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抓住時機。日本本土缺乏有影響力的搜索引擎,這是百度一夫當關的時機。事實上,日本做搜索引擎要比美國早,日本電信電話公司、日本電氣公司和東芝公司等大公司都曾先後在搜索引擎上發力,且擁有過獨屬自家的獨立搜索引擎。
當時,這些本土搜索引擎相互競爭,後來Google出現之後,互聯網搜索產業結構在2000年發生了突變。雅虎和Google高精確度的檢索服務,占去了日本搜索引擎市場的半壁江山,日本用戶在潛意識裏形成了“日本隻有雅虎和Google兩個搜索引擎”的想法,這使得日本本土搜索引擎產業極速萎縮。
日本人有強烈的先入為主的觀念,這對百度自然是一股很強的阻力。雅虎自1996年來到日本,一直被日本用戶認定為是日本第一搜索引擎,Google進入日本市場較晚,但其技術高於雅虎,不過曆經8年的奮戰,仍未能趕超雅虎,甚至與之平分天下都沒做到。此時百度進入日本,是否也會遭遇與Google同樣的尷尬?
日本民眾親善歐美,對亞洲卻有很強的排斥心理。中國品牌在日本並沒有被完全認知,多數日本人甚至連“海爾”都沒聽過,可想而知中國其他企業在日本的形態。
在日本銷售的大部分商品上,都有明顯的“中國製造”字樣,但品牌都來自日本本土,或是來自歐美的高端品牌,其中尤以意大利和美國居多。因此,在中國家喻戶曉的世界頂尖品牌,卻要在相鄰的國家重新做起。
不僅如此,日本本土的無線網絡技術十分發達,網絡覆蓋密度大,為了能在日本無線搜索領域占一席之地,雅虎日本、Google日本、MSNJapan、Infoseekjp、Livedoor、Goo、Ask JP、Excite JP、Ceek、Fresheye、Nifty、Biglobe等都已開發出相當成熟的手機搜索網站,並正在運行。
隨著日本科技的不斷進步,其本土搜索引擎產業也準備打翻身仗。日本政府和企業不會輕易放棄本土IT行業,多年來始終不懈努力,意欲重振往日輝煌。
2006年時,日立、富士等日本科技業巨頭公司與東京大學等科研機構聯手,並呼籲IT行業單位和企業,組成了日本科研聯盟,其目的,就是開發日本本土的科學技術,抵製外來產業對日本民眾的思想壟斷。如開發本土搜索引擎,抵製雅虎、MSN、Google這些來自日本之外的搜索引擎公司。當然,從日本本土的IT人員平均水平來看,想要在短時間內複興搜索引擎產業尚需時日。
如此看來,日本搜索引擎市場仍有極大的生存空間,仍存在大量未被開采的寶藏。李彥宏說:“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我們能夠在這個市場上站住腳,百度的股票應該是10倍於現在的市值的。”
不過,看似誘人的日本市場,對百度來說卻是個巨大挑戰,為此,百度隻能做好充足的準備,全力以赴!
中國複製,日本粘貼
想要獲得成就,就要懂得如何去複製成功的經驗。
百度不斷向日本進軍的同時,李彥宏正在籌劃百度在日本新公司的管理團隊。在他的規劃中,要將日本公司的整個團隊分成中、日兩部分,中國工程師主要負責日文搜索引擎的技術研發,而日本團隊則負責產品推廣、市場調查、本地業務管理工作。不同國家的不同城市,其市場亦是具有特殊性的,這就需要有一個專門的團隊來詳細研究。
從國內市場來看,雖然百度在中文搜索引擎市場已占據60%的市場份額,但中國互聯網滲透率僅有區區的10%。互聯網市場變化過快,搜索引擎未來的發展存在諸多變數,百度很可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因此,應集中精力在現有的產業上,不應過於分散精力,以免造成“丟了西瓜撿芝麻”的低級錯誤。
倘若百度能順利進入日本市場,那麼在中國市場上的原有產品、服務、技術等不僅要保持在業內的領先水平,還要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高。
實際上,穩定國內市場與發展日本市場,並不會有太多衝突。不過,要想把兩件事都做好,就不那麼簡單了,就需要一位優秀的管理人員來打理這間新公司。
為此,李彥宏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將百度中文搜索引擎中已有的產品,直接複製到日文搜索引擎中。這樣一來,在進軍日本的產品規劃上不僅節省了很多精力,也大大提高了百度日本市場的容錯率。對此,李彥宏說:“在中文搜索領域,我們大概做10個成8個;在日文搜索領域,哪怕做10個成兩個,我覺得我們的投入都是劃算的。”
為了完成這一簡單目標,李彥宏希望能盡快找到這位可勝任百度日本首席代表一職的人,他對這位大將沒有太多要求,隻要是受過日本的正規教育,且在日本最大、最具規模的公司有過工作經曆,同時擁有負責開疆拓境的成功經驗和指導經驗者即可。
即可?李彥宏說的簡單,可找到符合這種條件的人,宛若大海撈針一般,實在困難。就在李彥宏為這個合適人選發愁之際,陳海騰毛遂自薦。他是何許人也?
陳海騰是中國人,進入IT行業之前,是國內一家旅行社的領隊。1992年時,他自費留學日本,僅用兩年時間,便拿到了日本神戶大學的碩士學位。
他赴日本留學的原因很簡單:喜歡研究日式文化,對日劇情有獨鍾,很想身臨其境去體會一下日本的生活。而且,他意識到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進入中國市場,若能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必然會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所幫助,故而此次日本之行,不僅是為了體驗日本生活,也是為日後開展工作打基礎。
陳海騰畢業後,被日本最著名的廣告公司——博報堂旗下的DAC公司看中,將其招致麾下,他搖身一變,成了DAC中國地區的CEO。後來,他還任職過NTT西日本法人本部運營官、Pc-suki公司中國廈門分公司的首席運營官、跨國公司的首任駐外代表等。
在陳海騰的光鮮履曆中,最讓百度看重的是其任職Index的管理經驗。那時,加入Index的他主要負責亞洲地區新業務拓展和管理。當時Index還處於創業期,後來一步步成為日本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內容提供商。換言之,陳海騰擁有創業型公司在擴展領土時期的成功經驗,這恰是百度最欠缺的,加之他對台灣、廈門、上海、韓國等地的互聯網市場行情也都十分了解,綜合來看,他不但符合要求,且超出了李彥宏所要求的“即可”。
陳海騰的條件很棒,可他為什麼會放棄自己已看到成功果實的美好前景呢?
其實他也有自己的盤算,以日本首代的身份回國發展,並非他的終極目標,與大多數日本留學生一樣,他有著一顆熱情似火的壯誌雄心,他希望能代表中國公司在日本爭奪市場、創造輝煌,並在新興的行業中戰勝世界頂尖企業,成為行業佼佼者。
正因如此,當百度發布招聘廣告後,他的一位朋友告訴他,百度有一個為其量身而定的職位。恰是這條招聘廣告,讓陳海騰看到了實現夢想的希望,百度與之可謂一拍即合。
2006年年末,陳海騰加入百度,成為百度員工的第二天,他便以百度首代的身份抵達日本,肩負起了安營紮寨的重任。
雖然心懷百度衝向世界的偉大計劃,但憑借他多年來對日本文化以及對雅虎、Google這些強勁對手的了解,勇往直前的百度日本,也難免暴露出了一絲鋌而走險的味道。
百度在中國家喻戶曉,在日本卻鮮為人知,所以與陳海騰合作的日本商人,沒人會相信這將會是一單決定未來的大買賣;另一麵,百度越是將未來描述的無懈可擊,那些對百度知之甚少者就越懷疑百度各方麵條件的真實性。這還不是最棘手的,百度日本的基地建設,才是更大的麻煩。
首先,基地需大量設備、機房、IDC。在國內,這些事辦起來易如反掌,而在寸土寸金的日本,想要找個足夠大的IDC,則如大海撈針一般難。說到底,就是日本人不相信中國企業,大有處處刁難之意。
雖然戴爾公司與百度合作過廣告,但其仍懷疑百度的經濟實力,認為百度沒有一次購買幾千萬設備的實力。故此,在付款方式和賬期方麵,給百度出了難題。直到後來了解了百度的真正實力之後,才同意其提出的貨到付款要求。
設備搞定,隻是冰山一角,籌建新公司的麻煩比肩接踵。
在日本,高端建築是不允許外人隨意走動的,為了能靠人脈關係來解決眼下的問題,陳海騰發動了自己在日本的所有關係,包括他在DAC的老板,都親自出麵,多次和各大網站的負責人約定時間後,再逐家登門拜訪,為的就是能讓這些老板了解到百度搜索的真正價值。
然而,在日本是沒有“麵子”一說的,別人不會因為你是大人物就“網開一麵”。吃了幾次閉門羹後,陳海騰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要最短時間達到目的,就要以小人物、小公司的心態低調行事。隨後,他告誡來到日本的國內員工,與日本人打交道,心理上要有坐過山車的準備,要知道自己是在創業期,應把姿態放低,但內心卻要相信百度的實力。最終,陳海騰就是靠著這種誠懇姿態和百度的實力,才逐一打動了各大網站的負責人。
轉眼間,陳海騰在日本已經紮寨一年了,此時百度的員工隊伍組建工作還未完成。百度在日本過低的知名度,也成了老生常談的問題,想要在這種情況下挖到高手是不太可能的。而且,百度日本公司成立初期,臨時辦公場地格外簡陋,招聘而來的第一位員工——泉真理來報到時,居然蹦出了“這是騙子公司”的念頭。即便如此,百度仍恪守招聘標準。
陳海騰來日本之前,任旭陽曾再三強調,百度日本的員工標準,必須謹遵本地化原則,與百度總部保持一致,即“優中選優,寧缺毋濫”。陳海騰不負所望,把百度精益求精的卓越理念從中國帶到了日本。
除了對技術人員的需求,百度日本公司還需大量的市場推廣人員以及網絡廣告業務人員。李彥宏對此的解釋是:“搜索引擎從本質上說是一個媒體,廣告收入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廣告公司的從業人員是比較容易理解搜索引擎和互聯網網站發展的。”
星移鬥轉,百度日本公司的員工亦逐步到位,但很多人對百度仍存有很多疑問。在百度內部培訓時,就有員工這樣問過李彥宏,Google和雅虎在日本爭奪市場已近10年,在我們看來很奇怪的美國產品,卻被日本民眾沿用至今,早已經習慣了Google和雅虎的存在,百度要如何打破日本人先入為主的觀念,並在兩家公司手中搶奪市場呢?
這也是個讓李彥宏一直思慮的問題。
李彥宏知道,Google來日本時,雅虎已經勢不可擋,但憑借超強的技術實力,Google在沉寂了兩年之後,便開始大量吞噬日本網絡市場,到2008年底時,其市場份額已接近全日本的30%。
想到這兒,李彥宏站起身來,態度堅毅地對所有人說:“日本市場並不是沒有機會,但百度必須要做得更好,才能夠在日本市場站住腳。”
百度日本公司落成後,日本當地的中國民眾都十分高興,很多人都去百度新公司參觀。有一位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的官員到百度參觀時,高興地對陳海騰說:“以前國內政府官員來日本訪問,我們隻能帶他們去參觀華為,現在也可以參觀百度了。”
李彥宏給予了百度日本公司極大的支持,使得其擁有自行支配權。他曾說:“日本市場需要做什麼樣的產品由當地團隊決定,百度中國高管隻教授‘方法論’。”簡單地說,李彥宏複製了百度中國,之後粘貼出了一個百度日本。
百度日本公司順利起航,可發展模式仍未浮出水麵,到底百度將如何征戰日本,而其是否會再次麵對強勁的挑戰呢?
百度日本本土化
百度在日本成功建立公司,李彥宏心中的巨石卻並未就此放下,最難搞的,就是百度在日本所要采取的經營模式,這點搞不定,百度自會前功盡棄。
李彥宏百思不得其解時,雅虎創始人楊致遠和雅虎首席執行官特裏·塞梅爾給了他不少意見。在市場競爭方麵大家是對手,但在科技發展對世界的貢獻方麵,大家就是朋友。回望雅虎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模式,除了美國本土,雅虎日本是絕對成功的,即雅虎不參與控股、不參與經營,隻擁有少量雅虎日本的股份,以一個少量參股的投資商身份對雅虎日本進行資助,這樣一來,雅虎日本完全由本土的管理者及股東經營,全部自治權都在雅虎日本公司手中。
聽起來,這是個好辦法,但這招適合百度嗎?李彥宏左思右想後,腦子裏蹦出一個字——不!
原因很簡單,百度日本和雅虎日本在出資方式上不同,百度日本是百度在日本的全資子公司,最初就是全資控股,並在經濟管理上施行高度自治。這便與雅虎迥異了。
李彥宏的想法很明確,在不改變百度日本資本性質的前提下,全力打造更利於百度日本發展的成長環境。另外,他嚴謹、保守的性格,也決定了百度不可能按照雅虎日本的生長模式發展。
雅虎源自美國,日本人更願意接受;百度來自中國,不容易被日本民眾信任。不過,雅虎允許雅虎日本擁有自治權的發展模式,還是值得百度學習的,這更利於百度日本快速本土化。
入鄉隨俗,百度也不例外。2007年10月19日,一次員工卡拉OK大賽在百度日本隆重舉行。這絕非一次簡單的娛樂活動,而是百度日本公司的一場別開生麵的迎新大會。按照日本本土公司的習俗,迎新會每個月都要舉行一次,但因百度日本公司成立初期,雜事繁多,這次迎新會隻能延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