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reference_book_ids\":[6904147952680307726]}],\"2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2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航天精神》reference_book_ids\":[69041479526803077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一個企業的發展,需要員工不斷地落實領導所製定的計劃,不斷地努力落實自己的工作,隻有這樣,才能促進企業不斷成長壯大。可以說,落實工作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先決條件,沒有落實,自然就沒有成就的取得。然而怎樣才能做到落實呢?這就需要每一名員工具有一種責任感,一種勇於負責的心態。
一個優秀的執行者,不僅要敢於承擔小的責任,而且更要懂得在重大執行、緊急情況下,不推卸責任,不死板執行,而是運用自己的智慧,作出正確的判斷,避免損失甚至是災難的發生。
責任是落實的靈魂,我們要找到能夠完美落實責任的人,並把他安放在相應的崗位上,從而確保責任的落實到位。
當然,還得回到“責任心”問題上來,僅僅具有“責任能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責任心”:無論做什麼工作,沒有強烈的責任心、強烈的責任意識是不可能完成的。假如一個具有責任能力的人,卻沒有責任心,那麼他很可能千方百計地去推卸責任,盡量少承擔責任,那麼,再高的責任能力也等於零,因此,責任心和責任能力同等重要。
責任一缺位,執行必缺位
執行要到位,首先責任要到位。責任不到位,執行必定缺位。隻有責任落實到了每一個細節當中,才會打造出一流的執行者。
近年來,有關“豆腐渣工程”的報道不時見於報端。
2007年8月20目的《報刊文摘》上摘刊了一篇名為《老城經600年不倒新牆才數月已塌——明皇故城午門修建工程被指“豆腐渣”》的報道。
報道中稱: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安徽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午門修建工程7月9日大麵積倒塌,引起當地群眾普遍不滿:“明皇故城曆經百年風雨,整修城牆卻因一場梅雨坍塌!”這不僅使國家數百萬元投資付諸東流,也使這一寶貴文化遺產遭受損毀。
皇故城午門修建工程總造價820萬元。據事故調查小組介紹,東、西翼樓幾麵牆體完工最早的僅年餘時問,最晚的才半年多。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午門西邊不遠,是600多年前修建的皇故城西華門,盡管已曆經幾百年風雨,但城牆整體仍相當完好。
為什麼一邊是曆經600年風雨不倒,另一邊卻是剛剛建成就已倒塌?按理說,現在的建築技術、材料遠遠超過600年前,但質量為什麼反而不如以前?
答案隻有一個:責任一缺位,執行必缺位。執行要到位,責任先到位。
這不由讓我想起幾年前在江蘇參加世界華商大會時的一個細節。
整個大會組織得非常好,但讓我最難忘的是在參觀六朝故都南京時看到的一個情景。
在一麵建於明朝的古城牆上,我發現了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每一塊磚上,都標有名字。
後來經導遊介紹才知道,這麵城牆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磚上的名字,就是負責砌城牆的工匠的名字。
幾百年過去了,城牆還保存得非常完好,恢宏的氣勢、堅固的牆體,依舊可以感受到當年工匠砌牆時的用心。
當責任已經刻人了每一塊磚裏,執行就不可能不到位,牆體就一定能堅固,就絕不會出現“豆腐渣”工程!
在古城牆磚上刻下名字的做法,確實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不僅重大的工程要責任到位,工作中每一件事都要責任到位。
責任不到位的執行,就像一盤散沙,散掉的不僅是執行的效果,而且還會散掉人心,造就一支鬆鬆垮垮的團隊。
那麼,如何才能讓責任不缺位?
一、明白“所有人都有責任,實際上就是所有人都沒有責任”。
執行中最怕說“這是你們所有人共同的責任”。所有人都負責,結果往往是所有人都負不起責:有了問題你指望我、我指望你,結果是誰都不去解決;出了問題則互相推諉。
二、明確“這就是你的責任”。
也就是將執行的責任分解到每一個人,明確告訴執行者執行的範圍和標準,哪一點、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那麼“就是你的責任”。
三、出了差錯,一定要有相應的懲罰措施。
盡管南京明故都古城牆的磚上隻標出了工匠的名字,但毫無疑問,這背後必然跟著相應的懲罰措施:哪塊磚出了問題,都能查到相應的責任人,進行相應的處罰。
責任細到了每塊磚上,誰敢掉以輕心!
如果有了上麵這三點作保證,那麼,責任就必然到位,執行就不再缺位!
一流執行必有一流把關
責任要徹底到位,還需要一流的把關作為保證,否則即使執行不缺位,也有可能因為疏忽或考慮不周全而導致執行的不完美。
所謂一流把關,就是對交到自己手上的工作,要檢查再檢查,細致再細致,考慮再考慮,以確保執行的萬無一失。
雷英夫是周總理的軍事秘書,曾經擔任總參作戰部長。他就是一個能夠幫助領導把關、高度負責的人。
有一次,周總理帶領我國政府代表團出訪某國,將與該國政府簽訂一個很重要的協定。
經過一係列的工作,協議寫得很好,眼看第二天上午就要舉行簽訂儀式了。這時候,當時隨行的雷英夫卻找到周總理,說他看出了協定文本中的一個問題。
原來,國與國之間的重要協定的簽署,按國際慣例都是用法文作為正式的文本,因為隻有法文的表達才是最準確的,但雷英夫部長在最後一次審定文本時發現正式文本上少了一行文字,便找到周總理。
周總理便問雷英夫,好像你不懂得法文啊,你怎麼知道有問題呢?
雷英夫說,我雖然不懂,但我看出法文本的協定比中文本的少了一行字,這不是小事。
周總理十分重視,馬上布置對文本進行了重新校對,直到萬無一失,才與別人簽訂協議。
事後,周總理對雷英夫大加表揚,稱讚他是一個高度負責任的人。
一流的把關,不僅來自於執行前的再三檢查,也來自於執行中對多種可能性的了解和考慮,以隨時作出調整。
美國著名演說家格裏·富斯特講過一個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一流把關”的含義。
作為公眾演說家,富斯特意識到自己成功的最重要一點,就是讓客戶及時見到他本人和有關他的材料。為此,公司還專門為他配了一名助手負責。
前後兩任助手——琳達和艾米的不同表現給富斯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8年前,富斯特去多倫多參加一個會議。在芝加哥換機時,他給琳達打了一個電話,以確認是否一切都已安排妥當:
“琳達,演講的材料送到多倫多了嗎?”
“6天前我就已經將材料寄出去了。”
“他們收到了嗎?”
“快遞公司說他們保證兩天後送到。”
盡管如此,富斯特還是有點放心不下。從表麵上看,琳達已經將該做的都做了,甚至還提前幾天將材料交給了快遞公司,為意外情況留下了時間。
但似乎還是有疏漏,那就是她沒有確認結果——材料到底是否已經送達。
結果,當富斯特趕到會場時,他的材料還沒有送過來,為此,他不得不將重要的話題挪後,直到材料送來。
8年後,富斯特又一次前往多倫多參加會議,同樣是在芝加哥,換機時,想到8年前的經曆,他心中有些忐忑不安,於是他撥通了後任助手艾米的電話:
“我的材料到多倫多了嗎?”
“會議負責人麗西亞說材料三天前就到了。”
接著,艾米又說:
“另外,麗西亞告訴我聽眾人數可能比原來預計的多四百人,為此我又多寄了六百份材料,這些材料也已經到了。
“還有,她問我您是否希望演講開始前讓聽眾手上都拿到資料。我告訴她您通常是這樣做的,但這是一個新的演講,所以我也不能確定。
“所以,她決定在演講開始前才發資料,如果你不同意這樣做,可以提前告訴她。我這裏有她的電話號碼,您可以記下來,隨時跟她聯係。”
艾米的一番話,讓富斯特徹底放下心來。
富斯特的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一流執行力必有一流把關的道理。
毫無疑問,琳達也是一位負責任的員工,她不僅寄了材料,而且為了保險起見,還提前了幾天。但由於對結果沒有把好關,而讓富斯特陷入了很被動的境地。
而艾米則恰好相反,處處把關,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讓富斯特處處處於主動的地位。
從這些優秀的執行者身上,我們學到了如何才叫有責任心:
一、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本分事”,隻要與單位的工作有關,就要認真負責。
如雷英夫,協議的文本照理應該與他無關,但是為了對國家的事情負責,自己主動去做檢查。
二、能力重要,但責任心比能力更重要。
雷英夫不懂得法文,可是他卻能發現法文文本中的錯誤。這說明了什麼?很多問題的發現和解決,首先靠的是責任心,而不是專業能力。
有責任心缺乏專業能力,也可以想辦法去發現和解決問題;有專業能力但缺乏足夠的責任心,也有可能難以發現和解決問題。如果有了責任心再有專業能力,那就可以如虎添翼達到最佳效果了。
三、執行一定要問結果。
執行千萬不能像琳達一樣,隻重過程,不問結果,而要學艾米,一定要對結果進行確認。這樣,萬一出現什麼意外,也能及時查明原因,采取補救措施。
四、要及時了解事情的變化,以便迅速作出調整,保證每個細節都萬無一失。
正因為及時了解到聽眾可能會比原來預計的多四百人,艾米才能及時將不夠的材料寄過去,不至於措手不及。
很多單位都強調員工的自覺性。但責任要到位,光靠自覺是不行的,必須用製度來保證。
但製度也得落實到位。很多時候,單位的製度隻是貼在牆上,並沒有真正落到執行中去。
要想責任到位,製度就不能形同虛設,而必須從牆上走下來,用到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當中去。
在現實中,有很多因為製度形同虛設而導致執行出問題的案例。
“雪印”曾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牛奶製品廠家。
它創立於1925年,在日本擁有34家奶製品工廠,年銷售額在54億美元左右,居同行業之首。
然而,自2000年6月27日開始,大阪、京都、奈良等日本關西地區的居民因喝下“雪印”相繼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狀,僅一天,大阪市衛生部門就接到200多起投訴電話。
緊接著,“雪印”的另一種鮮奶製品喝後也出現了中毒現象,而且中毒現象多達14000餘起。
中毒事件立刻引起了日本全社會的震驚,大阪警方立即著手進行調查。
中毒原因很快查清,“雪印”大阪工廠生產的鮮奶中含有金黃葡萄球菌黴素,這些細菌滋生在生產牛奶的輸送管道閥門內壁以及閥門附近管道的內壁。
內壁為什麼會滋生細菌?警方通過調查發現,原因是雪印乳業公司大阪工廠的工人沒有按規定操作而引起的。
據調查,雪印乳業公司有嚴格的衛生製度規定,生產線要每天進行水洗,每周進行一次手洗殺菌處理。
但大阪工廠職工在回答警方詢問時卻表示“這幾年基本沒有按規操作”,並且承認:“3個星期沒有清洗”……
幾乎一夜之間,“雪印”這個日本奶製品王牌就名譽掃地了。
我們不難想象,要想在這次災難之後重建公眾對“雪印”的信心,企業要花費多大的精力、物力和財力。
盡管有明確的製度,但卻隻是貼在牆上,並沒有落到實處,責任當然就會不到位,執行必然會出問題。
“雪印”因為製度沒有落實到工作中而釀成了悲劇,同時也有很多企業因為嚴格執行製度而保持了經久不衰的活力,如麥當勞。
麥當勞的製度非常嚴格,比如堅持用100%的純牛肉,供應來源必須符合國際標準,要通過40多項指標的嚴格測試;如炸出來的薯條在保溫槽中擺放的時間超過7分鍾就必須扔掉……
正因為將製度嚴格落實到了每一個細節中,麥當勞才能始終如一地保持良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