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玩味的是,李彥宏看住了中國市場,讓Google每每栽跟頭,這倒是確有其事的,若單從這方麵來看,百度顯然棋高一著。那麼,更懂中文的百度,其身上又有哪些需要老對手學習的優點呢?
“懂”你才能征服你
百度因何成功?百度因何如四兩撥千斤一般戰勝了Google?這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樂於探討的話題。有人認為,百度與Google之間的爭奪熱情,似乎在文化差異的影響下開始冷卻,百度專注於中文搜索的開發,Google隻是單純在做產品開發。
在中文搜索引擎市場上,Google已沒有任何與百度競爭的實力;在世界搜索引擎市場上,百度僅依靠中國市場就可超越Google。因此,兩家公司的爭鬥,並非糾結於文化差異,市場背景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牽製作用。
很多人喜歡拿百度和Google做比較,但真正懂得搜索引擎的用戶都明白,百度和Google放在一起作對比,並不客觀。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神速般地更新,這也使得百度與Google在新產品的設計理念上出現了巨大差異。
百度的一切產品,都是圍繞著用戶體驗開發設計的,其更懂得互聯網用戶的需求;Google則堅持以研究先進的技術為主要發展目標,並沒有考慮到用戶是否真的需要這些技術。因而,百度贏得了更多用戶,Google隻是擁有了更多追隨者。
一些百度元老都曾打過一個比方:Google就像是高高在上的太陽,百度則如神秘深邃的黑洞;太陽擁有強大的能源基礎,任性地釋放著讓人無法抗拒的光芒,但大多數人隻能被動接受,Google並沒有考慮過對方是否真的需要;而黑洞則是通過其內部的不斷努力創造出更具有針對性的能量,並將這種能量轉化成對事物的吸引力,這樣一來,用戶會更主動地去選擇它,直到依賴,無法自拔為止。
Google與百度的終極目標也不相同。Google像個有理想的青年,其意在索引地球上所存在的每一條數據信息;而百度同樣是個有理想的青年,但他旨在為用戶提供最便捷、最快速的信息獲取方式。Google給人一種“我要做什麼”的感覺,百度則給人一種“我要如何幫助別人”的感覺。相比之下,Google“以我為主”,顯得很自私;百度則“為人奉獻”。
百度雖然想法單一,但目的十分明確。百度的員工從來不會為索引了多少網頁數量而獲得成就感,他們更在乎的是互聯網用戶能通過百度解決多少問題。
說Google重技術,其實也並非盲目進行技術創新,它擁有很多極具創新性且十分炫麗的產品,這自然依賴其強大的科技研發能力以及雄厚的資本。Google的研發原則很簡單,鼓勵技術人員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隻要員工敢想,Google就會努力去實現,它有能力去承擔任何產品失敗所帶來的後果,因此,它每年要在新技術研發上投入超高額的成本。
不過,相對於市場的需求來說,這種天馬行空式的創造力未必是一件靠譜的事。前百度產品副總裁、首席產品架構師俞軍曾說,“一些非常炫的產品和技術,百度並不是做不到”,最主要的原因是,從李彥宏到產品經理,再到工程師都不想做,而從互聯網市場的現實情況來考量,這種產品的受眾率並不大。
百度做產品,首先看好市場的需求量,根據最終的使用情況進行判斷,隻有在擁有大量用戶,能夠切實地幫助用戶的前提下才會去做。俞軍說:“從某種角度來講,百度是比較利他主義的,這種價值觀更符合互聯網時代的精神。”
雖然有這樣的差異,但中國的搜索引擎市場對Google來說,並不算是最難啃的骨頭。如果Google付諸全力進行博弈,想要大量占領中國市場份額,不是做不到。在中國投下幾十億或者更多的資本,對百度是件極其恐怖的事情,可對Google不然。對此,李彥宏也承認,“Google真的這樣做了,百度難免會有很大的壓力。”
事實上,百度與Google在以往的市場爭奪戰中,並沒有過多的勝算,可以說是鋌而走險,就算Google沒有全力迎戰百度,百度的壓力也已經很大了。當然,百度能走到今天,並不是對手心慈手軟,而是得益於其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
誠然,百度有時也會“走運”,這個幸運點就是在對手犯錯誤的時候,百度抓住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奮力一搏,將可能變成現實。
李彥宏說:“百度也有自己的優勢。”他指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麵:第一,百度已經取得了中文搜索引擎市場的主導地位,無論從哪一家公司的市場調研報告來看,百度在中文搜索領域的市場占有率都是第一;第二,百度專注於做搜索引擎領域,並且大部分產品隻針對中文市場。所以,在市場與競爭對手做較量的時候,它擁有更多的優勢,能在最初時段發現用戶的某些重要需求,並優先滿足用戶需求。
從搜索引擎的發展曆史來看,任何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在起步階段都曾受到市場的歡迎,並不是依靠資金實力獲得成功的,他們都專注於技術,把所用工作重心都放在用戶體驗上。當他們被用戶關注,並且喜歡上這種感覺時,他們就開始賺錢了,也就有資本擴展技術領域,實現產品多元化,從而進入門戶網站領域或者其他行業。遺憾的是,這個看似順暢的成長之路,大部分公司都走得舉步維艱。這也就是為什麼百度成功的原因,其對搜索引擎的態度總是保持著專一、執著,在納斯達克所有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中,沒有一家公司如百度一樣隻專注於搜索。
對此,百度從來沒有動搖過。在門戶網站市場最火熱的時候,百度並沒有一頭紮入;在短信紅得發紫,大把賺錢的時候,百度沒有一頭紮入;在網絡遊戲公司一家接著一家上市的時候,百度也沒有一頭紮入。專注於搜索,成就了今天獨一無二的百度。
或許,在未來的若幹年之後,百度不必再為自己做什麼而發愁,隻需花費更多時間,把已經做得很出色的搜索引擎做得更好。但是,百度對搜索的執著,並不代表它放棄了其他市場。對於並不擅長的行業和領域,百度以收購的形式進入。對此,李彥宏有一句經典的闡述,“不被市場接受的技術沒有商業價值。”
若是想讓技術在市場受寵,首先要明白用戶要的是什麼。為此,百度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百度搜索行為研究實驗室。研究室設在北京大學的一個實驗室裏,這裏是百度用戶研究團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家搜行科研中心,從這個實驗室出來的優秀產品,都要經過無數次的用戶體驗研究後才會被投放市場。
搜索行為主要有3個研究目的,分別是探測(enplone)、改進(improve)和確定(confirm)。在這裏,百度的搜索引擎技術可與北大的科研成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團隊內部采用國際先進方法來研究,如焦點小組、現場研究、可用性測試、日誌分析等國內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試驗方法。這樣的好處在於,在研發的過程中,能準確地掌握用戶的搜索動機及使用習慣,繼而得到更加全麵的用戶搜索需求信息。
百度以往的市場調研方式,是去市場對網民進行隨機詢問調查,而在搜索行為實驗室中,則是開展應用性研究。首先,要有樣本,而不是僅僅做出虛擬產品,將樣本拿去給用戶感受、評價,並通過觀察用戶上網動作來獲得數據。百度搜索行為的研究宗旨是:“行為比數據更重要。”
其實,百度搜索行為實驗室中的研究員,並不隻是單純地在實驗室內進行研究,他們經常會深入到互聯網用戶群體中進行搜索行為的實地考察。一般情況下,研究院會根據研究對象的需要,選擇6種不同類型的互聯網用戶。其中,有精通網絡的,也有很少上網的。然後,研究員們會將提前設計好的頁麵展示給這些用戶,讓他們進行搜索體驗,並從中得到最真實的結果。
這種實驗方式所得到的結果,並不隻是用戶使用產品後的意見反饋,研究人員們通過對體驗用戶的語言和行為習慣的記錄,進行市場需求分析,並發現搜索引擎中需要改進之處。
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研究方式不僅在搜索行為實驗室中會用到,在客戶服務部、產品部、UE部、技術部等所有部門都會經常用到。通過進行多種研究,最後拿到一手數據,再經過不同部門間的信息交流和鑒定,最後拿出終極結果。
如今,在百度內部已擁有20多種研究用戶搜索行為的方法,針對每一種用戶,百度皆有的放矢,為的是獲得更有價值的數據,繼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顯然,說百度更懂中文,是因為其更懂中文用戶。
“用戶體驗”是上帝
百度的成功,在於用戶體驗,那麼所謂的用戶體驗,是否能更形象一些?難道隻是單純找來幾個互聯網用戶使用百度的新產品,然後再去總結“用後感”?
在百度百科中,“體驗”被定義為,滿足用戶的需求。對於百度產品,李彥宏下了這樣的定義——新開發出來的成果,隻有在用戶都對其有所需時才能被稱為“百度產品”,否則,不管做的多麼絢麗多彩也都是枉費心力。
百度旗下的所有產品,都依照統一的原則,即從產品功能上滿足用戶需求。百度將搜索、貼吧、知道、音樂等應用比作生活中的商品,有的是衣服、有的是汽車、有的是一部手機,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對產品不斷地設計、改變功能,使產品形成所需要的“任何形態”。在這個過程中,設計人員不僅了解到用戶的最新需求,也對用戶更好地使用新產品起到了引導作用。
百度在產品使用價值上下了很多功夫,可這仍不是其努力的全部。它要做的是創新,並提倡將搜索引擎個性化,讓用戶體會到個性探索的樂趣。如百度設計的一些特殊的小圖標,用戶可以在網頁通過識別圖標來確認是否是百度的產品。這樣一來,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亦能進行需求拓展,並再次滿足這些需求。
百度產品的另一大特性,即“操作簡單”。手機軟件技術飛速發展,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但同時也讓手機app在操作上難度大增。手機有上百個功能,很多功能對使用者來說其實用處不大,或不是不想用,而是因操作不便,隻能放棄使用。同樣,虛擬產品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百度在這一點上即做到了操作簡單,在避免複雜操作的同時,在產品的應用上也要做到極致。
在百度係統中,對文辭有一條嚴格的規定,即“說‘您’不說‘你’”,用“網友”而不用“網民”。在親切的同時也要做到簡單無誤,這樣用戶才會得到更好的體驗。
與這些特性相比,百度還有更高級別的特性,即視覺特性。百度產品從風格上來看,並沒有一直停留在提高用戶功能需求的層次上。在用戶需求被滿足的同時,擁有輕鬆愉快的享受過程也同樣是用戶體驗的一種。對百度產品感興趣的用戶,都是因百度操作的簡單性、親切的瀏覽界麵、簡單直觀的視覺效果才接受其產品的。
百度人每時每刻都在思考其產品的真正實用價值,除了產品帶來的超高流量,並創造價值之外,還有什麼價值?
百度員工用貼吧說明了這個問題。百度在剛推出貼吧時,製定了一個目標計劃,即若將貼吧帶來的流量定為目標之一,那麼貼吧就不會做到今天。因為,想要創造大流量很簡單,如美女照片、敏感話題的文章、明星虛假緋聞,這些都是快速提升流量的利器,但這把雙刃劍會一直抑製著百度社區產品的良性發展,最終隻能自取滅亡。
有人就此提出了疑問,既然百度的產品能如此輕而易舉地創造超高流量,那麼不法分子是否會利用百度的這一優勢,給社會帶來混亂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搜索引擎所能創造的經濟利益巨大,因此互聯網點擊率成了“注意力經濟”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些網站已經發現了這個指標,並通過一些特殊技術對搜索排名實施作弊行為,為的是讓自己排在搜索結果靠前的位置。這些作弊網站,便被稱作垃圾網站。
如果網絡上出現一些熱點新名詞的時候,垃圾網站就會加以利用,使之成為最厲害的“作弊工具”。
不過,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垃圾網站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它在破壞市場規則的同時,也推動著搜索引擎技術的進步。
在搜索引擎發展初期,搜索引擎開發者為了能提高搜索的時效性和價值性,便開發了metatag,即“超文本標誌語言”,這一技術主要用來表現網頁和網站的屬性。
然而,此時混跡於互聯網的人已經意識到,搜索結果排序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利益空間。故此,明白這個道理的網站開始追逐利益,不顧一切地增加網站流量。
這些垃圾網站會在metatag中加入超多的關鍵詞和與網站毫不相關的流行關鍵字,比如,在上網時經常會看到一些網站上隱藏著各種各樣的鏈接,一不小心就會有很多窗口強行彈出,並跳轉到作弊網站設置的網頁頁麵。如此,為了推動搜索引擎技術的metatag優化技術,就變成了“搜索引擎作弊工具”的基礎技術。
那一時期,中國的互聯網市場已經變成了滿是搜索引擎作弊網站的泥潭,且依賴泥潭存活的人約有幾十萬。
此時,Google也在全力對抗有作弊行為的垃圾網站,但建立一個完善的反垃圾網站係統要經曆很長的周期,且對技術有極高的要求,所以Google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拿出更有效的解決辦法。
在搜索引擎與垃圾網站的長期對抗中,前者一直處於被動狀態,並沒有做出適當的反擊。因此,能讓用戶使用到健康、綠色的搜索引擎,業已成為百度用戶體驗的又一特性。
當年“芙蓉姐姐”最走紅的時候,百度裏就有“芙蓉姐姐”的搜索關鍵詞,通過該關鍵詞,可檢索到1340000個網頁,其中前40頁中,主要是各大門戶網站關於“芙蓉姐姐”的信息。而在Google中,真正與芙蓉姐姐有關的信息早已被作弊的blog擠出搜索結果的40頁之外。
百度之所以能正確地顯示搜索結果,並不是因其搜索引擎在係統上偏好各大門戶網站的新聞內容,而是其已在搜索引擎係統中添加了作弊網頁自動刪除功能。故而,符合“芙蓉姐姐”的網頁內容會出現在正確的位置。
可即便如此,垃圾網站也沒辦法徹底革除,在搜索中,垃圾網站永遠都會存在,它們的作弊行為會隨著搜索引擎技術的發展而不斷進步。遺憾的是,政府相關部門還沒有對搜索作弊行為加以法律限製,所以搜索引擎隻能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與之戰鬥到底。
垃圾網站作弊行為隨著業態的發展越發猖狂,互聯網用戶無法忍受彈窗所帶來的困擾,於是大量反垃圾網站的人才脫穎而出。百度成立之初,就設立了反作弊的特殊部門,專門研究如何解決搜索引擎作弊行為。在長期的反作弊戰爭中,百度不僅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反作弊網站精英,還吸納了大量反垃圾網站專家加盟百度。百度將這些反作弊網站人才稱為“百度最為寶貴的人才之一”。
對於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戶來說,任何需求的滿足過程都始於關鍵詞檢索,這個過程不隻是一次體驗過程,而是由無數次檢索構成的全麵體驗。而搜索作弊行為也是依賴於關鍵詞而生的,其對用戶造成困擾,用戶就無法獲得優質的搜索體驗。
同時,用戶可按照自己的個人意願來判斷搜索引擎的好與壞,隨時都有可能更換搜索引擎,在更換時,不需消耗太多時間,不需支付任何成本,這樣的零代價轉移,對搜索引擎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
這般來看,百度的未來仍非一片坦途,幸而,它在麵對任何挑戰之時都以為用戶提供最佳體驗為根本,這或許是它在一次次巨大考驗麵前,仍不會走上盛極而衰之路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