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李彥宏贏得了投資方的支持,他的個性在這次爭奪戰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IT泡沫時代過去之後,華爾街的感覺不比往昔,從前那些大夢想家一般的CEO,已沒辦法用天花亂墜的對未來的規劃來贏取投資人的信任了。
李彥宏一直少言多行、少承諾多兌現,這使得一切懷疑都變成了理所應當的信任。這是他的風格,天性的樸實,不會含沙射影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他的小心謹慎和腳踏實地,才是最能讓投資人踏實砸錢的品性。
百度此後的發展,讓李彥宏“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身板差點沒累毀”。在Infoseek公司時,他顯得是那樣輕鬆,但在百度,他卻白了第一根頭發,可這一切於他而言,都是值得的。
2001年9月22日,百度中文搜索引擎網站www.baidu.com正式上線,百度也就此成功轉型為麵向終端用戶的搜索引擎網站,同時施行了競價排名的商業模式。
百度推出競價排名的第一天,盈利1.9元錢,第二天盈利3元錢,到了第四天時,這個可笑的數字已經變成了兩位數,第五天時奇跡般地超過了200元。按照這樣的增長率,百度實現天文數字般的收益絕非天方夜譚。
百度商業應用產品部經理王湛,迫不及待地將這個喜訊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告訴給公司的每一名員工。時至今日,王湛仍留著這份見證了百度曆史的電子郵件。當時,競價排名係統每次點擊率收費10分錢,當時直接被稱作“shifen”係統。
2001年12月,百度在競價排名係統上的累計收入已超過12萬元,平均每天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隨後,李彥宏為百度製訂了2002年的全新銷售計劃。在公司內部會議上,他問大家:“今年的競價排名的銷售收入目標應該定多少?”有人說50萬,有人說100萬,李彥宏用心聽著,一直在搖頭。這時有個年輕人站起來,大聲說:“200萬”。李彥宏還是搖頭,最後他慢條斯理地說:“我覺得應該是600萬。”
當時所有人都被他爆出的這個數字給嚇傻了,競價部門的員工對自己毫無信心,好多人表麵上不敢說什麼,心裏卻一陣唏噓。按照600萬的目標,每天的收入至少要達到18000元,而現在每天隻有區區2000元,就算李彥宏再領導有方,這個數字也太不靠譜了!
百度上下,除了李彥宏,沒有一個人相信這件事能實現,但在李彥宏一貫的堅決態度下,這個目標還是定了下來。
百度以獨立網站的姿態推出後,了解的人不多,知名度仍很小,每天的流量微乎其微,主要的流量來源,仍是各大合作門戶網站的搜索貢獻而出的。這樣的現實,怎能讓2002年的“600萬”目標成真?
此時,李彥宏要麵臨的新問題來了。手中資金有限,如何將公司規模做大?如何讓中國互聯網用戶意識到百度的存在,並熟知百度的使用方式和實際存在價值?這都需要慎重的規劃和考慮,而且這是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地裏不生無根草,皇天不生無路人。不久,新浪幫了大忙,讓百度一躍而起,成為群眾眼中的互聯網新星。
2002年3月,很多用戶和往常一樣,頻繁地在新浪網站上用著百度的搜索框,但搜索頁麵並沒有像平時那樣立即顯示出搜索結果,而是突然出現了一行字:“新浪欠費,百度停機,如需要更好的搜索結果,請登錄www.baidu.com。”
當時,拖欠搜索引擎公司服務費的風潮仍很盛行。新浪拖欠百度搜索引擎技術費用,百度也無他法,隻能停止服務,可萬萬沒想到,這一不起眼的舉動,卻成了讓百度一翅衝天的東風。
那時,像新浪這樣信息豐富、內容全麵的大型門戶網站少之又少,所以每天用戶流量巨大。多數用戶會通過新浪首頁的搜索框檢索關鍵詞彙,來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在“停機事件”之前,卻從來沒人知道那小小的邊框背後,居然盤踞著一家名為百度的搜索引擎公司。
不管新浪怎麼爭辯,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最終新浪考慮到自身發展及諸多方麵因素,做出讓步,付了錢後,百度繼續提供服務,兩家公司也繼續保持合作關係。自此之後,百度的用戶流量開始以幾何倍數遞增,其知名度也不比從前,已慢慢成了街知巷聞的搜索大將。
在競價排名方麵,百度先後爭取到了康佳、聯想、可口可樂等國際知名企業的信任,它們紛紛成為百度競價排名的海外客戶。
在幾方麵助力共同作用下,百度2002年銷售額達到了580多萬,雖然距離目標還差20萬,但如此激增的銷售額不早已說明問題了嗎?李彥宏,果然夠膽、夠勁、夠牛!百度的全體員工,也由此士氣大漲,對百度的未來充滿信心。
同年,百度自北大資源賓館搬到海泰大廈,曾經那個盤腿開會的小公司駐址,已經容不下這個逐漸龐大起來的精英團隊了。伴隨著搜索引擎競價排名模式的成功,李彥宏又榮獲了“中國十大創業新銳”的美譽,接二連三的好事,讓百度上下興奮不已。
當時,國家正在建設中關村西區,四環開外,到處是熙熙攘攘的繁華景象,這似乎也在昭示著百度的未來,必定繁花似錦,一路順暢。
百度上“頭條”
不管做什麼事情,對手的強度總與你的能力相匹配。
進入2002年4月,百度競價排名的業務量開始瘋狂增長,所有人都已不敢想象百度將會在下一分鍾創造出怎樣的奇跡。
百度一路走來,一路艱辛。從創建到災難中幸存,從融資千萬美元到做獨立搜索引擎網站,一個又一個驚人創舉,讓全世界關注互聯網的人都在苦等一個結果,到底是百度好還是Google好?
2002年時,Google曆經幾年的發展,迅速成長為業界翹楚,且其業務量開始向全球擴張,這也就令百度與之必然存在比較、較量。既然成長了,就要接受挑戰。李彥宏心裏很清楚,與Google的交戰是早晚的事,就算不去考慮如何超越對手,對手也會在暗中想著如何牽絆住自己。因此,想要從容不迫地應對Google的挑戰,首先要讓自己變得更強。
百度當時的業務量正處在高歌猛進的階段,但從公司員工能力上看,似乎與之有些脫節。百度的員工都很優秀,隻是並無應對公司發展如此之快的經驗,顯得有些吃力。同時百度內部懂營銷的人不多,運營管理方麵的人才也十分稀缺。徐勇是團隊中最擅長營銷的人,可也是分身乏術,難以在高速發展的狀態之下麵麵俱到。
在早期的百度公司裏,半路出家的人太多,這就導致了需科班出身的人解決的問題,總得不到恰如其分的對答。若想要應付現在的發展速度,必須找一個在能力上與這樣的發展速度匹配的企業管理強者,他不僅要在能力上強悍,心理上也要有超強的承壓能力。這樣一來,百度的綜合管理工作才能步步登高,起碼達到標準化水平。
就當時而言,百度內部出現的管理經驗匱乏問題,在業務處理上暴露得格外明顯。包括李彥宏在內的百度管理層,一直都在為尋找專業的管理人而撓頭。正在李彥宏“眾裏尋他千百度”之際,朱洪波躍入百度團隊的視野,他的出現,的確幫了百度大忙。
朱洪波是個標準的職業經理人,當時他正就職於漢普管理谘詢公司,擔任副總裁之職,主要負責業務發展和銷售工作。朱洪波有IT行業的工作經驗,曾在用友軟件做過高管,離開用友時僅30歲,可謂青年才俊。這樣的人若是進入百度,想想都是相得益彰的事。
2002年3月時,春寒料峭,一天晚上,經由朋友引薦,李彥宏與朱洪波見麵了。第一次見麵,雙方都顯得有些拘謹,客氣的讓彼此都覺得很不自在。索性都通過公司運作,一會兒的功夫就進入正題了。
朱洪波對互聯網行業並無太多概念,隻是對軟件市場稍有了解。在見到李彥宏之前,他甚至會為搜索引擎行業化的現實而驚訝。他從沒用過Google、百度,甚至不知道Google怎麼讀,最多就是通過各大門戶網站的搜索功能找一些資料。他怎麼也想不到,此時坐在自己麵前的,就是小搜索框背後的老板。
一番交談過後,兩人對彼此都有了些了解,且產生了強烈的好感。算不上一見如故,也大抵覺得誌同道合。李彥宏在談論競價排名商業模式的時候,表現出了他一貫的激情和自信,朱洪波為此深受感染,仿佛看到了自己和百度一同創建未來的美好景象,還有搜索引擎行業的無限潛力。也由此,他覺得與李彥宏共事準沒錯。
與所有接觸過李彥宏的人一樣,朱洪波眼裏的李彥宏也是務實的,不過,李彥宏對搜索引擎發展前景過於樂觀的態度,讓他稍有擔心。
在李彥宏眼中,朱洪波是個整合管理的能手,不僅擅長市場營銷、推廣,且對市場人員與技術人員之間的溝通也有獨特的見解。最重要的是,他有著豐富的市場管理、營銷經驗,這是百度目前最稀缺的。
朱洪波身上另一個讓李彥宏眼前一亮的閃光點,便是他的創業經曆。朱洪波不是安逸享受之人,當年在用友時,就已有了自己獨立的創業計劃,後來,互聯網產業大潮席卷而來,卻毅然決然投身於大潮之中,此正值用友上市前兩個月。
離開用友後,朱洪波一直努力施行著自己的創業計劃。可機不逢時,公司剛成立不久,就傳來了美國納斯達克崩盤的噩耗。更關鍵的內因還在於,他的創業方向有點偏差,這導致了他第一次創業的失敗。因此,他心裏一直都和自己憋著一口氣。
李彥宏覺得,失敗的經曆對男人是最寶貴的曆練,經曆了挫折和重創之後,人會變得更加成熟、謹慎,才能理性地麵對困難,更好地處理問題,這樣的心態對百度未來的發展極有幫助。因此種種,李彥宏更堅持要把朱洪波拉到百度。
2002年5月,李彥宏成功地挖來“牆腳”,朱洪波成了百度的一員,他的職務是高級副總裁,主要負責百度市場營銷工作。朱洪波是百度成立以來首位外引的職業經理人,對百度的發展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朱洪波剛到百度時,競價排名的商業模式已開始出現變化,其主要銷售工作中心正在向渠道建設轉移。那時,網絡用戶雖已達到一定數量,可仍不是龐大的基數,且當時網絡需求量也沒有現在這麼大,很多人仍處在對搜索引擎知之甚少的階段。
朱洪波意識到了這一點,覺得百度想從科技研發公司轉型為商業推廣公司,就一定要將龐大的用戶群體轉化成經濟收益,方法便是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加大市場推廣力度。
朱洪波、李彥宏、徐勇三人商議後,決定創造一些具有影響力的事件,以此人為地擴大百度知名度,讓更多網民意識到搜索引擎的重要性。
曾經的百度,總是給人低調、踏實、穩健的形象,而自其成為獨立網站和在朱洪波的加入後,便一反常態,從幕後走到台前,每每高調示人,並積極向世界展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02年年底,百度想到了一個將噱頭和搜索引擎結合在一起的辦法——搜索大富翁遊戲。此法是在百度首頁掛上遊戲鏈接,用戶隻需注冊賬號就可以玩,且每天需答滿5個問題。這樣一來,用戶們則會“就地取材”,通過百度搜索找到答案。為了鼓勵玩家,百度規定回答正確者可參與抽獎。
這個遊戲的“發現人”是王湛,當時他正在外地出差,無意中發現當地短信平台業務做得風生水起,很多移動互聯網服務內容應用服務的直接提供者,開發了很多適合手機用戶的服務和遊戲,這一項讓他們大賺特賺。
王湛回到百度之後,把這個情況告知了李彥宏,李彥宏當即意識到,若能把這種模式運用到搜索引擎推廣中,必然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因很簡單,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百度搜索引擎會大派用場,久而久之,用戶也會習慣性地使用百度,並能體會到百度搜索引擎帶來的便捷,而且搜索都是免費的。
在推廣遊戲的過程中,百度在網站首頁上做了很多廣告,為了吸引和鼓勵大眾積極參與其中,還準備了豐厚的獎品。高額的投入是不會讓人失望的,搜索大富翁遊戲在9個月的運行中,共吸引了十幾萬注冊用戶,一時之間,“今天你百度了嗎?”成了網友之間出現率最高的流行語。
另一方麵,這款遊戲還讓很多不怎麼觸網的人加入到了百度搜索引擎的使用中來。甚至那些根本就沒上過網的人都知道,互聯網上有一個無所不知的“百度”。
最終,遊戲結束了,百度送出去兩輛汽車,一輛送給了北大的一個學生,一輛送給了北京的一個農民。有趣的是,這個得獎的學生的父親,曾在兒子得獎的前一天與他談條件,隻要考試成績出色,就給他買輛車,結果第二天還沒等考試,他就收到了百度發來的中獎通知。
百度的這次市場推廣活動無疑是成功的,其讓中國大部分網絡用戶意識到了搜索引擎的重要性和便捷性,它可以找到任何你想找的東西,美食、工作、健康、遊戲……它讓生活變得更有效率,也更加豐富多彩。
2003年年初,百度與北京世紀劇院合作,舉辦了“活的搜索,改變生活——百度搜索激情夜”的主題活動,邀請了眾多社會名流,一眾當紅明星、藝人以及各大媒體紛紛到場。現場通過情景喜劇、歌曲搜索等搜索引擎的功能展示,告訴大家搜索其實可以這樣靈活,也可以具有生命力。
活動結束後,李彥宏還和員工們開玩笑,說這次活動比較順利,沒有像上次一樣以停電的尷尬方式收場。此時的百度,當仁不讓地成了媒體及眾多網民口中的“頭條”,他不再食不果腹,不再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