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戰Google

百度勢如破竹,憑借著競價排名異軍突起,就在此時,另一隻來自異域的野獸,已朝著中國搜索引擎市場飛撲而來。

2002年時,百度在市場調查中發現,Google在中國市場的口碑和市場份額每天都在快速攀升,且百度用戶增加的同時,Google的用戶也在增加!

一個搜索引擎的成敗,關鍵點就在用戶流量的多寡。

在百度和Google兩強相爭的初期,國內部分搜索引擎已關門大吉,如悠遊、搜索客、找到啦等。他們都清楚,在搜索引擎領域,若跟百度、Google耗著,無疑是自尋死路。

考驗搜索引擎優良與否的另一個關鍵點,即是它所支持的技術為用戶提供的體驗。在體驗中,用戶可以了解到搜索引擎的運行速度、搜索結果的準確性、排序、更新以及對中文語言的支持等,這些都是用戶最終選擇該搜索引擎的標準。

百度此時所要麵對的,是世界上能與之抗衡的最強大對手。無論是用戶流量,還是用戶體驗方麵,Google都做的非常完美。更重要的是,Google在全球有眾多粉絲。

彼時,搜索領域的勁敵狹路相逢,即將在中國互聯網市場上擺開陣勢,一決雌雄!

Google很強大,李彥宏對其飛速的成長由衷欽佩,眼下要與之競技,這讓他很興奮——終於有機會和Google麵對麵較量了。也就是在將要大決戰的背景下,他大膽啟動了讓所有百度員工為之瘋狂的“閃電計劃”。

李彥宏所交代的“閃電計劃”內容是:在9個月時間之內,快速提高百度的搜索引擎技術,達到能與Google相抗衡的水平,並且在這段時間內,百度的日訪問量要達到過去的十倍,日下載數據的信息量要比Google多30%,網頁速度和用戶搜索內容的更新頻率也要全麵超過Google,隻允許他們英文比我們多,但決不允許中文比我們強。

簡單點說,李彥宏的心思是,在中國地盤,一切都得聽我的!

百度的規模隨著全體員工眾誌成城而越來越大,員工也在不停地“新陳代謝”,比起創業之初,很多老員工熱情減半。李彥宏和劉建國,則是希望通過這個項目,把早期創業時員工的熱情再次點燃,在應戰Google的過程中練就一支更強大的隊伍。

“閃電計劃”的第一項目負責人是雷鳴。

李彥宏一直都很欣賞雷鳴,稱他為搜索引擎界的天才。雷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係,是碩士研究生,人很聰明,又踏實靈活。在進入百度之前,他一直跟著劉建國做天網,主要負責網絡建設和後期維護。這樣的種子選手負責這樣的大計劃,看來是相得益彰的。

巧合的是,在李彥宏宣布“閃電計劃”當天,外麵下起了暴雨,電閃雷鳴。2002年3月,百度與Google的正麵交戰,就在這般電閃雷鳴中打響了第一槍。

“閃電小組”在與Google交戰中,自然沒有血灑戰場的英勇壯舉,而是充滿智慧的較量。他們買了一台遙控汽車,主要用來傳遞資料,這樣能省去不少腿腳功夫,而不少員工為了省時,更是用滑板車代步出入各個部門。

那一時段,“閃電小組”重拾往日激情,小團隊內部盡是一片忙碌之景,員工們亦是忘卻疲憊,甘苦與共,當年資源賓館內的歡樂與激情又回到了百度。

百度員工們個個摩拳擦掌,可要想在9個月內擺平Google這個來自大洋彼岸,如同猛虎一般的異國霸主,僅憑良好的心態和歡聲笑語是不夠的。因此,李彥宏將更多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閃電小組”中,讓更多老員工都感受到他對這個項目的重視程度,絕不亞於創業初期所麵臨的任何一次挑戰。

每周例行的兩次會議,李彥宏都會表現出異常嚴謹和細致的態度,每個工作日的工作內容,他也都要親自過目,並詳細安排。他還要求,所有員工要在早上9點準時上班。過去他從來都沒有如此要求過,在工作製度上,百度倒是和Google有些相似,都是“感性工作製”,直到今天,百度都沒有打卡機。

幾個月後,“閃電計劃”完成了第一階段工作。雷鳴在工作總結中表示,他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因其自感在工作中稍有不足,所以決定去美國讀商業學院,希望從公司的重要項目中盡快抽身而出。

李彥宏隨即親自上陣,監督“閃電計劃”接下來的所有工作,他擔任起了“閃電小組長”的角色,劉建國為“閃電副組長”。在百度的曆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總裁和副總裁同時在項目中任職的情形,“閃電計劃”是唯一的一個,這並非無奈之舉,而是由於李彥宏重視之深。

在執行“閃電計劃”的過程中,多數員工倍感疲勞,麵對Google這個龐然大物,有些人甚至泄氣了,覺得超過Google的目標有點遙不可及。部分工程師開始出現因壓力過大而工作效率極低的情況,他們在規定時間內無法完成工作,需要加班時,又會出現焦躁情緒。顯然,這不是好征兆。

有人曾打探過,Google內部的技術人員有800人之多,堪稱魔鬼兵團,而閃電小組隻有區區15人,如此懸殊的差距擺在眾人眼前,這豈是天地之差所能形容?一瞬間,閃電小組內的若幹戰將打蔫兒了,整日憂心忡忡,反複問自己:“我們真的能戰勝Google嗎?”

李彥宏見勢不好,挺身而出,組織了一次動員大會,會上他積極鼓勵大家:“我們是在自己的國家‘打仗’,你們每個人平時不都對Google不服氣嗎?這回真刀真槍幹起來了,誰怕誰?”

在會議上,他反複向戰友們灌輸一個思想——做閃電計劃這個項目,你們今天會恨我,但是明天你們會愛上我。同時,他輪流詢問戰友們同一個問題——你有信心嗎?崔珊珊、郭眈……每個隊員都給予了李彥宏肯定的回答。李彥宏用這樣的激勵方式,點燃了每個隊員的小宇宙,也激發了他們的戰鬥熱情。

李彥宏的鼓勵沒有白費,閃電計劃順利渡過了項目中期。中期所完成的任務量,達到了目標任務的98%左右,這是個讓眾人都始料不及的結果,當初沒人相信會做的這麼出色,這樣的事實,也更堅定了他們勢要達到100%的決心。

那時的李彥宏,白天會見客戶,晚上接待媒體,不停地推廣閃電計劃。事實上,對他而言,對戰的結局不是將Google排擠出中國,而是讓所有中國網絡用戶意識到百度的存在,中國人有自己的搜索引擎,且並不比Google差。

2003年6月,中國教育報發起了題為“Google VSBaidu——兩大搜索引擎對決搜索之巔”的萬人公測,這是首次將百度和Google擺在公眾麵前進行一對一的較量。中國電腦教育網通過網絡征集了1萬名體驗者,他們在登陸中國電腦教育網所提供的網站後,網站會出現一個網頁,一左一右,分別是百度與Google。

為了保證對比結果的公正性,中國電腦教育網將網站做了技術處理,登陸者隻能看到搜索框,左右兩邊完全相同,沒有logo,沒有顏色,完全無法區分百度與Google各在哪一邊。當用戶進入測評頁麵時,百度和Google將會隨機出現在左邊或右邊。每個體驗者可任選一組關鍵詞,用兩個搜索引擎分別查詢,並且每個體驗者至少比較三次,這樣一來,萬人公測就會有至少3萬組比較信息。

6月4日,經過為期一周的評選,在3萬個比較結果中,約有55%的人認為百度比Google好用,有35%的人認為Google比百度好用。結果一放出,便出現了各種猜測,一時間眾說紛紜。有人認為,百度在幕後利用公關關係對結果做了手腳;有人更是篤定地說,這場對戰完全是由百度在幕後指使的,比賽結果也隻是百度宣傳自己的噱頭。

如果萬人公測真的是百度實施的營銷策略,那也要承認,李彥宏的作戰計劃又一次達到了目的。百度用“田忌賽馬”的方式,借用了Google的名氣,激發了國內用戶的愛國情懷,從而提高了百度的人氣。

不管外界如何評價這次比賽,最終結果擺在眼前,此時的百度已有資格且具備與Google正麵交戰的實力。

最終,百度在這場正麵交戰中取得了勝利,閃電計劃的後期,李彥宏所期望達到的所有任務目標都提前完成。結果是輝煌的,但百度的勝出並沒有讓Google退出中國市場,而是讓更多人刪掉了Google的鏈接,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百度。

“迷糊哥”的迷蹤拳

當一個企業屹立於領域巔峰之位時,成功的快感已不能讓它得到滿足,它更需要一個對手來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此時,賺再多的錢也變得毫無意義,獨孤求敗,隻能賺到寂寞。

百度與Google,與其說是棋逢對手,不如說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宿敵。在這個世界上,很難再找到像它們這樣,各個方麵無限接近於自己的對手了。同樣的矽穀創業經曆,同樣的艱辛發展曆程,同樣的技術領域,同樣的運作模式,同樣的網站風格,同樣的企業文化,就連在納斯達克創造的輝煌都如出一轍,最重要的是,兩家公司會一直堅持對收購持股計劃做最全麵的保護。

兩家公司唯一不同的,也許隻是上市時間的差距,還有地理位置的不同,一個在美國的車庫,一個在中國北大資源賓館。

時間飛逝,百度上市前的第三次融資,Google出人意料的出現在8家風險投資公司的名單上,兩家公司的高調融合,再一次成為全世界的焦點。往昔對手,今日隊友。Google入資百度,外人看來相得益彰,實際工作卻“貌合神離”。百度登陸納斯達克,拉開了中國企業衝擊美國市場的序幕,Google進入中國市場,也吹起了國際大戶進攻中國網絡市場的號角。人們會高呼前往美國的百度為“華裔Google”,而對隻身來到中國的Google則稱其為“美籍百度”。

引擎大戰早已打響,此番中國之戰又將出現何等盛況呢?Google注資百度,讓人產生了無限聯想。究竟是百度“欲擒故縱”,還是Google“醉翁之意不在酒”?

百度接受了Google的注資之後,竟意外地在一年時間內席卷了納斯達克,這不禁讓人再次產生疑問,到底是施密特重蹈雅虎覆轍徹底失敗,還是另一個驚天陰謀的開始?

李彥宏不願透露Google在此次融資中的具體注資金額,Google卻自己爆料:用499萬美元得到了百度2.6%的股權。

很多媒體都認為,這是Google決意爭奪中國市場的開始。業內資深人士表示,Google的注資行為,必然是為了收購,畢竟它不會笨到自己出錢去養一個“怪物”一般的對手。此前,除了雅虎和3721的先例之外,還有e Bay注資易趣的事實。不過,大多數網民還是願意相信,兩家公司是為了共謀搜索大計,雙劍合璧,強強聯合。

雅虎中國總裁周鴻禕說,在中國的互聯網市場上,尤其是搜索行業,Google和雅虎中國的爭奪戰早已開始,主打品牌爭奪戰。而百度的另一大勁敵——中國搜索的總裁陳沛則認為,其實Google注資百度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對國內的搜索市場來說,隻不過是兩個對手變成了一個更厲害的對手。當時,Google正處於上市緘默期,並沒有對此做太多回應,直到今天,Google仍然沒有對外表示過注資百度的任何想法。

對此,李彥宏用他一貫的自信和執著堅決聲明,Google並沒有得到百度的絕對控股權,百度也不會讓Google擁有這樣的權利,而Google方麵也從未提起過關於百度運作方麵的投資。百度更多的則是希望能借助與Google的合作機會,將百度的名字推銷到海外市場,且通過技術上的學習,來促進品牌效應、增加品牌能力。

李彥宏很早就說過:“Google是一個成熟的搜索引擎,它比其他任何人都了解百度的價值。”當然,他心裏其實也很清楚,Google無疑是百度最強大的競爭對手,隻是兩者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外界渲染的那樣豐富多彩,彼此隻不過是單純的企業與股東的關係。在Google的產品中,也包括中文搜索,所以在行業競爭方麵,一定要將兩者分開才行。

他還表示,身為股東的Google,其實是很被動的,在很多方麵,在不暴露自己的商業計劃的同時,還要與百度做適當的交流。

遺憾的是,李彥宏的解釋顯然無法滿足人們對“百穀之戰”的好奇心。隨後,百度用行動向所有人展現了兩家公司在合作後的精彩表現。

Google雖然沒做任何表示,但其很多動作卻明顯說明了問題。Google很清楚,百度在中國國內具有超大的搜索市場份額,然而在整體技術、團隊實力、經濟實力、品牌效應等方麵,它並不能與Google抗衡。甚至於,在某些方麵來看,百度與雅虎、微軟都不在一個層麵上。

雅虎的YST技術推出在即,並且通過收購3721得到了更多的中國網絡渠道;Google也在此時選擇繼續融資,其融資金額將達到27億美元,在資金、技術、實力等方麵的富足,決定了其想要大步邁進中國市場,是無法阻擋的。換言之,百度通過收購hao123提高整體實力後,雅虎、Google也都在瘋狂地給自己補給養分。

在李彥宏眼裏,Google有著潛在的“暴力”行為,Google不是想進入中國市場,而是想擁有中國市場。

百度當時的實力,雖然已由創業前期轉入盈利期,但整體實力與Google相比,仍然顯得單薄很多。因此,百度上市被眾多媒體描述成對戰Google的唯一方式,所以,很多人在當時並不看好百度上市。

原因很簡單,中國概念股在國際市場上屬於新鮮產物,很難得到海外投資者的青睞。更何況,2004年時,盛大融資金額從2.5億美元降低到1.5億美元;此時Google即將上市,百度作為雅虎和Google的競爭對手,如果選擇上市,在融資方麵將會受到很大阻礙,投資者們很難對百度建立信心。

從另一方麵來看,百度上市的想法應是謀劃了很多年的,李彥宏利用百度上市前一年的準備時間在觀察Google,並且避開了與它的直接比較,而若與Google同期上市,Google將會大幅度瓜分融資金額,百度很容易像盛大一樣“流血”上市。

最終的事實證明了一切假設的荒誕性,李彥宏成功帶領百度登高而呼,且呼聲越來越高,高出了任何業內人士的早期估算,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對於Google而言,想要進入中國市場,隻有兩種方式,一是收購,二是創業。Google在中國市場上的運營,其實並不成功。在毫無作為的情況下,團隊不夠完善,甚至服務器都選擇放在美國。

對此,很多人認為,Google降低在中國的投入,並且避免了重複建設和設備資源浪費,是在為通過收購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做準備。同時,美國市場顯然已無法滿足Google,它在美國的互聯網廣告市場已經逐漸趨於飽和狀態,不得不選擇擴展歐洲市場、亞太市場,甚至是日本市場,中國市場也是Google的必然選擇。簡單點說,Google如果一直在美國發展,未來的路將越來越窄。故此,想來中國,就得先和百度搞好關係。

不得不說,Google的設想很完美。首先,在技術上,兩家公司都是圍繞“競價排名搜索”在建立業務,而且百度在創立第一天就與Google十分相似,若能得到百度,完全不需要做太多工作,直接改掉域名,改掉logo就可以了。這樣一來,不僅一舉多得,還能在擁有百度的流量和資源的同時,將本土市場順利攬入懷中。

顯然,現實絕不如想象那樣簡單。其實,Google也很擔心,如果收購失敗,百度在上市之後將會擴充資金空間,會對Google施加更大的壓力,如此,Google在中國的市場將會再次被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