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議事規則與方法(1 / 3)

會議目的的完成關鍵就在於在會議的進行中,參會人員能否進行有效的溝通、平等友好地商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溝通的前提條件是參會人員都對問題有所了解。除此一點外,關鍵點就轉移到了討論過程是否有效。

討論過程有效與否的判定就是參會的所有人員是否按照議事規則進行討論,如果沒有按照規則進行討論,會議則不可能成功。議事規則是會議成功的必要條件,會議成功除了要遵守議事規則外,還需要了解一些具體的方法。

本章將對議事規則和操作方法進行詳細介紹。

第一節 辯論的規則

關鍵詞 辯論 規則 注意

學習作用 在討論議題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不能掌握辯論的規則,那麼就有可能因為次序問題和禮節問題,而被警告或是被剝奪發言的機會。

思想來源 《羅伯特議事規則》第三十四和三十六兩節①

在開會的過程中,因為對某項問題的不同理解以及各自的利益所在,在討論中出現爭論在所難免。但是在辯論中應該有所收斂,收斂是強製性要求,同時也是參會人員應該自覺遵守的辯論規則。表達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謀求發言機會,然而發言有一套規律,否則任何人都可以發言,那就會造成會議開得混亂一團,最終的結果是任何人也不能夠更好地發言。

深入理解

如果我們拋開虛化的言語,我們不能不承認:參加會議的會員必然帶著某種

①為《羅伯特議事規則》對於辯論這一問題的解釋著墨不多,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一問題卻是會議的關鍵環節之一,因此,本章內作者結合《羅》的精神,進行了大量的補充。

之所以說辯論這一環節比較重要,原因就在於:會議中對於某一解決問題的態度,隻能有三種,即支持、反對、中立。對於政治會議這類非勝即敗的會議類型,隻要是符合辯論規則,不被對方抓住把柄,造成對己方的不利就可以了,原因就是其會議中的中立者比較少。

而對於經濟會議中立者則比較多,除非是關係到每個人的核心利益問題的時候,例如股東大會上的股權之爭。在大多數情況下,經濟性會議往往是中立者比較多。因此,在辯論中不但要遵守規則,還要說服中立者改變自己的態度,轉向自己的動議,而這些都需要一些技巧。這些技巧的前提,隻有一個原則:即你的動議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利益訴求,盡管利益訴求包括物質的以及精神的兩種訴求。

因此,如果我們不能夠很好的表達自己,那麼就不可能滿足自己的利益訴求,

這樣一來參加會議還有必要嗎?表達自己除了把自己的利益訴求講述清楚明白、有條理的進行闡述等等以外,還需要嚴格遵守一些議事規則。如果你不能遵守,你的結果就是被剝奪發言自己的機會。

某某公司第某次會議發言要點表

月??????? 日??????? [??????????? ]

發言者

主??? 旨

發言要點

重要程度

1

2

反對者

主??? 旨

發言要點

重要程度

1

2

3

重要程度????? A重要? B?考慮 C 不采納

在大會的進程中,每個人的發言都會作為會議記錄,被記錄人員記錄在案,這種記錄一般稱為“會議發言紀錄”。它也有詳細和簡略兩種記錄方式,重要的發言可以逐字紀錄,一般發言則可以記錄要點。所以我們為了更好的保護好自己的利益訴求,應該按照發言的規則去進行,否則“汙點”在身總是不好。

作為一個好的會議應該是有成效的、有效率的和令人愉快的。差的會議不但會使人浪費掉寶貴的時間,而且會使問題依舊,更嚴重的會使組織離心離德,造成分裂的危險。那麼有成效的會議判定標準就是用最短的時間達成會議的目標。在這當中應讓每個參會人員感到愉快。愉快並不是要求每個參會人員都說一些不疼不癢的冠冕文章,而是讓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一次有意義的會議,花出時間來參加值得。雖然我的動議或提案沒有通過,但我充分表達了我的意見。如果有了問題,我仍然願意以開會這一形式來解決問題。

以上文字所闡述的就是一次成功的會議,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參會人員首先就要明白應該如何發言。

2.發言規則

發言規則包括發言順序規則、發言次數規則、發言時間規則。

發言順序規則。發言順序規則有幾點原則要求,動議或議案的提出人有優先發言權;未發過言的參會人員的發言權優先於已經發過言的參會人員;發言次數少的參會人員的發言權高於發言次數較多的參會人員;讚成與反對某個提案的雙方應輪流發言、機會均等。

發言次數。一般情況下,在會上進行正式發言則限於兩次,發言必須經過許可。第二次發言必須要在全體要求發言的會員第一次發言完畢之後。

發言時間。發言的時間要求最多不超過十分鍾(此為本書對於發言的最高上限建議)。如果超過十分鍾則需要三分之二的人同意才能給與這樣的特權。如果時間還是不夠,則需要按照程序向大會提出申請,作為一項特別動議來進行表決。

3.辯論發言時的禮節

當任何會員要在辯論中發言時,都必須起立並尊敬地向會議的主持人打招呼。

發言權利。會員發言時不能被人隨意阻攔,隻要有任何人想發言,這次辯論就不能結束。當問題已經被會議的主持人提請表決後,甚至對這項動議已經投了讚成票,隻要沒有投反對票,任何一個會員要求發言都可以。

發言指向性規則。所有辯論必須針對會議主持人,不能針對你的辯論對手。例如參會人員不能麵向辯論對手說:“你在撒謊”。辯論不能明指對方的姓名,隻能用第三人稱,最好始終麵向會議的主持人。

辯論必須限定在正在討論的問題。這條規則主要是為了避免,一切個人因素和牽涉到任何個人利益和動機。否則任何一名參會人員都可以靠無休止的辯論發言來拖垮自己的辯論對手。

辯論發言規則的例外。規則問題往往是理論方麵的問題,在實際運作中總會出現一些例外的事情。例如修正案動議出現的時候。雖然任何會員都不能對一個動議問題,發言三次或三次以上,但是當針對這個問題的修正案出現時,我們就會把修正案或優先動議看成是一個新的問題進行討論。在辯論中我們隻能針對它的優劣進行辯論。

4.發言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在發言中我們不能夠含糊不清,對於我們的利益一定要敢於說出來,並且要有邏輯性。例如我們在會議中不能說諸如“基本上預算已經製定完了。”這類含糊的詞句。類似的還有大致、幾乎、或決、我覺得、我將如何如何等等。

如果我們是在發言時反對某個人的言論,倒是可以利用這一點,但要記住,這樣做會使大會出現麻煩,如果你不希望因為自己的原因致使會議出現不快,你就不要這樣做。如果你麵對的是一位富有經驗的主持人,他會斬釘截鐵的問你“你說幾乎完成了,請問到底完沒完成,到了什麼進度了!”。

發言不要含混不清。含糊不清有時候會因為參會人員的理解不同,反倒把你的利益訴求點找錯了位置,這樣你將不能得到你自己的利益訴求點。

含糊不清的詞語容易使人厭惡,但更厭惡的是你的發言代言很強的感性色彩,連篇累牘的謾罵攻擊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別人也可以如此來反擊你,最終我們仍然會不能滿足自己的利益訴求。

例如:當你說“我原則上同意你的建議”,這種語言是典型的外交辭令,出現在經濟領域是有潛台詞的詞彙。其實他是不好意思在回絕建議,或者時某種顧慮,“原則”之外的東西也許才是他想要的關鍵問題。但是當你說你“同意”之後,人家就不會再去考慮你的什麼“原則”之外的東西。

反對對方言論的步驟。如果在雙方已經形成對峙的時候,為了更好地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我們則可以先肯定對方議案中的某一點說起,也就是先放棄我們自己的一些表層利益,最後再從我們的核心利益方向反對對方的議案。

發言時需要技巧。在發言時應該是一句話表達一個思想,不能夠一句話表達兩種或兩種以上思想。它與含混不清的區別在於,含混不清是因為自己沒有想好如何表達自己的利益,或是沒有想出如何對付對方議案的好辦法。例如“我對你的提議,有些為難呀。”這句話有幾個意思:“我反對你的提議;我希望你再改進你的提議,那樣我會接受的”;“我接受你的提議,雖然我有些為難,你可要知道我多辛苦呀,你應該以後對我好些”“你不要再說了,我很為難”等等。這樣會使對方不能理解你的核心思想,不能理解你的核心思想也就不能做出相應的動作,那麼你也同樣不能根據這些動作,來決定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因此,在發言時最好要明確我到底是什麼意思。

【實戰練習】

1.選一選

下麵的說法中,哪個正確,為什麼?

(1).發言中我們一定要搶得優先權。

(2).大家都是為了公司的利益,誰先發言都行。

(3).最好的發言方式是傾聽。

(4).我們應該踴躍發言。

2.想一想

請問,傾聽有什麼好處?

3.訓練提高

請問如何利用白板等輔助設備更好的表達思想。

參考答案

選一選。這四種言論都正確,第一種優先權往往代表著一種語言優。這種言論比較適合於我們準備比較充分的時候。同時不充分的情況下,就需要采用第三種。對於第二種則是我們沒有很大利益訴求的前提下出現的情況。第四種情況則是我們的義務。

想一想。傾聽至少可以起到四個作用。

第一,以從發言者的發言中,尋找出新的信息,這樣就可以給我們提供大量的反駁信息。特別是當他的發言中有漏洞的時候。

第二,發言者的發言中,也許可以透露出對於你來說是新鮮的思維方式,也許這種方式會對你的發言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第三,發言者的發言可以讓我們充分的理解發言者。

第四,如果我們認真地聽取對方的發言,可以讓對方在反對你發言的時候有所收斂。如果你不認真聽別人的發言,別人也同樣可以如此對待你。綜上所述,傾聽別人的發言有時很難受,特別是你不喜歡聽的東西,從現在開始,你就找一個你不喜歡看的節目,或者你不喜歡讀的書籍,或者找一個你不喜歡的人和他聊一聊,鍛煉一下傾聽的能力。

訓練提高。應用不同顏色的筆書寫在白板上,用以標出不同性質、不同人物、不同層次的發言,這樣會非常的清晰。

如今比較先進的發言輔助設備包括:投影儀,幻燈機,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特別是筆記本的普及,在會議以前製作一些幻燈片,在大會上進行放映,會讓人更好的理解。

第二節 辯論主動權

關鍵詞 主動權 掌握原則 方法

學習作用 掌握辯論的主動權需要一定的原則和方法,確定原則是為了避免參加會議的人員不顧及程序而肆意爭奪主動權。

思想來源 《羅伯特議事規則》第三十五節和現實總結 ①

辯論的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可以更有效的保護我們的利益訴求。因此,掌握它的規則將是我們優先考慮的一種辯論技巧。

深入理解

當一項動議提出並經會議的主持人陳述了內容之後,就進入到了動議討論時期,也就是進入了辯論階段。參加會議人員可以在這時期對動議進行討論,會議主持人的任務就是保證,會議參加人員在符合程序和原則下的平等、公平討論問題的權利。

1.辯論原則

辯論的時候,作為會議的主持人和會議的組織者以及所有參加辯論的人員,都應該注意以下原則。

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少數服從多數,多數決定一切,這是民主社會之所以稱為民主社會的根本原因。我們召開會議的目的就是為了集合大多數人的思維優勢,探討出最合適的解決辦法。因此,大多數的解決辦法雖然也許並不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但因為它符合各方麵的利益,在日後的執行過程中會減少許多阻力,

①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我們的辯論技巧有多麼的高明,有些根本性的原則必須要遵守。《羅伯特議事規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單贏的零和遊戲。而經濟領域的會議,最終的結果應該是“雙贏”,所以我們有必要重申一些應遵守的原則。

在本節中厘清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同樣是會前探討議案,小集團探討的內容就和正常的探討內容不同。

反而是最合適的解決辦法。這正如在公司經營過程中,我們往往尋求的不是“最大利益”而應該是“最佳利益”。少數不同意見者對於經過合法表決後產生的決議,

必須要嚴格執行。

尊重少數意見的原則。尊重少數意見能否被始終貫徹執行,則是民主社會是否成熟的根本標誌。民主社會最容易出現“多數人暴政”,也許你不認為這是暴政,但對於少數人來說這卻是暴政,會議也有如此現象。正如社會上如果少數人的利益得不到尊重,少數人會采取激烈措施反對社會一樣。會議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少數人會采取各種措施來幹擾會議的進程,因此為了更好的召開會議,我們也必須尊重少數意見。

發言內容不能偏離議題原則。在我們發言的時候,必須緊緊圍繞著我們正在討論的議題進行,不能夠偏離。偏離議題會使得會議越開問題越多,最終連參會人員都不知道該談什麼問題,該怎麼解決問題,開來開去甚至會發出“我們是誰?我們在敢什麼!”的疑問。

2.進行辯論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明白了上述辯論的原則,我們就需要注意一些辯論時我們應該注意的事項,這些事項有助於我們在辯論中,更好的把握自己的語言,奪取辯論的主動權。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責任。我們參加會議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利益訴求,因此要保證會議成功地進行就需要明確自己的責任。我們的責任就是:為解決問題提供自己的意見;對於不同意見我們要認為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而不應理解為對方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為更好的解決問題需要遵守各項規章製度等等。

我們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在辯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各類情況,我們應該保持正常的心態。認真地考慮別人的意見,大家都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來了沒有根本衝突,隻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我們要恰當的表現自己。在辯論中不能為了取得辯論主動權,而去瘋狂的拚搶發言,應該按照程序的規定取得發言權,積極的傾聽別人的發言,應該主動提問適當的發言。

發言要有係統、明晰和有邏輯性。我們不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在會議上有意識的拖延會議的進程,更不能淩亂的毫無頭緒的漫天亂語。

當遇到反對意見時,不要立即反擊。立即反擊代表你不能仔細理解對方的言論,除非對方的發言中有常識性的錯誤。

發言內容不要帶出明顯的個人利益訴求。盡管參加會議的任何人都會有自己的個人利益訴求,但是這種個人利益訴求不能損害公司組織和大會整體利益。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大會將會毫不猶豫的拒絕。因此在參加會議之前,就應該仔細的思考自己的利益訴求,是否超出了整體利益的允許範疇,如果超出了就應該立刻降低自己的利益訴求。

和其他參與者在會前,詳細討論解決有問題的議案。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可以在會前就詳細的和其他參會人員,討論解決問題的議案,就會增大通過的幾率。但是在會前的討論,要嚴防出現“利益小集團”的情況。會前討論是為了討論出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議案。而“利益小集團”則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組織的利益,兩者的著眼點不同。

因為著眼點的不同,他們的商談內容就會不同。

會前探討的主要內容是:考慮議案中的不足、如何解決、有沒有更好地解決方法、如何評判議案,是總體上對解決這個問題有利還是有害。

“小集團”探討的主要內容是:議案中哪些建議傷害了我們、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如果不能夠阻止議案的通過我們將怎麼辦。

“小集團”也並非不關心公司的整體利益,如果在兩者不衝突的條件下,“小集團”的某種向心力,反而會對公司的發展以及會議的進行起著推進的作用。如果兩者發生衝突,那麼“小集團”隻能是在探討完以上問題之後,才會考慮正常情況下的會前探討的主要內容。

在會前或會中主動拜訪反對者。在會前如果我們就知道我們有反對者,如果我們登門拜訪,首先就贏得了對方的好感。這樣至少不會出現在辯論過程中出現不愉快的情景。

如果幸運,在拜訪時我們可能得知他們為什麼反對,如果可能在會前我們就可以解決反對意見。如果在會中出現反對者,拜訪同樣有好處,至少會讓對方覺得你重視了他的意見,贏得一些好感。

3.掌握不可辯論和可以辯論的項目

在會議中有時會因為議題非常簡單、辯論沒有明確的指向性,使得辯論隻會增加徒勞的無味爭端,為了更好的完成議題,我們就需要確定一些不能辯論的項目。確定好不能辯論的項目,可以有利於縮短會議的時間,把會議的主要精力聚集在更加重要的問題上。為了更有效地進行會議,往往不得不限製對某些動議進行辯論,對於這些項目的更改需要至少三分之二以上人的同意才能夠修改。

有高度優先權的問題不應辯論。優先問題不能辯論應該被絕對的遵守,因為優先問題可以被用來阻止會議對主要問題進行表決。例如對違反規則的申訴進行辯論,辯論的過程中就會出現“我到底有沒有違反規則?”、“我是不是有意違反規則?”、“我違反了規則接受了處罰,那他為什麼沒有?”等等主觀性很強的問題,這種問題往往越辯論問題越多。所以對於它們就可以采用主持人裁決,或參會人員直接表決這兩種方式解決爭端,這樣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爭論時間。

可以阻止討論問題的動議應該允許辯論。例如“無限期推遲”的動議將使被推遲的問題在會議上不再考慮,這樣有必要嗎?如果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等等問題都可以辯論。

交付委員會、無限期推遲、廢除、重新考慮一個可辯論的問題這四項動議則可以進行充分辯論。其它動議則可以參照上述知識,分別確定為可以充分進行辯論動議、可以限製性辯論動議、不可以辯論動議三種類別。

辯論中我們遵守了上麵的三項,基本上就可以掌握主動權了。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掌握下麵的一些小技巧,就會起到“景上添花”的效果。

4.辯論中的小技巧

介紹完了上麵的原則知識,不妨介紹一下辯論中的一些小技巧。語言的技巧很多,例如語言技巧,諸如“不論對方說什麼,就是不理睬他”、“對對方的言論舉反證時采用極端方式。”例如對方說“在本次辯論中不能說廢話”。我們就可以針對對方言論中:“廢話,你說的全是廢話。”抓住不放,“在本次辯論中不能說廢話”可你說了“廢話”。對於語言技巧,我們無法展開,因為那樣做的話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下麵我們就談談一般的小技巧。

在會議中,我們應該盡量保持紳士態度,臉部表現得要自然而有笑容。

在辯論過程中,我們的音調應該抑揚頓挫,說話清晰。

當麵對對方的無禮態度時,不要與他同樣,喝杯水消消火,或者深深地吸一口氣然後再籲出去,這樣會好受些。如果對方見到你不理睬他,仍不罷休,你可以緊緊握住拳頭,用拳頭擊打桌麵用以加重反擊的語氣,但一定注意不要對人而要對事。如果還不行,那你就需要提醒會議的主持人,為什麼不製止這種行為,並對主持人提出抗議。因為這首先是主持人的失職,他沒有做到公正的原則要求。所以,批評主持人在這時是非常必要。

如果會議不是太嚴肅的問題,我們最好把自己的語言講述得活潑一些。但對於諸如“如何對某次事故中的員工進行賠償”或“開除某人的參會資格”等等非常嚴肅性的問題,則絕不能語言風趣活潑。

雖然反對某人的言論,但如果對方有正確的地方,我們也應該給與肯定,這將使對方“投桃而報李”,最終會更好的得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對於我們不清楚的問題,我們應該如實地回答,不能不懂裝懂,否則如果對方繼續追問會鬧出笑話來。這樣其他並未表態的參會人員會認為,“我們的議案考慮得還不成熟,他這個人有些不懂裝懂,嗯,恐怕他的的方案會有問題,我得好好考慮一下了。”。

對於對方的錯誤言論,最好不要窮追猛打、不依不饒。這樣做也會讓對方如此反製我們。須知道除非我們一言不發,我們的發言中總會出現紕漏的地方。適當的原諒對方的紕漏,也會得到對方的好感。

【實戰練習】

1.想一想

你認為,不能辯論的項目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2.選一選

請問下麵的問題中,哪些不宜進行辯論?請說明理由。

(1).違反法律法規的問題。

(2).違反規章製度的問題。

(3) .休會動議

(4) .反對考慮某一問題

3.訓練提高。請問,對於一個不可以辯論的問題,我們能夠進行某些意見的表達嗎?如果可以,應該怎樣表達,大會應該如何考慮?

參考答案

想一想。不能辯論的項目再現實問題中包括兩方麵,一是絕對不允許辯論的項目,一是可以優先辯論的項目。絕對不能辯論的項目:確定會議休會的時間、休會、開始當天的議程、有關事項的優先次序問題、對某一問題的申訴、反對考慮某一問題、擱置桌上或從桌上拾起、以前的問題、重新考慮有關宣讀文件、撤銷一項動議、停止規則、限製和結束辯論、準許一個在辯論中失禮的人繼續發言。限製辯論的項目:推遲到一定時間的動議、允許辯論推遲是否適當、一項修正案、允許辯論修正的部分。

選一選。四項都不應該允許辯論,因為如果允許辯論第一二兩項,首先應該等待兩個問題的解決。目前的法律和章程得到了修改,如果二者沒有修改,就不允許有任何的辯論。否則就是違反法律和章程,違反它們的一切決議都是沒有效力的。如果休會動議可以辯論。休會動議往往應用於參加會議的人數不夠法定人數,或者會議形成了僵持;或者會議代表非常疲倦等情況。如果允許辯論,那麼將會造成不合法或者問題更加的糟糕。因此直接進行表決是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反對考慮某一問題如果允許辯論,那麼將在反對原因上雙方進行爭論,而對反對原因進行爭論其實就是對問題本身進行爭論。這一動議提出的原因是,主動議存在明顯的不足,為了節省會議時間,而進行如此動議。如果允許辯論,就等於所有目的沒有達到。

訓練提高。不能辯論並不代表我們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見,不能辯論和提意見以及提一個問題有所區別。提意見可以接收也可以不接受;提一個問題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雖然一般情況下,我們以回答疑問為主。但是不能辯論是強製性的用語,沒有商量的餘地。大會對提意見或提問題應該記錄在案,如果這一意見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可,那麼大會將對這個不可辯論的問題進行修訂。

第三節 應付反對意見的技巧

關鍵詞 技巧 注意 應用

學習作用 議事規則雖然告訴了我們一些具體的反對方法,但是因為人際關係的作用,我們更需要一些反對技巧。

思想來源 遵從《羅伯特議事規則》第34、35、36、37 四節相關內容的前提下的技巧應用,原則問題可參考第三章第四節的內容。①

應付反對意見是需要一些具體技巧的,這些技巧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權謀,但它們於權謀的本質區別是,權謀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找到解決方案。

①本節所述的技巧,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不光是會議,隻要是在某種組織中,隻要是需要競爭,隻要存在不同意見等等,都會出現這些情況。世間萬物都是互相聯係的,會議中遇到的問題其它情況也會遇到。因此,對於本節的探討,讀者朋友應該利用自己的擴散式思維,進行各類補充。

例如,您可以思考:“這本書所提出的解決辦法最好的嗎?”(如果不是,那請您與我聯係,我們互相探討。)、“這本書所提的一些情況,是否應該區分不同的情況和不同的性質!”等等,總之,您應該培養一種讀書習慣:對於任何一種理論都不要盲從,要學會借鑒,本書更是如此,技巧並非唯一更並非最好。隻要您的辦法能夠用最少的成本,解決您的問題,您自己的方法就是一種技巧。

深入理解

反對意見的提出首先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它證明我們的方案不是最佳方案,因此我們就應該把我們的目的改成:提供最適合的解決方案上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我們的方案修改成最適合的方案。如果修改後,反對意見仍然不能同意,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利用某些技巧來反製對方的這種不理智行為。在反對這些不理智行為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記住“組織的利益高於一切,在保證這一前提下,我們才能考慮自己的利益”。

1.尋求支持者

尋求支持者應該首先做的事情是:把與自己議案相近的人聚集在自己的身邊。尋求支持者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求同存異,淡化分歧”。把相同的地方擴大化,把分歧的地方縮小化。同理,對於反對者的議案,則是把欲被同化者的方案和反對意見者的方案,進行“擴大分歧、縮小相同”的辦法。

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我們甚至可以在原則問題衝突的條件下,試著與我們相近一些的意見靠攏。當我們參加會議的時候,對於原則上相同,隻是具體措施不同的議案,就沒有必要過多的糾纏,即使我們的方法是很好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同意對方的具體措施。

在下麵的例子中,我們將具體闡述運作辦法,需要注意一條,我們是假設這五種意見的人都是單向思維。也就是,他們都認為自己的辦法是最好的最合適的辦法。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幾種意見完全可以合並。

例如,麵對“如何解決拖欠職工問題工資的問題”,有兩種意見:一是先拖著,二是應該立刻解決工資問題。

兩種意見下又有幾種不同的意見。例如先拖著,就可以分為:一目前公司困難,先拖著,等情形好了再給;二有些職工可以先給,有些職工,例如農民工幹脆就不給了;三全都不給,他們有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