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產加工部經理必備的財務知識(1 / 3)

——寧缺毋濫精益求精

1.產品成本的構成要素

生產製造成本是企業總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要降低成本,就必須意識到生產製造成本的降低空間並不比其他任何成本的降低空間小。企業能在生產製造過程中,真正地把成本降下來,那麼產品的成本也就可以得到相應的降低,這樣一來,就可以搶到市場先機,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優勝者。

1.材料費用要素

材料費用要素是指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因消耗材料等而發生的材料費用。它是構成產品成本的重要要素,其內容包括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輔助材料、修理用備件、外購半成品、燃料、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等所發生的費用。發生的材料費用通常列入生產成本各明細賬戶的“直接材料”成本項目中。

原材料是指從企業外部通過采購或其他方式取得的,用於產品生產並形成產品實體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如用於製衣的布料、用於織布的棉紗、用於冶煉的礦石以及用於加工機械的配件等。

輔助材料是指從企業外部購進或通過其他方式取得的,用於產品生產但不形成產品實體,而有助於產品形成的物品。如潤滑劑、催化劑和染料等。

修理用備件是指為維護生產設備正常運行或日常修理而購入備用的各種零件與配件。如螺母、釘子和齒輪等。

外購半成品是指從企業外部購入直接用於裝配產品,成為產品組成部分的物品。如裝配在電扇上的微型電動機等。

燃料是指從企業外部購入,能產生熱能的各種物品。如汽油、柴油和天然氣等。

低值易耗品是指從企業外部購入、企業自製或委托加工等方式形成,不能作為固定資產的各種用具物品。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以及在經營過程中周轉使用的包裝容器等。

包裝物是指從企業外部購入、企業自製或委托加工等方式形成,為了包裝本企業產品而儲備的各種包裝容器。如桶、箱、瓶、壇和袋等。

2.動力費用要素

動力費用要素是指從企業外部購入的電力與蒸汽(熱力)等而發生的動力費用。動力的購進與材料的購進類似,但不存在實物形態。動力費用要素可以和燃料費用合並單設“燃料及動力”成本項目,若不單設“燃料及動力”成本項目,發生的動力費用通常列入“製造費用”成本項目。

3.人工費用要素

人工費用要素是指按一定標準支付給車間人員的工資總額,以及按工資總額提取的職工福利費。工資總額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支付給全體職工的全部勞動報酬,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和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職工福利費是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專門用於職工福利方麵的費用。

按照車間人員所在車間及工作崗位不同,作為計入產品成本的人工費用要素在會計上作不同的處理:基本生產車間直接從事產品生產的工人所發生的人工費用,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賬戶的“直接人工”成本項目;輔助生產車間從事輔助生產的工人所發生的人工費用,記入“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賬戶的“直接人工”成本項目;生產車間管理人員所發生的人工費用,先記入“製造費用”賬戶,到成本計算期末,再按一定標準分配後,轉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或輔助生產成本)”賬戶的“製造費用”成本項目。

4.輔助生產費用要素

輔助生產費用要素是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因消耗輔助生產車間提供的產品或接受輔助生產車間提供的勞務而發生的費用。對不同的輔助生產車間按受益程度分配轉入產品生產成本的輔助生產費用,按其性質作不同的會計處理。產品生產過程中直接消耗供電車間提供的電力、供水車間提供的生產用水、鍋爐車間提供的蒸氣及模具車間所提供的產品模具等。通常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賬戶的“直接材料”成本項目;基本生產車間接受機修車間所提供的機修勞務及基本生產車間管理部門消耗輔助生產車間提供的輔助生產費用,先記入“製造費用”賬戶,等到期末再進行分配;運輸部門所提供的運輸勞務按運輸物品的性質,分別作計入材料成本、營業費用等處理。

5.製造費用要素

製造費用要素是指企業的生產車間在組織產品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管理費用,以及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發生而不能直接歸屬到製造的產品成本的各種生產費用。包括直接用於產品生產未單獨設置成本項目的生產費用,如機器設備的折舊費、修理費、車間領用的低值易耗品的攤銷等;間接服務於產品生產的費用,如生產車間生產用固定資產的折舊費、修理費、保險費、租賃費、機物料消耗、車間照明費和勞務保護費等;車間管理部門的管理費用,如車間管理人員的出差費用、人工費用、辦公費用,車間管理用固定資產的折舊費、保險費、修理費和租賃費等。對發生的製造費用,需要先在“製造費用”賬戶進行歸集,等到月末再按受益程度分配轉入各受益產品的成本之中。

2.人工費用的分配與核算

人工費用是企業在生產產品過程中的活勞動的耗費,包括生產工人的工資及按生產工人工資總額一定比例計提的職工福利費,是產品成本構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工資的計算

工資總額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支付給全體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與補貼、加班加點工資和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應付工資的計算方法包括計時工資的計算方法和計件工資的計算方法。

1.計時工資的計算方法。

計時工資是指按計時工資標準和職工工作時間支付的勞動報酬。計算計時工資的依據是企業勞動部門提供的反映職工工資級別、工資標準的“工資卡”和反映職工出勤情況的“考勤記錄”。計算計時工時的方法有月薪製和日薪製兩種。

(1)月薪製。

按月薪製計算計時工資,不考慮當月的實際日曆天數,職工隻要出全勤,就可以得到固定的月標準工資;如有缺勤,按規定標準扣薪。故稱為“扣缺勤法”,又叫“倒扣法”。計算公式如下:

應付計時工資\\u003d月標準工資—缺勤應扣工資

缺勤應扣工資\\u003d缺勤天數×日工資×應扣比例

日工資\\u003d月標準工資月工作天數

月工作天數的確定通常有兩種方法:

按月平均日曆天數計算,即每月工作天數按30天計算。月工作日按30天計算日工資時,要注意出勤期間的雙休日和節假日均作出勤處理,缺勤期間的雙休日和節假日均作缺勤處理。

按月平均實際工作日數計算,即每月工作天數按20.9天計算[(365—104—10)÷12\\u003d20.9]

(2)日薪製

采用日薪製計算計時工資,按職工的出勤天數和日標準工資計算應付工資,如有病假,按病假期間應發工資比例加計應付工資。故稱為“出勤工資累計法”,又稱“順算法”。計算公式如下:

應付計時工資\\u003d出勤天數×日工資+病假應發工資

病假應發工資\\u003d病假天數×日工資+病假應發比例

2.計件工資的計算方法。

計件工資是指在實行計件工資製的企業中,按職工完成的實際產量和規定的計件單價支付給職工的工資。計算計件工資的方法可分為個人計件工資的計算和集體計件工資的計算兩種。

(1)個人計件工資的計算。

根據產量記錄中登記的職工實際完成的產量,乘以規定的計件單價計算。其中產量包括合格品的產量和由於材料原因等非工人本人過失造成的不合格產品的數量,不包括由於操作原因等工人本人過失造成的不合格產品的數量。同一名工人在一個月份內可能從事幾種不同產品的生產,因而計件工資的計算公式是:

應付工資\\u003d∑(月內每種產品的產量×該種產品的計件單價)

計件工資\\u003d單位產品的工時定額×小時工資率

(2)集體計件工資的計算。

有的企業是按生產小組計算計件工資的,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先按個人計件工資的計算方法計算出的集體計件工資,再在集體內部各工人之間進行分配。由於工人的級別工資標準基本反映了職工的工作能力,而出勤天數反映的是職工的工作數量,因此集體內部一般以職工的日工資率與出勤天數的乘積為比例進行分配,計算公式如下:

班組內工資分配率\\u003d小組應得計件工資總額小組內各等級工人計時工資總額

二、工資費用的核算

在工資費用的核算過程中,大部分工資費用應計入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但也有一些工資費用如生產福利部門人員的工資,則不計入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由應付福利費開支作為職工福利費的一部分。根據計算出的職工工資,按車間、部門進行歸集和分配,分別編製工資結算單及工資結算彙總表。其中,生產人員、車間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工資,應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生產成本——輔助生產”、“製造費用”等科目;其他各部門人員的工資,則分別記入“管理費用”、“營業費用”等科目。直接進行產品生產的生產工人計件工資,屬於直接計入費用,應根據工資結算憑證直接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中某種產品成本的“工資及福利費”成本項目;生產工人的計時工資,在隻生產一種產品時,屬於直接計入費用可以直接記入某種產品成本明細賬“工資及福利費”成本項目;在生產多種產品時,則屬於間接計入費用,應按照產品的生產工時比例等分配標準分配後再記入各種產品成本明細賬“工資及福利費”成本項目。

三、職工福利費的核算與分配

按照職工工資總額和規定的比例計提的職工福利費,應計入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與工資費用一樣也是按用途和發生部門進行歸集和分配。按照生產人員、車間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工資的比例提取的職工福利費,是產品成本的組成部分,應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生產成本——輔助生產”、“製造費用”等科目;按其他部門人員的工資提取的職工福利費分別借記“管理費用”、“營業費用”等科目。計提的應付福利費總額,應貸記“應付福利費”科目。需要注意的是,按企業醫務部門及生產福利部門人員的工資額提取的職工福利費,作為管理費用列支,而不由應付福利費列支,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應付福利費”科目。

提取的職工福利費主要用於職工的醫藥衛生費用、職工生活困難補助和其他福利費等。實際發生上列費用時,應由應付福利費開支,借記“應付福利費”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現金”、“應付工資”等科目。

提取應付福利費的核算通過編製的計提職工福利費分配表進行,會計人員根據“職工福利費用分配表”,進行賬務處理,並據以登記有關總賬賬戶和所屬明細分類賬戶。

3.產品成本計算的品種法

產品成本計算方法是將一定會計期間發生的生產費用歸集到產品成本計算對象上,據以確定各個產品總成本與單位成本的方法。確定產品成本計算對象是進行產品成本計算的前提。決定產品成本計算對象的因素主要是企業的生產類型和管理要求。

生產類型從工藝特點角度分為單步驟生產與多步驟生產。前者指生產過程在工藝上不能間斷或不便分散加工,因而生產周期較短;後者指生產過程在工藝上可以間斷或可分散在不同地點加工,包括連續加工式與平行加工式,通常生產周期較長。生產類型按組織方式分為大量、成批和單件生產。管理要求則指對提供成本信息方麵的要求。

生產類型和管理要求對產品成本計算方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對成本計算對象的影響

大量大批的單步驟生產,或不要求分步驟計算產品成本的多步驟生產,可按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大量大批多步驟生產又要求分步驟計算各步驟半成本或產品成本時,則要按產品的生產步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小批單件生產時,批次或單件產品就是成本計算對象。

2.對生產費用歸集程序的影響

單件或單一產品生產所發生的生產費用直接計入該產品成本;成批生產時,能分清批次的生產費用直接計入各有關批次,不能直接計入的生產費用按一定標準分配計入各批產品成本;大量多步驟生產且分步驟計算半產品成本時,不僅需要歸集各步驟的生產費用,還要將上步驟歸集的半成品成本隨同半成品實物轉移而逐步結轉到下一步驟,直至最後步驟方能確定產品成本。若不需要計算各步驟半成品成本,則按步驟歸集本步驟生產費用,期末確定各步驟生產費用中應由完工產品負擔的份額,最後組合成完工產品成本。

3.對成本計算期的影響

大量大批連續生產按會計期間計算產品成本;單件小批生產按生產周期計算產品成本。

4.對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期末在產品之間分配方法的影響

大量大批生產,期末通常要將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期末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單件小批生產,在會計期末通常不必在完工產品與期末在產品之間分配生產費用。

由於上述幾個方麵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即品種法、分步法、分批法、分類法和定額法等,前三種為基本方法,後兩種為輔助方法。基本方法可以獨立使用,輔助方法隻能與基本方法結合才能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個企業或一個車間裏,往往生產多種產品,當這些產品的生產工藝過程不同時,就應采用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如玻璃皿具廠生產日用玻璃器皿和玻璃儀器,均為大量、大批的生產,而玻璃器皿是材料直接熔製而成的,是單步驟生產,應采用品種法計算產品成本;但玻璃儀器是先將材料熔製成各種毛坯,通過再加工組裝而成的,是多步驟生產,應采用分步法計算產品成本。

同一種產品由不同的車間生產時,當生產工藝過程和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時,可以將幾種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結合運用。例如,機器製造企業通常設有鑄造、機工、裝配等車間,鑄造車間應采用品種法計算鑄鐵件的成本;當鑄造車間將鑄鐵件轉入機工車間時,可以采用分步法進行結轉。

機工車間和裝配車間應采用分批法分別計算半成品和產成品成本。此外,企業的成本計算方法一旦確定以後,除了企業產品的生產類型、生產組織的特點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發生變化外,應保持相對穩定,通常不得隨意變更。

一、品種法的概念、適用範圍和特點

產品成本計算的品種法亦稱簡單法、單步法,是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

品種法主要適用於大量、大批的單步驟生產的企業,例如發電、供水、采掘等生產。在大量、大批的多步驟生產中,如果企業管理上不要求按照生產步驟計算產品成本,也可以采用品種法計算產品成本,例如小型水泥廠、小型製磚、糖果等企業。品種法的基本特點如下所述。

1.成本計算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