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7267090241087867904,7255238555826392118,683893629271828379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進擊,邁出國門
2006年5月,百度的一條招聘廣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不過,這次招聘並未大肆宣揚,也沒有公開太多工作內容,隻是簡單地說明,需要招聘兩名開發搜索引擎的工程師。若是普通公司,一則招聘信息不足為奇,可百度作為行業風向標,一點風吹草動都是惹人側目的。外界不禁揣測:百度是不是又有了新動作?
有新聞,媒體自然一馬當先,他們對此的猜測是,這很可能是百度正在為進軍海外做準備,暗中招兵買馬,積累跨領域人才,從亞洲起步,逐步向全世界滲透發展。媒體說的有板有眼,百度方麵呢?李彥宏未有過多表態,隻是在被媒體再三逼問之後,才說了句不溫不火的話:“百度隻專注於中文搜索。”換言之,無論招聘的目的具體是什麼,都肯定是為搜索服務的。
招聘雖簡,要求卻高。應聘者不僅要在編程和算法上有過人之處,還要具備掌握日、英、越三種語言的能力。此外,考慮到本身名聲享譽世界,自然會吸引不少來自國外的應聘者,故而招聘廣告上又追加了一條:具備一定中文基礎。
與招聘網絡工程師同步進行的,是對若幹名不同語言的區域產品經理的吸納。產品經理,要負責對中國及其所負責的海外地區的搜索市場做市場分析,並時刻掌握該地區的行業競爭情況和當地的民風民俗,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這樣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應聘者需長期駐外,因而這則招聘上,便注明“最好是兩地的留學生”,兼職亦可。
不久,百度再次提出招聘附加信息,並特別強調,此次招聘網絡搜索工程師屬於小規模招聘,人數不會超過10人,至於產品經理人數,卻並無限製。
最初,招聘廣告剛公布時,百度並沒有過於精細化,誰料應聘者接踵而至,也隻能以細節作為切割利器了。那麼,百度的此次招聘,意欲何為?
2006年5月10日,百度公開了2006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表,相較於上一年的第四季度,淨利潤增長了1309.0%,達3520萬元人民幣;股票報酬淨利潤增長了4350萬元。這僅是百度上市的第一年,贏得開門紅的百度,若是在這個大熱時刻進軍海外市場,可謂恰逢其時!
其實,將百度推向國際化道路,是李彥宏一直鎖定的目標。雖然百度的口號是“百度隻專注於中文搜索”,但在百度未來的規劃上,李彥宏卻“從來沒有把百度作為一個隻局限於中國的公司”。
李彥宏曾多次在百度的內部會議上表示,對於進軍海外市場,百度勢在必得,百度不會甘心於隻做國內最好的公司,希望在未來的5年至10年之內,能成為具有世界尖端技術的高科技網絡公司,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企業。
李彥宏曾在接受電視台專訪時,就百度的國際化問題表露衷腸:“其實任何一個有實力的世界級企業都不可能放棄中國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跟世界上最強的公司競爭。我們要想在世界市場站住腳,核心競爭力也必須是能夠應付全球化挑戰的,而不僅僅隻能夠應付一個地區的挑戰。基於這樣的考慮,我覺得中國必須誕生有世界市場、有分量、有地位的企業。現在中國有好多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它們在中國市場上已經占了很好的市場份額,但是還沒有發揮最大的作用,因為這些互聯網企業都是在國內作戰。作為中國的一個互聯網企業,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這些問題,我得出來的結論是必須要走國際化這條路,否則終有一天也會在本土遭遇失敗。”
百度是在2005年才開始著手準備進軍海外市場的,但在2003年時,李彥宏的腦中就已有了決戰海外的雛形,隻是他從未在會議上提起此事罷了。
當時,百度在國內市場大獲成功,奠定了其在中文搜索領域中的地位。那時,第一次在百度內部會議提起進軍海外搜索市場的是崔姍姍,但這個提議被李彥宏否決了。
李彥宏認為,就百度當時的情況來看,並不適合馬上出擊,雖在國內小有所成,但進軍海外市場,百度的綜合實力明顯不足。國內市場仍有巨大的優勢和潛力,眼下百度的工作重心應該放在國內搜索市場,不能將過多的精力和資源消耗在意義不甚大的事情上。
一年之後,百度在內部工作上進行重新調整,無論人力還是資源,都有了豐富的儲備。李彥宏覺得,這時的百度具備了應對國際化戰略的實力,且中國市場也愈加成熟。
隨後,李彥宏在董事會上提出了百度進軍海外市場的戰略計劃,不過,這次他卻碰壁了,董事會拒絕了他的計劃。
其實,董事會的拒絕不是針對李彥宏,沒有不信任他的意思,隻是在前有Google後有雅虎的國際市場氛圍中,後起之秀百度似乎難以完美應對“混亂”。故此,在執行上一定要謹小慎微,待時機成熟之後再行進軍不遲。
那時百度還未上市,李彥宏首先打算的是進軍海外市場,這也有利於其後的上市計劃。不過,董事會不是他一人掌舵,股東的意見必須要考慮。幸而,這個成熟的時機未讓李彥宏等待多久。
2005年8月,百度在納斯達克上市,與世界成功接軌,這成了百度揮師海外的資本。百度融資1.2億之後不斷盈利,在經濟上也有了相對雄厚的基礎,投資的方向也比以往更廣。有了這樣的條件,加上李彥宏必勝之信心,董事會經過審慎決定,同意百度進軍海外的發展計劃。
計劃誕生了,但國際化的第一步要從哪走起呢?第一步走下去,後果將會如何?李彥宏再三思索。當時,所有人都覺得他會把第一站選在美國,畢竟他在美國走向了巔峰,那裏有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成熟穩定的資本市場,更有他曾熟悉的人和無數尖端技術人才,此等地利、人和之處,必然是不二之選。
可讓眾人大跌眼鏡的是,李彥宏第一個否定的地區就是美國。原因何在?
美國是好,但李彥宏覺得,極具環境優勢的美國有太多強大的對手,Google和雅虎的老巢就在美國,微軟、IBM這些世界頂級的IT大佬伺機而動,每天成立、破產的IT公司比比皆是,就連那些坐在學校裏讀書的大學生也不能小瞧,說不定哪天,他們之中就可能會出現下一個“比爾·蓋茨”,如此危機四伏的環境,對百度來說沒有任何好處可言。
按照避難就易的戰略思想,百度應盡量避免與眾boss的正麵衝突,故而所選之地不能太發達,也不能太落後。若太落後,連互聯網都沒有普及,會導致搜索應用率低下,繼而無法發展;太發達,原因不言自明。
按照這個思路,英語地區便首先被排除在外,剩下的就隻有亞洲了。
李彥宏很看好日本、韓國、越南這三個國家,並曾先後對它們予以考察。
早在2003年時,李彥宏去韓國考察市場,當時在其國內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公司都是當地的知名網絡公司,遺憾的是,當時李彥宏一時想不出那幾家公司成功之關鍵,故此便放棄了。
2006年五一時,他一個人又去了越南考察,發現該地區相對落後,因此也隻能排除。離開越南,他輾轉到了日本,這次他叫來了王湛生和任旭陽,組成了“訪日三劍客”團隊。三人先後拜訪了日本SNS、樂天、Mixi等排在前幾名的互聯網公司,還拜訪了日本各大廣告公司,進行業務溝通。
日本是個網絡發達的國家,當時的網民數量按比例來算並不輸給中國,且互聯網市場要比中國更成熟,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數據顯示,全日本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是中國的9倍。日本在經曆了通貨緊縮之後,於2004年出現了經濟回升跡象,國內生產總值大幅提高,創造了日本近10年的最高紀錄。到了2005年之後,日本經濟的回升勢頭更加穩固。
因此,日本成了百度的最佳選擇。從日本歸來後,李彥宏與眾人商議妥當,將日本定為百度劍指海外的第一站。
揮師日本的“秘密”
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頂尖科技產物的集散地,且擁有足夠寬廣的搜索引擎市場,其市場規模是中國的5倍左右。每年,其所創造的經濟利潤達12億美元之多,而當時中國隻有不到4億美元。排在日本搜索市場第三名的企業,其年收入約為1億美元,而在中國搜索引擎市場排名第三的企業,年收入隻有區區幾百萬元人民幣而已。
其時,Google在日本市場做的很出色,市場份額正在逐步擴大,但另一巨頭——雅虎,在日本的日子卻不太好過,市場份額正逐漸流失。從正反兩方麵來看,隻要百度穩紮穩打,恪守風格,就一定可以站穩腳跟。
調研期間,李彥宏讓任旭陽做了一份關於百度進入日本市場的可行性分析報告,旨在研究百度進入日本市場的優劣。
經由分析,任旭陽把問題都擺在了台麵上:優勢方麵,百度有在中國成功的經驗以及經典案例;劣勢方麵,不如e Bay、Google、雅虎等公司有在海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這方麵的缺失,便是百度最大的短板。
期間,他還先後抵達海爾、聯想、趨勢科技、華為等在進軍海外市場方麵大獲成功的優秀企業,虛心地請教了相關企業在國際化道路方麵的經驗教訓,最終整理出了一份含金量極高的市場分析報告。
任旭陽的任務完成的很漂亮,李彥宏十分滿意,不久,他在百度總監會上宣布了百度進軍日本市場的決定,並任命任旭陽為百度日本事務總負責人,需一手抓起百度在日本的各項事務。
李彥宏對自己的決定很滿意,可在場員工一片嘩然,原因很簡單,雅虎在日本市場打拚多年,大半個江山都已被其收歸囊中,雖然眼下市場份額明顯流失,可都流到了剛進入日本市場的Google的嘴裏,百度在這個時刻開進日本,無異於從老虎嘴裏搶肉,真有些天方夜譚的意味了。
當然,值得肯定的是,在中國市場上,百度知名度極高,無可匹敵。但在日本市場,便沒有了中文優勢,等於從零開始。簡單點說,百度要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下自立門戶,這談何容易?
支持聲和反對聲同在,李彥宏仍堅持啟動了百度進軍日本的發展戰略。員工們不能違抗命令,紛紛開始手上的工作,隻是不少人心裏犯嘀咕,做起事情來自然事倍功半。
為了能讓全體員工明白百度進軍日本絕非頭腦一熱之舉,而是深思熟慮之果,李彥宏專門開了一個員工大會,把所有對此次計劃有異議的員工聚到一起,現場解惑答疑。
李彥宏思路清晰,他把選擇日本的理由總結成四點:
第一,距離近。從北京乘坐飛機到東京,隻需兩個半小時,就如北京到廣州一般,這樣更便於百度的員工頻繁地往來於中國和日本兩地。加之兩國時差隻有一小時,兩地工作的員工便不必忍受倒時差的痛苦,工作效率自然不會受到影響。
此外,雖是進軍日本,但日本百度分公司的總部仍設在國內,未來負責設計日文搜索引擎時,也還是會啟用中國工程師。可見,這種地域上的便利,是百度選擇日本的重要條件之一。
對於地域上的重要性,李彥宏還特別舉了一個例子:百度創立初期,在矽穀有一部分工作人員,有國內的,也有美國當地的,他們正共同研製搜索的Spider。原本雙方通力合作,應效率百倍,可事實卻是效率極低。原來,問題就出在了時差導致了兩地工程師不能及時溝通上,故此他們做出的東西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這般看來,選擇日本作為突破口,實在是明智至極的。
第二,思想近。日本,無論其民族習慣還是語言,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日本也同樣推行儒家文化,這使得兩國人民對彼此國家的文化更容易理解。日本人學習孔子思想、研究《孫子兵法》等中國古典書籍,所以在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上,與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此一來,百度便可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用戶的生活習慣和網絡需求。
第三,熟悉對手。百度熟知日本市場上的主要搜索公司——雅虎日本與Google日本,這兩家公司分別在中國搜索引擎市場上排第二位和第三位。對於這兩個老對手,無論是其市場推廣模式,還是其技術產品,百度都可謂了然於胸。雅虎日本和雅虎中國,在很多方麵都有極其相似之處,尤其在網頁檢索方麵更是如出一轍,Google亦是如此。
另一方麵,李彥宏發現,雅虎和Google在日本本土化模式上做的並不完善,很多技術模式都是從美國直接“拿來”的。Google日本的首頁與美國總公司非常相似,日文版Google隻不過是把首頁上除LOGO和標誌性的“I m Feeling Lucky”搜索框外的英文都換成了日文而已。
最初,李彥宏並不理解Google為什麼會如此敷衍了事,後通過一家日本的谘詢公司他才了解到,Google日本和雅虎日本首頁上的“I m Feeling Lucky”(雅虎引用了Google的搜索引擎),對於日本當地人來說意義不大,那隻是屬於美國人的意識,故而Google也就未對此再做過多修改。
顯而易見,Google和雅虎在日本發展的並不十分順暢,但這對於百度來說,卻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他們的錯,就是百度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