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投資部經理必備的財務知識(1 / 3)

——審時度勢得高利

第一節 對企業資產進行正確的評估

◎ 正確理解企業的資產評估

資產評估是由法定的資產評估機構,依據國家的政策和原則,遵循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學的方法,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對企業的資產進行評定和估價。

為了適應經濟體製改革的需要,盤活資產存量,促使國有及其他經濟性質的資產有效使用和合理流動,正確確認有效資產的價值量及其變化情況,從而保護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企業對現有資產必須進行重新評估。

企業的資產評估,一般是由下列情形引起的:

1 資產拍賣、轉讓;

2 企業兼並、分立、出售、聯營、股份經營;

3 對外投資,與其他企業單位合資、合作;

4 企業用資產進行抵押及擔保,以及租賃等其他情形。

這裏的資產評估是指在企業繼續經營情況下進行的。

資產評估的範圍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流動資產和其他資產等。依評估的目的不同,可對資產全麵評估,也可單項評估。

資產評估要求具有真實性、科學性、可行性,並按國家規定的標準、程序和方法進行評定和估算。

◎ 資產評估的程序和方法

根據《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的規定,對資產評估應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1 申請立項;

2 資產清查;

3 評定估算;

4 驗證確認。

資產重估價值,應根據資產的賬麵原值、淨值、新舊程度、重置成本、獲利能力等因素,采用收益現金法、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清算價格法等評估方法進行。

◎ 企業以資產對外投資評估的核算

企業以資產對外投資,是指以非現金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對外投資的評估。

1 賬戶設置

根據財政部關於資產評估會計處理的規定,企業應在“資本公積”賬戶下,設置“清產核資評估增值”明細賬戶,用來核算按國家統一的規定,進行清產核資時發生的資產評估淨值。

“資本公積——清產核資評估增值”明細賬戶,核算企業以非現金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對外投資評估確認的價值大於投出資產賬麵價值的差額。該賬戶貸方記錄企業投出資產評估確認的價值大於賬麵價值的差額,借方記錄企業轉讓或收回投出資產時,轉入投資收益的評估淨值餘額。企業應在本明細賬戶下按投資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2 以固定資產對外投資評估的賬務處理

例:某企業對外投資固定資產的賬麵原值為300000元,淨值為250000元;經評估確認其淨值為280000元,應交營業稅額為14000元。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長期投資294000

累計折舊50000

貸:固定資產300000

應交稅金——應交營業稅14000

資本公積——資產核資估價增值(投資估價增值)30000

例:若上例投資評估淨值為200000元,係減值50000元,應文營業稅金是l0000元時,應將評估小於賬麵值50000元記入“營業外文出”賬戶的借方。其賬務處理如下:

借:長期投資210000

累計折舊50000

營業外支出——投資評估減值50000

貸:固定資產300000

應交稅金——應交營業稅10000

3 以流動資產對外投資評估的賬務處理

例:某企業以材料物資對外投資,該批物資賬麵原價為160000元,評估價值為200000元,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34000元。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長期投資234000

貸:材料物資16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34000

資本公積——清產核資評估增值(投資評估增值)40000

4 長期投資再次評估的賬務處理

(1)再次評估增值的核算

例:該企業(上例)中評估投資的固定資產,原評估值為280000元,係增值,經再次評估淨值為300000元,又增值20000元。其賬務處理是:

借:長期投資21000

貸:資本公積——投資評估增值2000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1000

若,原評估投資值為減但是20000元,再評估值為220000元時,則增值為20000元時。應將再次評估的增值額,抵銷原評估值增加的營業外支出。其賬務處理如下:

借:長期投資21000

貸:營業外支出——投資再次評估增值2000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1000

通過記入“營業外支出”的貸方20000元,來以抵銷由於原評估值低於賬麵價值50000元而增加的營業外支出。

(2)再次評估減值的核算

例:該企業上次投資評估是增值為280000元,其增值額是30000元,再次評估是240000元,係減值40000元時,應作如下賬處理:

借:資本公積——投資評估增值30000

營業外支出——投資評估減值1000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2000

貸:長期投資42000

若,上次評估是減值50000元,再次評估又減10000元時,應續增營業外支出。其賬務處理是:

借:營業外支出——投資評估減值1000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00

貸:長期投資10500

5 轉讓或收回長期投資的賬務處理

(1)轉讓長期投資的核算

轉讓是將長期投資讓售給其他單位,應按轉讓時雙方確認的評估價讓售。如果轉讓評估價小於原評估值時,應將與原評估值的差額轉入“投資收益”賬戶的借方。

(2)收回長期投資的核算

收回長期投資的核算按現行製度規定進行賬務處理。

◎ 企業接受捐贈資產評估的核算

企業接受捐贈資產,應在“資本公積”賬戶下,設“接受捐贈資產”明細賬戶進行核算。該賬戶貸方發生額反映企業接受捐贈實物的評估價值,借方發生額反映接受捐贈實物資產處置時轉入營業外收入的價值。

1 接受捐贈實物資產的賬務處理

例:某企業接受捐贈固定資產一台,按市場價評估為70000元,成新率為80%。應作如下賬務處理:

借:固定資產70000

貸:累計折舊(70000×20%)14000

資本公積——接受捐贈資產(70000×80%)56000

例:該企業又接受一批捐贈物資,按市價評估為:20000元時,其賬務處理是:

借:材料物資20000

貸:資本公積——接受捐贈資產20000

2 處置捐贈實物資產的賬務處理

例:該企業(上例)接受捐贈的材料物資對外銷售,其銷售價為25000元,應交增值稅是4250元。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銀行存款29250

貸:其他業務收入25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4250

同時,將原記入“資本公積——接受捐贈資產”賬戶中的20000元,轉記“營業外收入”賬戶貸方:

借:資本公積——接受捐贈資產20000

貸:營業外收入——接受捐贈收入20000

此項收入的應交所得稅,含入當期利潤總額中,與當期應交所得稅一並處理。

第二節 商品流通企業的對外投資

◎ 對外投資的涵義

簡單地說,為獲取利潤而投放資本就是投資。通常把投資解釋為:以墊付一定量的貨幣或實物為手段,以獲得未來收益為目的的經營活動。

企業按照有關規定有權以現金、實物、土地使用權、工業產權和非專利技術等向國內的企業、事業單位投資、購買和持有其他企業的股份。經有關部門批準,企業可以向境外投資,或者在境外辦企業。怎樣進行投資,是一項重要的經營決策,它不僅是維持企業生產經營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調整企業經營能力和結構,開發新產品,增強企業競爭能力,增加盈利,占領和擴大市場的重要手段。在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投資改變企業經營結構,擴大市場銷售,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無論是企業領導,還是財會人員,都應該學習投資知識,掌握投資技巧,強化投資管理。

按照投資地點劃分,投資可分為對外投資和對內投資。前者是指向企業外部或境外投資;後者是指對企業自身的投資。

商品流通企業為獲得經營活動以外的經濟利益,或為有助於本企業的經營活動,將本企業的資產(包括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投放到其他企業與其他企業聯合經營,或者購買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企業的這些經濟活動稱為對外投資。

◎ 對外投資的對象

企業對外投資主要是以企業的現金、實物或無形資產向其他企業投資和購買其他企業的有價證券。企業對外投資應當首先保證能及時足額繳納各種稅費和不影響國家專項資金的專項運用。

對於國家指令經營或專項儲備的物資,申請的進出口許可證、配額,以及其他按國家規定不得用於投資的資產,企業不能對外進行投資。

1 企業投資的主要對象是債券和股票。

(1)債券。債券是一種債權性證券。企業購入債券單純是為了定期收取規定的利息。上市交易債券,隨時可以在市場上買賣,市場價格根據市場利率和客觀環境隨時變化,因此通過買賣所獲得的收入不一定與票麵利率相符。我國債券分為國家債券和公司債券。國家債券有國庫券和政府公債。公司債券是由企業發行的,按擔保方式發行和償還形式不同,可分為有擔保的公司債券和信用公司債券;內部債券和向外公開發行債券;一次還本債券和分期還本債券等三類。

(2)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發給股東的股份憑證。股票按股份的權利劃分,可分為普通股和優先股。普通股是一種權益性證券,企業購入普通股後對發行股票的企業有投票表決權,並在經營情況較好的條件下,投資人可獲得較好的股利和因股票升值而獲得好處。如在持票股數達到足以影響發行股票企業的經營時,對發行公司就擁有控製權。因此企業投資於普通股票除了為取得較優厚的股利外,還可以取得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優先股股票是一種既有債權性又有權益性的證券,企業發行的優先股股票規定有一定的股利率,與普通股比較,可獲得優先支取股利權和優先獲得剩餘財產權,但沒有投票表決權。有的優先股可以轉換為普通股,稱為可轉換證券。

2 長期投資對象的比較和選擇。

企業進行長期投資時,要對國庫券、公司債券、優先股股票和普通股股票,進行比較,然後作出選擇。

(1)國庫券與公司債券的比較。國庫券是國家信用,安全性最強,一般稱為無風險證券,它與公司債券比較,可售性比較強,利率比較低。

(2)優先股股票與普通股股票比較。優先股有優先取得股利權,與普通股比較,沒有表決權,在經營比較好的情況下,股利沒有普通股高。

(3)公司債券與優先股股票比較。兩者都有固定利息收入,優先股股息比公司債券利息高,但優先股股票沒有到期期限,風險較大。

(4)公司債券與普通股股票比較。公司債券有固定的利息收入,比較安全。普通股股票在經營情況較好時,收入比較高;但在經營情況清淡時,收入比較低,甚至沒有收入,清算時也會遭到損失。

一般情況下,股票收入大,但風險也大。主要特點是對公司有表決權。

從以上分析說明,企業的投資決策始終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需要,在風險和利潤兩者之間進行抉擇的。

第三節 多元化的投資經營策略

幾乎所有優秀的中國公司都或多或少地進行著多元化的努力,而幾乎所有優秀公司的危機與衰敗都與該公司的多元化擴張戰略有關。做公司的目的無非是做大做強,而做大做強的出路隻有兩種:要麼是專業化,要麼是多元化。

◎ 多元化與單一化的困惑

GE(通用)和諾基亞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公司,GE的道路是多元化,諾基亞的道路是專業化,而且是從多元化最後轉向專業化的。也就是說,多元和專業都有成功的可能。問題是,我們的公司如何在二者之間作出權衡?

國外有許多反多元化的實踐例子。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評論(Sloan Management Review)的報告稱:多元化企業和單一型企業相比,其利潤一般要低5%到12%。許多調查也說明,在核心領域作深入投資的單一型企業往往有更大的成長性和永續性。在把快餐業務、軟飲料和休閑食品分離出去,相應成立各自的公司以後,百事可樂獲得了比此前更好的業績。與此雷同,1TF公司直到把金融、飯店、汽車零件等多個業務分離出去建立3家獨立的公司以後,其業績才有所好轉。相反,另有一些電子商務公司把B2B業務和B2C業務合並起來運作以後,效率反而不如以前。

目前全球經濟麵臨著一個實際是多元化還是單一化的問題困惑。就長期而言,多元化有可能是一場災難。如日本八佰伴公司、韓國“大宇”集團、鄭州“亞細亞”百貨都曾輝煌一時,可是,他們最終都是這種災難的詮釋者。因為,能真正讀懂和領悟“通用”多元化真相的企業或者個人實在是鳳毛麟角。成功的企業大多都真正從事一項或兩項核心業務。我們可以看到,當今跨國公司幾乎都是單一型公司,他們專注於一個行業,努力占據核心領域的主導權。例如伊萊克斯不生產飲料,可口可樂公司也從不去製造冰箱。

如此看來,一個企業權衡多元化和單一化時:

1 要有自己的歸核戰略。

說透一點兒,就是要求企業首先要集中自己能夠支配的所有資源,培育自身核心能力,大力發展核心主業,把主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專。這是企業實施多元化的必要和重要條件之一,也是世界500強企業給我們的忠告。

2 必須明確企業實時的主導力量:是財務主導型還是市場主導型。

這一點很重要。如果公司正處於財務主導型階段,它必然會集中精力於平衡財務報表上,當其核心業務處於低穀時,為了維持公司的正常收入、分散公司的一部分經營風險就會去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如果公司正處於市場主導型階段,它就會把目光落在市場戰略上,不僅僅局限於把業務做強、做精,而更多地會考慮在原有的業務領域如何提高品牌知名度、如何開拓產品銷售通路、如何加強產品的設計和創新。

總之,任何企業在多元化和單一化之間做權衡和選擇的時候,腦子裏都應有這樣一個概念:多元化和單一化均是一種策略和方法,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問題。關鍵是你是如何操作的,你的操作動機是否基於你已經科學論證過的、實施任何一種策略所應具備的條件之上。

◎ 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擴張

力帆轟達老板尹明善對於企業在多元化和專業化之間如何選擇的看法是:“如果你覺得主業搞起來捉襟見肘困難重重,想再搞一個產業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樣做一定失敗;反過來,如果主業非常成功,你把這個行業裏的經驗教訓移植到其他行業上去,你就可能成功。”這句話的後半句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在其他非主業的擴張之前,你的主營業務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並具有了競爭優勢,形成了核心競爭力。這樣,才可能對企業的一係列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力產生促進作用,才可能對企業的擴展起到幫助作用,否則,多元的結果隻能是以失敗告終。

實踐表明,那些能夠從自身已建立起的核心競爭能力出發,集合企業資源優勢,在專業化管理基礎上實行相關多元化戰略的企業,都能夠更為快速和低成本地創立、積累新的戰略經營資源,取得良好的經營業績。海爾、東方集團、橫店集團都是很好的例子。

企業有理由在一定時期為了更好的發展前景和更大的利益,選擇多元化的發展戰略。但是根據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的實力和發展階段,企業首先麵臨的挑戰是如何在自己的主營業務領域形成一定的規模、創造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並且成為該領域的市場領先者。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沒有核心主業是不可想像的。核心主業就好比企業的重心。重心不“重”,就不穩。沒有核心主業,企業就會在市場競爭的大潮中站不穩腳跟。世界500強之所以能在變幻莫測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不斷發展,其原因就在於它們都有自己的核心主業。

多元化經營戰略與專業化經營戰略之間看似矛盾,實則閃爍著對立統一的光芒,兩者都是企業發展的手段。但是如果在實力不濟、主營業務還沒有發展成熟的前提下,投入過多的資源進行業務多元化發展,很可能魚和熊掌一個都得不到。

◎ 把握多元化的啟動時機

“市場變化過程中,適合企業的發展機會是相當多的,符合我們經營戰略的機會也是相當多的,但不是每個機會都有必要、有可能去抓住,必須堅持量力而行和伺機而行相結合的原則。”這是康恩貝集團老總胡季強的感受。

受世界企業發展的影響,我國的企業一直都熱衷於多元化。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企業多元化大都取得了成功,因為當時的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經濟發展特點為企業的多元化準備了條件:

1 當時仍處於短缺經濟時代,幾乎什麼東西都供不應求,因而生產什麼東西都能賣得出去,並且都能賺錢;

2 當時多數行業的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都比較低,消費者的要求也很低,因而進入一個新的行業比較容易;

3 那時我國的經濟基本上是封閉的,外國好的東西進不來。

在這種封閉的市場條件下,山中無老虎,猴子就自然可以充大王。那些先行一步的民營企業,包括鄉鎮企業,正是利用了上述條件,四麵出擊,不是自己熟悉什麼或擅長什麼就做什麼,而是市場上什麼最短缺、什麼賺頭最大,就生產和經營什麼。

在這種大環境下,當時許多企業的多元化都搞得異常紅火,同時,也很少有企業把一種產品或一種服務作為長期的事業來經營,更多的是短期行為,有機會就撈一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從未想過企業的發展。即便如此,大多企業也還“豐衣足食,不愁吃穿”,更沒有因為無準備地涉足於陌生領域而出現慘敗到不能目睹之情況,在現在來看,簡直有些不可思議。

如今,我國經濟蓬勃發展,商品越來越豐富,消費者的生活水平和鑒賞能力日益提高,對商品的質量、外觀、價格也變得挑剔起來,市場競爭日益嚴峻,賣方市場一去不返。如果一個企業還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借政策之機,跟風造勢,哪裏有水就到哪裏打井,而不考慮自己的能力(如技術、設備怎樣?是否方便取水等等)和需要水的人的想法,打無準備之仗,更有甚者,企業岌岌可危,千瘡百孔,保命都危險,還要和健康企業一比高低,“不甘示弱”,好比一個百病纏身的人聽說運動可以強身,立即去參與短跑、拳擊、足球、遊泳等10項全能的競賽,其結果可想而知。若看到別人的業務發展蒸蒸日上,自己就眼熱,既不考慮時機也不考慮實際,在價格競爭中用降低產品質量的辦法來降低生產成本,如此“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行為,最終一定會使自己陷入困境無法自拔。

市場競爭,說白了其實就是專業化競爭,而不是什麼多元化。你的地再大,不收割糧食,等與一個零。我的地再小,能生產足夠多的飽滿的糧食,我就餓不死,這個道理很簡單。經濟學開山鼻祖亞當·斯密第一個講到的就是分工,講專業化如何促進發展。國際上許多大企業幾百年都是在一個領域裏折騰,使之成為自己的強項,站穩了腳跟後才涉足其他領域。有一本書叫《二十四條商規》,專門總結國際上大集團公司的經營經驗教訓,其中一條是“千萬不要輕易去搞新的行業”。其潛台詞就是告誡企業要注意多元化的啟動時機,切忌因為一時頭腦發熱,以為自己是如來佛,無所不能,到頭來卻弄得“賠了夫人又折兵”。

一個企業即使能夠把握多元化的時機,所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也要謹慎行之,因為還有個如何做的問題。是否能在運作上考慮結合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在投資上有所側重?是否能在操作過程中成功整合資源?是否有能力在多元化道路上分散經營風險?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事先沒有一個清楚的界定,企業隻能是朝著曙光,邁向鬼門關。

企業要真正建立成功的多元化發展模式,需要培養一定的能力並創造一定的條件。不僅要把握一定的市場時機,了解新進入行業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外,還要錘煉自己,使自己具備一定的條件(有能力,操作少失誤)。

◎ 多元化投資經營的陷阱何在

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建議:“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然後小心地看好它。”

鑒於若幹企業的失敗,人們基於條件反射,會因“多元投資”而談虎色變。那麼這個所謂的“黑洞”、“陷阱”,問題出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