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與奇石(3 / 3)

於瑞軍徹底蒙了,他沒有想到事情會是這樣一個結果。他登時口吃了:“徐老板……這……”

徐老板仰天歎道:“不瞞您,這塊石頭跟了我六十年。六十年前,我七歲的時候,有一個無兒無女的前輩,把這塊石頭當傳寶之物送給了我。六十年了,或許我與它緣分盡了。其實,我擺在店裏,就是想找一個與它有緣的人。後來呢,遇到了您,您與它的緣分勝過我呀。您快帶著它走吧,我怕我一會兒要後悔的。”

徐老板說罷,便起身:“您還得回去上班呢。我送您。”

二人走出院子。上了汽車。

月光如水,汽車順著草原小路緩緩而行。

開出去百十步,徐老板便讓於瑞軍停車,二人走下車,徐老板笑道:“耽誤您了,您趕夜路回去吧。明天還要上班呢,莫耽誤了工作。我就送您到這裏吧。”

於瑞軍對徐老板說:“徐老板,我會常來看您的。”

徐老板擺擺手嗬嗬笑了:“您千萬不要再來,我們也不要再見麵。我心中已經沒有這塊石頭了。正如我送出去了一個孩子。六十年呢,您想想,我養了六十年的一個孩子,如此拱手送給了您,如果我再見到,會怎麼心痛呢?再說你我,人生有此一段交往,已經足夠,何必常來常往呢?您就帶著它走吧。好了,我就送您到這裏,於先生走吧,別誤了車。”

說到這裏,徐老板點頭微笑,便轉身走了。走出幾步,徐老板一聲大笑,破空而出,打破了四野的寂靜。

於瑞軍在徐老板的笑聲中,突然恍惚了,這塊魂牽夢縈了將近一年多的石頭,終於在此時,真實地落到了他的手裏。

四野無人,水流花開。

萬古長空,一輪明月。

於瑞軍掂量著手裏的盒子,沉甸甸卻又似沒有分量。西人日: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國人經驗:生命中更常常有不能承受之重。

此一刻好似永恒。

起風了,徐老板在風中漸行漸遠。

於瑞軍似沒有了溫度的一座雕塑,在風中久久佇立。

…………

談歌在內蒙古有幾個作家朋友,那次在北京遇到,就聚到一起吃飯,席間,談歌喝多了,話就多了,就給他們講了這個“東坡肉”的故事。有人就有了興趣,一位朋友後來跑去阿左旗,真找到了那條街,也找到了那個姓徐的店鋪。可是當朋友把照片給他們看時,他們卻微笑著搖頭,說從來沒有見過。那天,這位作家朋友打電話給談歌:“老兄呀,你說的有準兒沒準兒呀,人家硬是不承認呢。”談歌歎氣:“唉,誰讓你去刨根問底呢?那位徐老板說過,這石頭就如同送出去的孩子。送出去就是送出去了。”

人間諸事,可說乎,或不可說。

附:

記者李林先生報道:內地驚現台北故宮“東坡肉”姊妹石近日,記者從國內奇石收藏家於瑞軍先生手中發現了一塊酷似紅燒肉的肉形石,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東坡肉”堪稱“姊妹石”。

眾所周知,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塊中外聞名的肉形石,令人歎為觀止。它雖然是一塊天然的石頭,但乍看之下卻像是一塊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間的“東坡肉”。據悉,此件肉形石與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並稱台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據國內有關專家考證,國內奇石收藏家於先生所收藏的這塊肉形石,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東坡肉”相比較,有很多相似巧合之處。

一是形狀相同,都極像“紅燒肉”。從外觀上看,於先生收藏的這塊肉形石,金顫顫紅巍巍,油滋滋香噴噴,可謂是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欲滴。不論是皮、膘、肉,還是皮上毛孔,無不酷似真正的紅燒肉。肉皮呈焦黃色,層次分明而富有膠質感。皮下的脂肪層潔白細膩,如白玉凝脂。瘦肉部分質地鮮嫩、色澤紅潤。尤其令人叫絕的是,肉皮上的毛孔粒紋清晰平滑,呈地道的“品”字形或三角形狀,排列有序,與豬肉真皮毛孔的特征完全吻合。其間,於先生曾將這塊肉石照片多次送到影樓衝洗擴印,沒有一個人發現這原來是一塊石頭的照片,都認為是一塊真正的“紅燒肉”。其中一位攝像師對於先生說:“您是廚師吧,這塊紅燒肉做得真香,看上去讓人流口水。”

二是石質相同,都是瑪瑙質礦石。於先生收藏的這塊肉石,經國家有關部門認證、北大寶石鑒定中心檢測,為隱晶質結構石英岩石礦物,密度為26g/cm3,偏光檢查為非均質集合體,係瑪瑙原石(鑒定證書編號為hy1002000068,驗證碼為3212)。台北故宮的肉形石為瑪瑙質玉髓,其礦物化學成分完全一樣,都是二氧化矽。

三是產地相同,都產自阿拉善左旗。據悉,於先生收藏的這塊肉石是他從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延福寺奇石廣場地攤上淘來的。去年9月下旬,於先生到西北考察工作,順路到阿拉善左旗奇石市場參觀。這裏出售各種各樣的奇形怪石,基本上是牧民從戈壁灘上撿來的。他在一個牧民擺的地攤前看到一塊暗紅色的瑪瑙石,像是一塊豬肉。經過簡單的討價還價,於先生以較為理想的價格買下這塊石頭。當地一位經營大漠奇石多年的老板看到這塊石頭後,連連稱奇,他說:“太像了,和真的一樣!我的老家阿左旗銀根蘇木曾經出過這種瑪瑙石。但這麼漂亮的,我還是第一次見!”

綜上所述,內地和台灣的這兩塊肉形石,不僅僅形狀、產地相同,且石質完全一樣。換句文學語言講,兩岸的這兩塊肉形石,同出一門、相貌相似、血液相同,稱其為“姊妹石”,再貼切不過了。

為了進一步證實這兩塊“姊妹石”的親情關係,2010年1月份,於先生專程赴台灣參觀了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肉形石,並同台北故宮專家就肉形石問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今年3月份,台北故宮專門給於先生回函致謝,並寄來了有關肉形石的資料。通過到台北故宮實地考察和交流,於先生找有關專家鑒定後認為,較之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肉形石,內地的不論是在體積上還是層次、色澤等方麵,更勝一籌。如果說兩岸這兩塊肉形石是“姊妹石”的話,他所收藏的這塊肉形石可以說是台灣的“靚姐”。理由有三點:一、內地這塊肉形石體積較大。台北故宮肉形石的規格為573cm×66cm×53cm:大陸肉形石的規格為120cm×115cm×55cm。於先生說,他最初從網上瀏覽台北故宮肉石圖片的時候,以為該肉石大概有碗口大小,應該7寸盤能放一盤子,結果到台灣一看,原來隻不過雞蛋大小,和他持有的肉石體積上相差近一半。

二、內地這塊肉形石色澤是純天然的。近日,內地資深玉器鑒藏家劉學賢對於先生的這塊肉形石進行了反複研究。在放大鏡下觀察,石皮表麵色澤紅潤,但沒有任何人工做色的殘留附著物,經反複清洗也不掉色。他認為,附著在這塊肉石表皮的顏色是沙漠漆。所謂沙漠漆,就是戈壁基岩裸露的荒漠區,由於地下水上升,蒸發後常在石體表麵殘留一層紅棕色氧化鐵,像塗抹了一層油漆,故名沙漠漆。因戈壁灘非常幹旱,地下水中礦化度很高,除各種鹽類外,水溶液中也溶解高濃度的氧化鐵。由於含鹽量高,水分蒸發時被停留於地麵上的礫石阻擋,在礫石底麵形成許多露珠狀的水點。同時,荒漠中的石頭十分幹涸,吸水性較強,使這些礦物質不僅僅停留在石頭表麵,有的也進入石內一定深度,形成各種美麗的帶狀條紋。事實上,目前國內外瑪瑙染色或者改色技術還達不到分層控製的水平。這塊肉石的肉質部分漂亮的線狀紋理證明了其顏色的純天然性。而台北的肉形石則是人工上色的。據台北故宮研究員鄧淑蘋發表於《故宮文物月刊》322期《永恒的思考》一文認為,“這件確實長得很像一塊肥加瘦的紅燒五花肉,尤其是略帶皺褶,似有細密的毛細孔,又顯得油潤的肉皮,真是惟妙惟肖。但是若用高倍放大鏡觀察就可發現,在肉的大片凹陷處的毛細孔裏,還堆積了許多色素。肉皮的外表也有染色的跡象,尤其是底部滿布各種小凹陷,其上多黏附了些許粒狀的深褐色染劑”。

三、內地這塊肉形石沒有任何人為加工的痕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大漠奇石的美就美在自然雕琢、上蒼造化、鬼斧神工、與眾不同。這塊肉石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不但皮肉層次分明,而且皮上毛孔粒粒畢現,呈三角形凹陷坑點分布於表皮,而且在不同部位疏密有度、過渡自然。在顯微鏡下觀測,肉皮上的凹陷坑點具備明顯的老化衰減特征,沒有任何人為用利器或其他工具衝擊造成的特定崩痕。據專家介紹,玉石表麵的這種微觀三角形凹陷是任何機械手段或腐蝕手段所無法實現的。肉石表麵具有帶狀突起條紋,這種結構近似於高溫冷卻後的收縮狀態,是礦物自身形成的,不是人為手段所能達到的。凹陷坑點內含沉積及老化物質,附著力極強,沒有人工做色製造老化和沉積的痕跡。而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肉形石的毛孔,是工匠“在玉髓表麵鑽上細密的點”(台灣《故宮精品導覽》99頁),人工雕刻而成。

內地新發現的這塊產自阿拉善的肉形石,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據地質考古專家考證,阿拉善戈壁奇石原岩由距今大約800萬至1億年前火山爆發噴射出的岩漿冷卻而成,經過長期的地質變遷和日曬風蝕等自然作用,形成了千奇百怪、絢麗多彩的戈壁奇石。阿拉善奇石大都屬石英岩類,天工獨塑,大璞不雕,質樸碩然,采天地之靈光,沐日月之精氣,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藏石界有種觀點,就是“三分真、七分像”,三分起始,七分為止,再多就難以見得了。從欣賞角度來看,奇石大多具有一目了然的個體形象,形真、貌全、質好又幾乎完全符合對應形象的比例關係,極似石雕精品,完成了從石頭到形象生命的演變。魂生於形,形似則神足,形越似者則神愈足。從收藏價值角度來分析,奇石每多像一分,其價值則十幾倍、幾十倍地呈幾何式增長。就內地這塊肉形石的相像程度而言,可以說已達十分,是三分天地造化、七分鬼斧神工所造之物,可稱得上是“世上珍品、國之瑰寶”!

國運昌隆,奇石獻瑞。內地這塊肉形石橫空出世,恰逢海峽兩岸關係回暖之時。其作為自然造化的藝術品令人拍案叫絕的同時,也進一步印證了海峽兩岸文化同宗同源,更說明兩岸同胞之間的血脈關係是任何分裂勢力改變不了的。

石頭無言,人心思歸。兩岸姐妹,終必相聚!