散經營風險,避免陷入財務困境。

資產負債表本身並不能直接提供有關企業財務彈性的信息,但是它所列示的資產分布和對這些資產的要求權的信息,以及企業資產、負債流動性、資本結構等信息,並借助利潤表及附注、附表的信息,可間接地解釋、評價和預測企業的財務彈性,並為管理部門增強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適應能力提供指導。

(3)可據以解釋、評價和預測企業的績效,幫助管理部門作出合理的經營決策。

企業的經營績效主要表現為獲利能力,而獲利能力則可用資產收益率、成本收益率等相對值指標衡量,這樣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信息結合起來,珠聯璧合,可據以評價和預測企業的經營績效,並可深入剖析企業績效優劣的根源,尋求提高企業經濟資源利用效率的良策。

3.資產負債表的局限性

資產負債表固然有其上述重要作用,但是其局限性也不能視而不見。一味迷信反而會走向反麵,貽誤決策。資產負債表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四點:

(1)資產負債表是以原始成本為報告基礎的,它不反映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現行市場價值。

雖然表中信息雖有客觀、可核實的優點,但是,由於通貨膨脹的影響,賬麵上的原始成本與編表日的現時價值已相去甚遠。例如,10年前購入的房屋,價格已漲了好幾倍,甚至幾十倍,但報表上仍以10年前購入的成本扣除累計折舊後的淨額填製,難免不符合實際,削弱對報表使用者的作用。又如賬麵上已資不抵債的企業,在清算時,有可能不僅債權人能收回全部債權,而且所有者在分配剩餘財產時還能有所收獲,等等。此類事例在實際工作中並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