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采購部經理必備的財務知識(3 / 3)

若企業收回加工後的材料,用於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

借:委托加工物資 2 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340

——應交消費稅 5 000

貸:銀行存款 7 340

若企業收回加工後的材料,直接用於出售:

借:委托加工物資 5000+2000\\u003d 7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340

貸:銀行存款 7340

(3)加工完畢委托加工物資驗收入庫:

若企業收回加工材料,用於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

借:原材料 45000

貸:委托加工物資 45000

若企業收回加工後的材料,直接用於出售:

借:原材料 50000

貸:委托加工物資 50000

7.做好企業的存貨管理

一、企業置備存貨的必要性

存貨是企業所擁有的為生產經營或銷售而儲備的物資。存貨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防止停工待料損失

適量的原材料存貨和在產品、半成品存貨是企業生產正常進行的前提和保障。就企業外部而言,供貨方的生產和銷售往往會因某些原因而暫停或推遲,從而影響企業材料的及時采購、入庫和投產;就企業內部而言,有足量的半成品儲備,能使各生產環節的生產調度更加合理,各生產工序步調更為協調,聯係更為緊密,不至於因等待半成品而影響生產。可見,適量的存貨能有效防止停工待料事件的發生,維持生產的連續性。

2.適應市場變化

存貨儲備能增強企業在生產和銷售方麵的機動性以及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企業有了足夠的庫存產成品,能有效地供應市場,滿足顧客的需要;相反,若某種暢銷產品庫存不足,將會坐失目前的或未來的銷售良機,並有可能因此而失去顧客。在通貨膨脹時,適當地儲存原材料存貨,能使企業獲得因市場物價上漲而帶來的好處。

3.降低成本

很多企業為擴大銷售規模,對購貨方提供較優厚的商業折扣待遇,即購貨達到一定數量時,便在價格上給予相應的折扣優惠。企業采取批量集中進貨,可獲得較多的商業折扣。此外,通過增加每次購貨數量與減少購貨次數,也可以降低采購費用支出。即便在推崇以零存貨為管理目標的今天,仍有不少企業采取大批量購貨方式,原因就在於這種方式有助於降低購貨成本,隻要購貨成本的降低額大於因存貨增加而導致的各項費用的增加額,便是可行的。

4.維持均衡生產

對於那些生產季節性產品,所需材料的供應具有季節性的企業,為實現均衡生產或降低生產成本,就必須適當儲備一定的半成品存貨或保持一定的原材料存貨。否則,這些企業若按照季節變動組織生產活動,難免會產生忙時超負荷運轉、閑時生產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情形,這也會導致生產成本的提高。其他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同樣會因為不同的原因導致生產水平的高低變化,而擁有合理的存貨就可以緩衝這種變化對企業生產活動及獲利能力的影響。

二、存貨管理的目標

企業存貨會不斷地被耗用和重置,以此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如果存貨置存過少,顯然不足以應付正常生產經營所需,也會因為停工造成損失;如果存貨置存過量,長期滯留的存貨會占用企業有限的資金,還會因為喪失機會成本給企業造成損失。因此,如何使企業以

最低的成本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就成了存貨管理的目標。

三、企業持有存貨的成本

存貨的成本主要包括:訂貨成本、采購成本、儲存成本與缺貨成本。

1.訂貨成本

訂貨成本是指訂購貨物時發生的文件處理及日常開支。如與訂購有關的辦公費、差旅費、郵資、電話電報費、檢驗費、入庫搬運費、訂貨手續費、常設采購機構的基本開支等。

顯然,訂貨成本的高低與訂貨次數相關,訂貨次數越多,訂購成本就越高。

進一步分析,如果按訂貨成本中具體項目與訂貨次數之間的關係,可以將訂貨成本分為與訂貨次數無關的固定成本(如常設采購機構日常開支)、隨訂貨次數變化而變化的變動成本(如訂貨郵資、谘詢費、采購人員差旅費)兩部分。如果要降低訂貨成本,則需通過降低其中變動成本來實現,而變動成本的下降,隻能通過降低訂貨次數實現,所以應實現批量購買。

2.采購成本

采購成本就是采購單價與采購數量的乘積。通常,在物價穩定、無數量折扣的前提下,采購成本的高低取決於采購數量的多少。

3.儲存成本

儲存成本是指存貨在儲存過程中發生的成本。如存貨的倉儲費用、存貨儲存中的變質毀損、倉庫管理人員的基本工資、倉庫的日常開支等。由此可見,儲存成本與倉儲數量相關,倉儲數量越多,儲存成本越高。

按儲存成本中具體項目與倉儲量的關係,可以將儲存成本分為與儲存數量無關的固定成本(如倉庫的日常開支、倉庫管理人員的基本工資等)、隨倉儲量變化的變動成本(如倉儲費、存貨的變質毀損等)兩部分。如果要降低存貨成本,隻能通過降低其中的變動成本來實現,由於變動部分隨倉儲量變化,而倉儲量又是由每次的采購量決定的,所以應該小批量購貨。

4.缺貨成本

缺貨成本是指企業由於存貨中斷而給生產和銷售造成的損失,包括:材料中斷停工、停料損失,缺貨而造成延期交貨的違約罰款,由於緊急采購發生的超出正常采購的成本等。

四、正確的存貨決策

存貨的決策,是指依據存貨的管理目標要求對存貨進行控製的過程。企業存貨決策涉及的內容主要有:“進什麼貨”、“從什麼地方進貨”、“進多少貨”、“什麼時間進貨”,其中前兩個是由生產部門與采購部門決策的,和財務部門相關的是後兩個決策。所以,在存貨決策中,財務人員關心的是經濟批量,即“進多少貨”的問題;還有再訂貨點,即“什麼時間進貨”的問題。

1.經濟批量的確定

經濟批量是指使存貨持有成本最小的每次訂貨量。它解決的是每次“進多少貨”的問題。為了確定經濟批量,首先需要設立假設條件:

(1)全年存貨的需求量可以預計。即全年存貨需求量是已知的,並且此需求量可以滿足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需求。

(2)存貨的采購單價穩定,不考慮商業折扣。即全年的采購成本是固定的,不會因訂購次數、訂貨量的變化而變化。

(3)存貨市場供應充足,企業資金充足。即不存在缺貨成本,缺貨成本為零。

(4)存貨集中到貨,一次入庫,平均使用。即每次的采購量和儲存量相等,便於確定平均儲存量。

存貨的持有成本是由訂貨成本、采購成本、儲存成本與缺貨成本四部分構成的,由假設可知:其中,采購成本是固定的,缺貨成本為零,所以影響經濟批量的成本就是訂貨成本、儲存成本。

但是,經過進一步分析,訂貨成本、儲存成本都由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兩部分組成,那麼與經濟批量有關的成本項目就是:訂購成本中的變動成本和儲存成本中的變動成本。

由此可見,存貨經濟批量的基本模型是:

存貨總成本\\u003d變動訂購成本+變動儲存成本

設:TC一存貨的持有成本;

A一全年需求量;

Q一每次的訂貨量;

P一每次訂貨的變動成本;

C一單位存貨的儲存成本,

則上述公式又可以寫成:

TC\\u003dAQ ×P+Q2 ×C

建立經濟批量模型的目的就是要計算出經濟批量,也就是找到使TC值最小的Q。

利用導數原理,可以解的經濟批量是:

Q*\\u003d

經濟批量下的存貨持有成本是:

TC\\u003d

全年最佳訂貨次數(N)是:

N\\u003dAQ* \\u003d

值得注意的是:在假設條件中有一條是不考慮商業折扣,但是在目前的市場經濟中,商業折扣又是普遍存在的,那麼考慮商業折扣因素的經濟訂貨量如何確定?

商業折扣是銷售商鼓勵客戶單次大量購貨而給予的折扣。單次購貨數量越大,折扣就越大。可見商業折扣通過單次采購量影響單價,進而影響采購成本的,因此采購成本將會隨每次采購量而發生變化,所以在考慮商業折扣因素下的經濟批量的模型應改變為:

TC\\u003dAQ ×P+Q2 ×C+A×S

其中:S一采購單價。

2.再訂貨點的確定

再訂貨點是指訂購下一批存貨時,本批存貨的儲存量。它解決的是“什麼時間進貨”的問題。影響再訂貨點的因素主要有:

(1)全年對存貨的需求量(A)。

(2)存貨正常的日耗用量(d)。

(3)預計存貨日最大的耗用量(F)。

(4)交貨時間(訂貨日交貨日的時間(t)。

(5)安全儲備量(D),安全儲備量是指為防止臨時需求增大或送貨延遲等特殊原因而估計的存貨。

再訂貨點\\u003d平均每日正常耗用量×交貨時間+安全儲備

\\u003d d×t+D

其中:D\\u003d(預計每日的最大耗用量—平均每日的正常耗用量) ×交貨日期\\u003d(F—d) ×t

所以,再訂貨點又可以寫成:

再訂貨點\\u003d d×t+D\\u003d d×t+(F—d)×t\\u003dF×t

五、存貨的日常管理

1.歸口分級控製

存貨的歸口分級控製,是加強存貨日常管理的一種重要方法。這一管理方法包括如下三項內容:

(1)在廠長經理的領導下,財務部門對存貨資金實行統一管理

企業必須加強對存貨資金的集中、統一管理,促進供、產、銷互相協調,實現資金使用的綜合平衡,加速資金周轉。其中財務部門的統一管理主要包括:根據國家財務製度和企業具體情況製定企業資金管理的各種製度;認真測算各種資金占用數額,彙總編製存貨資金使用計劃;把有關計劃指標進行分解,落實到有關單位和個人;對各單位的資金運用情況進行檢查和分析,統一考核資金的使用情況。

(2)實行資金的歸口管理

根據使用資金和管理資金相結合、物資管理和資金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每項資金由哪個部門使用,就歸哪個部門管理。各項存貨資金歸口管理的分工是:原材料、燃料、包裝物等存貨資金歸供應部門管理;在產品和自製半成品歸生產部門管理;產成品資金歸銷售部門管理;工具、用具占用的資全歸工具部門管理;修理用備件占用的資金歸設備動力部門管理。

(3)實行資金的分級管理

資金歸口管理部門要根據具體情況,將資金計劃指標進行分解,分配給所屬單位或個人,層層落實,實行分級管理。具體分解過程是:原材料資金計劃指標可分配給供應計劃、材料采購、倉庫保管、整理準備各業務組管理;在產品資金計劃指標可分配給各車間、半成品庫管理;成品資金計劃指標可分配給銷售、倉庫保管、成品發運各業務組管理。

2.ABC分類控製法

企業存貨品種繁多,尤其是大中型企業的存貨往往多達上萬種甚至數十萬種。實際上,不同的存貨對企業財務目標的實現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存貨盡管品種數量很少,但價值巨大,如果管理不善,將給企業造成極大的損失。相反,有的存貨雖然品種數量繁多,但價值微小,即使管理當中出現一些問題,也不致於對企業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無論是從能力還是經濟角度,企業均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存貨不分巨細地嚴加管理。基於這個原因,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對存貨采取了分類管理,而比較廣泛使用的分類管理法就是ABC分類控製法。

ABC分類控製法就是運用數理統計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對企業所有的存貨進行分類、排列,找出管理重點,從而最經濟最有效地管理存貨的一種方法。它是由美國通用電器公司開創的庫存管理的一種方法。ABC分類控製法的核心就是分類管理,而分類就必須有分類標準,ABC分類控製法的分類標準通常有兩個:價值標準與品種數量標準。價值標準是最基本的,品種數量標準僅作為參考。根據分類標準可以將企業所有的存貨分為A、B、C三類:A類存貨的特點是價值巨大,但品種數量較少;B類存貨價值一般,品種

數量相對較多;c類存貨品種數量繁多,但價值卻很小。 麵對已經分類的存貨,企業應采取相應的管理:A類存貨雖然品種數量少,但價值大,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影響大,必須專人專項重點管理;B類存貨較A類存貨來說,品種數量較多,價值較大,應該次重點管理,即使無專人管理,也需詳細記錄其數量、價值變化狀況;C類存貨由於品種繁多,價值很小,可以非重點管理,注意此類存貨總價值的變化即可。

8.生產用物資的發出

一、按實際成本計價發出原材料的核算

1.原材料發出的總分類核算

原材料發出應根據憑證隨時登記材料明細賬,但為簡化總分類核算工作,實際工作中是將發料憑證定期歸類和彙總,編製“發料憑證彙總表”。

2.原材料發出的明細分類核算

原材料發出的明細分類核算包括實物核算和價值核算。

(1)賬簿設置。

材料明細核算的賬簿設置有兩種方式:

①“兩套賬”方式。

指在倉庫設置一套材料卡片,由倉庫保管人員登記材料實物數量的增減變動和結存情況;在財會部門設置一套數量金額式明細賬,由財會人員登記。這種方式可以對材料的增減變動進行雙重記錄,賬、卡的資料能夠相互核對,便於財會部門及時進行金額的核算。但對原材料收發結存數量重複記錄,記賬工作較繁瑣。

②“一套賬”方式。

又稱“賬卡合一”,指設置一套既有數量又有金額的材料明細賬。這套賬由倉庫人員負責登記收發結存數量,財會人員定期到倉庫對數量進行核對,並負責登記收發結存的金額。它既能為倉庫管理材料物資提供數量資料,又便於財會部門進行價值核算。另外,為了便於控製各類材料的收發動態,一般在每本材料明細賬簿的前麵,設置一張彙總賬頁,定期彙總登記材料收發結存的金額。

(2)原材料明細賬的登記方法。

按實際成本進行原材料發收的明細核算時,對收料和付款同時進行的業務,應在收料和付款後,根據收料憑證和有關的結算單據,在材料明細賬中逐筆登記收料的數量和金額。對在途物資等到達驗收入庫後,再在材料明細賬中登記數量和金額。對未付款的收料業務先登記收料數量,待付款後再補充登記收入材料的金額。對月末仍未付款的收料業務,可在材料明細賬中記入收入材料的暫估金額,下月初用紅字衝回,待實際付款時,再將收入材料的實際金額登記入賬。

(3)發出原材料的計價。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發出原材料的實際成本,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個別計價法等方法確定。

①加權平均法。

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平均單位成本時,以存貨的數量作為權數,於月末一次計算出該種存貨的平均單價,並以此平均單價計算期末存貨成本。

采用這種方法可減少日常核算工作量,但會加大月末工作量,影響成本計算和結賬工作的及時性。由於平時賬內不反映各項存貨的結存金額,不便於隨時掌握存貨的資金變動情況。因此,企業在各月存貨的實際平均單價出入不大的情況下,可按上月加權平均單價計算本月發出存貨實際成本,這樣既可以對發出存貨及時計價,又可減輕月末核算的工作量。

另外,采用加權平均法時,加權平均成本要受每一批收貨成本的影響。所以其存貨成本與現行成本相比,也會存在一定差距。在物價持續上漲或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其存貨成本與重置成本之間的差距,尤為明顯。

②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以先入庫的存貨先發出為假定前提的。在計算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時,按照存貨中最先收到的那批物品的單價計價。

采用這種方法,對發出存貨可及時計價,有利於均衡計價工作量,加速月末結賬速度。但采用此法在一次發料涉及多個不同批別、不同單價的材料時,計價較繁瑣。在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采用這種方法計價,會使發出存貨的價值與重置成本差額較大,而期未結存數額比較接近於實際。

③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指對每次發出的存貨,都查明其原來的實際成本,作為發出存貨的成本。采用這種方法,不同單價的存貨應分別存放或作出標記。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及時進行發出存貨的計價,均衡核算工作。但在存貨品種規格較多的情況下,核算工作量很大。因此,此法一般適用於價值較高的商品或對各批存貨可以分批堆放的企業。

二、按計劃成本計價發出原材料的核算

1.材料發出的總分類核算

按計劃成本計價,日常發出的材料都是按計劃,單價計價,因此計價工作比較簡便,材料日常計價:工作也較均衡。對於平時各部門領用材料的單據,企業可定期按使用部門和用途歸類彙總,月末編製發料憑證彙總表,按計劃成本編製各部門領用材料的分錄。然後,通過計算和分配發出材料應分攤的差異額(超支差異額用藍字分配,節約差異額用紅字分配),將各部門領用材料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1)領用材料實際成本的計算。

按計劃成本組織原材料日常核算的企業,平時領用材料按計劃成本計價,領用材料的計劃成本應調整為實際成本。領用材料的實際成本由領用材料計劃成本和領用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組成。其計算公式為:

材料成本差異率是材料成本差異占材料計劃成本的比率,可根據各工業企業的具體情況和要求,按材料品種、類別或科目等範圍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率的計算公式為:

為了及時計算領用材料的實際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也可以按照上月差異率計算,其計算公式為:

(2)領用材料的賬務處理。

采用計劃成本進行材料物資采購日常核算的企業,領用材料應根據領料部門和用途按實際成本借記有關科目,其中基本生產車間生產產品所耗用的原材料應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科目,輔助生產部門領用原材料記入“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基本生產車間一般耗用的材料記入“製造費用”科目,輔助生產車間一般耗用的材料,根據輔助生產車間的特點,考慮是否單設“製造費用”科目,如果輔助生產車間規模較小,有關費用也可以直接記入“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企業管理部門領用材料直接記入“管理費用”科目;對外銷售各種材料成本記入“其他業務支出”科目。按計劃成本貸記“原材料”科目,按材料成本差異額貸記“材料成本差異”科目(若為節約差異額用紅字登記)。

2.原材料發出的明細分類核算

采用計劃成本核算的企業,為了核算和監督各種材料物資的采購成本以及材料物資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還要進一步設置“原材料明細賬”、“物資采購明細賬”和“材料成本差異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

(1)庫存材料明細賬。

由於按計劃成本進行材料收發的核算,每一種材料的收入和發出都是按已確定的計劃單價計價,因此采用“一套賬”的核算方式更合適。日常收發時,由倉庫人員在材料明細賬中登記材料收發結存的數量,財會部門定期到倉庫稽核。月末,按計劃單價和結存的數量計算並登記結存金額。另外,按計劃成本計價方式下的材料明細賬,材料收入和發出可以隻登記數量,必要時乘以計劃單價,即可求得材料收發的金額。

財會部門還應按照材料的保管地點(倉庫)和類別設置材料明細分類賬,該賬可根據材料收發憑證定期歸類彙總後登記,反映和控製各庫各類材料的增減變化,還可以同倉庫的材料明細賬進行核對。

(2)物資采購明細賬。

物資采購明細賬是用來記錄企業外購的各類或各種材料的實際采購支出,計算確定各類或各種材料的實際采購成本及成本差異額的明細記錄。物資采購明細賬應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可以按材料總賬科目設置,也可以按材料的類別或品種設置。對在生產成本中占較大比重的庫存材料可按類別或品種開設明細科目,其他材料可按總賬科目或類別開設明細科目。

物資采購明細賬采用橫線登記法,借方按照經濟業務發生順序,根據有關轉賬憑證逐筆登記外購材料的實際采購成本;貸方按照借方記錄的順序,根據收料單登記驗收入庫的各批外購材料計劃成本和成本差異額;月末借方金額即為在途物資。可將各項在途物資逐筆結轉到下月賬內。

(3)材料成本差異明細賬。

材料成本差異明細賬的設置應與物資采購明細賬口徑一致,反映各類或各種材料的成本差異額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率,並據以計算和調整發出材料應負擔的差異額。

9.全麵提高企業的采購績效

一、采購績效評估的目的

由於采購對企業效益有巨大的影響,那些在采購中實行嚴格管理、不斷創新、與供應商建立良好關係的企業,一直致力於采購管理績效的提升。同時,采購績效評估也成為企業采購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

1.績效評估的意義

進行采購績效評估具有以下5個重要意義。

(1)有助於真實反映企業采購的績效水平。

一項調查顯示,有75%左右的被調查者認為,由於不能對采購業績進行有效地評估,管理者對采購活動的認識受到了妨礙。如果采購部經理沒有辦法評估采購活動對總績效的影響,他就有可能認為采購活動不是很重要。如果沒有完善的評估方法,他就隻能進行粗略的評估。而這種粗略的績效評估方法往往會得到否定的評估結果,發現采購活動中失敗的而不是成功的一麵,如生產供應貨物沒有送到或者沒有通過檢查。

(2)把實際績效和某種標準進行對比,有助於提高績效。

如果一名參加奧運會比賽的短跑選手知道100米短跑的奧運會紀錄是x秒,他的訓練就會有目標。在參加奧運會比賽時,他會有兩個目標:第一,打破奧運會紀錄;第二,贏得短跑比賽。假如沒有紀錄,不記下跑步速度,所有的運動員都隻顧自己跑,很難說運動員能否取得今天我們看到的那些成績。

(3)通過績效評估,我們可以確定用於評估采購人員業績的基本規則。

管理者如果在工作中能將績效評估問題考慮進去,就可以在工作中製定出對人員進行招聘、培訓、報酬和提拔的計劃:許多正式的員工績效報告中都必須包括評估對象以及評估指標。

(4)進行績效評估得到的各種數據對於采購部門的組織工作,以及采購部門與其他部門 的聯係都有很大的價值,也為公司改組提供了各種必要的數據。

(5)最後,如果采購人員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得到認可,他們的工作動力會更大,整個團隊的士氣也會隨之提高。

2.采購績效評估的目的

采購績效評估的目的包括以下5點。

(1)確保采購目標的實現。各個企業采購目標各有不同。例如,國有企業的采購偏重於防弊,采購作業以如期、如質、如量為目標;而民營企業的采購單位則注重興利,非常注重產銷成本的降低。因此,各個企業需要針對本單位所追求的主要目標加以評估,並督促目標的實現。

(2)提供改進績效的依據。企業實行的績效評估製度,可以提供客觀的標準來衡量采購目標是否達到,也可以確定采購部門目前的工作績效如何。正確的績效評估有助於指出采購作業的缺陷所在,從而擬定改善措施,起到懲前毖後的作用。

(3)作為個人或部門獎懲的參考。良好的績效評估方法,能將采購部門的績效獨立於其他部門而凸顯出來,並且能夠反映采購人員的個人表現,成為各種人事考核的參考資料。依據客觀的績效評估,可以進行公正的獎懲,以激勵采購人員不斷地提高業務能力和工作的積極性。

(4)協助甄選人員與訓練。根據績效評估的結果,可以針對現有采購人員的工作能力缺陷,擬定改進計劃,如安排參加專業性的教育訓練。如果在評估中發現整個部門缺乏某種特殊人才,可以由公司內部甄選或向外招募。

(5)促進部門關係:采購部門的績效,受其他部門配合程度的影響非常大。因此,采購部門的職責是否明確,流程是否簡單、合理,付款條件及交貨方式是否符合公司管理規章製度,各部門的目標是否—致等,都可以通過績效評估予以判定,並可以改善部門之間的合作關係,提高企業整體運作效率。

二、采購績效評估的方法

1.使用標杆法

有許多方法可用來評估組織中采購和供應職能部門的業績以及有關供應商的業績,有人指出,對供應商業績或賣主業績進行的評估,也是對采購部門績效的測評,這是因為采購部門的績效應取決於所選供應商的質量和適宜性。

人們在采購活動中使用了很多的監控和評估方法。有時候,計算采購活動中的關鍵比率並觀察比率的變化情況是非常有用的,如采購的支出額、銷售額、訂單數量、支出額、薪水成本、交易的數量等。人們普遍認為,如果無法評估一個變量,也就無法對該變量進行控製:在采購活動中收集到的數據,通常既可用做重要的績效指標,也可用做重要的控製工具,因此,我們可以考慮在實踐中使用標杆法來改善采購績效。

標杆法既不是以上提到的監控、衡量和評估等的代名詞,也不是去找出統計數據或其他證據,來說明新供應商、已有供應商或者采購部門本身是否符合規格或要求。標杆法的目的是發現可能存在的“最佳做法”,並試圖確定和找出最佳做法中的伴隨變量或構成變量。標杆法認為在完成以上步驟後,這些變量就可以被用做主要指標(標杆),並被遞交給研究組織,由這些組織來研究出趕上(或超過)這些績效指標的做法。但是,標杆法並不是要照搬其他組織的方法和係統,標杆法的重點是找出那些標示組織成功之處的因素。有時候,最佳做法標杆法”這個術語容易使人誤解,事實上“最佳做法標杆法”要說明(因此顯得非常重要)的是標杆,而不是做法本身。

在理解了標杆法不是僅僅照搬其他組織的係統和方法後,還需要理解一點,即標杆法和工業間諜毫不相幹。標杆法重點考慮的是衡量和評估,其目的不是為了衡量和評估本身,而是要去了解當前最佳做法所取得的成就,以便在自己的組織中趕上或超過這些績效。

標杆法包括以下幾個基本步驟:

(1)我們應該在哪些領域采用標杆法?在采購中,幾乎所有能被評估的活動都可以使用標杆法。例如,未完成交貨量、退貨率、生產中斷次數以及未支付價格指數等。

(2)我們應該以誰為基準點?首先我們必須確定最佳做法。有一個顯而易見的方法可以確定最佳做法,那就是向供應商打聽誰是他們的良好的合作夥伴。我們也可以對那些成功的組織(使用人們普遍接受的市場份額或贏利狀況指標來評估)進行分析,考察它們的采購運作方式。一些工業觀察家或專業機構也可以為我們提供正確的建議。

(3)我們怎樣來獲得信息?大部分有用的信息都可以從公共信息領域獲得。管理雜誌和貿易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有關信息。此外,一些成功的經理或組織也很樂意與他人分享信息。與其他人的交往也會有助於收集這些信息。當然,如果競爭對手對標杆法感興趣(那些起主導作用的組織很可能會如此)則更好,信息交流對雙方都有好處。

(4)我們怎樣來對信息進行分析?標杆法並不是為了信息本身而關注信息的。我們不僅要收集所需要的數據,還要充分地對同類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通常,統計數據、比率以及其他一些“硬”信息要比看法或奇聞之類的信息更具有價值。

(5)我們怎樣來利用這些信息?一般來說,如果發現有人在某個活動領域中的表現優於自己,就應該著手去趕上或超過他們、製定出自己的績效標準,並設計出適當的方法來達到這些標準。當然,這樣做也意味著需要使用大量的資源,這也就要求高層管理者積極支持標杆法:我們不能把標杆法僅僅作為另一種重要的采購管理方法來運用。如果不把標杆法作為組織的一項政策,標杆法就不會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如今,競爭性標杆法也正在成為另外一種應用越來越廣泛的評估方法。這個方法的基本做法是:相關的某個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公司,一起把數據遞交給一個中立的第三方組織,由這個中立的組織製作出一張績效等級排名表,但是表中不列出相關組織的名稱。這種方法在電子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實施電子采購

電子采購就是“在網上進行買賣交易”,其內涵是:企業以電子技術為手段,改善經營模式,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進而增加企業收入。它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並能幫助企業與客戶以及合作夥伴建立更為密切的合作關係。

20世紀80年代,IBM的采購像所有的傳統采購方式—樣,各自為政、重複采購的現象非常嚴重,采購流程各不相同,合同形式也是五花八門。這種采購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無法獲得大批量采購的價格優勢。

20世紀90年代,IBM公司決定通過整合信息技術和其他流程,以統一的姿態出現在供應商而前。IBM開發了自己的專用交易平台,實施電子采購。此項措施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縮短訂單周期、更好地進行業務控製,IBM的競爭優勢由此得到顯著提高。普遍的實踐表明,電子采購具有更高的績效。

3.采用多種績效指標

前麵介紹了評估采購績效的常用指標體係,但是要全麵地提高企業的采購績效,可以考慮多種績效指標,也就是常見指標以外的一些指標。

(1)采購部門商業活動的質量

—般認為,采購主要是一種商業職能,采購部門所進行的商業活動是評估采購績效的重要方麵:這些商業活動的質量是評估采購效益的一個主要指標。例如,要評估采購效益,我們需要分析采購部門是否參與了新產品從構思到生產的開發工作?采購部門對市場的了解程度如何?從戰略上看,這就要求采購部門緊跟市場的發展,關注世界其他地方的市場狀況,而不僅僅是了解當前市場的情況。

(2)采購部門的參與程度

產品知識也是一種用來評估采購部門在商業活動中的參與程度的指標,它包括對競爭對手的產品及產品部件或原料的了解情況。這就要求采購部門要全麵地參與到保證組織生存的戰略的製定過程中。例如,如果某種產品的生命周期在縮短,那麼希望在這些產品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的公司就必須加快產品創新的步伐。很少有哪個組織可以單獨做到這一點,大多組織需要主要供應商和他們一起合作(如可以采取協作生產的方式合作),並對供應商進行激勵和管理。在評估采購績效時,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考慮。在評估生產率的改進狀況以及質量計劃時,同樣也需要如此。

(3)信息係統的開發與實施

在這個EDI非常重要的時代,信息係統的開發與實施也是非常重要的評估指標。

例如,一家英國零售公司要求采購人員在20個月內和公司最重要的20名供應商建立起EDI聯係。

(1)采購部門評估係統

采購部門評估係統本身也可以是重要的評估指標。例如,是否對主要供應商的績效進行了評估?該信息是否用於管理和控製?從這個過程得到的數據是否對供貨決策有影響?

4. 向領導層報告

我們知道,一般企業的業務成功,與管理層的關注和支持是分不開的。采購績效的提升當然與企業的領導層關係重大,領導層的關注是采購部門提升績效的重要驅動力。因此,采購部門與企業領導層的聯係異常重要。一般來說,采購部門應按照規定的要求向管理層報告。

無論使用什麼係統來對采購工作進行評估,都需要製定報告書,對采購部門的工作範圍、采購目標以及采購績效進行說明。報告書包括了當前和預測的市場條件以及其他對高層管理者有用的信息。例如,相關新產品的數據、新原料和新流程、有關供應源開發的信息、關於主要原材料的市場信息、以及對相關公司政策和戰略的建議。報告書的信息質量很重要,報告書的表達方式也同樣重要。隻有那些表達方式非常專業的報告書才會引起工作繁忙的高層領導者的注意。報告書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多長時間撰寫一次報告?報告應該采用怎樣的表達方式?這些問題的答案隻能視具體情況而定。根據經驗,在必要的時候進行報告是很有用的。有些公司要求部門經理定期進行報告,並在其他必要的時候也撰寫相關的報告。例如,如果市場很動蕩,或者如果某產品的原料含量太高,這時就需要進行報告。報告包括周報、季報和年報,它們記載了采購部門在相應時期內的主要活動。

所有報告的內容都必須簡明扼要,報告的首頁一般是內容概要,可以使用圖畫、圖解或圖表來說明那些支持論據的數據資料。報告書的正文部分,應該隻提供統計彙總信息。不過如有必要,可以把詳細的統計數字寫在附錄中,對彙總信息進行說明。如果需要下結論或提出建議,通常把結論和建議放在報告書的結尾部分(也有些報告書把這些內容放在開頭部分)。在撰寫報告時應該注意一點,即如果對某些信息有懷疑,就不能把它們包括在報告內容中。另外,在撰寫報告時,應該站在管理者的角度。需要明確的是:彙報的目的是什麼?閱讀報告書的人希望得到哪方麵的信息?他希望在什麼時候閱讀報告書?如果他去年。上個月或上周需要這些報告,這並不一定表明他現在仍然需要它們。

在工作中,顧問的任務之一是確定采購部門的效益。事實上,他會在考慮了多方麵因素的基礎上判斷采購部門的績效。谘詢項目的內容,會因為被審核組織的種類、組織所麵對的市場以及組織供貨市場的不同而不同,不過大多數谘詢項目都會包括一些相同的基本內容。

通過向管理層報告,采購部門可以了解管理層對采購工作的態度,而且,撰寫報告的過程也是對整個采購績效進行初步評價的過程。同時,企業管理層的關注,也是采購部門的壓力和動力,對改進提高企業的采購績效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