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一旦Google不通過收購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很難在短期內建立起完善的本土團隊。因此,Google注資百度,也許是無奈中的唯一選擇,抱著“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態”,用“迷糊的迷蹤拳”掩飾著自己無法在中國市場上取勝的迷茫。一言以蔽之,注資百度才是Google的唯一辦法。就像李彥宏所說的,Google其實很被動。
擊碎施密特的“算盤”
此時的Google,大有騎虎難下之感,隻能硬著頭皮繼續前進,因為它一旦放棄中國市場,就是變相地向百度投降。作為Google的董事長,施密特對自己的豪言矢誌不渝。
在百度上市之前,施密特仍然信心滿滿地對外宣稱,Google將在2005年全麵進軍中國互聯網市場,而在談及進入之後的具體運營模式時,他顯得底氣不足,他說,具體的形式要看與百度的談判結果。
李彥宏心裏很清楚施密特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Google注資百度之後,隻有兩種選擇:第一,Google隻單純做股東;第二,雙方合作。李彥宏建議Google選擇後者,通過雙方合作,Google可以擁有百度更多的股份,甚至最後可以成立合資公司。
其實,對Google而言,這是最好的選擇,隻要合資公司成立,其便順風順水地來到了中國。不過,野心勃勃的施密特根本不滿足於此,他一心想著收購百度。可惜,施密特隨後犯了一個大錯——他的狂妄自大斷送了自己的大好計劃。估計日後,他都會感歎自己當年真的是“養虎為患”了。
施密特迅速來到中國,於2005年6月的某個夜晚,秘密前往北京中關村理想國際大廈。
施密特的舉動,被外界媒體稱作“Google收購百度的延續”。
他坐在位於理想國際大廈12樓的百度辦公室,此時的他,心裏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國版Google”居然在舒適程度上完全不輸給Google。他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在麵對眼前的現實時徹底消失了,他原本愉悅的心情也頓時烏雲密布。
李彥宏給施密特遞過一杯咖啡,兩人便談了起來。至於兩人到底商談了些什麼,至今沒人能透出詳細信息。據說,施密特在談話中提到過關於收購的建議,而且對百度來說是極其誘人的條件。不過,李彥宏態度強硬,對於施密特的天價合約他不僅沒有動心,反而明確告訴施密特,百度要上市,百度要獨立上市,百度要在納斯達克獨立上市,上市之後還要堅持獨立發展的道路!
幾天後,百度向外界發表了“百度獨立宣言聲明”。當Google員工將這個消息傳達給施密特的時候,這位久經沙場的商界精英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李彥宏是在後來聽說施密特生氣的,他驕傲地對外聲稱:“百度的中文搜索技術是強大的,人才是最好的,渠道是最完善的。”
從當時來看,人才,是Google在中國發展的最大阻礙之一。雙字節遠比單字節變化更多,同樣是做用戶體驗,中文搜索引擎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積累大量用戶信息,Google想要在短期內便開發出勝過百度的中文搜索引擎,簡直是癡人說夢。
同時,Google在銷售模式上,也要因中國市場而發生改變。在美國,Google可以運用其擅長的直銷模式,而在中國,更多的則是要選擇代理模式。這樣一來,Google在麵對百度相對完善的營銷渠道時,想要去重新打造一個與之匹敵的銷售渠道,在時間上將是無法預計的。
在中國,使用百度搜索引擎的用戶早已突破1億大關,而在美國,搜索引擎的普及率則達到67%。從數據上很容易看出,此時搜索引擎已漸漸取代了門戶網站,在未來很可能成為互聯網應用範圍內的霸主。
就在施密特因不甘心就此敗下陣來,而重新製定新計劃的時候,李彥宏卻悄悄地走上了曼哈頓43街。
在百度成功登入納斯達克時,施密特一下子傻眼了,他意識到了自己的失策。百度的上市,說明施密特的收購計劃已徹底泡湯。
施密特有些慌了,定了定心神,他還是冷靜地接受了這個事實。隨後,他帶領Google精英團隊來到中國,迅速展開了自建中國區總部計劃的實地考察工作。與此同時,Google身後的微軟正在伺機而動。Google與微軟之間的“摩擦”,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演變成正麵衝突。為了避免後院起火,Google不惜重金將當時在微軟任職的全球副總裁李開複招致麾下,以此來輔佐自己與百度的世紀之戰。
李開複來到Google以後,主要負責Google在中國市場的研究工作,並擔任Google中國區的總裁。對於Google來說,李開複是中國戰略中的“鬼牌”。他了解中國市場,熟悉中文應用,他有中國人最本質的東西,因此,Google把所有對中國市場的美好夢想,都押在了李開複身上。
在百度上市前,李開複已在Google任職。對此,李彥宏微笑回應,他覺得施密特是個很有趣的人。很多專業人士認為,Google此舉,是想通過建立中國總部,加上李開複的中國效應給予百度雙重壓力,這樣一來,Google就可以降低投資者對百度的關注度,影響百度在納斯達克的表現。
這個道理很簡單,Google的全球品牌效應具有足夠的說服力,現在有了李開複的加入,就說明Google也具備了中文市場的競爭力。這樣的話,投資者就會認為,Google同樣擁有這樣的實力,為什麼還要選擇百度呢?外力施壓,百度的股價就會被壓製,甚至降低。
從道理上看,形勢的確可能朝著施密特的設想發展。然而,現實令其大失所望,也證明這一切都隻不過是他的臆想罷了。
施密特本想借此機會對百度落井下石,卻沒想到百度居然力挽狂瀾,扭轉局勢,借著Google的“東風”扶搖直上,其風光程度已經超過了當年的Google,真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事實上,李彥宏早就料到施密特會在百度上市前出怪招,故對此早有防備。他對百度上市做了周密的計劃,終而將施密特收購百度的幻想徹底扼殺在了搖籃裏。
Google作為持有百度2.6%股權的股東,並沒有出現在獻售股東的名單上,導致Google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套現了手中僅有的百度股權。李彥宏可謂神機妙算,為了避免施密特從中使詐惡意收購,便製訂了“牛卡計劃”來應對。這一計劃,可謂是為施密特量身定做的。“牛卡計劃”與新浪推出的“毒丸計劃”頗有幾分相似。新浪曾用“毒丸計劃”抵擋了盛大的強行收購,並保住了所有股權。
從百度的招股說明書上可以明顯看出,其在納斯達克上市之後,將股票分為A、B兩種,即將新發行的股票定為A股,原始所持有的股票定為B股,並規定,1股A股的表決權相當於10股B股的表決權。更重要的說明是,一旦某組織、公司買下B類股票,B股將立即轉為A股。
當百度IPO結束之後,全部新發行的A股將占總股本的10%,而李彥宏與百度的其他高管擁有百度總股份的35%以上,其他大小股東則占有餘下的54%的股份。這樣一來,就算Google將除李彥宏之外的所有股份都買下,由於B轉A的機製,Google所擁有的最終表決權也將低於李彥宏和百度高官。換言之,Google不管怎麼收購,都無法通過控股來支配百度。李彥宏在“牛卡計劃”上稍稍用了點小心思,便成功地反擊了施密特。
縱然如此,施密特也並未對百度死心。隨後,他發動自己的老板布林和佩吉,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遊說李彥宏,並屢次表達“合作”意向。就連李開複都被施密特慫恿,在2005年美國之行時,向李彥宏和百度示好,並稱,我們願意跟所有的公司合作,包括競爭對手。
讓他們遺憾的是,不管怎樣遊說,李彥宏絲毫不鬆口,他的目標很明確:百度是中國的百度。時至今日,施密特仍對百度垂涎三尺,可也僅能是垂涎了。
互聯網的戰鬥
百度與Google,生來似乎就“勢不兩立”,一個是中文搜索之王,一個是國際搜索霸主,他們之間的明爭暗鬥,隨著時間的推移並未曾平息,反而有愈發激烈之勢。
2013年3月,CNN Money及Techin Asia發布了驚人的消息,稱百度每日處理的搜索量超過了50億次,在搜索領域已將Google拋在身後。
對此,很多人都在質疑,難道百度已經超越了Google?
據百度相關負責人介紹,這50億次的搜索量分別來自垂直搜索領域、社區網站和百度聯盟合作網站,其中大部分搜索量均來自中國。
2012年8月,根據Techin Asia的統計,Google每月搜索量為1000億次,其中每日搜索量在33億次左右,比百度的確低了不少。但是,這項數據隻是單純在搜索引擎方麵,並不包括Google旗下十分熱門的You Tube和Gmail。
雖然兩家公司的搜索量相差懸殊,可不管是“勝家”還是“敗家”,均未對此做出任何回應,不是不爭,而是兩個老冤家的恩怨早已從PC端轉向了移動端。
其實,在2012年以後,Google一直都在調整在中國的營收結構,以搜索引擎廣告向展示廣告、Android平台等移動端過渡,並以此為主要業務。
在移動搜索布局上,Google將出口業務作為“Google中國”的業務支柱。所謂出口業務,即是以Google為渠道,幫助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投放廣告,並從中獲得傭金的商業模式。Google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向不同的消費地區投放搜索引擎廣告、You Tube視頻廣告、Ad Sense以及手機廣告等。
相對於Google,百度更具有前瞻性,先後推出了聚合搜索、時效搜索等功能,並親自對應用內的搜索功能進行升級。顯而易見,百度在移動端的布局正在逐步加深。
不僅如此,在2013年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推出的輕應用戰略將徹底破除App之間的信息樊籬。百度充分利用了流量入口的優勢,與第三方開發者遵循統一的開發標準。
而隨著“百度錢包”的發布,百度將搜索、輕應用、在線支付等功能實現了無縫對接,從而改變了傳統百度隻能獲取信息的單一功能。爾時,用戶可通過百度找到各種需求服務,在線即可完成真金白銀的交易。
這一創新模式對百度來說,極具戰略意義,投資商和分析師亦對此一致認可。百度近年來一直都在開發成長型業務,憑借其強大的資源優勢,通過以點帶麵的方式,提高全國範圍內的服務覆蓋率,扶持輕應用開發者,提供多方麵的支持。
相比之下,Google在移動搜索方麵則稍顯消極,並未推出太多具有實際意義的移動端產品。而從其已經推出的產品形態來看,與其PC端的產品相差無幾,同時其固執地堅持一貫的“少即是多”的原則。
對Google而言,搜索結果的精確度才是王道,但這多少稍顯“任性”,畢竟這是憑借自己的意願來定義用戶的需求。故而,這些問題導致了Google在移動端一直都未能有所建樹,單純地依賴Ad Mod移動廣告,是很難在O2O方麵奏效的。大部分傳統零售商仍會懷疑,有多少互聯網用戶會通過點擊廣告後到實體店進行消費?
為此,Google提出了一個想法,即利用手機GPS功能跟蹤用戶,來證明其廣告的時效性。但從現實角度來看,跟蹤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取的行為,有多少用戶希望自己被跟蹤?
這樣一來,Google便再次為百度創造了取勝的機會。百度意在通過用戶主動搜索,將能夠提供需求的商戶精準地推薦給用戶的方式而直接進入交易環節,這顯然是技高一籌。
由此,Google意識到,要想在中國市場與百度對抗,就需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步入”百度的發展道路。
2013年年末至2014年年初,Google先後與演出票務公司Ticketfly、Ticketmaster和AXS簽署合作協議,於是,Google的網頁及地圖搜索界麵中將會出現這幾家票務公司演出的門票,用戶可以直接在搜索結果頁麵中下單購買。
Google推出了服務消費功能,表明其正在向連接人與服務這條道路上發展。而在這條路上,百度已經奮鬥多年,且走得十分順暢。兩相對比,Google顯然落後了,好在他及時“醒悟”,卻也為時不晚。那麼,Google走這條路,是基於哪方麵的考慮呢?
從百度2014年的發展戰略上來看,服務化和智能化才是主要發展戰略。服務化主要體現在連接人與服務發麵;智能化則體現在人工智能布局上。
在這兩方麵,Google與百度的大方向是一致的,雖然在連接人與服務方麵稍遜於百度,但在人工智能上卻突出很多。比如Google Glass、Google Brain和無人汽車,這都是其幾年前的項目了,而百度卻仍處於追趕狀態。換言之,Google是想在這兩方麵都超越百度。
其實,Google並不注重“服務化”,它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信息搜索和數據流動上。而在服務方麵,它收購了Groupon,可最後卻不了了之。
百度卻在搜索服務化道路上進行得更為徹底。先是整合了糯米網,隨後又開始做百度外賣、互聯網金融、百度動物園、百度智能廚房等類似的服務型業務,Google卻沒有任何行動。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思及此,在移動端敗給百度之後,Google不得不將業務核心轉向“搜索服務化”。
兩大巨頭隔洋對峙,雖然轉移了戰略方向,但在移動端的激戰仍在進行。
其實,Google和百度除搜索領域的業務外,在其他業務上走的完全是截然不同之路。從兩家公司的產品上便可一窺端倪,同時兩家公司各自的理念也是十分迥異的。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搜索引擎,Google和百度總是被拿來作比較,二者其實有著共同的使命,即根據用戶的需求,檢索出互聯網世界中最精確的答案。
Google追求的是科技和速度,在加速信息流轉的同時,盡量減少用戶停留在搜索頁麵上的時間,突出其高效性;而百度則想要通過整合數據,使用戶在享受高速、便捷的同時,獲得更加精準的搜索結果。
簡單地說,Google追求的是搜索時間越短越好,百度追求的則是“一步到位”。
百度不斷地推出創新型產品——貼吧、知道、百科等自有內容頻道,受到了用戶的一致好評。而Google隻是在麵臨Faceebook的強勢崛起之後,才將Google+推至台前,以期在重壓之下扳回一局。
事實上,百度之所以更能體現其想要讓用戶在搜索頁麵消費的服務,主要依托於李彥宏所提出的“框計算”理念,並通過“阿拉丁計劃”將其實現。這樣一來,便可以順利地將第三方網站、企業的數據和服務主動與百度對接,從而使用戶在搜索結果中直接享受服務。比如百度的“微購”,可以直接在搜索結果中購買服務。
除此之外,用戶還可以在搜索結果中享受電商服務,在搜索結果中直接查詢快遞單號、郵政編號、區域電話號碼,亦能在相關頻道進行MP3下載、APP下載等,這不僅減少了網頁跳轉次數,還增加了結果的準確性和高效性。顯然,百度在連接與人服務上比Google做得更早、更優。
互聯網的智能化和服務化,被兩家公司視為未來的發展核心,二者均在這兩方麵深挖自作,並各有千秋。若說二者到底孰優孰劣,想來是難以明確給出答案的,唯一可以斷定的是,他們必將在互聯網時代激流勇進,書寫各自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